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98998阅读:26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轿厢制动装置的电梯,该轿厢制动装置通过与轿厢导轨卡合从而对轿厢施加制动。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梯的紧急制动装置具备夹持件(< & λ金),所述夹持件设于电梯的轿厢室,并且所述夹持件具有以夹着导轨的方式设置的斜面和按压面;按压体,所述按压体能够移动地配置在夹持件的斜面与导轨之间;以及电磁元件,该电磁元件通过输入电信号而工作,且与按压体连接,该电磁元件在通常运转时使按压体离开轨道,并且在制动时将按压体压入到斜面与轨道之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 :W003/00831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然而,在现有的电梯的紧急制动装置中,解除轿厢的制动的单元仅为电磁元件。因此,在因电磁元件的故障而将按压体压入夹持件,发生了轿厢的意外制动的情况下,要解除轿厢的制动,需要更换或者修理电磁元件。此外,在进行现有的电梯的紧急制动装置的电磁元件的更换或者修理时,维修者需要移动到井道内并在轿厢上等进行作业。因此,维修者需要在电磁元件的更换或修理前采取防止在解除了由电磁元件实现的轿厢的制动的时候万一轿厢自行移动的情况等的措施。由于电磁元件的更换或修理、以及之前采取的措施是需要较长时间的作业,因此在因电磁元件的故障而使轿厢被意外制动、轿厢停止于楼层地面(階床)之间的情况下,存在着使无法出到轿厢外的乘客长时间地感到不安的问题。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电梯,该电梯具有 通过与轿厢导轨卡合从而对轿厢施加制动的轿厢制动装置;以及构成为能够与轿厢制动装置连结、且能够通过远距离操作来解除轿厢的制动的遥控制动释放机构,即使是在因轿厢制动装置的致动器的故障而使轿厢被意外制动的时候,也能够解除轿厢的制动。解决课题的手段本发明的电梯具备轿厢导轨,该轿厢导轨在井道内沿铅直方向延伸设置;轿厢, 该轿厢由轿厢导轨所引导并且能够升降地设置在井道内;以及轿厢制动装置,轿厢制动装置通过与轿厢导轨卡合来对轿厢施加制动,轿厢制动装置具备设置于轿厢的主体部;和控制单元,主体部包括一对可动臂,一对可动臂构成为一对可动臂的中间部利用连结轴连结成能够绕连结轴转动,并且当该一对可动臂的一端部之间接近和离开时,该一对可动臂的另一端部之间向与一端不同的方向接近和离开,该一对可动臂配置成连结轴的轴向朝向铅直方向,并且该一对可动臂的一端部隔着轿厢导轨相对置;制动部件,制动部件以相对置的方式固定于一对可动臂的一端侧;施力部件,施力部件对一对可动臂以这样的方式施力使一对可动臂转动,并且转动方向为使制动部件加压夹持轿厢导轨的方向;以及致动器,致动器产生电磁力,该电磁力使一对可动臂以这样的方式转动克服施力部件的作用力,使一对可动臂的另一端部之间接近,控制单元控制致动器的电磁力的产生,电梯具备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该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与轿厢制动装置连结,并且该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构成为能够通过来自层站的操作对一对可动臂施加这样的力使一对可动 臂绕连结轴转动,并且转动方向为使一对可动臂的另一端部之间接近的方向。根据本发明,电梯具备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该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与轿厢制动装置连结,并且构成为能够通过来自层站的操作对可动臂施加这样的力使所述可动臂绕连结轴转动,并且转动方向为使一对可动臂的另一端部之间接近的方向,因此即使因致动器的故障而对轿厢施加了意外制动,维修者也能够通过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解除轿厢的制动。由此,无需致动器的更换或修理、以及为了避免轿厢自行移动的情况而采取的措施等需要较长时间的作业,能够迅速地使轿厢室内的乘客移动至层站,因此不会让乘客长时间地感到不安。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的示意图。图2是沿图1中的II-II线的箭头方向剖视图。图3是沿图2中的III-III线的箭头方向剖视图。图4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的轿厢制动装置的俯视图。图5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的示意图。图6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的轿厢制动装置的俯视图。图7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的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的延长动力传递线的沿延伸方向的剖视图。图8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的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的线张力施加单元的俯视图。图9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的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的线张力施加单元的主视图。图10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的、利用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解除轿厢制动装置对轿厢的制动的动作的图。图11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的示意图。图12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的轿厢制动装置周围的俯视图。图13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的示意图。图14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的轿厢侧动力传递线的沿延伸方向的剖视图。图15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的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的线连结机构的俯视图。图16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的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的线连结机构的主视图。
图17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的示意图。图18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的示意图。图19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的示意图。图20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的轿厢周围的立体图。图21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的轿厢制动装置的俯视图。图22是图20的C部放大图。图23是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的示意图。图24是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的方式参照附图进行说明。第一实施方式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的示意图,示出的是将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从轿厢制动装置卸下的状态。图2是沿图1中的II-II线的箭头方向剖视图,其示出的是解除了轿厢制动装置对轿厢的制动的状态。图3是沿图2的III-III线的箭头方向剖视图,图4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的轿厢制动装置的俯视图,其示出的是轿厢被施加了制动的状态。图5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的示意图,其示出的是在轿厢制动装置安装有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的状态。图6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的轿厢制动装置的俯视图,其示出的是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安装于轿厢制动装置的状态。图7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的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的延长动力传递线的沿延伸方向的剖视图,图8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的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的线张力施加单元的俯视图,图9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的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的线张力施加单元的主视图,图10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的、利用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解除轿厢制动装置对轿厢的制动的动作的图。另外,在图1中为了说明的方便,省略了层站的地面以外的墙壁和层站门的图示。 此外,在图2 图4、图6和图10中省略了导靴的图示,并且将配置于壳体内的主体部的结构以实线示出,而将壳体以单点划线示出。在图1和图5中,电梯1具备机房3,所述机房3设置于井道2的上部;曳引机5 和反绳轮7,所述曳引机5和反绳轮7分别配设于机房3 ;主绳索8,所述主绳索8架设于曳引机5的驱动绳轮5a和反绳轮7并向井道2垂下;以及轿厢15,所述轿厢15具有轿厢室 16和支承轿厢室16的轿厢架(未图示),并且该轿厢15与主绳索8的一端连结。电梯1还具备对重10,所述对重10与主绳索8的另一端连结;一对轿厢导轨 14A、14B,所述一对轿厢导轨14A、14B以从井道2内的底坑2a的底部直至顶部附近的方式沿铅直方向延伸设置,所述一对轿厢导轨14A、14B用于引导轿厢15 ;—对对重导轨9A、9B, 所述一对对重导轨9A、9B以从井道2内的底坑2a的底部直至顶部附近的方式沿铅直方向延伸设置,用于引导对重10 ;层站18,所述层站18设于各楼层地面;作为控制单元的电梯控制盘4,所述电梯控制盘4配设于机房3,用于进行电梯1的运行控制;轿厢制动装置20A, 所述轿厢制动装置20A通过与轿厢导轨14A、14B卡合来对轿厢15施加制动;以及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50A,所述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50A构成为能够借助于来自层站18的远距离操作来解除轿厢制动装置20A对轿厢15的制动。