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路构成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73400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流路构成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流路构成体,尤其涉及在利用流体对个人计算机等的电子设备发热部进行冷却时所适合的流路构成体的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个人计算机的性能显著提高、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的处理速度也急剧提高,故由CPU芯片等的发热量也增大,其冷却方法成为问题。以往的一般的冷却方法是,将CPU芯片等的发热部固定在具有风扇等的散热板上,通过用风扇等向该散热板输送气流来强制进行空气冷却。但是,在这样的空气冷却方式中,若要提高冷却能力,则存在空冷风扇噪音增大的问题,并且,由于在小型化的计算机的框体内不能充分确保冷却用的通气空间,故还存在不能获得充分冷却效率的问题。
因此,研究出如下一种液体冷却方式,其设有使冷却套管与CPU芯片等发热部接触、并向该冷却套管内供给液体并循环、在液体的循环路径内使液体推进的泵;和有散热器结构的散热部(例如,参照以下的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99356号公报但是,在上述以往的液体冷却方式的冷却系统中,由于作成用金属或合成树脂制的管子将冷却套管、散热部、泵、储存槽等进行连接的状态,因需要许多管子及将其连接用的接头等,故存在零件个数增多、且组装时连接作业烦杂、在制造中费工夫的问题。
又,由于合成树脂制的有可挠性的管子自身一般不具有气体阻挡性,由于不能完全防止管子或其与各零件的连接部分冷却剂向外部挥发,故能预料随着时间的经过使冷却剂数量减少。因此,考虑这样的冷却剂的挥发量及冷却剂的膨胀、收缩的程度而设置储存槽等的二次室,而且,由于必须充分确保其容量,故还存在难以使系统小型化的问题。另一方面,为了防止上述冷却剂的挥发,还考虑使用金属制的管子,但在该场合,由于难以将管子适当地折弯,故存在难以进行配管的安排(日文取り回し)作业及位置对准(日文合わせ)作业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作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在构成流体的流体路径时、利用具有可挠性使安排或位置对准容易、并能极容易地进行制造时的流路构成作业的流路构成体。目的还在于,提供具有足够的可挠性、并能吸收因流体(液体)温度变化引起的体积变动、能确保流体密封性的流路构成体。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流路构成体的其特征在于,至少具有2个使流体流入或流出用的口部,具有使该口部间连通的流路,该流路全体由被可挠性薄膜相互间的粘接区域限定的非粘接区域构成一体。
采用这样的本发明,由于实际上能仅用可挠性薄膜构成流路,故制造变得容易,还能提高可挠性、并能提高流路的密封性。
又,本发明的另一流路构成体,设置将可挠性薄膜相互间或可挠性薄膜与其它构件的一部分进行粘接的粘接区域,保留对其它的一部分不进行粘接的非粘接区域,利用该非粘接区域构成流路的至少一部分的流路构成体。
流路的至少一部分,由被上述的粘接区域所限定的非粘接区域构成。这里,流路构成体,既可以是将2片以上的可挠性薄膜的一部分相互间粘接而成的构件,也可以是将1片可挠性薄膜折弯等的一部分进行粘接而成的构件,或还可以是将可挠性薄膜与其它的构件进行一部分粘接而成的构件。
