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弹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53297阅读:154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动弹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动弹出装置。
背景技术
便携式电子设备以其方便时尚等优势成为人们工作及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目前主要的便携式电子设备,例如,移动电话,电脑等常需要装入外部插入部件进行使用,例如,卡类部件(闪存卡等等),一般消费者需取出外部插入部件或更换外部插入部件时,需通过人为的插拔动作来实现的,然而,为了上述外部插入部件的可靠安装,外部插入部件安装后仅有少许部分露出用以使得消费者取出。因此,消费者以手指拿捏该少许的露出部分极为不便,且消费者还要在拿捏该少许的露出部分后施力将其拔出,就更为不便,从而常出现消费者手滑,未能将外部插入部件拔出的现象。如此,上述人为的插拔操作较为不便。同时,对于其他电子设备的外部插入部件,例如,移动电话的SIM卡、电脑中设计的软盘等等,也存在同样的操作不方便的情形。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电子装置的外部插入部件不易取出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自动弹出外部插入部件的自动弹出装置。一种自动弹出装置,其包括一上壳、一下壳、一滑块、一弹性件及一弹条。该上壳与下壳配合将该滑块、弹性件以及弹条收容在其内,该滑块设置有收容槽,该收容槽包括滑入槽道及弹出槽道,该下壳包括二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该弹条的一端固定于该下壳靠近该第一侧壁的一侧或者直接固定於该第一侧壁上,另一端延伸至滑块的收容槽内,抵接该收容槽的底部,该滑块设置在该第一、第二侧壁之间并可在该第一、第二侧壁之间往复移动,该弹性件一端抵接该第一侧壁,另一端抵接该滑块并在该滑块往复移动时向该滑块提供弹性力,初始位置该滑块之两端分别抵接该弹性件与该第二侧壁,外部插入部件插入时,该滑块在外部插入部件的带动下向该第一侧壁移动,该弹性件被压缩,该弹条收容在该收容槽内之端部沿滑入槽道滑行,并卡制于该滑入槽道与弹出槽道之临界处,当该插入部件再次受推力使得该滑块压迫该弹性件时,该弹条克服卡制,该滑块在该弹性件的弹性作用下向该第二侧壁移动,该弹条沿该弹出槽道滑行至该初始位置,该插入部件完成自动弹出动作。由于本发明的自动弹出装置仅通过弹条、弹性件及滑块的配合即可实现外部插入部件的自动弹出动作,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图1是本发明的自动弹出装置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自动弹出装置的下壳的立体放大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的自动弹出装置的滑块的立体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的自动弹出装置的组装示意图。图5是图1所示的自动弹出装置在初始位置时由一侧观看除了上壳外的其他元件
的状态图。图6是图4所示的自动弹出装置在初始位置时由另一侧观看除了上壳外的其他元
件的状态图。图7是外部插入部件插入后自动弹出装置完成滑入动作后的状态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自动弹出装置I
上壳10 压杆120 下壳20 底板200 第一侧壁210 缺口 212 限位孔216 固定柱218 第二侧壁220 开口 224 第三侧壁230 第四侧壁240 滑槽250 第一滑道252 第二滑道256 曲线滑道254 锯齿状突起259 弹性件30 弹条40 第一部分410 第二部分420 第三部分430 滑块50 第一突起510 收容槽520 第一槽壁521 第二槽壁522 第三槽壁523 第四槽壁524 第五槽壁525 第一槽道526 第二槽道527 第三槽道528 第四槽道529 第二突起530 尖端532 第三突起540 尖立而部542 凹陷部544 收容腔550 闪存卡70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