电梯控制盘4具有如下等部件R0M(只读存储器)(未图示),该ROM中写入有用于控制电梯1的运行的程序;CPU(中央处理单元)(未图示),该CPU用于按照该程序的内容来控制电梯1的运行;以及RAM(随机存取存储器)(未图示),该RAM用作CPU运算时的工作空间或临时性的数据存储区域。此外 ,曳引机5具有驱动绳轮5a和产生对驱动绳轮5a进行旋转驱动的转矩的电动机5b,利用电梯控制盘4进行电动机5b的驱动控制。并且,主绳索8与驱动绳轮5a的旋转对应地行进,轿厢15及对重10与驱动绳轮5a的旋转联动地在井道2内升降。并且,一对轿厢导轨14A、14B分别使长边方向与铅直方向一致,并且分别与垂直于轿厢门16a的开关方向的轿厢侧壁16b、16c隔开预定的间隔地延伸设置。另外,轿厢门 16a的开关方向为宽度方向。接下来,对一个轿厢导轨14A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如图2中也示出地那样,轿厢导轨14A的与长边方向垂直的截面形成为T字状,从 T字的一边的长边方向中间部凸出设置的另一边的凸出端以隔着轿厢架(未图示)与轿厢侧壁16b相对的方式配置。后文中,将轿厢导轨14A的截面的T字的另一边称作轨道凸部 14a。另外,虽未图示,不过另一轿厢导轨14B与一个轿厢导轨14A具有同样的形状,轿厢导轨14B的轨道凸部的末端以隔着轿厢架(未图示)与轿厢侧壁16c相对的方式配置。此外,轿厢导靴17以与轿厢导轨14A、14B卡合的方式固定在主体部21A、21B,所述主体部21A、21B配设在轿厢15的下部和轿厢15的上部,所述主体部21A、21B的详细情况将在后文进行叙述,轿厢15由轿厢导轨14A、14B引导着行进。此外,一对对重导轨9A、9B分别与对重10的两侧壁隔开预定的间隔地延伸设置。另外,详细情况虽未图示,不过对重导轨9A、9B的形状与轿厢导轨14A、14B的形状相同,对重导轨9A、9B的轨道凸部与固定在对重9A、9B的对重导靴(未图示)卡合,对重10 由对重导轨9A、9B引导着行进。轿厢制动装置20A具备电梯控制盘4以及配设于轿厢15的与轿厢导轨14A、14B 的位置对应的上部的主体部21A、21B。以下,对配设于轿厢15的与一个轿厢导轨14A的位置对应的上部的一个主体部 21A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在图2和图3中,主体部2IA具备壳体22,所述壳体22固定在轿厢15的上部; 一对可动臂23A、23B,所述一对可动臂23A、23B以能够绕固定在壳体22的作为连结轴的转动轴螺栓36的轴转动的方式被支承于壳体22,并且该一对可动臂23A、23B在延伸方向的整个区域相对;以及制动部件34a、34b,所述制动部件34a、34b以相对的方式固定于可动臂 23A、23B的一端侧。主体部21A还具备作为施力部件的螺旋弹簧35,所述螺旋弹簧35压缩设置于可动臂23A、23B之间,以使可动臂23A、23B转动,并且转动方向为使可动臂23A、23B的一端彼此接近;以及致动器40,所述致动器40产生电磁力,该电磁力使可动臂23A、23B以这样的方式转动克服螺旋弹簧35的作用力,使可动臂23A、23B的另一端部之间接近。壳体22构成为截面为矩形的筒体,壳体22形成为贯通孔22a在构成壳体22的壁部中平行的一对壁部相对置。此外,可动臂23A、23B采用磁性部件构成为大致相同形状和相同尺寸。一个可动臂23A具有中间部24A,中间部24A构成于可动臂23A延伸方向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之间的预定区域。中间部24A形成为相对于可动臂23A、23B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的连结部位,向大致与可动臂23A、23B的厚度方向垂直的方向探出。另外,可动臂23A除了中间部24A的一部分外以预定的厚度沿大致同一方向延伸。另外,另一可动 臂23B具有与一个可动臂23A相同的形状,并且具有与中间部24A 相同的中间部24B。以下,将可动臂23A、23B的延伸方向的一端和另一端简称为可动臂23A、 23B的一端和另一端。并且,连结孔24a以使孔方向与可动臂23A、23B的厚度方向一致的方式贯穿设置于中间部24A、24B。另外,中间部24A、24B在可动臂23A、23B的厚度方向错开位置地形成。并且,可动臂23A、23B以这样的方式贯穿插入于壳体22 它们的一端朝向同一方向,以连结孔24a位于同轴的位置的方式使中间部24A、24B重叠,而且,连结孔24a位于与贯通孔22a同轴的位置。此时,可动臂23A、23B除了中间部24A、24B以外是相对的。以下,将可动臂23A、23B的相对的壁面作为可动臂23A、23B的内表面,将与可动臂 23A、23B的内表面相反一侧的可动臂23A、23B的壁面作为可动臂23A、23B的外表面。而且,转动轴螺栓36以游隙配合的状态贯穿插入于贯通孔22a和连结孔24a,并且利用从转动轴螺栓36的末端侧螺合的螺母37,将转动轴螺栓36紧固固定于壳体22。由此,可动臂23A、23B的中间部24A利用转动轴螺栓36连结,并且可动臂23A、23B形成为能够绕动转轴螺栓36的轴转动。此时,可动臂23A、23B在各自的一端部之间接近和离开时, 另一端部之间向与一端不同的方向接近和离开。此外,槽26a、26b以预定的宽度和预定的深度形成于中间部24A、24B与可动臂 23A、23B的另一端之间,且形成于可动臂23A、23B的内表面。此外,螺栓贯通孔27a、27b使孔方向与垂直于可动臂23A、23B的厚度方向的方向一致,并且螺栓贯通孔27a、27b贯穿设置于槽26a、26b的底部与可动臂23A、23B的外表面之间。并且,螺栓32a、32b从可动臂23A、23B的外表面侧以游隙配合状态插入于螺栓贯通孔27a、27b。此时,螺栓32a、32b的轴部的末端从螺栓贯通孔27a、27b延伸出去。另外, 螺栓32a、32b的头部的直径比螺栓贯通孔27a、27b的直径大。此外,圆盘形状的支承座33a、33b固定在螺栓32a、32b的末端。此外,制动部件34a、34b以彼此相对的方式固定于可动臂23A、23B的一端侧的内表面。此外,动力作用部30a、30b以彼此相对的方式凸出设置于可动臂23A、23B的另一端。另外,动力作用部30a、30b凸出设置于可动臂23A、23B的厚度方向。并且,各螺纹孔31a、31b以彼此相对的方式贯穿设置于各动力作用部30a、30b。此外,致动器40具备铁芯41A,在该铁芯41A贯穿设置有贯通孔41a ;以及电磁线圈42,该电磁线圈42以使孔方向与贯通孔41a的孔方向一致的方式固定于贯通孔41a的内周面。并且,铁芯41A以使贯通孔41a的两开口与支承座33a、33b相对的方式配置在可动臂23A、23B的另一端侧之间,并使用紧固部件等固定于壳体22。并且,电梯控制盘4构成为能够控制对电磁线圈42的通电的接通和断开,换言之, 电梯控制盘4构成为能够控制致动器40的电磁力的产生。另外,螺旋弹簧35压缩设置在支承座33a、33b之间,该螺旋弹簧35对可动臂23A、 23B施力,以使可动臂23A、23B转动,并且转动方向为使可动臂23A、23B的一端部之间接近的方向。并且,致动器40构成为在向电磁线圈42通电后产生电磁力,该电磁力克服螺旋弹簧35的作用力使可动臂23A、23B的一端部之间分离,使可动臂23A、23B的另一端部之间接近,而在对电磁线圈42的通电被断开时,电磁力消失。如上所述地构成的主体部21A以这样的方式配置于轿厢15的上部使转动轴螺栓 36的轴向与铅直方向一致、而且一对可动臂23A、23B的一端部隔着制动部件34a、34b夹着轨道凸部14a相对置。S卩,可动臂23A、23B的一端侧能够隔着制动部件34a、34b与轨道凸部14a卡合。并且,螺旋弹簧35向以制动部件34a、34b加压夹持轨道凸部14a的方向对可动臂23A、23B施力。另外,壳体22利用轿厢架或轿厢室16的上部外壁等相对于轿厢15的上部牢固地固定。此外,主体部21B与主体部21A同样地构成,并且相对于另一轿厢导轨14B与主体部2IA同样地配设。如图5 图9所示,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50A具备延长动力传递线51A、51B,所述延长动力传递线51A、51B构成为能够与主体部21A、21B的可动臂23A、23B的一端连结; 以及作为线牵引单元的线张力施加单元60,该线张力施加单元60构成为能够与一端连结于可动臂23A、23B的延长动力传递线51A、51B的另一端连结,并且该线张力施加单元60构成为在与延长动力传递线51A、51B连结的状态下,能够对可动臂23A、23B施加使可动臂 23A、23B向使可动臂23A、23B的另一端部之间接近的方向绕转动轴螺栓36的轴转动的力。如图7所示,延长动力传递线51A、51B具备管状的延长外部线52a ;贯穿插入在延长外部线52a内的延长内部线53a ;以及安装于延长外部线52a的两端的连结机构54,延长内部线53a贯穿插入于该连结机构54。延长外部线52a形成为以树脂或纤维材料等覆盖呈螺旋状地卷绕起来的钢丝的周围而成的管状。并且,延长内部线53a构成为能够在延长外部线52a的内周面滑动。如此构成的延长动力传递线51A、51B具有与用于自行车的制动机构等公知的制动线相同的结构,即使是在两端之间存在弯曲的部位的状态,也能够将例如牵拉延长内部线53a的另一端时的牵拉力传递至延长内部线53a的一端。此外,连结机构54具备固定于延长外部线52a的端部的线固定部54a;和以 配合状态与线固定部54a外周连结的装卸部54b,延长内部线53a贯穿插入于该装卸部54b。装卸部54b由外螺纹部构成,该外螺纹部构成为能够绕延长外部线52a的轴旋转。并且,延长外部线52a的一端侧的装卸部54a与动力作用部30b的螺纹孔31b能够紧固在一起,延长外部线52a的一端构成为能够在与另一可动臂23B的另一端侧连结以及解除该连结之间切换。此外,从延长外部线52a的一端延伸出的延长内部线53a的一端能够利用内部线固定部件69a与一个可动臂23A连结。
内部线固定部件69a构成为能够卡合和固定延长内部线53a的端部,并且能够紧固于动力作用部30a的螺纹孔31a。S卩,延长内部线53a的一端形成为能够在与可动臂23A 的另一端侧连结以及解除该连结之间切换。如图8和图9所示,线张力施加单元60具备转动杆61 ;支承转动杆61的转动杆支承体65 ;以及内部线固定部件69b。转动杆61形成为L字状,L字的一边构成了把持臂61A。此外,转动杆61的L字的另一边构成了内部线固定臂61B。并且,在转动杆61的角部附近的部位和内部线固定臂 61B的末端之间贯穿设置有螺纹孔61a。 此外,内部线固定部件69b与内部线固定部件69a同样地构成,内部线固定部件 69b构成为能够卡合和固定延长内部线53a的端部,并且能够紧固于螺纹孔61a。即,延长内部线53a的端部形成为能够在与内部线固定臂61B的端部连结以及解除该连结之间切换。转动杆支承体65具备外部线固定部66 ;—对转动轴支承部67,所述一对转动轴支承部67以彼此相对的方式凸出设置于外部线固定部66 ;以及转动轴68,该转动轴68使轴向与一对转动轴支承部67的分离方向一致地固定于转动轴支承部67。并且,转动轴68的两端固定于一对转动轴支承部67。并且,转动轴68以游隙配合状态贯通转动杆61的中间部,转动杆61能够绕转动轴68的轴转动。此外,在外部线固定部66形成有螺纹孔66a、66b,该螺纹孔66a、66b能够与延长动力传递线51A、51B的装卸部 54b螺合。根据如上所述地构成的线张力施加单元60,在延长外部线52a的另一端与外部线固定部66连结、延长内部线53a的另一端与内部线固定臂61B的端部连结时,能够向从延长外部线52a的另一端拉出的方向转动转动杆61。换言之,能够以将延长内部线53a的另一端侧从延长外部线52a的另一端拉出的方式牵引延长内部线53a。接着,对轿厢制动装置20A正常时的、轿厢制动装置20A对轿厢15的制动进行说明。在使轿厢15升降移动的时候,电梯控制盘4使对主体部21A、21B的电磁线圈42 的通电接通,从而产生电磁吸引力,该电磁吸引力使可动臂23A、23B以这样的方式转动克服螺旋弹簧35的作用力,使可动臂23A、23B的另一端部之间接近。由此,可动臂23A、23B的一端侧的制动部件34a、34b相对于轨道凸部14a的侧面离开,轿厢15不受制动地升降。接着,当使轿厢15停靠于预定的楼层地面的层站18时,电梯控制盘4断开对电磁线圈42的通电。由此,流过电磁线圈42的电流减少至0,因此使可动臂23A、23B的另一端部之间接近的电磁吸引力也减少至0。此时,当螺旋弹簧35的作用力相对于致动器40产生的电磁吸引力成为支配性的力时,可动臂23A、23B以彼此的一端部之间接近的方式转动。接着,当由致动器40产生的电磁吸引力消失时,可动臂23A、23B如图4所示地隔着制动部件34a、34b以大加压力夹持轨道凸部14a。接着借助于制动部件34a、34b与轨道凸部14a之间的摩擦力,对轿厢15施加制动,稳定地保持轿厢15的静止状态。接下来,对致动器40发生故障而对轿厢15施加了意外制动的情况下解除轿厢15 的制动的方法进行说明。