采用上述构成的本发明,由于构成使口部间连通的流路、并利用该流路的至少一部分被可挠性薄膜相互间或可挠性薄膜与其它构件的粘接区域所限定的非粘接区域构成,故能极容易地构成适当的形状和结构的流路。尤其,通过利用被可挠性薄膜相互间的粘接区域所限定的非粘接区域来构成,由于能确保足够的可挠性,故能容易地进行安排及位置对准的作业。又,通过设置可挠性薄膜相互间的粘接区域,或通过设置可挠性薄膜与其它构件的粘接区域,由于能一定程度地提高该粘接区域的刚性,通过预先构成适合于系统的流路形状,由于能保持适当的流路形状,故能容易地进行流路构成作业。另外,只要适当地设计可挠性薄膜相互间或可挠性薄膜与其它构件之间的粘接区域和非粘接区域,就能极容易且自由地形成流路形状。
作为上述2个发明的更具体的结构,既可以构成将2片可挠性薄膜部分相互粘接作成一体化、并利用在一对粘接区域中将两侧夹持而构成的非粘接区域来构成流路的结构,或也可以将1片可挠性薄膜折弯后部分进行粘接而保持折叠的状态,利用一对粘接区域将两侧夹持构成的非粘接区域、或利用在折弯部分与粘接区域中将两侧夹持构成的非粘接区域来构成流路。又,可挠性薄膜与一部分被粘接的其它构件,可以是合成树脂或金属等的板材、块材等任意的构件,也可以是后述的受热部及散热部等的各构成部、构架或框体等。
又,本发明中的所谓“粘接”,不限于使用粘接剂进行粘接的情况,也广义地包含结果将可挠性薄膜相互间密接固定的状态。尤其,最好是将可挠性薄膜相互间或可挠性薄膜与其它构件直接熔接(融接)。
本发明中,最好是,利用所述可挠性薄膜一体构成为具有多个所述流路或分支的所述流路。通过利用可挠性薄膜一体构成多个的流路,将多个配管分别进行连接、或不需要将多个配管捆扎住,不需要任何特别的作业就能一下子配置多个流路。又,由于有分支的流路利用可挠性薄膜一体地构成,并由于也不需要复杂的配管连接作业及接头零件,故能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和配管系统的紧凑化。
本发明中,最好是,所述可挠性薄膜由金属层与树脂层的层叠体构成的层压薄膜。由于将上述的可挠性薄膜作成由金属层与树脂层的层叠体构成的层压薄膜,故能提高流体密封性及气体阻挡性(水蒸气阻挡性)、并能确保足够的可挠性。作为该层压薄膜的金属层,例如可列举由铝、铝合金、银、银合金、铜、铜合金、金、金合金等构成的金属层,又,可以是箔、也可以是蒸镀层及涂层等的涂覆层。通过设置该金属层,能容易地确保气体阻挡性。又,作为层压薄膜的树脂层,可列举聚烯烃系的塑料、例如用聚乙烯、聚丙烯等构成的树脂层。作为这种层压薄膜,最好是将金属层的表背两面由2层树脂层一起覆盖的结构,又,最好是,树脂层相互间或树脂层与金属层用相互间能熔接(融接)的材料构成。作为具有这样的热密封性的树脂,可举出上述的聚烯烃系树脂、一部分的聚脂及尼龙等。
在本发明中,最好具有与所述流路的途中连通、由在其旁边形成的封闭的非粘接区域(退避部)。由此,由于通过设置该封闭的非粘接区域,而能使流体的一部分在该区域中退避,故能吸收随着流体的膨胀或收缩引起的体积变化,能防止流路构成体的破裂及流体泄漏等。又,该封闭后的非粘接区域以被配置在流路的上方的姿势设置流路构成体,在该流路内使液体流通时,由于在该封闭后的非粘接区域内能收容在液体中所含有的气体或从液体中放出的气体、并能以从流路中的液体分离后的状态地予以留住,故能防止因该气体引起不良情况的发生(例如,热交换效率降低、或气体进入泵内而不能排出液体等)。
在本发明中,最好是,在所述封闭后的非粘接区域中收容着利用压缩变形而体积减小的变形构件。由此,通过将变形构件收容在封闭后的非粘接区域中,始终在流路中流通的流体基本上不进入该封闭后的非粘接区域,并能构成流体不滞留状态,另一方面,在流体的体积增大时,变形构件被压缩而其体积减少,故能构成为与其体积减少的部分相应的流体进入封闭后的非粘接区域内的状态。因此,能使流路构成体的外观基本上不变化地吸收流体的体积变化。
在本发明中,最好设有对所述流路的流通截面进行保持的截面保持装置。由于本发明的流路由可挠性薄膜的非粘接区域构成,故在流体压力小的场合,被认为不能充分确保流路的流通截面。因此,通过设置保持流路截面的截面保持装置,由于能充分确保流通截面,故能减少流体的流路阻力。作为该截面保持装置,能使用确保非粘接区域中的可挠性薄膜相互间或可挠性薄膜与其它构件的间隔的构件。例如可举出在流路内使可挠性薄膜相互间或可挠性薄膜与其它构件相互间离开地产生作用的内侧支承构件、及固定在非粘接区域的一方的可挠性薄膜的外面、使该外面与另一方的可挠性薄膜或构件离开地产生作用的外侧支承构件等。尤其,在考虑能更可靠地保持流路的截面的方面,最好是配置在流路内的内侧支承构件。该内侧支承构件,由于被配置在流路内,故最好是构成不妨碍流体的流通。例如,最好该内侧支承构件是中空构件。又,这样的截面保持装置,最好作成不妨碍在流路构成体中的流路方向的可挠性的结构。具体地说,截面保持装置自身也只要是有在流通方向可弯曲的可挠性的结构就可以。例如,若是作为上述内侧支承构件的中空构件,可用可挠性材料构成该中空构件、或将该中空构件作成螺旋形状的结构。