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阅图1,其是本发明的自动弹出装置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该自动弹出装置I方便外部插入部件的插入和弹出。该自动弹出装置I包括上壳10、下壳20、弹性件30、弹条40以及滑块50。该上壳10与下壳20配合将滑块50、弹性件30以及弹条40收容在其内。该滑块50在弹性件30及弹条40的作用下,可在该下壳20内往复移动,以使得外部插入部件可自动弹出。请一并参阅图2,该下壳20包括一底板200及连接底板200边缘的四侧壁。第一侧壁210及第二侧壁220垂直第一延伸方向(X轴)设置,第三侧壁230及第四侧壁240垂直第二延伸方向(Y轴)设置。该第二延伸方向与该第一延伸方向垂直。底板200及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侧壁210、220、230、240围成一收容空间。该第二侧壁220界定一开口224用以外部插入部件的插入和弹出。该底板200邻近该第三侧壁230处设置有长条状的滑槽250,该滑槽250贯穿该底板200。该滑槽250包括平行第三侧壁230的第一、第二滑道252、256以及连接该第一、第二滑道252、256的曲线滑道254,该第一滑道252邻近该第一侧壁210,该第二滑道256邻近该第二侧壁220。该第一滑道252距离该第三侧壁230的距离小于该第二滑道256距离该第三侧壁230的距离。该滑槽250的侧壁上设置有锯齿状突起259,该锯齿状突起259的斜面朝该第一侧壁210 —侧倾斜(参阅图6)。该第一侧壁210上设置一缺口 212,该缺口 212的底部在相邻该收容空间的位置设置一限位孔216。该限位孔216用以限定该弹条40的一自由端的位置。本实施例中,该限位孔216距离第三侧壁230的距离大于该第一滑道252距离该第三侧壁230的距离。该第一侧壁210在邻近该收容空间一侧设置有固定柱218,该固定柱218垂直该第一侧壁210并沿该第一延伸方向延伸。本实施例中,该弹性件30为弹簧,该弹性件30可套设在该固定柱218外围,一端抵接该第一侧壁210, —端抵接该滑块50。该弹条40包括二平行设置的第一、第二部分410、420,以及垂直连接该二平行部分410、420的第三部分430。请一并参阅图3和图6,该滑块50的下表面设置第一突块510,本实施例中,该滑块50的下表面设置两个第一突块510,该第一突块510为圆柱形突起,且该第一突块510可安装至该下壳20的滑槽250内,并沿该滑槽250往复移动。该滑块50的下表面还设置有一用以收容该弹性件30的一部分的收容腔550,该弹性件30与该下壳20的底板200支撑该滑块50,且该弹性件30的一端抵接该第一侧壁210,另一端收容在滑块50的收容腔550内并抵接该收容腔550的腔壁,该弹性件30在该滑块50在第一侧壁210和第二侧壁220之间作往复移动时向该滑块50提供弹性力。该滑块50的上表面设置有一收容槽520,该收容槽520包括依次首尾相连的第一槽壁521、第二槽壁522、第三槽壁523、第四槽壁524及第五槽壁525。该第一、第三槽壁521、523沿该第一延伸方向延伸,该第二、第五槽壁522、525沿该第二延伸方向延伸。该第三槽壁523的长度小于该第一槽壁521的长度,该第五槽壁525的长度小于该第二槽壁522的长度,该第四槽壁524为内凹的弧形结构。该第二槽壁522上设置一具有尖端532的第二突起530。该收容槽520内还设置有一第三突起540,该第三突起540可由两个首尾相连并叠置的V形组成,大致呈桃心形或心形。位于下方的V形构成该第三突起540的尖端部542,位于上方的V形构成该第三突起540的凹陷部544。该第三突起540的尖端部542指向第五槽壁525,该第三突起540的凹陷部544对应该第二突起530的尖端532。