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式线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64215阅读:70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固定式线扎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在电器产品里面安装电缆的零部件,特别是涉及一种固定式线扎。
背景技术
线扎是一种广泛应用在电器产品中的固定零件,主要是将零散的线路捆绑起来,起到固定线路、走线整洁、美观的作用。但是目前采用的线扎,多为一种单孔拉伸结构形式的线扎,存在的问题有(I)线扎只能单次使用,每次拆卸、维修,都得重新绑扎;(2)操作工序较为复杂,既要线头穿孔,又要剪掉多余部分。

发明内容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固定式线扎,其既操作简单、快速,又可以多次重复使用,且能够节省材料。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固定式线扎,包括相连接的线扎本体和固定头,所述线扎本体采用弹性材料制成,其包括第一悬臂、第二悬臂、第一扭臂和第二扭臂,所述第一悬臂和所述第二悬臂的一端与所述固定头连接,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扭臂和所述第二扭臂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扭臂和所述第二扭臂均为弯曲形,且可相互扭结
在一起。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悬臂、所述第二悬臂、所述第一扭臂和所述第二扭臂的横截面为圆形,且直径为Imm至2mm。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头包括底板,所述线扎本体设置在所述底板的一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头包括底板和卡头,所述卡头设置在所述底板的一侧,所述线扎本体设置在所述底板的另一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悬臂和所述第二悬臂平行设置,且所述第一悬臂远离所述第一扭臂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悬臂远离所述第二扭臂的一端均与所述底板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悬臂和所述第二悬臂之间的间距为8mm至12mm。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头包括连接部和两个相对地设置在所述连接部两侧的侧翼部,所述连接部具有头端和尾端,所述连接部的尾端与所述底板连接,两个所述侧翼部相背对的背侧面之间的宽度从所述连接部的头端至其尾端逐渐变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底板垂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两个所述侧翼部的一端固定在所述连接部的头端上,另一
端悬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两个所述侧翼部的悬空端设置有向所述底板侧突出的凸台,且所述凸台的侧面与所述侧翼部的所述背侧面形成限位部。[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线扎本体和所述固定头一体成型。使用时,将需要捆扎的导线放置于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之间,然后顺时针(或逆时针)扭转第一扭臂和第二扭臂,可以将其扭结在一起,从而将导线卡紧在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之间;当需要拆卸时,反向扭转第一扭臂和第二扭臂即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固定式线扎,既操作简单、快速,又可以多次重复使用,并能够节省材料。

图I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的固定式线扎的主视结构示意图2为图I所示固定式线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中的固定式线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以上各图中,100-线扎本体,110-第一悬臂,120-第二悬臂,130-第一扭臂,140-第二扭臂,200-固定头,210-底板,220-卡头,221-连接部,222-侧翼部,222a_背侧面,222b-凸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的固定式线扎包括线扎本体100和固定头200,其中,所述线扎本体100采用弹性材料制成,其包括第一悬臂110、第二悬臂120、第一扭臂130和第二扭臂140,所述第一悬臂110和所述第二悬臂120的一端与所述固定头200连接,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扭臂130和所述第二扭臂140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一扭臂130和所述第二扭臂140均为弯曲形,且可相互扭结在一起。使用时,将需要捆扎的导线放置于第一悬臂110和第二悬臂120之间,然后顺时针(或逆时针)扭转第一扭臂130和第二扭臂140,可以将其扭结在一起,从而将导线卡紧在第一悬臂110和第二悬臂120之间;当需要拆卸时,反向扭转第一扭臂130和第二扭臂140即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固定式线扎,既操作简单、快速、高效,又可以多次重复使用,并能够节省材料。优选的,所述第一悬臂110、所述第二悬臂120、所述第一扭臂130和所述第二扭臂140的横截面为圆形,且直径为Imm至2mm。所述固定头200用于将线扎固定在固定板或壁上。优选的,所述固定头200包括底板210和卡头220,所述卡头220设置在所述底板210的一侧,所述线扎本体100设置在所述底板210的另一侧。使用时,将卡头220插入固定板或壁上的通孔内,从而将线扎固定。优选的,所述第一悬臂110和所述第二悬臂120平行设置,且所述第一悬臂110远离所述第一扭臂130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悬臂120远离所述第二扭臂140的一端均与所述底板210连接。这样,所述第一悬臂110、所述第二悬臂120和所述底板210形成U型结构。所述第一悬臂110、所述第二悬臂120之间的间距可以根据具体线路使用情况,制作成系列化、标准化。优选的,所述第一悬臂110和所述第二悬臂120之间的间距为8mm至12mm,优选为10mnin[0028]优选的,所述卡头220包括连接部221和两个相对地设置在所述连接部221两侧的侧翼部222,所述连接部221具有头端和尾端,所述连接部221的尾端与所述底板210连接,两个所述侧翼部222相背对的背侧面222a之间的宽度从所述连接部221的头端至其尾端逐渐变大,以方便将卡头220插入固定板或壁上的通孔内。