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井道人员坠落防护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88871阅读:262来源:国知局
电梯井道人员坠落防护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梯井道人员坠落防护系统,包括人员坠落缓冲装置(1)、气源装置(2)、监测装置(3)和电控系统(4),人员坠落缓冲装置包括缓冲垫(1.1)和缓冲气缸组(1.7),缓冲垫设置在缓冲气缸组上面,整个人员坠落缓冲装置的高度低于轿厢蹲罐缓冲器(5)的高度30~100mm;缓冲气缸组包括外罩(1.8)和气缸(1.9),气缸的行程大于150mm;气源装置设置在电梯井道底部;监测装置由传感器组成,沿电梯井道内壁等距设置;电控系统电源采用锂电池,包括监测回路、气缸顶出回路、气缸回位回路和检验测试回路。本电梯井道人员坠落防护系统可降低坠井人员落在蹲罐缓冲器上面造成伤亡的风险;可重复使用,易于维护;在市电停电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发挥防护作用。
【专利说明】电梯井道人员坠落防护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人员坠落防护系统,具体是一种电梯井道人员坠落防护系统,属于电梯安全防护领域。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社会的发展,电梯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已从原来只在商业大厦、宾馆使用,过渡到在办公楼、居民楼等场所使用,以垂直升降电梯最为普遍,这种垂直升降电梯的普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伴随而来的电梯事故也逐渐增多,人们也越来越开始关注垂直升降电梯的安全防护措施。
[0003]目前常见的电梯防护措施很多,一般由电梯限速器、安全钳、夹绳器、轿厢蹲罐缓冲器、安全触板、层门门锁、电梯安全窗、电梯超载限制装置、限位开关装置等组成,均是从防止电梯轿厢坠井进而保护轿厢内乘客的角度出发进行的防护,但在电梯层门因人为原因或者非人为原因而非正常打开、且电梯轿厢又不在本层停靠的情况下,或者电梯突然停电、乘客因恐慌强制打开轿厢门的情况下,极易发生人员坠井事故。
[0004]现有的人员坠落防护系统一般是在井道底部设置缓冲装置,或者在井道内相应位置设置可弹出的救生网等,通过在设置在电梯井道内垂直均布的红外传感器等传感器监测人员坠落情况并根据监测情况进行动作,进而达到保护坠落人员的目的,这种防护系统可以达到救生的目的,但是还存在以下缺陷:
[0005]1.由于缓冲装置设置在井道底部,因此其厚度不能超过防止电梯轿厢蹲罐缓冲器的高度,否则会对电梯的运行产生干涉,影响电梯轿厢在最底层的停靠,这样就造成缓冲装置的上表面不是全部的柔性缓冲面,而还包含蹲罐缓冲器顶部的硬质顶面,因此,若人员坠入井道,落在蹲罐缓冲器的上面而不是缓冲装置的柔性缓冲面上面,同样会造成伤亡;
[0006]2.既可以缓冲电梯轿厢、又可以缓冲坠落人员的具有柔性缓冲层的缓冲装置,在正常使用时,电梯轿厢到达最底层时会接触到缓冲层,因此缓冲层表面易损坏;
[0007]3.可弹出救生网的装置结构相对复杂,必须计算准确才能达到弹出的救生网与固定挂钩的配合,且往往是一次性使用,重复利用率低,拆装非常复杂;
[0008]4.传统的防护系统一般必须在有市电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一旦电梯停电,装置即不起作用。

【发明内容】

[0009]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梯井道人员坠落防护系统,可以在监测到有人员坠落时能够有效保护人体,便于维护、可重复使用,并能够在电梯停电时同样发挥保护作用。
[0010]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电梯井道人员坠落防护系统包括人员坠落缓冲装置、气源装置、监测装置和电控系统;
[0011]人员坠落缓冲装置包括缓冲垫和缓冲气缸组,缓冲垫设置在缓冲气缸组上面,缓冲垫的顶面低于轿厢蹲罐缓冲器的顶面30?IOOmm ;缓冲垫包括缓冲层和底板,缓冲层设置在底板的上面并与之固定连接,缓冲层和底板上均设有允许轿厢蹲罐缓冲器通过的孔洞;缓冲气缸组至少设置为两件,其顶部中心对称固定安装于缓冲垫底板的底平面上,其底部固定于电梯井道底部,缓冲气缸组包括气缸,气缸的行程大于150_ ;