从而该第三突起540位于下方的V形将该收容槽520在该第一槽壁521和第四槽壁524之间分割成二个槽道,即第一、第二槽道526,527。该第三突起540位于上方的V形和第二突起530的尖端532在该第一、第三槽壁521,523之间分割出二个槽道,即第三、第四槽道528,529。该第一槽道526、该第三槽道528、第四槽道529、第二槽道527依次首尾相连。该第一槽道526是一平滑的表面,在由第一槽道526进入第三槽道528时,该收容槽520的槽深增加,即在该第一槽道526与第三槽道528连接处形成台阶结构。第三、第四槽道528、529的底部是一平滑的倾斜表面,即由第三槽道528向第四槽道529的方向上深度逐渐增加,或者该第三、第四槽道528、529非平滑表面,在第三、第四槽道528、529的连接处也形成一台阶,使得第四槽道529的深度大于第三槽道528的深度。在由第四槽道529进入第二槽道527时,该收容槽520的槽深再次增加,在该第四槽道529与第二槽道527连接处也形成台阶结构。该第二槽道527的底部自邻近该第四槽道529至邻近该第一槽道526 —侧平滑向上倾斜,并在由该第二槽道527进入该第一槽道526时,该收容槽520的槽深增加,从而在该第二槽道527与第一槽道526的连接处形成台阶结构。该上壳10界定一窗口(未标不),一压杆120位于该窗口处,该压杆120至少一端固定于上壳10上,中部向下凹陷用以抵压该弹条40的第三部分430。请一并参阅图4,对该自动弹出装置I进行组装时,将弹性件30套设在下壳20的固定柱218上,并将该滑块50置入该下壳20内,该滑块50设置有第二突块530 —侧邻近该下壳20的第二侧壁220设置,并使得该滑块50下表面的第一突起510置入该下壳20的滑槽250内,该弹性件30的一部分收容在该滑块50的收容腔550内,该弹性件30 —端抵接该第一侧壁210,另一端抵接该收容腔550的腔壁。此时,该滑块50的收容槽520的第三槽壁523邻近该第三侧壁230设置,该第五侧壁525邻近该第一侧壁210设置,该第三突起540的尖端部542指向第一侧壁210。再将该弹条40的第一部分410的自由端置入该下壳20的第一侧壁210的缺口 212底部设置的限位孔216内,该弹条40的第二部分420的自由端收容在该下壳20的收容槽520内并抵接该收容槽520的底部,该弹条40的第三部分430位于该滑块50的上表面的上方。最后,盖上该上壳10,该上壳10的压杆120将该弹条40的第三部分430抵压在该滑块50的上表面。
请参阅图5-6,是自动弹出装置I在初始位置时无外部插入部件插入的初始状态图。此时,该弹性件30将该滑块50推离该第一侧壁210并使得该滑块50抵接该第二侧壁220。请一并参阅图7,是外部插入部件插入后自动弹出装置I完成滑入动作的状态图。本实施例中,以闪存卡70来进行说明,该闪存卡70可由第二侧壁220的开口 224插入,在闪存卡70插入的过程中,该闪存卡70推动该滑块50向该第一侧壁210移动,该弹性件30被压缩。该弹条40在压杆120以及滑块50的收容槽520的压迫力下,该弹条40收容在该滑块50的收容槽520内的第二部分420的自由端相对该滑块50移动,该弹条40的第二部分420的自由端相对该收容槽520的位置变化。由于该滑块50的第一槽道526与第二槽道527之间存在一台阶,即该第一槽道526比该第二槽道527低一个台阶,因此,该弹条40第二部分420的自由端沿该第一槽道526滑行,在闪存卡70完全插入后,该弹条40第二部分420的自由端进入该第三槽道528。此时,停止施加给闪存卡70的推力,则该滑块50在压缩的弹性件30的弹力作用下反弹少许距离,使得该滑块50向远离该第一侧壁210方向移动少许距离,则该弹条40第二部分420的自由端沿第三槽道528移动,在该弹条40第二部分420的自由端移至该第三突起540的凹陷部544后,该弹条40第二部分420的自由端卡制在该凹陷部544,该滑块50即停止移动,从而完成该闪存卡70的滑入动作。需取出闪存卡70时,按压一下该闪存卡70,向其施加一推力,则该闪存卡70推动该滑块50使得弹性件30受到外力压迫,而弹条40克服该第三突起540的凹陷部544对其的卡制作用,该弹条40的第二部分420的自由端滑入第四槽道529,并沿该第四槽道529向该第二槽道527滑动,此时,停止该推力的施加,则在弹性件30的弹力作用下,该滑块50向远离该第一侧壁210的方向移动并带动该闪存卡70由该开口 224中滑出,此时,该弹条40第二部分420的自由端沿第二槽道527滑进该第一槽道526,回到初始位置,该闪存卡70完成自动弹出动作。