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扣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27538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卡扣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卡扣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将释放按钮与盖体做一 整体性的设计,使得盖体可以稳固地与基座相互扣合的卡扣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如果要设计盖体(例如,盖子、门板...等)相对于基座进行"扣合锁 固,,或者"释放开启"的动作,现有的作法是使盖体可以与基座上的一扣合件 扣合固定。而基座在盖体以外的侧旁另外设置有一释放按钮。上述的释放按 钮与盖体各自为独立的元件。当使用者将上述的盖体朝向基座阖盖时,盖体 会先将基座上的扣合件推开再扣合。而当使用者将释放按钮按压下时,释放 按钮即可将基座上的扣合件推挤开,进而使扣合件与盖体解除扣合的状态。 并且,当使用者将盖体取下,并将释放按钮放开之后,被释放按钮挤开的扣 合件又会恢复至原来的位置。
随着资讯发达、科技进步,电子产品的应用也愈来愈普及。为了更适于 符合工商业发展,业务往来更频繁、更密切,几乎大部分的电子产品(例如,
可携式电子装置)都是朝着轻、薄、短、小的发展趋势不断地推陈出新,可 以很明显地看出其对于空间的设计皆有严格的限制要求。由此可知,上述在 盖体以外的空间再额外设计按钮来解开扣合状态的方法与作动机制,将面临 空间设计上的严峻考验而限制其应用范围。
若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可以比较直觉且直截了当地被想到的第一种解 决方案,是将上述的盖体与释放按钮整合为一体。换言之,就是将上述的门 或盖子当作释放按钮一般进行操作,用以配合目前电子产品对于设计空间上 的限制。由此,当使用者将上述的盖体朝向基座阖盖时,盖体会先将基座上 的扣合件推开再扣合;而当使用者将盖体^fe压下时,盖体即可将基座上的扣
合件推挤开,进而使扣合件与盖体解除扣合的状态。
另外,如果要在盖体的外形范围内,实现使用同一轴向的力去按压盖体 以达到"按压扣合,,与"按压释放"的功能时,第二种解决方案多会采用门扣(doorlock)装置为主要的扣合结构。请参阅图1。图l是绘示现有的门扣装置 20的剖面示图。如图l所示,门扣装置20具有一恰当厚度的座体21。座体 21的一端设有凸缘22,并且座体21两侧均凸设有倒勾23。凸缘22与倒勾 23之间定义有一通用厚度规格为2mm的卡掣空间26。另外,座体21的内 部设有一容置槽以配合设置一可在其内作往复进退位移的弹性扣勾25。弹性
扣勾25的前端设有开放状的夹设臂24。门扣装置20的组装方式是在机壳 10的直向板11上设有一定位孔供门扣装置20穿设定位,且在相对应门体 30上预设有卡扣31对夹设臂24施力使用。当门体30以其上的卡扣31朝向 门扣20的夹设臂24推挤进去时,可达到将门体30定位在机壳IO上,并将 卡扣31固定至卡掣空间26中的效果。
一般而言,上述的门扣装置用来解开扣合状态的方法与作动机制,常见 于例如影印机、印表机、电脑主机...等中大型电子设备的门板设计。另外, 目前市面上常见有一种原子笔,其上具有一个切换按钮,当按压一次切换按 钮时,原子笔的笔头会外露出来以供书写之用;当再按压一次切换按钮时, 原子笔的笔头又会回弹以收藏起来。此作动^4'J与上述第二种解决方案使用 相同的原理。
然而,上述第一种解决方案在实际操作时会遇到如下所述的问题。当使 用者将盖体按压下使其将基座上的扣合件推挤开后,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几 乎是一瞬间)内将盖体取出,否则原本被挤开的扣合件瞬间就会回弹至原来 位置,使得盖体仍旧处于扣合状态。因此,若采用上述第一种解决方案,势 必要在按压盖体之后,视乎是取出盖体的速度较快,还是基座上的扣合件回 弹的速度较快。