[0012]气源装置设置在电梯井道底部,包括电机、气泵、三位电磁气动换向阀和储气罐,电机与气泵连接,气泵的出气口经带有单向阀的气路管路与储气罐的进气口连接,储气罐的出气口通过三位电磁气动换向阀与气缸连接,储气罐内部设有气压压力传感器,气压压力传感器与中央处理器电连接,电机与中央处理器电连接;
[0013]监测装置由传感器组成,设置于电梯井道内壁上,沿电梯井道等距设置;
[0014]电控系统包括电源与中央处理器,电源采用锂电池并与市电电连接,中央处理器与电源电连接,监测装置与中央处理器电连接,电控系统包括电控系统包括电源电路、监测电路、模拟计算电路、气缸控制回路和检验测试电路。
[001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的缓冲气缸组还包括外罩和弹簧,外罩是倒置的桶型结构,套于气缸的缸体外部、且其桶口位置设置有限制其不能脱离气缸缸体的限位环,限位环的内径尺寸与气缸的缸体外径尺寸配合,气缸的活塞端顶于外罩内部;弹簧的原始高度大于气缸的行程,弹簧一端抵在电梯井道底部,另一端顶于外罩的限位环处;外罩底部设置锁定机构,锁定机构通过固定设置于电梯井道底部的电磁阀控制打开和锁闭,电磁阀与中央处理器电连接;气缸的活塞端端面中心位置设置内螺纹;缓冲垫和外罩相对于气缸活塞端内螺纹的位置设有弹簧回位通孔。
[001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的缓冲层设置成层状结构,包括弹簧床垫层和海绵层,海绵层设置在弹簧垫层的上面并与之固定连接,弹簧垫层底面与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001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的缓冲层的顶部加设气囊层,气囊层的底面与海绵层的顶面固定连接,气囊层内部设置有快速充气元件,气囊层依次通过带有单向阀的气路管路、电磁气动截止阀与储气罐连接,快速充气元件和电磁气动截止阀与中央处理器电连接。
[001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的气源装置的数量设置为至少两个,分别经带有单向阀的气路管路与储气罐连通。
[001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的缓冲气缸组设置为四件。
[002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的电控系统还包括电梯电源控制电路、井道应急灯电路、报警电路、应急电话电路和检验测试电路。
[002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的电源上设有充电保护装置。
[002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方案,还包括弹簧回位工具,弹簧回位工具是杆形结构,其下端设置有与气缸活塞内部的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其中下部设置有与之固定连接的支撑环,其上端设置成连接头的形式,或者设置成弓形或“T”形。
[002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支撑环内加设平面轴承。
[002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电梯井道人员坠落防护系统由于设置有可以气压顶出的人员坠落缓冲装置,因此在检测到有人员坠入电梯井道时,储气罐通过三位电磁气动换向阀向气缸下腔充气、同时气泵向储气罐内充气,缓冲垫被气缸顶着快速升起、且高于电梯轿厢蹲罐缓冲器一定距离,因此降低了坠井人员落在蹲罐缓冲器上面造成伤亡的风险;由于正常状态时人员坠落缓冲装置的高度低于电梯轿厢蹲罐缓冲器的高度,因此在电梯正常运行时不影响电梯轿厢在最底层的停靠,且缓冲层表面不易损坏;由于采用可快速动作的气缸控制人员坠落缓冲装置的升降,可以回位重复使用,且回位操作简单、易于维护,因此人员坠落缓冲装置是非一次性使用的;由于采用连接市电的锂电池直流供电,因此在市电停电的情况下该防护系统依然能够发挥防护的作用;由于设置有电梯电源控制电路、井道应急灯电路、报警电路和应急电话电路,因此能够快速得知人员坠井事故,便于第一时间救治坠井人员。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人员坠落缓冲装置顶出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人员坠落缓冲装置未顶出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弹簧回位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4是本实用新型安装弹簧回位专用工具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5是本实用新型安装在电梯井道底部和电梯轿厢顶部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气原理图。