当在轿厢15升降时发生电磁线圈42断线等致动器40的故障时,对电磁线圈42 的通电被断开,因此制动部件34a、34b被按压于轨道凸部14a。即,轿厢15被施加意外制动而停止。并且,电梯控制盘4在判断为轿厢15未与电动机5b的驱动联动地进行升降移动时,停止电动机5b的驱动,之后,不再进行轿厢15的升降直到维修者下达控制命令。此时, 轿厢15停止于与预定的停靠位置不同的位置。然后,维修者在比轿厢15的停止部位靠上层侧的最近的层站18准备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50A。接着,维修者拿着延长动力传递线51A、51B的一端从层站18移动至轿厢15的上部。然后,维修者将延长动力传递线51A的一端侧的装卸部54b从可动臂23A的相反侧螺合于主体部2IA的动力作用部30b的螺纹孔31b,并将延长外部线52a的一端相对于可动臂23B的动力作用部30b紧固固定。

此外,维修者使从延长外部线52a的一端延伸出的延长内部线53a的一端贯穿插入于动力作用部30a的螺纹孔31a。接着,利用内部线固定部件69a将延长内部线53a的一端固定于动力作用部30a。同样地,维修者将延长动力传递线51B的一端侧固定在动力作用部30a、30b,该动力作用部30a、30b构成于主体部21B侧的可动臂23A、23B的另一端侧。然后,维修者回到层站18,使延长动力传递线51A、51B的延长外部线52a的另一端侧的装卸部54b螺合于螺纹孔66a、66b,将延长外部线52a的另一端固定于外部线固定部66。接着,将延长动力传递线51A、51B的延长内部线53a的另一端利用内部线固定部件 69b固定于内部线固定臂61B的端部。此时,转动杆61能够向沿着图9的箭头A的方向转动,换言之能够向这样的方向转动将延长内部线53a的另一端侧从固定于外部线固定部66的延长外部线52a的另一端拉出的方向(以下称作张力施加方向)。另外,延长动力传递线51A、51B松弛地设置成即使是在轿厢16从当前的停止位置移动至下方的最近楼层的层站18的情况下,延长动力传递线51A、51B也不会伸长为直线状。接着,当维修者在层站18使转动杆61向张力施加方向转动时,延长动力传递线 51A、51B的延长内部线53a被牵拉使得其一端侧朝向可动臂23B侧。此时,由于延长内部线 53a的一端侧固定在构成于可动臂23A的另一端侧的动力作用部30a,因此主体部21A、21B 的可动臂23A、23B克服螺旋弹簧35的作用力而向使可动臂23A、23B的另一端部之间接近的方向转动。换言之,由于可动臂23A、23B以使可动臂23A、23B的一端部之间分离的方式转动,因此如图10所示,可动臂23A、23B对轨道凸部14a的加压夹持被解除,轿厢15的制动被解除。如上所述,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50A构成为在与轿厢制动装置20A的主体部 21A、21B连结时,能够通过来自层站18的操作对一对可动臂23A、23B施加这样的力使可动臂23A、23B绕转动轴螺栓36的轴转动、并且转动方向为使可动臂23A、23B的另一端部之间接近的方向。在该状态下,在机房3待命的其他维修者进行控制电梯控制盘4的操作以使轿厢15停靠于最近的层站18,由此能够使乘客从轿厢室16内移动至层站18。根据该第一实施方式,电梯1具备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50A,该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50A与轿厢制动装置20A连结,并通过来自层站18的操作对一对可动臂23A、23B施加这样的力使可动臂23A、23B绕转动轴螺栓36的轴转动、并且转动方向为使可动臂23A、23B 的另一端部之间接近的方向。更为具体地来说,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50A具备延长动力传递线51A、51B,所述延长动力传递线51A、51B包括管状的延长外部线52a ;和延长内部线53a,所述延长外部线52a构成为其一端能够同与一个可动臂23A相对置的另一可动臂23B的另一端侧连结和解除连结,所述延长内部线53a以能够在延长外部线52a的内周面滑动的方式贯穿插入于延长外部线52a,并且该延长内部线53a构成为从延长外部线52a的一端延伸出的一端能够与一个可动臂23A的另一端侧连结和解除连结;以及线张力施加单元60,该线张力施加单元60构成为其能够与一端连结于另一可动臂23B的延长外部线52a的另一端连结,并且构成为在与延长外部线52a连结的状态下,能够向将一端与一个可动臂23A连结的延长内部线53a的另一端从延长外部线52a的另一端拉出的方向,牵引延长内部线53a,经由延长动力传递线51A、51B对一对可动臂23A、23B施加这样的力使可动臂23A、23B绕转动轴螺栓 36的轴转动、并且转动方向为使可动臂23A、23B的另一端部之间接近的方向。由此,即使是因致动器40的故障而对轿厢15施加了意外制动,维修者仅通过移动至轿厢15的上部并如上所述地使延长动力传递线51A、51B的一端侧连结于可动臂23A、23B 的另一端侧后,移动至层站18并利用线张力施加单元60牵拉延长动力传递线51A、51B的延长内部线53a的另一端侧,就能够使可动臂23A、23B向使可动臂23A、23B的一端侧分离的方向转动。即,维修者能够通过从层站18进行的远距离操作容易地释放可动臂23A、23B 对轨道凸部14a的加压夹持状态,从而解除轿厢15的制动。由此,无需致动器40的更换或修理、以及为了避免轿厢15自行移动的情况而采取的措施等需要较长时间的作业,能够迅速地使轿厢室16内的乘客移动至层站18,因此不会让乘客长时间地感到不安。在此,在对轿厢15施加了意外制动的情况下,也可考虑增大电动机5b的旋转力矩使驱动绳轮5a强制旋转,在对轿厢15施加了制动的状态下使轿厢15移动至层站18。然而,在该情况下,还存在着这样的事情制动部件34a、34b因与轨道凸部14a的摩擦热而热粘结,无法使轿厢15移动至最近楼层的层站18。如果制动部件34a、34b热粘结于轨道凸部 14a的话,到轿厢15移动为止需要很多的时间,会使乘客更加不安。此外,即使轿厢15移动到了层站18,轨道凸部14a也会受到损伤,因而不得已要对导轨14A、14B进行大规模的修补或者更换。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能够先使轿厢制动装置20A对轿厢15的制动解除然后再使轿厢15移动至层站18,因此能够使轿厢15移动至层站18而不会使轿厢导轨14A、14B受到损伤。另外,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50A被说明为是在对轿厢15施加了意外制动时由维修者准备的机构,不过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50A也可以以延长动力传递线51A、51B的一端侧安装于可动臂23A、23B的另一端侧的状态预先设置于轿厢15的上部。
第二实施方式 图11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的示意图,图12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的轿厢制动装置周围的俯视图,其示出了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安装于轿厢制动装置的状态。另外,在图11和图12中,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相当的部分标以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在图11中,电梯1具备轿厢制动装置20B,该轿厢制动装置20B具有配设在轿厢 15的与轿厢导轨14A、14B的位置对应的上部的主体部21C、21D ;以及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 50B,该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50B用于通过远距离操作解除致动器40的故障时轿厢制动装置20B对轿厢15的制动。另外,省略了主体部21A、21B以及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50A。下面,对配设于轿厢15的与一个轿厢导轨14A的位置对应的上部的主体部21C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在图11和图12中,主体部21C具有与主体部21A、21B相同的结构。不过,代替主体部21C的动力作用部30b,在可动臂23B的另一端以与可动臂23A的动力作用部30a相对置的方式凸出设置有动力作用部30c。并且,在动力作用部30c以与螺纹孔31a相对的方式形成有贯通孔31c。此外,主体部2ID与主体部2IC同样地构成。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50B具备电动机71,该电动机71配设于各个主体部21C、 21D,并具有产生旋转力矩的电动机主体部71a ;作为动力转换单元的动力转换螺栓70,所述动力转换螺栓70与一对可动臂23A、23B连结,并且将电动机主体部71a产生的旋转力矩转换为移动力,该移动力使一对可动臂23A、23B转动、且转动方向为向使一对可动臂23A、 23B的另一端部之间接近的方向;电源72,该电源72用于供给驱动电动机主体部71a的电力;以及延长电源线71c,其将电源72与电动机主体部71a之间连接起来。另外,延长电源线71c的一端预先安装于电动机主体部71a从而构成电动机71的一部分,电动机71还具备从电动机主体部71a延伸出的驱动轴71b。动力转换螺栓70的轴部以游隙配合状态贯穿插入于可动臂23B的另一端侧(动力作用部30c)的贯通孔31c,并且螺合于可动臂23A的另一端侧(动力作用部30a)的螺纹孔31a。此时,动力转换螺栓70的头部被配置成隔着可动臂23B的另一端侧与可动臂23A 的另一端侧相对置。另外,如果解除动力转换螺栓70的轴部与可动臂23A的螺合状态的话, 则能够解除动力转换螺栓70与可动臂23A、23B的另一端侧之间的连结。并且,驱动轴71b构成为能够与动力转换螺栓70的头部同轴地连结,当驱动轴71b 与动力转换螺栓70连结时,动力转换螺栓70与电动机主体部71a的驱动联动地绕自身的轴旋转。接下来,对在致动器40发生故障而对轿厢15施加了意外制动的情况下解除轿厢 15的制动的方法进行说明。维修者在比轿厢15的停止部位靠上层侧的最近的层站18准备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 50B。然后,维修者拿着动力转换螺栓70和电动机71移动至轿厢15上。另外,延长电源线71c的与电源72连接的一侧置于层站18。S卩,能够在层站18控制电源72的电源供给的接通和断开。接下来,维修者将动力转换螺栓70和电动机主体部71a安装于可动臂23A、23B的 另一端侧。S卩,维修者使动力转换螺栓70从可动臂23A侧的相反侧贯穿插入于动力作用部 30c的贯通孔31c,并进一步将动力转换螺栓70的轴部螺合于动力作用部30a的螺纹孔 31a。此外,维修者将动力转换螺栓70的轴部拧入动力作用部30a直至动力转换螺栓70的头部与可动臂23B的动力作用部30c抵接,从而将电动机主体部71a固定于可动臂23B。另外,维修者同样地将动力转换螺栓70和电动机71安装于主体部21D的可动臂 23A、23B的另一端侧。接下来,维修者移动至最近的层站18。