由于闪存卡70的滑入动作是滑块50向下壳20的第一侧壁210移动,且下壳20的滑槽250设置的锯齿状突起259的斜面也是向该第一侧壁210倾斜,因此,该滑入动作较为顺畅。而闪存卡70的弹出动作是滑块50向远离下壳20的第一侧壁210移动,该锯齿状突起259形成阻尼效果,以控制弹出速度,使其平稳弹出,增加稳定性。且由于下壳20的滑槽250第一、第二滑道252、256以及曲线滑道254,其第一滑道252距离该第三侧壁230的距离小于该第二滑道256距离该第三侧壁230的距离。因此,在该滑块50的两个第一突块510沿该滑槽250滑动时,该两个第一突起510进入该滑槽250的不同滑道中,且该两个第一突起510与位于限位孔216中的弹条40第一部分410的自由端形成三角形,满足三角稳定性,使得该两个第一突起510在滑槽250中的滑行更为稳定。由于本发明的自动弹出装置I仅通过弹条40、弹性件30及滑块50的配合即可实现外部插入部件的自动弹出动作,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当然,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公开的较佳实施例,例如,本案下壳收容槽及槽道的形状可根据需要变更设计,只要保证该收容槽内之滑入槽道与弹出槽道的区分即可,使得外部插入部件滑入时,滑块由初始位置开始滑动,该弹条的自由端沿滑入槽道滑行,并卡制在滑入槽道与弹出槽道之间,在需要取出外部插入部件时,推动一下该外部插入部件,即可克服上述卡制动作,使得滑块在弹性件的作用下滑动,弹条进入弹出槽道滑行至原始位置, 完成弹出动作。
权利要求
1.一种自动弹出装置,其包括一上壳及一下壳,其特征在于:该自动弹出装置还包含一滑块、一弹性件及一弹条,该上壳与下壳配合将该滑块、弹性件以及弹条收容在其内,该滑块设置有收容槽,该收容槽包括滑入槽道及弹出槽道,该下壳包括二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该弹条的一端固定于该下壳靠近该第一侧壁的一侧或者直接固定於该第一侧壁上,另一端延伸至滑块的收容槽内,抵接该收容槽的底部,该滑块设置在该第一、第二侧壁之间并可在该第一、第二侧壁之间往复移动,该弹性件一端抵接该第一侧壁,另一端抵接该滑块并在该滑块往复移动时向该滑块提供弹性力,初始位置该滑块之两端分别抵接该弹性件与该第二侧壁,外部插入部件插入时,该滑块在外部插入部件的带动下向该第一侧壁移动,该弹性件被压缩,该弹条收容在该收容槽内之端部沿滑入槽道滑行,并卡制于该滑入槽道与弹出槽道之临界处,当该插入部件再次受推力使得该滑块压迫该弹性件时,该弹条克服卡制,该滑块在该弹性件的弹性作用下向该第二侧壁移动,该弹条沿该弹出槽道滑行至该初始位置,该插入部件完成自动弹出动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侧壁上设置有固定柱,该弹性件套设在该固定柱外围,该滑块下表面设置收容腔,该弹性件一端抵接该第一侧壁,另一端收容在该滑块下表面的收容腔内并抵接该收容腔的腔壁,位于该滑块下方的弹性件向该滑块提供支撑力,并在该滑块往复移动时向该滑块提供弹性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下壳包括一底板,该底板上设置有滑槽,该滑块与该收容槽相对一侧设置有第一突起,该第一突起收容在该滑槽内,在该滑块在第一、第二侧壁之间往复移动时,该滑块带动该第一突起沿该滑槽滑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下壳还包括一第三侧壁,该第三侧壁连接该第一、第二侧壁,该滑槽邻近该第三侧壁设置并位于该第一、第二侧壁之间,该滑槽包括平行该第三侧壁的第一 