车辆用高压液压千斤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87972阅读:3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用高压液压千斤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用高压液压千斤顶。
背景技术
传统的随车配带的千斤顶,起重力较小,只能适应重量较轻车辆更换轮胎,对重型车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由于这类千斤顶是靠人力操作,所以换轮胎时所耗的人力和时间都很多,顶起重物的速度也很慢且须在车下工作,给操作者带来许多不便,一旦出现故障就会给人身安全造成危害。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起重力大、起重速度快、安全可靠的车辆用高压液压千斤顶。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车辆用高压液压千斤顶,由支架、高压油泵、液压千斤顶和将两者连接的高压油管组成;高压油泵装在支架上,包括高压油腔、凸轮轴、低压油泵、柱塞和套管式升降操纵手柄;套管式升降操纵手柄由中空拉杆和其外的套管组成,在套管上设有回油口、高压出油口和低压油进油口,在中空拉杆上分别设有与套管上的回油口、高压出油口、低压油进油口和高压油腔连通口相对应的连通口,低压油进油口与低压油泵连通;液压千斤顶包括液压缸体和其内的两节伸缩杆,在液压缸体上设有高压油进油口、回油口、止回阀和泄压阀;高压油进油口通过高压油管与套管式升降操纵手柄上的高压出油口连通,回油口通过回油管与套管式升降操纵手柄上的回油口连通,泄压阀上装有操纵杆。
在支架上装有滚轮。
本实用新型有以下优点1、由于采用高压油泵给液压千斤顶提供动力,所以举升吨位大,非常适合重型车辆使用且举升速度快、省时省力。
2、操作者与液压千斤顶有一定距离,液压千斤顶一旦出现故障也不会给操作者造成伤害,使安全性能大大提高。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结构如图1所示由支架1、高压油泵、液压千斤顶和将两者连接的高压油管组成;高压油泵装在支架1上,包括高压油腔4、凸轮轴3、低压油泵10、柱塞6和套管式升降操纵手柄5;套管式升降操纵手柄由中空拉杆11和其外的套管12组成,在套管上设有回油口13、高压出油口14和低压油进油口15,在中空拉杆上分别设有与套管上的回油口、高压出油口和低压油进油口相对应的连通口,低压油进油口15与低压油泵10连通;液压千斤顶包括液压缸体18和其内的两节伸缩杆19、20,在液压缸体18上设有高压油进油口19、回油口20、止回阀21和泄压阀22;高压油进油口19通过高压油管24与套管式升降操纵手柄上的高压出油口14连通,回油口20通过回油管25与套管式升降操纵手柄上的回油口13连通,泄压阀22上装有操纵杆26,通过旋转操纵杆26来控制泄压阀22的启闭。为了便于本高压液压千斤顶的移动在支架1上装有滚轮28。
高压泵的工作过程由低压油泵10将液压油供给高压油腔4内,由高压泵柱塞6将高压油由高压油管24输出。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将套管式升降操纵手柄的中空拉杆11推进去,把低压油泵和高压油泵油管接通向高压油腔4供油并产生高压油,同时将高压出油管接通向液压千斤顶的液压缸体18供高压油,推动液压千斤顶进行起重工作。将套管式升降操纵手柄的中空拉杆11拉出,将低压油泵和高压油泵油管断开不再供油,同时将液压千斤顶液压缸体上的回油管25接通,将液压油吸回高压油泵内,通过操纵杆26打开液压千斤顶液压缸体上的泄压阀22,使液压千斤顶的两节伸缩杆19、20回落到液压缸体18中。
权利要求1.一种车辆用高压液压千斤顶,其特征是由支架、高压油泵、液压千斤顶和将两者连接的高压油管组成;高压油泵装在支架上,包括高压油腔、凸轮轴、低压油泵、柱塞和套管式升降操纵手柄;套管式升降操纵手柄由中空拉杆和其外的套管组成,在套管上设有回油口、高压出油口、低压油进油口和高压油腔连通口,在中空拉杆上分别设有与套管上的回油口、高压出油口和低压油进油口相对应的连通口,低压油进油口与低压油泵连通;液压千斤顶包括液压缸体和其内的两节伸缩杆,在液压缸体上设有高压油进油口、回油口、止回阀和泄压阀;高压油进油口通过高压油管与套管式升降操纵手柄上的高压出油口连通,回油口通过回油管与套管式升降操纵手柄上的回油口连通,泄压阀上装有操纵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高压液压千斤顶,其特征是在支架上装有滚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辆用高压液压千斤顶,由支架、高压油泵、液压千斤顶和将两者连接的高压油管组成;高压油泵包括高压油腔、凸轮轴、低压油泵、柱塞和套管式升降操纵手柄;液压千斤顶包括液压缸体和其内的两节伸缩杆,在液压缸体上设有高压油进油口、回油口、止回阀和泄压阀;高压油进油口通过高压油管与套管式升降操纵手柄上的高压出油口连通,回油口通过回油管与套管式升降操纵手柄上的回油口连通,泄压阀上装有操纵杆。本实用新型有以下优点1.由于采用高压油泵给液压千斤顶提供动力,所以举升吨位大,非常适合重型车辆使用且举升速度快、省时省力。2.操作者与液压千斤顶有一定距离,液压千斤顶一旦出现故障也不会给操作者造成伤害,使安全性能大大提高。
文档编号B66F3/24GK2666875SQ200320113278
公开日2004年12月29日 申请日期2003年11月24日 优先权日2003年11月24日
发明者李安杰 申请人:李安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