并且,对于第二种解决方案而言,虽然有易于拆卸与组装的优点,但还 是会有如下所述的问题。由于门扣装置在扣合与释放期间,作动全在同一轴 向进行,且均会有一过压行程用以完成扣合与释放功能。因此在扣合状态下, 盖体的下方需预留 一空行程而不能确实的支撑,使得盖体会产生摇摇晃晃的 情形而无法稳定地固定在基座上。此情形有可能造成在货品的运送途中,因 为无法预期的碰撞或使用者无意间压到盖子而切换至释放状态,此时盖体便 会脱离开基座。此情形对于装载易损坏的电子产品(例如,硬盘)是非常危险 的。另外,使用门扣装置还会有另一种情况发生,即当上述的过压行程设计 不足时,会使得盖体因为无法切换而无法回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卡扣装置,其将释放按钮与盖体做 一整体性的设计,使得盖体可以稳固地与基座相互扣合,并且,其可通过控 制设置于释放按钮下特别设计的弹簧行程,使得在释放状态下同时取下盖体 的功能得以实现,由此,本实用新型的卡扣装置可达到确实的扣合与释放功 能,并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即提供一种卡扣装置。卡扣装置用 来将盖体可拆卸地固定至基座上。盖体形成有凹陷。凹陷的底部形成有第一 孔洞并延伸出第一扣件。基座形成有滑槽。卡扣装置包括第一滑动件、第一 弹性体以及第二滑动件。第一滑动件配合以容置于凹陷中,并且可相对盖体 受限地沿第一轴向滑动。第一滑动件上形成有可通过第一孔洞的柱体。第一 弹性体沿第一轴向设置于盖体与第一滑动件之间,并用以支撑第一滑动件。 第二滑动件配合以容置于滑槽中,并且可相对基座受限地沿第二轴向滑动。 第二滑动件上形成有供第 一扣件卡扣的第二扣件。当第 一滑动件沿第 一轴向
朝向基座滑动时,柱体挤压第二扣件而使第二滑动件沿第二轴向滑动,进而 使第二扣件脱离第一扣件。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该卡扣装置通过将释放按钮与盖体做一整体性 的设计,使得盖体可以稳固地与基座相互扣合。并且,其可通过控制设置于 释放按钮下特别设计的弹簧行程,使得在释放状态下同时取下盖体的功能得 以实现。
关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与精神可以通过以下的实用新型详述及所附附 图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图l是绘示现有的门扣装置的剖面示图2是绘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卡扣装置的外观视
图3是绘示图2中的卡扣装置的零件分解图4A是绘示图2中的卡扣装置的剖面—见图,其中第一滑动件尚未被按
压;图4B是绘示图2中的卡扣装置的剖面^L图,其中第一滑动件是沿第一 轴向压缩第一弹性体;
图4C是绘示图2中的卡扣装置的剖面—见图,其中第三弹性体推挤盖体 沿第一轴向压缩第一弹性体;以及
图4D是绘示图2中的卡扣装置的剖面-见图,其中第三弹性体推挤盖体 脱离基座。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机壳11直向板
20门扣装置21:座体
22凸缘23倒勾
24夹设臂25.弹性扣勾
26卡掣空间30门体
31卡扣4:盖体
42凹陷422:第一孔洞424:第一扣件426:侧孔44第三弹性体46第一衔接部
52第一滑动件522:柱体524:第一限制构件54第一弹性体
56第二滑动件562:第二扣件564:第二孔洞58第二弹性体
6:基座62滑槽
64第二衔接部66第二限制构件
Al:第一轴向A2:第二轴向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卡扣装置。并且更特别而言,其通过将释放按钮与 盖体做一整体性的设计,使得盖体可以稳固地与基座相互扣合。以下将详述 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用于充分解说本实用新型的特征、精神、优 点以及实施上的简便性。
请参阅图2。图2是绘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卡扣装 置的外观视图。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卡扣装置,主要是通过按压第一滑动件52(亦即如上所述的释放按钮)以将盖体4可拆卸地卡扣固定于基座6
上。以下将针对各个实施本实用新型所必要的元件作更深入的描述以及说明。
请参阅图3。图3是绘示图2中的卡扣装置的零件分解图。如图3所示, 盖体4上形成有凹陷42。凹陷42的底部形成有第一孔洞422,并且延伸出 第一扣件424。另外,基座6上形成有滑槽62。卡扣装置包括第一滑动件52、 第一弹性体54以及第二滑动件56。
请配合参阅图4A。图4A是绘示图2中的卡扣装置的剖面视图,其中第 一滑动件52尚未被按压。第一滑动件52的外型配合以可容置于盖体4上的 凹陷42中,并可相对盖体4受限地沿第一轴向Al滑动。第一滑动件52上 还形成有可通过第一孔洞422的柱体522。第一弹性体54沿着第一轴向Al 设置于盖体4与第一滑动件52之间。第一弹性体54主要用来支撑第一滑动 件52。当第一滑动件52被按压时,第一弹性体54会因为被压缩而产生抵抗 第一滑动件52的弹力。第二滑动件56的外型配合以容置于滑槽62中,并 可相对基座6受限地沿第二轴向A2滑动。第二滑动件56上形成有供第一扣 件424卡扣的第二扣件562。