然后,维修者将延长电源线71c与电源72 连接起来,以向电动机主体部71a供给电力,使驱动轴71b旋转。此时,驱动轴71b的旋转方向被设定为使动力转换螺栓70向螺纹孔31a拧入的方向。动力转换螺栓70的末端螺合于可动臂23A的动力作用部30a,动力转换螺栓70的头部与可动臂23B的动力作用部30c 抵接,因此动力转换螺栓70的旋转力被转换成这样的力使可动臂23A、23B克服螺旋弹簧 35的作用力以使可动臂23A、23B的另一端侧接近的方式转动。由此,可动臂23A、23B以使另一端部之间接近的方式转动,因此释放了制动部件 34a,34b对轨道凸部14a的加压夹持,解除了轿厢15的制动。根据该第二实施方式,电梯1具备配设于轿厢15的上部的主体部21C、21D ;以及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50B,该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50B通过来自层站18的操作而对一对可动臂23A、23B施加这样的力使可动臂23A、23B绕转动轴螺栓36的轴转动、并且转动方向为使可动臂23A、23B的另一端部之间接近的方向。更为具体地来说,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50B具备电动机71,该电动机71配设于各主体部21C、21D,并具有产生旋转力矩的电动机主体部71a ;动力转换螺栓70,所述动力转换螺栓70与一对可动臂23A、23B连结,并且将电动机主体部71a产生的旋转力矩转换为移动力,该移动力使一对可动臂23A、23B绕转动轴螺栓36的轴转动,且转动方向为使一对可动臂23A、23B的另一端部之间接近的方向;电源72,该电源72用于供给驱动电动机主体部71a的电力;以及延长电源线71c,其将电源72与电动机主体部71a之间连接起来。因此,即使因致动器40的故障而对轿厢15施加了意外制动,维修者若移动至轿厢 15的上部并将动力转换螺栓70和电动机71连结于可动臂23A、23B,并将电动机主体部71a 与设于层站18的电源72利用延长电源线71c连结,就能够通过来自层站18的远距离操作解除轿厢16的制动。由此,无需致动器40的更换或修理、以及为了避免轿厢15自行移动的情况而采取的措施等需要较长时间的作业,能够迅速地使轿厢室16内的乘客移动至层站18,因此不会让乘客长时间地感到不安。第三实施方式图13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的示意图,图14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的轿厢侧动力传递线的沿延伸方向的剖视图,图15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的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的线连结机构的俯视图,图16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的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的线连结机构的主视图。另外,在图13 图16中,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相当的部分标以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在图13 图16中,电梯1具备轿厢制动装置20A,该轿厢制动装置20A的主体部 21A、21B配设于轿厢15的与轿厢导轨14A、14B对应的下部;以及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50C, 该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50C用于通过远距离操作解除致动器40的故障时轿厢制动装置20B 对轿厢15的制动。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50C具备轿厢侧动力传递线51C、51D,所述轿厢侧动力传递线51C、51D的一端分别与主体部21A、21B连结,并且另一端被引导至轿厢15的上部;延长动力传递线51A,该延长动力传递线51A固定于轿厢15的上部,并且 构成为一端能够通过线连结机构79与轿厢侧动力传递线51C、51D的另一端连结和解除连结;以及线张力施加单元 60,该线张力施加单元60构成为通过操作延长动力传递线51A的另一端侧,能够经由通过线连结机构79连结起来的延长动力传递线51A和轿厢侧动力传递线51C、51D向对一对可动臂23A、23B施加这样的力使可动臂23A、23B绕转动轴螺栓36的轴转动、并且转动方向为使可动臂23A、23B的另一端部之间接近的方向。另外,省略了延长动力传递线51B。轿厢侧动力传递线51C、51D如图14所示地具有轿厢侧外部线52b、轿厢侧内部线 53b以及连结机构54。另外,轿厢侧外部线52b和轿厢侧内部线53b与延长外部线52a和延长内部线53a 是相同的结构,轿厢侧内部线53b以能够在轿厢侧外部线52b的内周面滑动的方式贯穿插入于轿厢侧外部线52b。并且,连结机构54以与安装于延长外部线52a的两端相同的方式安装于轿厢侧外部线52b的两端。并且,轿厢侧动力传递线51C的一端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用图10所说明的情况一样地,连结于主体部21A的可动臂23A、23B的另一端侧。即,轿厢侧外部线52b的一端固定于与一个可动臂23A相对置的另一可动臂23B的另一端侧,而轿厢侧外部线52b的另一端配置于轿厢15的上部。此外,轿厢侧内部线53b以能够在轿厢侧外部线52b的内周面滑动的方式贯穿插入于轿厢侧外部线52b,并且从轿厢侧外部线52b的一端延伸出的轿厢侧外部线52b的一端固定于一个可动臂23A的另一端侧。另外,轿厢侧动力传递线51D的一端也与主体部21B的可动臂23A、23B的另一端侧连结。如图15和图16所示地,线连结机构79具备连结部件85和预先固定于轿厢15的上部的线连结单元80。线连结单元80具备底部83 ;以及从底部83以隔着预定的间隔相对置的方式凸出设置的第一线连结部81和第二线连结部82。并且,在第一线连结部81形成有两个螺纹孔81a、81b,该两个螺纹孔81a、81b形成为使孔方向与第一线连结部81和第二线连结部82的分离方向一致。此外,在第二线连结部82形成有螺纹孔82a,该螺纹孔82a形成为使孔方向与第一线连结部81和第二线连结部 82的分离方向一致。
轿厢侧动力传递线51C、51D的另一端侧的装卸部54b能够从第二线连结部82的相反侧螺合于第一线连结部81的螺纹孔81a、81b,并且该装卸部54b构成为能够使轿厢侧外部线52b的另一端与第一线连结部81连结和解除连结。并且,在轿厢侧外部线52b的另一端与第一线连结部81连结的状态下,轿厢侧内部线53b的另一端能够从螺纹孔81a、81b 向第二线连结部82侧拉出。此外,延长动力传递线51A的一端的装卸部54b能够从第一线连结部81的相反侧螺合于第二线连结部82的螺纹孔82a,并且该装卸部54b构成为能够使延长外部线52a的一端与第二线连结部82连结和解除连结。在延长外部线52a的一端与第二线连结部82连结的状态下,延长内部线53a的一端能够从螺纹孔82a向第一线连结部81侧拉出。 并且,经由构成为能够分别与轿厢侧内部线53b和延长内部线53a卡合的连结部件85,能够将延长内部线53a的一端连结于轿厢侧内部线53b的另一端。综合以上,利用线连结机构79,延长外部线52a的一端能够与轿厢侧外部线52b的另一端连结和解除连结,延长内部线53a的一端能够与轿厢侧内部线53b的另一端连结和解除连结。接下来,对在致动器40发生故障而对轿厢15施加了意外制动的情况下解除轿厢 15的制动的方法进行说明。维修者在比轿厢15的停止部位靠上层侧的最近的层站18准备延长动力传递线 51A和线张力施加单元60。接着,维修者拿着延长动力传递线51A的一端侧移动至轿厢15上。进一步,维修者将延长动力传递线51A的一端侧的装卸部54b螺合于螺纹孔82a,将延长外部线52a的一端与第二线连结部82连结。然后,维修者将延长动力传递线51A的延长内部线53a的一端从螺纹孔82a的靠第一线连结部81侧的开口拉出。然后,利用连结部件85将轿厢侧动力传递线51C、51D的轿厢侧内部线53b的另一端与延长动力传递线51A的延长内部线53a的一端连结固定。然后,维修者回到层站18,使延长外部线52a的另一端侧的装卸部54b螺合于螺纹孔66a,将延长外部线52a的另一端固定于外部线固定部66。进一步,将延长内部线53a的另一端利用内部线固定部件69b固定于内部线固定臂6IB的端部。接着,当维修者在层站18使转动杆61向张力施加方向转动时,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轿厢侧动力传递线51C、51D的轿厢侧内部线53b以其一端侧朝向可动臂23B侧的方式被牵拉。S卩,线张力施加单元60产生的力经由延长动力传递线51A和轿厢侧动力传递线 51C、51D传递至可动臂23A、23B,可动臂23A、23B以可动臂23A、23B的另一端部之间接近的方式转动。由此,可动臂23A、23B对轨道凸部14a的加压夹持被释放,解除了对轿厢15的制动。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电梯1具备制动装置20A,该制动装置20A具有配设于轿厢 15的下部的主体部21A、21B ;以及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50C,该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50C用于通过远距离操作解除致动器40故障时轿厢制动装置20A对轿厢15的制动。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50C具备轿厢侧动力传递线51C、51D,所述轿厢侧动力传递线51C、51D由轿厢侧外部线52b和轿厢侧内部线53b构成,所述轿厢侧外部线52b的一端固定于与一个可动臂23A相对置的另一个可动臂23B的另一端侧,所述轿厢侧外部线52b 的另一端配置于轿厢15的上部(预定部位),所述轿厢侧内部线53b的一端从轿厢侧外部线52b的一端延伸出来、并且该一端固定于一个可动臂23A的另一端侧;以及延长动力传递线51A,该延长动力传递线51A由延长外部线52a和延长内部线53a构成,所述延长外部线 52a构成为其一端能够与轿厢侧外部线52b的另一端连结和解除连结,所述延长内部线53a 构成为其一端能够与轿厢侧外部线52b的另一端连结和解除连结。此外,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50C具备线张力施加单元60,该线张力施加单元60能够与延长外部线52a的另一端连结,当与延长外部线52a的另一端连结时,该线张力施加单元60向这样的方向牵引延长内部线53a 将一端与轿厢侧内部线53b连结的延长内部线 53a的另一端,从一端与轿厢侧外部线52b连结的延长外部线52a的另一端拉出的方向,该线张力施加单元60经由延长动力传递线51A和轿厢侧动力传递线51C、51D对一对可动臂 23A、23B施加这样的力使可动臂23A、23B绕转动轴螺栓36的轴转动、并且转动方向为使可动臂23A、23B的另一端部之间接近的方向。轿厢侧外部线52b以及轿厢侧内部线53b预先配置于轿厢15的上部,因此无需将延长动力传递线51A拉绕至轿厢15的下部,维修者的作业成为在轿厢15的上部的作业。向轿厢15的上部的移动比向轿厢15的下部的移动容易得多,维修者能够在短时间完成将延长外部线52a的一端与线连结单元80连结,并将延长内部线53a的一端与轿厢侧内部线53b的另一端连结的作业。并且,维修者能够利用设置于层站18的线张力施加单元60使主体部21A、21B的可动臂23A、23B以使可动臂23A、23B的一端侧相互分离的方式转动。因此,维修者能够通过来自层站18的远距离操作容易地解除对轿厢15的制动。由此,无需致动器40的更换或修理、以及为了避免轿厢15自行移动的情况而采取的措施等需要较长时间的作业,能够迅速地使轿厢室16内的乘客移动至层站18,因此不会让乘客长时间地感到不安。