能利用上述流路构成体构成热交换系统或温度控制系统。例如,热交换(温度控制)系统具有有吸热功能的受热部;有散热功能的散热部;通过所述受热部和所述散热部的循环路径;以及将在该循环路径中流通的流体推进的流体推进装置,所述循环路径的至少一部分,由上述任一种所记载的流路构成体构成。这里,上述流路构成体,例如能作成将上述的受热部与散热部之间、散热部与流体推进装置之间、受热部与流体推进装置之间的流路予以连接的结构。该场合,最好是用一体的流路构成体来构成设置在各构成部之间的去路和回路的2个流路。又,最好是,还用所有一体的流路构成体来构成设置在上述系统内的各构成部之间的连接流路部分。


图1是表示实施形态的热交换系统的概略立体图。
图2是表示实施形态的可挠性薄膜的层叠结构的概略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实施形态的流路构成体的制造方法的概略立体图。
图4是表示流路构成体的一部分的构成例的概略立体图。
图5是图4所示的构成例的放大部分剖视图。
图6是表示流路构成体的一部分的另一构成例的概略立体图。
图7是图6所示的构成例的放大部分剖视图。
图8是表示流路构成体的一部分的另一构成例的概略分解立体图。
图9是表示流路构成体的一部分的又一构成例的概略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流路构成体的一部分又一不同构成例的概略立体图。
图11是表示不同的流路构成体的实施形态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与图示例一起对本发明的实施形态进行说明。另外,以下说明的各实施形态,对作为用于包括受热部、散热部和流体推进装置的热交换系统的流路构成体进行说明,而本发明的流路构成体,不限定于这样的用途,能广泛地用于构成设在各种系统的一部分上的流路的装置中。
图1是表示装入本发明的流路构成体的热交换系统100的概要的概略构成立体图。该热交换系统100具有受热部(冷却外壳)110、散热部(散热器)120、将气流吹向散热部120而进行强制冷却的冷却风扇130、使流体(在本实施形态的场合为液体)进行循环用的流体推进装置(泵)140、构成受热部110与散热部120之间的流路的流路构成体150。
受热部110在内部构成有未图示的流路,通过与CPU芯片等发热部(未图示)抵接,构成为从该发热部吸收热量的状态。在受热部110上设有导入口和导出口,上述流路构成体150的口部155、156与它们连接着。
散热部120,有与在内部构成的未图示的流路连接的导入口和导出口,上述流路构成体150的口部151、158与它们连接着。又,在其外面上设有许多散热翅片121,通过这些散热翅片121构成为使热向外部散发的状态。该散热部120构成为接受由具有公知结构的冷却风扇130产生的送风。利用该冷却风扇130产生的气流吹向散热翅片121,对散热部120强制冷却。
流体推进装置140,是利用电动机等的驱动源将推进力向流体赋予的装置。在图示例中,使流体推进装置140与散热部120的端部连接,将从散热部120的导入口导入的流体作用成向散热部120的导出口推出的状态。当然,流体推进装置140的位置,只要在后述的循环路径内,则也可以任意地进行配置,不限定于图示例。
在本实施形态中,构成有在受热部110与散热部120之间进行往复的循环路径。该循环路径,在图示例中由一体的流路构成体150构成。即,由流路构成体150一体地构成在受热部110与散热部120之间的去路和回路。流路构成体150具有与受热部110的导入口和导出口连接的口部155、156;与散热部120的导入口和导出口连接的口部151、158。口部151与155,利用滞留部(储存槽)153和流路154连通。又,口部156与158由流路157连通着。