、第二滑道以及连接该第一、第二滑道的曲线滑道,该第一滑道邻近该第一侧壁,该第二滑道邻近该第二滑道,且该第一滑道距离该第三侧壁的距离小于该第二滑道距离该第三侧壁的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收容槽内设置有一第二突起及第三突起,该第二突起包括一尖端,该尖端指向该第一侧壁,该第三突起包括一尖端部及一凹陷部,该尖端部指向该第一侧壁,该凹陷部对应该第二突起的尖端,该第三突起的尖端部指向该第一侧壁,该第三突起的凹陷部与该第二突起的尖端对应,第三突起的尖端部将该收容槽分割为两个槽道,第一槽道和第二槽道,该第三突起的凹陷部与第二突起的尖端将该收容槽另外分割出两个槽道,第三槽道和第四槽道,该第一槽道、第三槽道、第四槽道和第二槽道首尾相连,该第一槽道和第三槽道形成滑入槽道,该第四槽道和第二槽道为弹出槽道,外部插入部件插入后,该弹条卡制在该第三突起的凹陷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动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三突起是由两个叠置的V形首尾相连构成,位于下方的V形构成该第三突起的尖端部,位于上方的V形构成该第三突起的凹陷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动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槽道、第三槽道、第四槽道及第二槽道依次首尾相连,由该第一槽道进入该第三槽道时,槽道加深,在该第一槽道与第三槽道连接处形成一台阶,该第三、第四槽道为一平滑表面,由第四槽道进入第二槽道时,槽道加深,在该第四槽道与第二槽道的连接处形成一台阶,该第二槽道为一向上延伸的平滑斜面,该第二槽道延伸至该第二槽道与第一槽道的连接处,第二槽道的槽深小于第一槽道,在该第二槽道进入第一槽道的连接处,槽道加深,在该第二槽道与该第一槽道之间形成一台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动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收容槽包括依次首尾相连的第一槽壁、第二槽壁、第三槽壁、第四槽壁及第五槽壁,该第三槽壁邻近该第三侧壁设置,该第五槽壁邻近该第一侧壁,且该第一、第三槽壁平行该第三侧壁,该第二、第五槽壁平行该第一侧壁,该第三槽壁的长度小于该第一槽壁的长度,该第五槽壁的长度小于该第二槽壁的长度,该第四槽壁为内凹的弧形,该第二突起设置在该第二槽壁上。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侧壁包括一缺口,该缺口底部设置限位孔,该弹条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第二部分以及连接该二平行部分的第三部分,该第一部分的自由端限位在该限位孔内,该第二部分的自由端抵触该收容槽的底部,该限位孔距离该第三侧壁的距离大于该第一滑道距离该第三侧壁的距离。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滑槽的侧壁上设置锯齿状突起, 该锯齿状突起的斜面向该第一侧壁倾斜。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动弹出装置。该自动弹出装置包括上壳、滑块、弹性件、弹条及下壳。该滑块设置有包括滑入槽道及弹出槽道的收容槽。该下壳包括二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该弹条的一端固定在第一侧壁一侧,另一端延伸至收容槽内,该滑块可在第一、第二侧壁之间往复移动。该弹性件一端抵接该第一侧壁,另一端抵接该滑块,并在该滑块往复移动时向该滑块提供弹性力。外部插入部件插入时,该外部插入部件带动该滑块向该第一侧壁移动,该弹条收容在该收容槽内之自由端沿滑入槽道滑行。需取出外部插入部件时,滑块在弹性件的弹性作用下向第二侧壁移动,弹条沿弹出槽道滑行至初始位置,所外部插入部件完成自动弹出动作。
文档编号H05K7/14GK103188906SQ20111044733
公开日2013年7月3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28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28日
发明者王华勇 申请人:富泰华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