第四实施方式图17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的示意图。另外,在图17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相当的部分标以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在图17中,电梯1具备轿厢制动装置20B,该轿厢制动装置20B的主体部21C、 21D配设于轿厢15的与轿厢导轨14A、14B对应的下部;以及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50D,该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50D用于通过远距离操作解除致动器40故障时轿厢制动 装置20B对轿厢15的制动。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50D具备动力转换螺栓70,所述动力转换螺栓70与主体部 21C、21D各自的可动臂23A、23B连结;电动机71,该电动机71具有电动机主体部71a,该电动机主体部71a与动力转换螺栓70连结以使动力转换螺栓70绕轴旋转;以及轿厢侧电源线71d,该轿厢侧电源线71d的一端与电动机71连接,另一端以配置于轿厢15的上部(预定部位)的方式支承于轿厢15。此外,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50D具备同电位分配供给单元87,该同电位分配供给单元87固定于轿厢15的上部,被引导至轿厢15的上部的轿厢侧电源线71d分别与该同电位分配供给单元87连接;电源72,该电源72产生驱动电动机主体部71a的电力;以及延长电源线88,该延长电源线88构成为其一端能够经由同电位分配供给单元87与轿厢侧电源线71d连结,并且另一端能够与电源72连结。另外,轿厢侧电源线71d预先将一端安装于电动机主体部71a,也构成了电动机71 的一部分。此外,省略了电动机71的延长电源线71c的配设。动力转换螺栓70和电动机主体部71a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说明同样地预先安装于一对可动臂23A、23B(参照图12)的另一端侧。并 且,同电位分配供给单元87具备输入端子(未图示),同电位分配供给单元87 构成为将输入到输入端子的电力输出至两个轿厢侧电源线71d。接下来,对在致动器40发生故障而对轿厢15施加了意外制动的情况下解除轿厢 15的制动的方法进行说明。维修者在比轿厢15的停止部位靠上层侧的最近的层站18准备电源72和延长电源线88,拿着延长电源线88的一端移动至轿厢15的上部。另外,延长电源线88的另一端与电源72的输出端子连接。然后,维修者在将延长电源线88的一端连接于同电位分配供给单元87的输入端子后,再次回到最近的层站18。由于电源72设置于层站18,因此能够从层站18控制电力的输出(电力供给)的接通和断开。然后,维修者将电源72的电力的输出接通,向电动机71供给电力,使动力转换螺栓70旋转。下面,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主体部21C、21D的可动臂23A、23B克服螺旋弹簧35的作用力以使可动臂23A、23B的另一端部之间接近的方式转动。由此,制动部件34a、 34b对轨道凸部14a的加压夹持被释放,因此对轿厢15的制动被解除。根据该第四实施方式,电梯1的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50D具备动力转换螺栓70, 所述动力转换螺栓70的头部隔着一个可动臂23A与另一个可动臂23B的另一端侧相对置, 并且所述动力转换螺栓70构成为该动力转换螺栓70的轴部能够螺合于一个可动臂23A的另一端侧;电动机主体部71a,该电动机主体部71a与动力转换螺栓70连结以使螺合于一个可动臂23A的动力转换螺栓70绕轴旋转;轿厢侧电源线71d,该轿厢侧电源线71d的一端与电动机主体部71a连结,而该轿厢侧电源线71d的另一端以配置于轿厢15的上部的方式支承于轿厢15 ;电源72,该电源72产生驱动电动机主体部71a的电力;以及延长电源线 88,该延长电源线88构成为能够连结电源72和轿厢侧电源线71d的另一端。此外,电源72 构成为能够从层站18控制电力供给的接通和断开。由于轿厢侧电源线71d的另一端配置在轿厢15的上部,因此无需将延长电源线88 拉绕至轿厢15的下部,维修者的作业成为在轿厢15的上部的作业。向轿厢15的上部的移动比向轿厢15的下部移动要容易得多,维修者能够在短时间完成将延长电源线88的一端连结到同电位分配供给单元87的作业。并且,若维修者将延长电源线88的另一端安装于设置在层站18的电源72以向电动机主体部71a供给电力,则可动臂23A、23B与动力转换螺栓70的旋转联动地、以使可动臂23A、23B的一端侧分离的方式转动。由此,维修者能够通过来自层站18的远距离操作容易地解除对轿厢15的制动。由此,无需致动器40的更换或修理、以及为了避免轿厢15自行移动的情况而采取的措施等需要较长时间的作业,能够迅速地使轿厢室16内的乘客移动至层站18,因此不会让乘客长时间地感到不安。另外,对轿厢侧电源线71d与延长电源线88使用同电位分配供给单元87进行连接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轿厢侧电源线71d与延长电源线88的连接并不限定于使用同电位分配供给单元87,也可以利用钎焊等进行。 此外,对轿厢侧电源线71d以其另一端配置于轿厢15的上部的状态支承于轿厢15 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例如也可以是配置于轿厢侧壁16b、16c的上端侧等。此外,如果在层站18配置了能够切换电源72的电力供给的开关(未图示)的话, 则也可以将电源72设于轿厢15的上部。第五实施方式图18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的示意图。另外,在图18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相当的部分标以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在图18中,电梯1具备轿厢制动装置20A,该轿厢制动装置20A具有配设于轿厢 15的与轿厢导轨14A、14B的位置对应的下部的主体部21A、21B ;以及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 50E,该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50E用于通过远距离操作解除致动器40故障时轿厢制动装置 20A对轿厢15的制动。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50E具备轿厢侧动力传递线51C、51D,所述轿厢侧动力传递线51C、51D包括管状的轿厢侧外部线52b ;和轿厢侧内部线53b,所述轿厢侧外部线52b 的一端固定于与一个可动臂23A相对置的另一个可动臂23B的另一端侧,所述轿厢侧外部线52b的另一端配置于轿厢15的预定部位,所述轿厢侧内部线53b以能够在轿厢侧外部线 52b的内周面滑动的方式贯穿插入于轿厢侧外部线52b,该轿厢侧内部线53b的一端从轿厢侧外部线52b的一端延伸出来,并且轿厢侧内部线53b的该一端固定于一个可动臂23A的另一端侧;小型提升机74,该小型提升机74具有作为线牵引单元的卷绕主体部74a,该卷绕主体部74a构成为能够与轿厢侧内部线53b的另一端连结和解除连结,该卷绕主体部74a 用于卷绕轿厢侧内部线53b ;电源72,该电源72用于供给驱动卷绕主体部74a的电力;以及延长电源线74b,该延长电源线74b用于将电源72与卷绕主体部74a连结,将电源72的电力供给到卷绕主体部74a。轿厢侧动力传递线51C、51D的一端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延长动力传递线51A、51B 的情况同样地安装于主体部21A、21B各自的一对可动臂23A、23B的另一端侧。延长电源线74b预先将一端安装于卷绕主体部74a,兼作小型提升机74的一部分。接下来,对在致动器40发生故障而对轿厢15施加了意外制动的情况下解除轿厢 15的制动的方法进行说明。维修者在比轿厢15的停止部位靠上层侧的最近的层站18准备小型提升机74和电源72。然后,维修者拿着卷绕主体部74a移动至轿厢15的上部。另外,延长电源线74b 与设置于层站18侧的电源72连接。另外,由于电源72配置于层站18,因此能够从层站18 控制电力供给的接通和断开。然后,以能够卷绕轿厢侧动力传递线51C、51D的轿厢侧内部线53b的方式将该轿厢侧内部线53b的另一端侧固定于卷绕主体部74a的卷绕部的外周。然后,维修者回到层站18,将电源72的输出接通,以使小型提升机74的卷绕主体部74a的卷绕部旋转。此时,卷绕主体部74a的卷绕部向卷绕轿厢侧动力传递线51C、51D 的轿厢侧内部线53b的另一端侧的方向旋转。然后,与图10所示的情况同样地,轿厢侧动力传递线51C、51D的轿厢侧内部线53b 以其一端侧朝向可动臂23B侧的方式被牵拉,并且主体部21A、21B的可动臂23A、23B向使可动臂23A、23B的一端侧分离的方向转动。由此,可动臂23A、23B对轨道凸部14a的加压夹持被释放,对轿厢15的制动被解除。在该状态下,维修者停止卷绕主体部74a的卷绕部的旋转,并且在机房3待命的其他维修者进行控制电梯控制盘4的操作以使轿厢15停靠于最近的层站18,由此能够使乘客从轿厢室16内移动至层站18。根据该第五实施方式,电梯1具备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50E,该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50E具有轿厢侧动力传递线51C、51D,所述轿厢侧动力传递线51C、51D包括管状的轿厢侧外部线52b ;和轿厢侧内部线53b,所述轿厢侧外部线52b的一端固定于与一个可动臂 23A相对置的另一可动臂23B的另一端侧,所述轿厢侧外部线52b的另一端配置于轿厢15 的预定部位,所述轿厢侧内部线53b以能够在轿厢侧外部线52b的内周面滑动的方式贯穿插入于轿厢侧外部线52b,并且该轿厢侧内部线53b的一端从轿厢侧外部线52b的一端延伸出来,并且轿厢侧内部线53b的该一端固定于一个可动臂23A的另一端侧;小型提升机74, 该小型提升机74具有卷绕主体部74a,该卷绕主体部74a构成为能够与轿厢侧内部线53b 的另一端连结和解除连结,该卷绕主体部74a用于卷绕轿厢侧内部线53b ;电源72,该电源 72用于供给驱动卷绕主体部74a的电力;以及延长电源线74b,该延长电源线74b用于将电源72与卷绕主体部74a连结起来。因此,轿厢侧动力传递线51C、51D的另一端配置于轿厢15的上部,因此在因致动器40的故障而对轿厢15施加了意外制动的时候,维修者能够在轿厢15的上部将轿厢侧动力传递线51C、51D的另一端以能够卷绕的方式固定于小型提升机74的卷绕主体部74a的卷绕部。并且,若维修者经由延长到层站18的小型提升机74的延长电源线74b而从电源 72向小型提升机74供给电力,则能够通过远距离操作来解除轿厢制动装置20A对轿厢15 的制动。向轿厢15的上部的移动比向轿厢15的下部移动要容易得多,维修者能够在短时间解除轿厢制动装置20A对轿厢15的制动。由此,无需致动器40的更换或修理、以及为了避免轿厢15自行移动的情况而采取的措施等需要较长时间的作业,能够迅速地使轿厢室16内的乘客移动至层站18,因此不会让乘客长时间地感到不安。另外,在该第五实施方式中,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50E被说明为是在发生了致动器40的故障时对轿厢15施加了意外制动时准备的机构,不过也可以预先将小型提升机74 设置在轿厢15的上部。