采用上述结构,在热交换系统100中,通过利用流体推进装置140对上述循环路径内的流体赋予推进力,冷却剂等流体从受热部110的导出口经过流路157引导到散热部120的导入口,在散热部120中散热,从散热部120的导出口经过流路152、滞留部153和流路154再次向受热部110返回,在这里吸收来自外部的热量。
滞留部153具有提供对随着流体温度的上下变化引起的流体的体积变化进行吸收用的退避空间的功能;在流体因挥发等而减少时、供给流体的贮存箱功能;并在将液体用作流体时对在液体中所包含的气体或从液体发生的气体进行收容的气体收容功能等。
流路构成体150,将图2所示的可挠性薄膜150X、150Y相互间粘接而成,作成整体也具有可挠性的薄片状构件的结构。可挠性薄膜150X、150Y,如图2所示,是将树脂层150A、150C、与金属层150B进行层叠后的层叠体,即为层压薄膜。由此,能保持可挠性,并能兼顾流路中的气体阻挡性(水蒸气阻挡性)和变形强度乃至耐蚀性两个方面。
树脂层150A、150C,用各种合成树脂薄膜构成。尤其,最好是具有聚烯烃系的聚乙烯及聚丙烯等的热密封性的树脂。又,也可以使用具有热密封性的聚脂及尼龙等的材料。这里,树脂层150A和150C既可以用同样的材料构成,也可以用不同的材料构成。
另外,金属层150B最好是用铝、铝合金、铜、铜合金、银、银合金、金、金合金等的金属构成的箔及薄膜(蒸镀膜、喷镀膜、涂膜等)构成。
本实施形态的可挠性薄膜150X、150Y,是利用树脂层150A和150C将金属层150B的表背两面进行被覆的薄膜,由此,能适当地加强金属层150B的变形强度及耐蚀性。当然,根据用途,若无使用上的问题,也可是仅将一层的金属层与一层的树脂层进行层叠的结构。
本实施形态的流路构成体150中,设有可挠性薄膜150X与150Y直接粘接或通过粘接剂进行粘接的粘接区域和相互间不粘接的非粘接区域。尤其,最好将可挠性薄膜150X与150Y相互间可构成热密封,直接进行熔接(融接)。在该场合,例如如图3所示,将可挠性薄膜150X与150Y在模具A与B之间进行热密封。这时,利用模具A与B被夹压和加热的部分成为粘接区域150T,通过设置模具A的槽Aa和模具B的槽Ba、未被夹压或加热的部分成为非粘接区域150S。这样,能在可挠性薄膜105X、150Y之间设置任意的流路结构150z。例如如图示例,也可以利用一体的可挠性薄膜150X、150Y同时构成由非粘接区域150S所构成的多个流路结构150z,又如图中用虚线所示,也能构成由从流路结构150z途中分支而成的分支流路结构150v(与模具A的槽Ab和模具B的槽Bb对应的部分)。
图示的流路结构150z,通过其两侧被粘接区域150T限定而成的非粘接区域150S所构成。但是,作为流路结构,也可以将一片可挠性薄膜进行折弯、单侧被其折弯部分限定,其相反侧由被与上述相同的粘接区域所限定的非粘接区域构成。
又,将上述可挠性薄膜与其它的构件、例如与板状构件或块状构件的一部分粘接而作成粘接区域,并通过以不粘接其它的一部分的状态作成非粘接区域,能容易地构成与上述同样的流路。在该场合,也与上述同样,利用一体的可挠性薄膜和其它的构件同时构成多个流路,或者,也能一体地构成有分支等的复杂的流路结构。但是,在该场合,其它构件若基本上没有可挠性,则作成流路构成体也基本上没有可挠性。
再参照图1进行说明。设在流路构成体150上的口部151、158、155、156,是在流路152、154、157的端部上构成的流入口或流出口。在图示例中,各口部具有在上述可挠性薄膜150X、150Y之间对由合成树脂等所构成的口部构件进行夹持的结构。该口部构件,与可挠性薄膜150X、150Y进行粘接固定(熔接固定)。在口部构件与可挠性薄膜150X、150Y之间成为完全密封的状态。在这些口部构件上设有与上述流路连通的口部孔。并且,通过将该口部构件与受热部110、散热部120的导入口或导出口连接,构成上述循环路径。
又,在上述流路构成体150上构成的流路152、154、157,都可在其延长方向上构成大致一定的流路截面。由此,能减少流体的滞留及紊流的发生等。但是,流路的结构不限于能构成这样一定的流路截面的结构,也可以是具有将一部分流路截面扩大的结构等适当的流路结构。