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连接部221与所述底板210垂直。进一步优选的,两个所述侧翼部222的一端固定在所述连接部221的头端上,另一端悬空。这样,两个侧翼部222具有弹性,两个所述侧翼部222的一端具有向连接部221靠近和远离的特性,以方便将卡头220插入固定板或壁上的通孔内。进一步优选的,两个所述侧翼部222的悬空端设置有向所述底板210侧突出的凸台222b,且所述凸台222b的侧面与所述侧翼部222的所述背侧面222a形成限位部,当两个所述侧翼部222的一端具有向连接部221靠近时,所述凸台222b的另一个侧面与所述连接 部221的侧面相贴合可以增强所述卡头220的使用寿命。这样,当卡头220插入固定板或壁上的通孔内时通过限位部限位,防止其晃动。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线扎本体100和所述固定头200 —体成型。参见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另一实施例,该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相比少了卡头,在该实施例中固定头仅包括底板,其余部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在此不进行赘述,当不需要将本实用新型固定于固定在固定板或壁上,仅将需要捆扎的导线捆绑即可。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权利要求1.一种固定式线扎,包括相连接的线扎本体和固定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扎本体采用弹性材料制成,其包括第一悬臂、第二悬臂、第一扭臂和第二扭臂,所述第一悬臂和所述第二悬臂的一端与所述固定头连接,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扭臂和所述第二扭臂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固定式线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扭臂和所述第二扭臂均为弯曲形,且可相互扭结在一起。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固定式线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悬臂、所述第二悬臂、所述第一扭臂和所述第二扭臂的横截面为圆形,且直径为Imm至2_。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固定式线扎,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头包括底板,所述线扎本体设置在所述底板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固定式线扎,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头包括底板和卡头,所述卡头设置在所述底板的一侧,所述线扎本体设置在所述底板的另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固定式线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悬臂和所述第二悬臂平行设置,且所述第一悬臂远离所述第一扭臂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悬臂远离所述第二扭臂的一端均与所述底板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固定式线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悬臂和所述第二悬臂之间的间距为8mm至12mm。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固定式线扎,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头包括连接部和两个相对地设置在所述连接部两侧的侧翼部,所述连接部具有头端和尾端,所述连接部的尾端与所述底板连接,两个所述侧翼部相背对的背侧面之间的宽度从所述连接部的头端至其尾端逐渐变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固定式线扎,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底板垂直。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固定式线扎,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侧翼部的一端固定在所述连接部的头端上,另一端悬空。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固定式线扎,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侧翼部的悬空端设置有向所述底板侧突出的凸台,且所述凸台的侧面与所述侧翼部的所述背侧面形成限位部。
12.根据权利要求I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固定式线扎,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扎本体和所述固定头一体成型。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固定式线扎,包括相连接的线扎本体和固定头,所述线扎本体采用弹性材料制成,其包括第一悬臂、第二悬臂、第一扭臂和第二扭臂,所述第一悬臂和所述第二悬臂的一端与所述固定头连接,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扭臂和所述第二扭臂连接。使用时,将需要捆扎的导线放置于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之间,然后顺时针(或逆时针)扭转第一扭臂和第二扭臂,可以将其扭结在一起,从而将导线卡紧在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之间;当需要拆卸时,反向扭转第一扭臂和第二扭臂即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固定式线扎,既操作简单、快速,又可以多次重复使用,并能够节省材料。
文档编号H05K7/02GK202634963SQ20122022194
公开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16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16日
发明者张辉, 陈绍林, 熊军, 高旭, 高智强 申请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