第六实施方式图19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的示意图,图20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的轿厢周围的立体图,图21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的轿厢制动装置的俯视图,图22是图20的C部放大图。另外,在图20中,省略了固定于轿厢的下部的一对主体部中的一个地进行图示。此夕卜, 在图19 图22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相当的部分标以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在图19 图22中,电梯1具备轿厢制动装置20C,该轿厢制动装置20C具有配设于轿厢15的与轿厢导轨14A、14B的位置对应的下部的主体部21E、21F ;以及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50F,该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50F用于通过从层站18进行的远距离操作来解除轿厢制动装置20C对轿厢15的制动。在主体部21E的可动臂23A具备动力作用部30d,该动力作用部30d以与可动臂 23B的动力作用部30b相对置的方式凸出设置于主体部21E的可动臂23A的另一端。并且, 在动力作用部30d以与动力作用部30b的螺纹孔31b相对的方式贯穿设置有贯通孔31d。 另外,省略了动力作用部30a。此外,主体部21F的结构与主体部21E是同样的。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F具备动力传递螺栓97和转动板96,所述动力传递螺栓97 和转动板96配设于主体部21E、21F的可动臂23A、23B ;转动力传递单元89A、89B,转动力传递单元89A、89B与转动板96连结,用于传递使转动板转动的转动力;以及转动力产生单元 55,该转动力产生单元55构成为能够与转动力传递单元89A、89B连结和解除连结,并且在与转动力传递单元89A、89B连结时产生使转动板96转动的转动力。动力传递螺栓97的头部隔着主体部21E、21F的一个可动臂23A的另一端侧与另一个可动臂23B的另一端侧相对置。此外,动力传递螺栓97的轴部以游隙配合状态贯穿插入于形成在转动板96的一端的贯通孔96a和贯通孔31d并螺合于螺纹孔31b。即,动力传递螺栓97的轴部以游隙配合状态贯穿插入于一个可动臂23A并螺合于另一个可动臂23B 的另一端侧。转动板96的一端侧夹装于动力传递螺栓97的头部与可动臂23A的另一端侧之间。并且,转动板96的另一端侧从可动臂23A延伸出来,转动板96能够以其一端与可动臂 23A的抵接部作为支点使另一端侧向离开另一个可动臂23B的方向转动。并且,转动力传递单元89A具备连杆机构91A,该连杆机构91A的一端与配设于主体部21E的转动板96的另一端连结,该连杆机构91A的另一端配置于轿厢15的上部;以及轿厢侧动力传递线51C,该轿厢侧动力传递线51C的一端与连杆机构91A的另一端侧连结,该轿厢侧动力传递线51C的另一端配置于轿厢15的上部。并且,转动力传递单元89B具备连杆机构91B,该连杆机构91B的一端与配设于主体部21F的转动板96的另一端连结,该连杆机构91B的另一端配置于轿厢15的上部;以及轿厢侧动力传递线51D,该轿厢侧动力传递线51D的一端与连杆机构91的另一端侧连结, 该轿厢侧动力传递线51D的另一端配置于轿厢15的上部。此外,线连结机构79的线连结单元80固定于轿厢15的上部,轿厢侧动力传递线 51C、51D的轿厢侧外部线52b的另一端与线连结单元80连结。并且,如图20所示,连杆机构91A具备转动轴部件94A、94B,所述转动轴部件 94A、94B固定于轿厢15的轿厢门16a相反侧的上部和下部,并且具有轴向与宽度方向一致的转动轴94a、94b ;半圆状的转动部件92A、92B,所述转动部件92A、92B配设成能够绕转动轴94a、94b的轴旋转;第一连杆93a,该第一连杆93a将转动部件92A、92B之间连接起来; 以及第二连杆93b,该第二连杆93b连接转动板96的另一端和转动部件92B。转动部件92B位于转动部件92A的正下方,转动部件92A、92B的表面和背面大致与宽度方向正交。并且,转动轴94a、94b贯穿转动部件92A、92B的直线部的长边方向的中心附近的部位。

并且,轿厢侧动力传递线51C的一端以及第一连杆93a的上端与转动部件92A连结。此时,第一连杆93a与转动部件92A连结,并且能够绕凸出设置于转动部件92A的一个面的轴销(未图示)自如转动。此外,在铅直方向,转动轴94a位于轿厢侧动力传递线51C 的一端与第一连杆93a的上端之间。并且,第二连杆93b的另一端与转动板96的另一端连结。此外,第一连杆93a的下端和第二连杆93b的另一端与转动部件92B连结。此时, 第二连杆93b与转动部件92B连结,并且能够绕凸出设置于转动部件的一个面的轴销(未图示)自如转动。并且,在与宽度方向垂直且为水平方向的进深方向,转动轴94b位于第一连杆93a的下端与第二连杆93b的另一端之间。此外,转动力传递单元89B具有与转动力传递单元89A同样的结构,并且相对于主体部21F侧的转动板96与转动力传递单元89A同样地连结。转动力产生单元55由线张力施加单元60和延长动力传递线51A构成,延长动力传递线51A的一端能够通过线连结机构79在与轿厢侧动力传递线51C、51D连结和解除该连结之间切换。并且,转动力产生单元55在经由线连结单元80与转动力传递单元89A、89B的另一端连结时,通过向将延长内部线53a的另一端拉出的方向牵引延长内部线53a,经由轿厢侧动力传递线51C、51D和连杆机构91A、91B,能够产生这样的转动力使转动板96以使转动板96的另一端向离开另一可动臂23B的方向移动的方式转动。接下来,对在致动器40发生故障而对轿厢16施加了意外制动的情况下解除轿厢 16的制动的方法进行说明。维修者准备延长动力传递线51A以及线张力施加单元60,并拿着延长动力传递线 51A的一端侧移动到轿厢15上。进一步地,维修者将延长外部线52a与线连结单元80连结,并利用连结部件85将轿厢侧动力传递线51C、51D的轿厢侧内部线53b的另一端与延长内部线53a的一端连结。然后,维修者回到层站18,将延长动力传递线51A的延长外部线52a的另一端固定于外部线固定部66,利用内部线固定部件69b将延长内部线53a的另一端固定于内部线固定臂6IB的端部(参照图8)。此时,转动杆61能够向将延长内部线53a的另一端侧从固定于外部线固定部66 的延长外部线52a的另一端拉出的方向转动。接着,维修者在层站18使转动杆61向张力施加方向转动。由此,延长动力传递线 51A的延长内部线53a被向这样的方向牵拉将延长内部线53a的一端侧从延长外部线52a 的一端侧拔出,与此联动地,轿厢侧动力传递线51C、51D的轿厢侧内部线53b也被向从轿厢侧外部线52b的另一端拔出的方向牵拉。并且,在图20中,转动部件92A向将第一连杆93a的上端上拉的方向转动。此外,与第一连杆93a的上拉联动地,转动部件92B向使第二连杆 93b趋向进深方向的轿厢门16a相反侧的方向转动。由 此,如图22所示,转动板96以其长边方向的一端与动力作用部30d的抵接部D 作为支点,以使转动板96的长边方向的另一端趋向可动臂23B的相反侧的方式转动。此时,从转动板96向与转动板96抵接的动力传递螺栓97的头部的部位E作用将动力传递螺栓97从贯通孔96a拔出的力。由于动力传递螺栓97的轴部以游隙配合状态贯穿插入于动力作用部30d的贯通孔31d并螺合于可动臂23B,因此可动臂23A、23B以另一端部之间接近的方式转动。S卩,可动臂23A、23B以其一端部之间分离的方式转动,从而可动臂23A、23B对轨道凸部14a的加压夹持被释放,因此对轿厢15的制动被解除。根据该第六实施方式,电梯1具备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50F,该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50F具有动力传递螺栓97,所述动力传递螺栓97的头部隔着一个可动臂23A的另一端侧与另一可动臂23B的另一端侧相对置,该动力传递螺栓97的轴部以游隙配合状态贯穿插入于一个可动臂23A并螺合于另一可动臂23B的另一端侧;转动板96,所述转动板96的一端侧夹装于动力传递螺栓97的头部与一个可动臂23A之间,该转动板96的另一端侧从一个可动臂23A延伸出来,该转动板96能够以其一端与一个可动臂23A的抵接部作为支点向使其另一端侧离开另一可动臂23B的方向转动;转动力传递单元89A、89B,所述转动力传递单元89A、89B的一端与转动板96的另一端侧连结,而另一端配置于轿厢15的上部,转动力传递单元89A、89B能够向转动板96传递使转动板96转动的转动力;以及转动力产生单元55,该转动力产生单元55构成为能够与转动力传递单元89A、89B的另一端连结和解除连结,并且在与转动力传递单元89A、89B的另一端侧连结时,通过来自层站18的操作,产生使转动板96以使转动板96的另一端向离开另一可动臂23B的方向移动的方式转动的转动力。转动力传递单元89A、89B的轿厢侧动力传递线51C、51D的轿厢侧外部线52b与固定在轿厢15的上部的线连结单元80连结。因此,无需将延长动力传递线51A拉绕至轿厢 15的下部,维修者的作业成为在轿厢15的上部的作业。向轿厢15的上部的移动比向轿厢15的下部移动要容易得多,维修者能够在短时间完成将延长外部线52a的一端与线连结单元80连结,并将延长内部线53a的一端与轿厢侧内部线53b的另一端连结的作业。并且,在将延长内部线53a的另一端侧以从延长外部线52a拉出的方式牵拉时产生的转动力产生单元55的牵拉力,经由轿厢侧动力传递线51C、51D和连杆机构91A、91B,而作为使转动板96以使转动板96的另一端向离开另一可动臂23B的方向移动的方式转动的转动力发挥作用。因此,维修者能够通过来自层站18的远距离操作容易地解除对轿厢15的制动。由此,无需致动器40的更换或修理、以及为了避免轿厢15自行移动的情况而采取的措施等需要较长时间的作业,能够迅速地使轿厢室16内的乘客移动至层站18,因此不会让乘客长时间地感到不安。第七实施方式图23是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电梯的示意图。
另外,在图23中,为了说明的方便,省略了形成井道的建筑壁的图示,并以虚线图示层站出入口另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相当的部分标以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在图23中,电梯1具备轿厢制动装置20A,所述轿厢制动装置20A的主体部21A、 21B配设在轿厢15的与轿厢导轨14A、14B对应的上部;以及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50G,所述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50G构成为能够通过远距离操作解除致动器40的故障时轿厢制动装置20A对轿厢15的制动。此外,电梯1具备护脚板99,该护脚板99具有在轿厢15的轿厢出入口 16d侧的下部能够多张重叠且能够滑动移动的保护板100,并且所述保护板100构成为能够通过滑动移动来调整从轿厢室16的下部延伸出的伸出量。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50G具备轿厢侧动力传递线51C、51D,所述轿厢侧动力传递线51C、51D由一端与主体部21A、21B连结而另一端被引导至轿厢15的下部的层站18侧的轿厢侧外部线52b和轿厢侧内部线53b构成;以及线连结机构79,所述线连结机构79具有线连结单元80,该线连结单元80固定在轿厢15的下部的层站18侧,并且与轿厢侧动力传递线51C、51D的轿厢侧外部线52b的另一端连结。此外,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50G具备延长动力传递线51A,所述延长动力传递线 51A构成为其一端能够通过线连结机构79与轿厢侧动力传递线51C、51D的另一端连结和解除连结;以及线张力施加单元60,该线张力施加单元60构成为能够通过操作延长动力传递线51A的另一端侧,经由通过线连结机构79连结起来的延长动力传递线51A和轿厢侧动力传递线51C、51D,对一对可动臂23A、23B施加转动力,该转动力使可动臂23A、23B转动、并且转动方向为使可动臂23A、23B的另一端部之间接近的方向。