上述的流路构成体150作为全体也具有可挠性,但尤其由于能利用将可挠性薄膜相互间进行粘接的粘接区域150T获得一定程度的刚性,故成为能自己保持图示的形状的状态。该场合,若使粘接区域150T的面积增大,则流路构成体150的刚性提高,若使粘接区域150T的面积减少则流路构成体150的刚性降低。因此,利用粘接区域150T的面积能对流路构成体150的刚性乃至可挠性进行调整。具体地说,在本实施形态中,通过将其外缘形状适当地构成,或设有开口159及缺口(槽)159’,能对刚性乃至可挠性进行调整。尤其,根据需要能使流路构成体150的特定部位的可挠性提高。例如,在图示例中,由于在流路154与157之间设置开口159及缺口部159’,故能提高两流路154、157之间区域的可挠性,构成为能容易地变更两流路的相对的位置关系的状态。又,相反地,也能提高特定部位的刚性。例如,在图示例中,将滞留部153作成U字状结构等,在滞留部153的内侧形成粘接区域,由此,能提高滞留部153附近的刚性,并一定程度地对其形状进行保持。
另外,设在流路152的附近的角部的开口159和设在滞留部153的上方的开口159,是利用未图示的卡止件作成对流路构成体150进行支承的卡合孔。流路构成体150,也可以利用粘接、熔接、焊接等的各种装置固定在板及支承板、或上述受热部110、散热部120、冷却风扇130、流体推进装置140等那样的其它构件上。该场合,流路构成体150的固定部位,最好是上述粘接区域150T,以能提高支承固定力。
上述流路构成体150如图1所示,在系统内与其它结构部进行连接,然后通过从流体导入口153a导入规定量的流体来完成热交换系统100。这时,流体若是液体,则从流体导入口153a流入滞留部153,然后,向各流路152、154、157流入,最终充填于受热部110及散热部120的内部。流体导入口153a,由于构成在循环路径的最上位置,故通过在适当的位置上设有空气排出部,就能将流体充填于循环路径全体中。若液体完全充填于循环路径中时,则在将滞留部153内的空气完全赶出后流体导入口153a通过粘接(熔接)方式等进行封闭。
该场合,充填在流路构成体150中的液体,最好是预先限制成比流路构成体150的最大容积少一定程度的量。例如,为最大容积的90%以下。由此,即使因液体的温度上升等而使液体膨胀,也能防止流路构成体的破裂及漏液。尤其,上述的滞留部153具有在液体膨胀时使液体退避而防止内压上升的功能。
又,上述的滞留部153,在液体随时间而减少时,还具有将其液体向流路内进行补充的储存槽的功能。液体的减少,如本实施形态那样,利用具有使用层叠膜的高的密封性和气体阻挡性(水蒸气阻挡性)的可挠性薄膜150X、150Y能减低到基本上可忽略的程度,但在流路构成体150与其它的各构成部的接头部分及其它各构成部的内部由于即使液体减少例如为微量的情况也不能避免,故通过设置滞留部153就能延长产品寿命。
另外,上述滞留部153,还具有将在液体中混入的空气等的气体、及从液体中放出的各种气体等的气体进行回收并留住的功能。这样的功能,在将液体作为流体使用的场合是一定需要的。这样的气体的回收功能,不仅是将上述的滞留部153设在流路途中的方法,即使用将以下那样的成为滞留部153的退避部形成于流路旁边的方法也能实现。
图4和图5,是将作为能设在上述流路构成体150的流路结构150z一部分上的滞留部153的具体例的退避部150w的构成例予以放大表示的概略立体图和放大剖视图。该退避部150w被设在流路结构150z的旁边,与流路结构150z连通,而其它的部分由被封闭的非粘接区域构成。与该退避部150w的流路结构150z相对的开口部150u,最好构成为其开口截面比流路的流通截面及退避部150w的截面较小。该退避部150w的用途是当因流体的膨胀等、流路结构150z内的压力增高时,使流体的一部分通过开口部150u流入,能防止流路构成体150的破裂及流体泄漏。
又,如图5所示,在以退避部150w相对流路结构50z配置在上方的姿势设有流路构成体150的场合,在将液体作为流体使用时,使从在该液体中所包含的气体、或液体中所放出的气体进入退避部150w,能构成为该气体不再向流路内返回的状态。由此,由于气体停止进入输送液体的泵内,就能防止泵不能排出液体那样的情况。另外,在该场合,通过减小开口部150u构成为气体难以向流路内返回的结构,而为了更可靠地防止气体向流路内返回,也可以在上述滞留部150w的开口部150u上装入单向阀。