如图3所示,盖体4包括第一衔接部46,基座6包括对应第一衔接部 46的第二衔接部64。盖体4通过将第一衔接部46衔接至基座6上的第二衔 接部64,并将第一滑动件52上的第一扣件424卡扣至第二滑动件56上的第 二扣件562,进而固定至基座6上。在此具体实施例中,上述的位于盖体4 上的第一衔接部46可以是接近盖体4边缘部分所延伸出的挡块,上述在基 座6上的第二《舒接部64可以是对应挡块的孔穴,如图3所示。当然,盖体4 与基座6的衔接关系并不限于上述的形式。举例而言,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 具体实施例中,上述的位于盖体4上的第一衔接部46可以相反地是孔穴, 而上述的位于基座6上的第二衔接部64可以是对应孔穴的挡块。抑或,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例中,上述的位于盖体4上的第一衔接部46可 以是接近盖体4边缘部分所延伸出的转轴(shaft)构件,而上述的位于基座6 上的第二衔接部64可以是可容纳转轴构件的轴承(bearing)构件(未示于图中)。
请参阅图4B。图4B是绘示图2中的卡扣装置的剖面视图,其中第一滑 动件52是沿第一轴向Al压缩第一弹性体54。通过上迷的各作动元件之间的适当安排,当第一滑动件52沿第一轴向Al朝向基座6滑动时,第一滑动
件52上的柱体522会挤压第二滑动件56上的第二扣件562而使第二滑动件 56沿第二轴向A2滑动,进而使第二扣件562脱离第一扣件424而解开原本 的卡扣状态。在此要说明的是,第一弹性体54包括第一压缩行程,当第一 滑动件52沿着第一轴向Al压缩第一弹性体54第一压缩行程时,受第一滑 动件52上的柱体522推挤的第二扣件562同时脱离第 一扣件424。在此要特 别指出的是,此时的第一弹性体54尚未被完全压缩。
另外,同样如图4B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卡扣装置可进一步包括第二弹 性体58。第二弹性体58沿着第二轴向A2设置于基座6与第二滑动件56之 间。由此,在第一扣件424卡扣至第二扣件562期间,第二弹性体58可沿 着第二轴向A2将第二滑动件56朝向第一滑动件52推挤。由此可知,第二 弹性体58的主要功能与目的,在于使盖体4在相对基座6进行"扣合锁固" 或者"释放开启"之后,让第二滑动件56回复至原本的位置,以供第一滑动 件52上的第 一扣件424能够重复地进行"扣合锁固"或者"释放开启"的切换动 作。
在此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的第一滑动件52压缩第一弹性体54第一压缩 行程之后,解开原本卡扣状态的盖体4即可通过手动的方式提起而脱离基座 6。然而,如果在盖体4没有被提起的情况下而将第一滑动件52释放,则第 二滑动件56仍然会因为第二弹性体58的推挤而与第一滑动件52恢复相互 卡扣的状态。因此,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盖体4可进一步包括第三弹性体44。 如图4A所示,当盖体4固定于基座6上时,第三弹性体44受压于盖体4 与基座6之间。
请参阅图4C。图4C是绘示图2中的卡扣装置的剖面视图,其中第三弹 性体44推挤盖体4沿第一轴向Al压缩第一弹性体54。在此要特别说明的 是,第一弹性体54可进一步包括第二压缩行程,当受第一滑动件52上的柱 体522推挤的第二扣件562脱离第一扣件424时,受压的第三弹性体44即 可推挤盖体4沿第一轴向Al压缩第一弹性体54第二压缩行程,进而使盖体 4脱离基座6。由此可知,通过在盖体4与基座6之间设置第三弹性体44, 若在盖体4没有被提起的情况下而将第一滑动件52释放的情况下,就不用 担心第二滑动件56会因为第二弹性体58的推挤而与第一滑动件52恢复相 互卡扣的状态。反之,在按压第一滑动件52而使第一扣件424与第二扣件562脱离卡扣状态之后,受到压缩的第三弹性体44就会同时以其弹力将盖体 4沿第一轴向Al推挤而压缩第一弹性体54,进而使盖体4脱离基座6。
接着,请参阅图4D。图4D是绘示图2中的卡扣装置的剖面视图,其中 第三弹性体44推挤盖体4脱离基座6。在此要说明的是,当第一滑动件52 被完全释放之后,第一弹性体54即可恢复第一压缩行程以及第二压缩行程。 第一滑动件52上的柱体522也会解除挤压第二滑动件56上的第二扣件562 的状态。并且,由于盖体4上的第一衔接部46与基座6上的第二衔接部64 仍然处于衔接的状态,造成在第三弹性体44的弹力释放后,会使得盖体4 大体上以第二衔接部64为转轴而翘起。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卡扣装置在解 除卡扣状态之后会自动弹起,可大大地增加使用者拆卸盖体4的便利性。