并且,护脚板99具有第一操作窗100a,该第一操作窗IOOa形成于护脚板99,以使轿厢室16a的与线连结单元80的配设位置对应的下部部位露出于层站18。并且,关于轿厢侧动力传递线51C、51D的一端,其与图6中延长动力传递线51A、 51B与可动臂23A、23B的另一端侧(动力作用部30a、30b)连结同样地,预先与可动臂23A、 23B的另一端侧连结。此外,轿厢侧动力传递线51C、51D的轿厢侧外部线52b的另一端与图 15和图16同样地与线连结单元80连结。此外,线连结单元80固定在第一操作窗IOOa的跟前的轿厢室16下部。并且,轿厢侧动力传递线51C、51D的另一端侧的装卸部54b从第二线连结部82的相反侧螺合于第一线连结部81的螺纹孔8la、8lb。接下来,对在致动器40发生故障而对轿厢15施加了意外制动的情况下解除轿厢 15的制动的方法进行说明。轿厢15停止于相邻的楼层地面的层站18之间,且停止于轿厢出入口 16d的下方的预定的区域与层站出入口 18a相对置的位置。维修者准备延长动力传递线51A和线张力施加单元60。接着,维修者打开层站门(未图示),并且为了防止在作业中使用的工具等落到井道2内,而使保护板100滑动移动以增大护脚板99向轿厢室16下方伸出的伸出量,将层站 18与井道2之间遮蔽起来,此时,线连结单元80经第一操作窗IOOa露出于层站18侧。接着,操作者与图15、图16所示同样地,将延长动力传递线51A的延长外部线52a连结于线连结单元80,并进一步将轿厢侧动力传递线51C、51D的轿厢侧内部线53b的另一端与延长动力传递线51A的延长内部线53a的一端连结。此外,维修者与图8、图9所示同样地,将延长动力传递线51A的延长外部线52a的另一端固定于线张力施加单元60的外部线固定部 66,利用内部线固定部件69b将延长内部线53a的另一端固定于内部线固定臂61B的末端。然后,维修者与图9的说明同样地,利用线张力施加单元60牵引延长动力传递线 51A的另一端侧,使可动臂23A、23B的另一端部之间接近,解除对轿厢15的制动。 在该状态下,在机房3待命的其他维修者进行控制电梯控制盘4的操作以使轿厢 15停靠于最近的层站18,由此能够使乘客从轿厢室16内移动至层站18。根据该第七实施方式,电梯1的轿厢侧外部线52b和轿厢侧内部线53b的另一端配置于轿厢15的下部的层站18侧。此外,电梯1具有以从轿厢15的下部的层站18侧端部向下方延伸的方式设置的护脚板99,第一操作窗IOOa以使轿厢15的与轿厢侧外部线52b 和轿厢侧内部线53b的另一端位置对应的下部部位露出于层站18的方式形成于护脚板99。因此,在对轿厢15的意外制动发生时,维修者不移动到轿厢15的上部,就能够利用第一操作窗100a,从层站18将延长动力传递线51A的延长外部线52a和延长内部线53a 利用线连结单元80连结于轿厢侧动力传递线51C、51D的轿厢侧外部线52b和轿厢侧内部线53b。此外,维修者若使用线张力施加单元60牵引延长内部线53a的另一端的话,能够如上所述地解除对轿厢15的制动。由此,到解除对轿厢15的制动为止的时间进一步缩短,因此还能够进一步缩短到使轿厢室16内的乘客移动至层站18为止的时间。由此,能够更快地将轿厢室16内的乘客从不安中解脱。另外,在本第七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与引导至轿厢15的下部的轿厢侧动力传递线51C、51D的另一端连结的线连结单元80附近的护脚板99形成有第一操作窗IOOa的情况。然而,只要是预先将轿厢侧动力传递线51C、51D的另一端(轿厢侧外部线52b和轿厢侧内部线53b的另一端)引导至轿厢15的下部,则也可以无需预先与线连结单元80连结, 而在以后将轿厢侧外部线52b与线连结单元80连结,并进一步将延长内部线53a与轿厢侧内部线53b连结。此外,在第六实施方式中将线连结单元80固定于轿厢15的第一操作窗IOOa的跟前的下部的话,也能够得到上述记载的效果。此外,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将同电位分配供给单元87固定于轿厢15的第一操作窗 IOOa的跟前的下部的话,也能够得到上述记载的效果。S卩,不仅是轿厢侧外部线52b和轿厢侧内部线53b的另一端,以使被引导至轿厢15 的上部等轿厢15的预定部位的轿厢侧电源线71d的另一端露出的方式,或者以开口于轿厢侧电源线71d的另一端的跟前的方式,在轿厢室16形成第一操作窗IOOa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上述记载的效果。第八实施方式图24是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的示意图。另外,在图24中,为了说明的方便,省略了形成井道的建筑壁的图示,并以单点划线图示层站出入口。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相当的部分标以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图M中,电梯1具备轿厢制动装置20A,所述轿厢制动装置20A具有在轿厢15 的与轿厢导轨14A、14B的位置对应的下部配设的主体部21A、21B ;以及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50H,所述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50H构成为能够通过远距离操作解除致动器40的故障时轿厢制动装置20A对轿厢15的制动。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50H具备轿厢侧动力传递线51C、51D,所述轿厢侧动力传递线51C、51D由各自的一端与主体部21A、21B连结而另一端被引导至轿厢15的上部(预定部位)的轿厢侧外部线52b和轿厢侧内部线5 构成;以及线连结机构79,所述线连结机构 79具有线连结单元80,该线连结单元80固定在轿厢15的上部,并且与轿厢侧外部线52b 的另一端连结。此外,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50H具备延长动力传递线51A,所述延长动力传递线 51A构成为其一端能够通过线连结机构79与轿厢侧动力传递线51C、51D的另一端连结和解除连结;以及线张力施加单元60,该线张力施加单元60构成为能够通过操作延长动力传递线51A的另一端侧,经由通过线连结机构79连结起来的延长动力传递线51A和轿厢侧动力传递线51C、51D,对一对可动臂23A、2!3B施加转动力,该转动力使可动臂23A、2!3B转动、并且转动方向为使可动臂23A、23B的另一端部之间接近的方向。此外,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50H具备第二操作窗16e,该第二操作窗16e以使线连结机构79的线连结单元80露出的方式、或者以开口于线连结单元的跟前的方式形成于轿厢室16 ;以及窗罩103,该窗罩103以能够开闭第二操作窗16e的方式安装于轿厢室16 的顶棚。另外,通常时,对窗罩103加锁以防止乘客的恶作剧。并且,关于轿厢侧动力传递线51C、51D的一端,其与图6中延长动力传递线51A、 51B与可动臂23A、2!3B的另一端侧(动力作用部30a、30b)连结同样地,预先与可动臂23A、 23B的另一端侧连结。此外,轿厢侧动力传递线51C、51D的轿厢侧外部线52b的另一端与图 15和图16所示同样地与线连结单元80连结。接下来,对在致动器40发生故障而对轿厢15施加了意外制动的情况下解除轿厢 15的制动的方法进行说明。轿厢15停止于相邻的楼层地面的层站18之间,而且停止于轿厢出入口 16d的下方的预定的区域与层站出入口 18a相对置的位置。维修者准备延长动力传递线51A、线张力施加单元60以及脚踏台105。接着,维修者打开层站门(未图示),并且为了防止在作业中使用的工具等落到井道2内,而使保护板 100滑动移动以增大护脚板99向轿厢室16下方伸出的伸出量,将层站18与井道2之间遮蔽起来。此外,维修者使用作为升降单元的梯子102等,拿着延长动力传递线51A、线张力施加单元60以及脚踏台105进入到轿厢室16内。然后,维修者登上脚踏台105上,打开窗罩103,并利用第二操作窗16e从轿厢室 16内将延长外部线5 的一端连结于线连结单元80,进一步将延长内部线53a的一端与轿厢侧内部线53b的另一端连结,并利用线张力施加单元60牵引延长内部线53a的另一端, 解除对轿厢15的制动。在该状态下,在机房3待命的其他维修者进行控制电梯控制盘4的操作以使轿厢 15停靠于最近的层站18,由此能够使乘客从轿厢室16内移动至层站18。根据该第八实施方式,电梯1具备第二操作窗16e,该第二操作窗16e以使线连结单元80露出的方式、或者以开口于线连结单元80的跟前的方式形成于轿厢室16 ;以及窗罩103,该窗罩103以能够自如开闭第二操作窗16e的方式安装于轿厢室16内。因此,在对轿厢15的意外制动发生时,在轿厢出入口 16d与层站出入口 18a相对的情况下,维修者能够移动到轿厢室16内,利用第二操作窗16e,从轿厢室16内将延长动力传递线51A的一端用线连结单元80与轿厢侧动力传递线51C、51D的另一端连结。接着,维修者若使用线张力施加单元60牵引延长内部线53a的另一端,则能够如上所述地解除对轿厢15的制动。由于向轿厢室16内的移动比向轿厢15的上部移动要容易,因此缩短了到解除对轿厢16的制动为止的时间。因此,也能够缩短到使轿厢室16内的乘客移动到层站18为止的时间。由此,能够更快地将轿厢室16内的乘客从不安中解脱。另外,在本第八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以使线连结单元80露出的方式、或者以开口于线连结单元80的跟前的方式将第二操作窗16e形成于轿厢室16。然而,只要是将轿厢侧外部线52b和轿厢侧内部线5 的另一端引导至轿厢15的上部等预定部位,则也可以无需预先与线连结单元80连结,而在以后将轿厢侧外部线52b与线连结单元80连结,并进一步将延长外部线52a与线连结单元80连结,将延长内部线53a与轿厢侧内部线5 连结。此外,在第六实施方式中在与轿厢侧外部线52b和轿厢侧内部线5 对应的位置形成第二操作窗16e,也能够得到上述记载的效果。 此外,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使同电位分配供给单元87采用露出于轿厢室16内的方式、或者固定于轿厢15的第二操作窗16e的跟前的上部的方式,也能够得到上述记载的效果。在该情况下,同电位分配供给单元87不需要预先固定于轿厢15。S卩,以露出被引导至轿厢15的上部等轿厢15的预定部位的轿厢侧电源线71d的另一端的方式,或者以开口于轿厢侧电源线71d的另一端的跟前的方式在轿厢室16形成第二操作窗16e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上述记载的效果。此外,轿厢制动装置20A的主体部也可以配置在轿厢15的上部。在该情况下,将第二操作窗16e形成于主体部的附近的话,也能够利用第二操作窗16e将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50A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安装于可动臂23A、23B,或者将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50B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安装于可动臂23A、23B。
权利要求