图6和图7是表示具有作为与上述不同的滞留部153的具体例的退避部150p的流路结构构成例的概略立体图和放大剖视图。该退避部150p与上述退避部150w同样,设在流路结构150z的旁边,与流路结构150z连通,其它部分由被封闭的非粘接区域构成。但是,与该退避部150p的流路相对的开口部较大。具体地说,在将退避部150p相对流路结构150z投影时,其投影面的全体构成为成为开口部的状态。并且,在该退避部150p的内部,通过压缩变形收容着体积减少的变形构件150q。该变形构件150q,例如,能用将气体封入的可挠性袋体、或海棉那样的可挠性多孔质构件等来构成。另外,上述的变形构件,既可以用产生磁性的磁铁构成,也能作成吸热体及散热体的结构,还能兼有作为杂质的吸附体、除臭构件、着色构件等的功能。
在该结构中,在流体的体积及压力不太大时,如图7中实线所示,由于变形构件150q的体积较大,退避部150p被该变形构件150q大致充满,故在流路结构150z中流动的流体不会有任何滞留,能在流路内流通。这里,在流体膨胀、或流体压力高的场合,如图中虚线所示,变形构件150q因流体的压力而被压缩,由此流体的一部分进入退避部150p的内部。由此,因为使流体的压力上升得到缓和,故能减少流路构成体的破裂及流体泄漏等。
图8是表示在构成流路构成体150的流路结构150z的内部、配置有作为截面保持装置的内侧支承构件150i的构成例的分解立体图。内侧支承构件150i,由在流路结构150z的内部沿流路方向延伸构成的中空形状的可挠性材料构成。在图示例中,内侧支承构件150i构成为向流路方向延伸的螺旋状,更具体地说,具有将有对位于可挠性薄膜150X与150Y的非粘接区域的部分进行支承的板面的带状材料卷绕成螺旋状的结构。
通过将上述内侧支承构件150i配置在流路结构150z的内部,能从内侧保持流路结构150z的流通截面。该内侧支承构件150i由于构成中空形状(筒形状),故也不会妨碍流路内的流体的流动,又,内侧支承构件150i由于在流路方向具有可弯曲的可挠性,故也不会损害流路构成体150的可挠性。
另外,作为内侧支承构件,也可以在流路结构150z内立设成柱状。又,作为截面保持装置,不仅是上述的内侧支承构件,也可以是配置在流路结构150z的外侧、保持成使位于非粘接区域的可挠性薄膜150X、150Y的一方从另一方离开的构件,即外侧支承构件。该外侧支承构件,例如被固定在可挠性薄膜150X的外面,保持成使可挠性薄膜150X的外面从与其相对的可挠性薄膜150Y的部分离开的、例如能由圆弧状的支承件构成。
图9是表示可采用为上述流路构成体150结构的构成例的概略立体图。图1所示的流路构成体150,是构成将受热部110与散热部120进行连接的流路的构件,而在图9所示的结构中,是在流路结构150z内的规定区域150N的外面直接配置有温度被控制体M的结构。该温度被控制体M,例如是指与图1所示的受热部110热接触后状态的CPU芯片等的发热部。在该结构中,利用流路构成体能实现与图1所示的受热部110同样的功能。尤其,由于在流路构成体的流路结构150z的规定区域150N的外面,呈与温度被控制体M直接热接触后的状态,故能获得更良好的热交换效率。
这里,图示例的规定区域150N,根据温度被控制体M的形状,能以相对温度被控制体M为更大的面积进行热接触地构成大的宽度。由此,能进一步提高热交换效率。又,规定区域150N与温度被控制体M,也可以利用适当的保持装置将相互间热接触的状态进行保持,并且也可以通过利用粘接材料的粘接或熔接(融接)等相互间固定。
图10是表示可采用为上述流路构成体150结构的另一构成例的概略立体图。该构成例,具有在可挠性薄膜150X与150Y之间配置由磁铁或磁性体构成的埋设体150L,并利用粘接区域将其包容。该埋设体150L被配置在流路结构150z的旁边。在该例中,用强磁性体或磁铁构成温度被控制体K的至少一部分,由此,温度被控制体K就被上述埋设体150L吸附保持着。因此,通过将温度被控制体K吸附保持在埋设体150L中,即使不设置其它任何的保持装置也能简单地将温度被控制体K以与流路结构150z热接触的状态进行保持。又,在该结构中,也能使温度被控制体K简单地与流路构成体离开。