在此要再次强调的是,上述的第一弹性体54主要包括第一压缩行程与 第二压缩行程。当第一滑动件52沿着第一轴向Al压缩第一弹性体54第一 压缩行程时,被第一滑动件52上的柱体522推挤的第二扣件562同时脱离 第一扣件424。并且,当受第一滑动件52上的柱体522推挤的第二扣件562 脱离第一扣件424时,受压的第三弹性体44即可推挤盖体4沿第一轴向Al 压缩第一弹性体54第二压缩行程,进而使盖体4脱离基座6。由此可知,本 实用新型的核心精神即在于第一弹性体54上所设计的第一压缩行程与第二 压缩行程,使得释放按钮(亦即第一滑动件52)可设置于盖体4上,而非现有 设置于盖体4以外的基座6上的作法。此外要补充的是,第一弹性体54的 第一压缩行程与第二压缩行程之间的比例,举例而言可以设计为6: 4,但并 不以此为限,完全取决于实际应用上的设计需求而定。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弹性体54可为第一弹簧,上述的第二 弹性体58可为第二弹簧,并且上述的第三弹性体44可为弹片,但并不以此 为限。简言之,上述的第一弹性体54、第二弹性体58以及第三弹性体44 只要是由能提供弹力的材料(例如,橡胶)或构件(例如,扭力弹簧)所组成, 皆可在本实用新型中获得等效的实施。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轴向Al可以与第二轴向A2相互垂直,但并 不以此为限。第一轴向Al与第二轴向A2之间的角度,可取决于实际应用 上的空间设计而定,并且本实用新型的卡扣装置的功能并不会受到影响。
另外需要额外补充的是,为了避免容纳于盖体4上的凹陷42中的第一 滑动件52脱离凹陷42,第 一滑动件52上可以具有至少 一第 一限制构件524,如图3所示。由此,在第一弹性体54支撑第一滑动件52期间,上述的至少 一第一限制构件524即可用来嵌制第一滑动件52。在此具体实施例中,上述 的至少一第一限制构件524可以是至少一倒勾。另外,凹陷42可以进一步 形成对应上述至少一倒勾的至少一侧孔426,用以供上述至少一倒勾卡扣而 使第一滑动件52无法脱离凹陷42。但并不以上述的设计为限,例如可相反 地在第一滑动件52上形成至少一侧孔426,并在凹陷42处设置至少一倒勾, 也可达到相同的结果。
同样地,为了避免滑动于基座6上的滑槽62中的第二滑动件56脱离基 座6,基座6可以进一步包括至少一第二限制构件66,如图3所示。由此, 在第二滑动件56沿着第二轴向A2滑动期间,上述的至少一第二限制构件 66可以用来嵌制第二滑动件56。并且,在此具体实施例中,第二滑动件56 上可形成有第二孔洞564,上述的至少一第二限制构件66可穿过第二孔洞 564以固定至基座6上,并可将第二滑动件56限制于基座6与第二限制构件 66之间,如图4A所示。在一具体实施例中,上述的至少一第二限制构件66 可以是螺栓,但并不以此为限。
由以上对于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的详述,可以明显地看出,本 实用新型的卡扣装置,可通过将释放按钮与盖体做一整体性的设计,使得盖 体可以稳固地与基座相互扣合。并且,其可通过控制设置于释放按钮下特别 设计的弹簧行程,使得在释放状态下同时取下盖体的功能得以实现。除了解 决以往释放按钮无法设置于盖体上的难题,更解决了以往因为无法预期的碰 撞而切换至释放状态的问题。
权利要求1、一种卡扣装置,用以将一盖体可拆卸地固定至一基座上,该盖体形成一凹陷,该凹陷的底部形成一第一孔洞并延伸出一第一扣件,该基座形成一滑槽,其特征在于,该卡扣装置包括第一滑动件,配合以容置于该凹陷中,并可相对该盖体受限地沿一第一轴向滑动,该第一滑动件形成可通过该第一孔洞的一柱体;第一弹性体,沿该第一轴向设置于该盖体与该第一滑动件之间,用以支撑该第一滑动件;以及第二滑动件,配合以容置于该滑槽中,并可相对该基座受限地沿一第二轴向滑动,该第二滑动件形成供该第一扣件卡扣的一第二扣件;其中当该第一滑动件沿该第一轴向朝向该基座滑动时,该柱体挤压该第二扣件而使该第二滑动件沿该第二轴向滑动,进而使该第二扣件脱离该第一扣件。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扣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盖体包括一第一衔 接部,该基座包括对应该第一衔接部的一第二游f接部,该盖体通过该第一衔 接部衔接至该第二衔接部,以及该第一扣件卡扣至该第二扣件,进而固定至 该基座上。