1.一种电梯,该电梯具备轿厢导轨,所述轿厢导轨在井道内沿铅直方向延伸设置; 轿厢,所述轿厢由所述轿厢导轨所引导并且能够升降地设置在所述井道内;以及轿厢制动装置,所述轿厢制动装置通过与所述轿厢导轨卡合来对所述轿厢施加制动, 该电梯的特征在于,所述轿厢制动装置具备设置于所述轿厢的主体部;和控制单元, 所述主体部包括一对可动臂,所述一对可动臂构成为所述一对可动臂的中间部利用连结轴连结成能够绕所述连结轴转动,并且当该一对可动臂的一端部之间接近和离开时,该一对可动臂的另一端部之间向与一端不同的方向接近和离开,所述一对可动臂配置成所述连结轴的轴向朝向铅直方向,并且该一对可动臂的一端部隔着所述轿厢导轨相对置;制动部件,所述制动部件以相对置的方式固定于所述一对可动臂的一端侧; 施力部件,所述施力部件对所述一对可动臂以这样的方式施力使所述一对可动臂转动,并且转动方向为使所述制动部件加压夹持所述轿厢导轨的方向;以及致动器,所述致动器产生电磁力,该电磁力使所述一对可动臂以这样的方式转动克服所述施力部件的作用力,使所述一对可动臂的另一端部之间接近, 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致动器的电磁力的产生,所述电梯具备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该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与所述轿厢制动装置连结,并且该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构成为能够通过来自层站的操作对所述一对可动臂施加这样的力使所述一对可动臂绕所述连结轴转动,并且转动方向为使所述一对可动臂的另一端部之间接近的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具备延长动力传递线,所述延长动力传递线包括延长内部线和管状的延长外部线,所述延长外部线构成为其一端能够同与一个所述可动臂相对置的另一所述可动臂的另一端侧连结和解除连结,所述延长内部线以能够在所述延长外部线的内周面滑动的方式贯穿插入于所述延长外部线,并且该延长内部线构成为其一端从所述延长外部线的一端伸出,该延长内部线的该伸出的一端能够与一个所述可动臂的另一端侧连结和解除连结;以及线牵引单元,该线牵引单元构成为其能够与一端连结于另一所述可动臂的所述延长外部线的另一端连结,并且构成为能够在与所述延长外部线连结的状态下,向将一端与一个所述可动臂连结的所述延长内部线的另一端从所述延长外部线的另一端拉出的方向牵引所述延长内部线,经由所述延长动力传递线对所述一对可动臂施加这样的力使所述一对可动臂绕所述连结轴转动,并且转动方向为使所述一对可动臂的另一端部之间接近的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具备轿厢侧动力传递线,所述轿厢侧动力传递线包括轿厢侧内部线和管状的轿厢侧外部线,所述轿厢侧外部线的一端固定于与一个所述可动臂相对置的另一所述可动臂的另一端侧,所述轿厢侧外部线的另一端配置于所述轿厢的预定部位,所述轿厢侧内部线以能够在所述轿厢侧外部线的内周面滑动的方式贯穿插入于所述轿厢侧外部线,该轿厢侧内部线的一端从所述轿厢侧外部线的一端伸出,该轿厢侧内部线的该伸出的一端固定于一个所述可动臂的另一端侧;延长动力传递线,所述延长动力传递线包括延长内部线和管状的延长外部线,所述延长外部线构成为其一端能够与所述轿厢侧外部线的另一端连结和解除连结,所述延长内部线以能够在所述延长外部线的内周面滑动的方式贯穿插入于所述延长外部线,并且该延长内部线构成为其一端能够与所述轿厢侧外部线的另一端连结和解除连结;以及线牵引单元,该线牵引单元构成为其能够与一端连结于所述轿厢侧外部线的所述延长外部线的另一端连结,并且构成为能够在与所述延长外部线连结的状态下,向牵引方向牵引所述延长内部线,经由所述延长动力传递线和所述轿厢侧动力传递线对所述一对可动臂施加这样的力使所述一对可动臂绕所述连结轴转动,并且转动方向为使所述一对可动臂的另一端部之间接近的方向,其中所述牵引方向为将一端与所述轿厢侧内部线连结的所述延长内部线的另一端,从一端与所述轿厢侧外部线连结的所述延长外部线的另一端拉出的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厢侧外部线的另一端和所述轿厢侧内部线的另一端配置于所述轿厢的下部的所述层站侧,以从所述轿厢的下部的所述层站侧的端部向下方延伸的方式设有护脚板, 所述电梯具备第一操作窗,该第一操作窗形成于所述护脚板,并且形成为使所述轿厢的与所述轿厢侧外部线的另一端位置和所述轿厢侧内部线的另一端位置对应的下部部位露出于所述层站。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梯具备第二操作窗,该第二操作窗以使所述轿厢侧外部线的另一端和所述轿厢侧内部线的另一端露出的方式、或者以开口于所述轿厢侧内部线的另一端的跟前的方式形成于所述轿厢室,该第二操作窗形成为将所述轿厢室的室内和室外连通;以及窗罩,该窗罩以能够自如开闭所述第二操作窗的方式安装于所述轿厢室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具备轿厢侧动力传递线,所述轿厢侧动力传递线包括轿厢侧内部线和管状的轿厢侧外部线,所述轿厢侧外部线的一端固定于与一个所述可动臂相对置的另一所述可动臂的另一端侧,所述轿厢侧外部线的另一端配置于所述轿厢的预定部位,所述轿厢侧内部线以能够在所述轿厢侧外部线的内周面滑动的方式贯穿插入于所述轿厢侧外部线,该轿厢侧内部线的一端从所述轿厢侧外部线的一端伸出,该轿厢侧内部线的该伸出的一端固定于一个所述可动臂的另一端侧;线牵引单元,所述线牵引单元构成为能够与所述轿厢侧内部线的另一端连结和解除连结,并且该线牵引单元卷绕所述轿厢侧内部线;电源,所述电源供给驱动所述线牵引单元的电力;以及延长电源线,所述延长电源线用于连结所述电源和所述线牵引单元,所述电源构成为能够从所述层站控制电力供给的接通和断开。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具备动力传递螺栓,所述动力传递螺栓的头部隔着一个所述可动臂的另一端侧与另一所述可动臂的另一端侧相对置,该动力传递螺栓的轴部以游隙配合状态贯穿插入于一个所述可动臂并螺合于另一所述可动臂的另一端侧;转动板,所述转动板的一端侧夹装于所述动力传递螺栓的头部与一个所述可动臂之间,该转动板的另一端侧从一个所述可动臂延伸出来,该转动板能够以其一端与一个所述可动臂的抵接部作为支点转动,其转动方向为使所述转动板的另一端侧离开另一所述可动臂的方向;转动力传递单元,所述转动力传递单元的一端与所述转动板的另一端侧连结,该转动力传递单元的另一端配置于所述轿厢的预定部位,并且该转动力传递单元构成为能够向所述转动板传递使所述转动板转动的转动力;以及转动力产生单元,所述转动力产生单元构成为能够与所述转动力传递单元的另一端连结和解除连结,并且在与所述转动力传递单元的另一端侧连结时,通过来自所述层站的操作,产生使所述转动板以如下方式转动的力使所述转动板的另一端向离开另一所述可动臂的方向移动。
8.一种电梯,该电梯具备轿厢导轨,所述轿厢导轨在井道内沿铅直方向延伸设置; 轿厢,所述轿厢由所述轿厢导轨所引导并且能够升降地设置在所述井道内;以及轿厢制动装置,所述轿厢制动装置通过与所述轿厢导轨卡合来对所述轿厢施加制动, 该电梯的特征在于,所述轿厢制动装置具备设置于所述轿厢的主体部;和控制单元, 所述主体部包括一对可动臂,所述一对可动臂构成为所述一对可动臂的中间部利用连结轴连结成能够绕所述连结轴转动,并且当该一对可动臂的一端部之间接近和离开时,该一对可动臂的另一端部之间向与一端不同的方向接近和离开,所述一对可动臂配置成所述连结轴的轴向朝向铅直方向,并且该一对可动臂的一端部隔着所述轿厢导轨相对置;制动部件,所述制动部件以相对置的方式固定于所述一对可动臂的一端侧; 施力部件,所述施力部件对所述一对可动臂以这样的方式施力使所述一对可动臂转动,并且转动方向为使所述制动部件加压夹持所述轿厢导轨的方向;以及致动器,所述致动器产生电磁力,该电磁力使一对可动臂以这样的方式转动克服所述施力部件的作用力,使一对可动臂的另一端部之间接近, 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致动器的电磁力的产生, 所述电梯具备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该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具备 电动机,所述电动机产生旋转力矩;以及动力转换单元,所述动力转换单元与所述一对可动臂连接,所述动力转换单元将所述电动机产生的旋转力矩转换为移动力,该移动力使所述一对可动臂绕所述连结轴转动,且转动方向为使所述一对可动臂的另一端部之间接近的方向,所述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构成为能够通过来自层站的远距离操作来控制所述电动机的旋转力矩。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中,所述动力转换单元包括动力转换螺栓,该动力转换螺栓构成为其头部隔着一个所述可动臂与另一所述可动臂的另一端侧相对置,并且该动力转换螺栓的贯穿插入于一个所述可动臂的轴部能够与另一所述可动臂的另一端侧螺合,所述电动机具备电动机主体部,该电动机主体部构成为能够与所述动力转换螺栓连结,以使螺合于所述一个可动臂的动力转换螺栓绕轴旋转,所述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具备电源,该电源用于供给驱动所述电动机主体部的电力; 和延长电源线,该延长电源线将所述电源与所述电动机主体部之间连接起来, 所述电源构成为能够从所述层站控制电力供给的接通和断开。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中,所述动力转换单元包括动力转换螺栓,该动力转换螺栓构成为其头部隔着一个所述可动臂与另一所述可动臂的另一端侧相对置,并且该动力转换螺栓的轴部能够与一个所述可动臂的另一端侧螺合,所述电动机具备电动机主体部,该电动机主体部构成为能够与所述动力转换螺栓连结,以使螺合于所述一个可动臂的动力转换螺栓绕轴旋转, 所述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具备轿厢侧电源线,所述轿厢侧电源线的一端与所述电动机主体部连结,所述轿厢侧电源线的另一端以配置于所述轿厢的预定部位的方式支承于所述轿厢; 电源,所述电源产生驱动所述电动机主体部的电力;以及延长电源线,所述延长电源线构成为能够将所述电源和所述轿厢侧电源线的另一端连结起来,所述电源构成为能够从所述层站控制电力供给的接通和断开。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厢侧电源线的另一端配置于所述轿厢的下部的所述层站侧, 以从所述轿厢的下部的所述层站侧的端部向下方延伸的方式设有护脚板, 所述电梯具备第一操作窗,该第一操作窗以使所述轿厢的与所述轿厢侧电源线的另一端位置对应的下部部位露出于所述层站的方式、且以使所述轿厢的下部的部位露出的方式形成于所述护脚板。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梯具备第二操作窗,该第二操作窗以使所述轿厢侧电源线的另一端露出的方式、或者以开口于所述轿厢侧电源线的另一端的跟前的方式形成于所述轿厢室,该第二操作窗形成为将所述轿厢室的室内和室外连通;以及窗罩,该窗罩以能够自如开闭所述第二操作窗的方式安装于所述轿厢室内。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梯,即使是在因轿厢制动装置的致动器的故障而对轿厢施加了意外制动时也能够解除对轿厢的制动。本发明为具备通过与轿厢导轨卡合从而对轿厢施加制动的轿厢制动装置的电梯,轿厢制动装置具有设置于轿厢的主体部,该主体部具有一端部夹着轿厢导轨相对的一对可动臂;以相对置的方式固定于一对可动臂的一端侧的制动部件;向使制动部件加压夹持轿厢导轨的方向对一对可动臂施力的螺旋弹簧;以及产生克服螺旋弹簧的作用力使一对可动臂的另一端部之间接近的电磁力的致动器,且该电梯具备与轿厢制动装置连结的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该远距离制动释放机构构成为能够通过来自层站的操作对一对可动臂施加这样的力使一对可动臂转动、并且转动方向为使一对可动臂的另一端部之间接近的方向。
文档编号B66B5/02GK102196985SQ200880131639
公开日2011年9月21日 申请日期2008年10月24日 优先权日2008年10月24日
发明者冈田大辅 申请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