如上述各例所示,本发明的流路构成体,在可挠性薄膜150X与150Y之间通过夹持其它的构件而能构成兼有各种功能的状态。例如,通过在可挠性薄膜之间夹入加强片,而能提高该夹入部分的刚性,通过对加强片的形状进行各种设定,也能对流路构成体的形状加以规定。另外,前面稍微涉及,但与上述相反,通过在流路构成体的一部分上预先设有开口或槽,以提高其一部分的可挠性,从而也能构成为可容易地进行局部折弯或折叠的状态。
图11是表示作为流路构成体的另一例的流路构成体250的结构的俯视图。在该流路构成体250中,将第1口部251a、251b、251c;第2口部252a、252b、252c;第3口部253a、253b、253c分别设在不同的周缘部上。在该例中,分别设有多个的第1口部、第2口部和第3口部。并且,在各口部间,设有流路254a、254b、254c、255a、255b、256a、256b,利用这些流路,分别构成为多个口部间连通的状态。
在该流路构成体250中,上述流路相互间连接成上述多个口部中的任一个都与其它所有的口部连通的状态。因此,通过适当地挤压或粘接(熔接)而将上述流路之间进行封闭,能简单地实现根据需要的流路结构。例如,若对由图示点划线围住的区域G1~G5进行挤压或粘接(熔接),能构成使第1口部251a与第3口部253a连通、使第1口部251b与第2口部252a和第3口部253b连通的状态(有分支部的状态)。这里,上述区域G1~G5的挤压,能使用适当的夹压工具来进行。在该场合,能将流路构成体250返回至原来的状态。又,也可以是不能返回原来的状态、而对上述区域G1~G5进行热熔接。
另外,本发明的流路构成体,不只限定于上述图示例,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当然能进行各种变更。例如,上述实施形态的热交换系统100,利用受热部110而作成对未图示的温度被控制体进行冷却的冷却系统的结构,与此相反,也能利用散热部120而作成对温度被控制体进行加热的加热系统。
又,在上述热交换系统中,设有多个受热部(吸热器),也能利用上述流路构成体而将这些多个受热部进行连接,此时,能用一体的流路结构构成多个连接部分。又例如,如硬盘的封装部那样,在冷却对象沿宽大范围而不具有局部的高温部的场合,也可以不是上述那样的受热部、而将流路结构自身如图9和图10所示构成为受热部。这样,就不需要设置与受热部的连接部分。在该场合,构成可挠性薄膜的一部分的金属层具有作为导热层的功能。
在本实施形态中,通过将流路构成体作成上述那样的结构,在制造工序中,能起到零件个数的减少、工序缩短、交付期缩短等的效果。又,由于柔软性、可挠性优异,能容易地收容在各种空间中,尤其由于是薄型,故还能配置在扁平通路等中。因此,例如,也能通过个人笔记本计算机等的铰链部内。并且,能使流路的截面积向流路方向适当地改变、或一体地构成许多流路,能将流路构成为三叉路或十字路状等适当的分支结构那样自由地构成流路的结构,也能在各种结构构件上进行粘贴、或搭载各种结构零件、或沿凹凸面进行设置等,起到能与各种状况相配合的极柔软地对应的显著效果。
权利要求
1.一种流路构成体,其特征在于,至少具有2个使流体流入或流出用的口部,具有使该口部间连通的流路,该流路由被可挠性薄膜相互间的粘接区域限定的非粘接区域构成一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路构成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流路,利用所述可挠性薄膜而一体地构成为具有多个所述流路或分支的状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路构成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挠性薄膜,是由金属层与树脂层的层叠体构成的层压薄膜。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路构成体,其特征在于,具有与所述流路的途中连通、由在其旁边封闭的非粘接区域构成的滞留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流路构成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滞留部中收容着体积因压缩变形而减小的变形构件。