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卡扣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卡扣装置进一步包 括一第二弹性体,该第二弹性体沿该第二轴向设置于该基座与该第二滑动件 之间,在该第一扣件卡扣至该第二扣件期间,该第二弹性体沿该第二轴向将 该第二滑动件朝向该第一滑动件推挤。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卡扣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盖体进一步包括一 第三弹性体,当该盖体固定至该基座时,该第三弹性体受压于该盖体与该基 座之间。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卡扣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弹性体包括一 第一压缩行程,当该第一滑动件沿该第一轴向压缩该第一弹性体该第一压缩 行程时,该第二扣件同时脱离该第 一扣件。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卡扣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弹性体进一步 包括一第二压缩行程,当该第二扣件脱离该第一扣件时,该受压的第三弹性体推挤该盖体沿该第一轴向压缩该第一弹性体该第二压缩行程,进而使该盖 体脱离该基座。
7、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卡扣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弹性体为一第一弹簧,该第二弹性体为一第二弹簧,并且该第三弹性体为一弹片。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扣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轴向与该第二 轴向垂直。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扣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滑动件上具有 至少一第一限制构件,在该第一弹性体支撑该第一滑动件期间,该至少一第 一限制构件用以限制该第 一滑动件而免于脱离该凹陷。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卡扣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第一限制构 件为至少一倒勾,该凹陷进一步形成对应该至少一倒勾的至少一侧孔,用以 供该至少一倒勾卡扣。
11、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扣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基座进一步包括至 少一第二限制构件,在该第二滑动件沿该第二轴向滑动期间,该至少一第二限制构件用以限制该第二滑动件而免于脱离该基座。
12、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卡扣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滑动件上形 成一第二孔洞,该至少一第二限制构件可穿过该第二孔洞以固定至该基座 上,并将该第二滑动件限制于该基座与该第二限制构件之间。
13、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卡扣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第二限制 构件为螺栓。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卡扣装置。卡扣装置用以将盖体可拆卸地固定至基座上。盖体形成有凹陷。凹陷的底部形成有第一孔洞并延伸出第一扣件。卡扣装置包括第一滑动件、第一弹性体以及第二滑动件。第一滑动件形成可通过第一孔洞的柱体。第二滑动件形成供第一扣件卡扣的第二扣件。当第一滑动件沿第一轴向朝向基座滑动时,柱体挤压第二扣件而使第二滑动件沿第二轴向滑动,进而使第二扣件脱离第一扣件。
文档编号H05K5/02GK201234418SQ20082011942
公开日2009年5月6日 申请日期2008年7月30日 优先权日2008年7月30日
发明者吕佳政, 李仁翔, 谢伯立 申请人:广达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