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流路构成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滞留部被配置在所述流路的上方侧。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路构成体,其特征在于,设有对所述流路的流通截面进行保持的截面保持装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流路构成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截面保持装置,是配置在所述可挠性薄膜的非粘接区域内的内侧支承构件、或是使位于所述非粘接区域中的可挠性薄膜的一方保持成与另一方离开的外侧支承构件中的任一个。
9.一种流路构成体,其特征在于,至少具有2个使流体流入或流出用的口部,具有使该口部间连通的流路,该流路的至少一部分由被可挠性薄膜相互间或可挠性薄膜与其它构件的粘接区域限定的非粘接区域构成。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流路构成体,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流路或具有分支的所述流路,由所述可挠性薄膜构成一体。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流路构成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挠性薄膜,是由金属层与树脂层的层叠体构成的层压薄膜。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流路构成体,其特征在于,具有与所述流路的途中连通、由在其旁边封闭的非粘接区域构成的滞留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流路构成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滞留部中收容着体积因压缩变形而减小的变形构件。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流路构成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闭的非粘接区域被配置在所述流路的上方侧。
15.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流路构成体,其特征在于,设有对所述流路的流通截面进行保持的截面保持装置。
16.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流路构成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其它的构件,是比所述可挠性薄膜更具有刚性的合成树脂或金属等的板状构件或块状构件。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流路构成体(150),其特征在于,至少具有2个使流体流入或流出用的口部(151、155、156、158),具有使口部间连通的流路(152、154、157),流路的至少一部分由被可挠性薄膜相互间或可挠性薄膜与其它构件的粘接区域限定的非粘接区域构成。因此,采用本发明,能在构成流体的流体路径时,利用可挠性容易使安排或位置对准,并能极容易地进行制造时的流路构成作业,且具有足够的可挠性并能确保流体的密封性。
文档编号H05K7/20GK1619803SQ20041009581
公开日2005年5月25日 申请日期2004年11月18日 优先权日2003年11月18日
发明者横泽满雄, 高泽清继, 杉原广志 申请人:株式会社三协精机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