[0031]图中:1、人员坠落缓冲装置,1.1、缓冲垫,1.2、缓冲层,1.3、弹簧垫层,1.4、海绵层,1.5、气囊层,1.6、底板,1.7、缓冲气缸组,1.8、外罩,1.9、气缸,1.10、弹簧,1.11、锁定机构,1.12、电磁阀,2、气源装置,2.1、电机,2.2、气泵,2.3、储气罐,2.4、三位电磁气动换向阀,3、监测装置,4、电控系统,4.1、电源,4.2、中央处理器,5、轿厢蹲罐缓冲器,6、弹簧回位工具,6.1、支撑环,6.2、平面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0033]由于气动气缸的反应速度要比液压油缸的反应速度快很多,因此本实用新型采用气动控制。
[0034]如图1、图2所示,本电梯井道人员坠落防护系统包括人员坠落缓冲装置1、气源装置2、监测装置3和电控系统4。
[0035]人员坠落缓冲装置I包括缓冲垫1.1和缓冲气缸组1.7,缓冲垫1.1设置在缓冲气缸组1.7上面,缓冲垫1.1的顶面低于轿厢蹲罐缓冲器5的顶面30?100mm,这样可以保证电梯在最底层的停靠且不破坏缓冲垫1.1的顶面;
[0036]缓冲垫1.1包括缓冲层1.2和底板1.6,缓冲层1.2设置在底板1.6的上面并与之固定连接,缓冲层1.2和底板1.6上均设有允许轿厢蹲罐缓冲器5通过的孔洞,便于将缓冲垫1.1套接于轿厢蹲罐缓冲器5上;
[0037]缓冲气缸组1.7至少设置为两件,其顶部中心对称固定安装于缓冲垫底板1.6的底平面上,其底部固定连接于电梯井道底部,缓冲气缸组1.7包括气缸1.9,气缸1.9的行程大于150mm,保证气缸1.9顶出后缓冲垫1.1的上平面高于轿厢蹲罐缓冲器5的顶面。
[0038]气源装置2设置在电梯井道底部,包括电机2.1、气泵2.2、三位电磁气动换向阀
2.4与储气罐2.3,电机2.1与气泵2.2连接,气泵2.2的出气口经带有单向阀的气路管路与储气罐2.3的进气口连接,单向阀的设置保证了充入储气罐2.3的气体不会倒流回去,储气罐2.3的出气口通过三位电磁气动换向阀2.4与气缸1.9连接,三位电磁气动换向阀2.4常态是闭合状态;储气罐2.3内部设有气压压力传感器,气压压力传感器与中央处理器4.2电连接,电机2.1与中央处理器4.2电连接。
[0039]监测装置3由红外线热传感器等传感器组成,用于监测是否有人员坠入,设置于电梯井道内壁上,沿电梯井道等距设置,可以每层设置一个传感器,每个传感器均与中央处理器4.2电连接,传感器可以通过无线连接或者有线连接的方式与中央处理器4.2电连接。
[0040]电控系统4包括电源4.1与中央处理器4.2,电源采用锂电池并与市电电连接,中央处理器4.2与电源4.1电连接,电控电路包括电源电路、监测电路、模拟计算电路、气缸控制电路和检验测试电路。
[0041]为了使监测装置3检测到有人员坠井时缓冲垫1.1能够更快速地升起,且能够进一步吸收坠井人员撞击缓冲垫1.1时的势能,进而进一步降低人员伤亡率,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的缓冲气缸组1.7还包括外罩1.8和弹簧1.10,外罩1.8是倒置的桶型结构,套于气缸1.9的缸体外部、且其桶口位置设置有限制其不能脱离气缸缸体的限位环,限位环的内径尺寸与气缸1.9的缸体外径尺寸配合,气缸1.9的活塞端顶于外罩1.8内部;弹簧1.10的原始高度大于气缸1.9的行程,弹簧1.10 一端抵在电梯井道底部,另一端顶于外罩1.8的限位环处;外罩1.8底部设置锁定机构1.11,锁定机构1.11通过固定设置于电梯井道底部的电磁阀1.12控制打开和锁闭,电磁阀1.12与中央处理器4.2电连接;气缸1.9活塞端端面中心位置设置内螺纹;缓冲垫1.1和外罩1.8相对于气缸活塞端内螺纹的位置设置弹簧回位通孔。
[0042]为了能够充分吸收坠井人员撞击缓冲垫1.1时的势能,进而进一步降低人员伤亡率,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的缓冲层1.2设置成层状结构,包括弹簧垫层1.3和海绵层1.4,海绵层1.4设置在弹簧垫层1.3的上面并与之固定连接,弹簧垫层1.3底面与底板1.6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0043]针对高层建筑的电梯井道,为了能够进一步吸收坠井人员撞击缓冲垫1.1时的势能,进而降低人员伤亡率,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的缓冲层1.2的顶部加设气囊层1.5,气囊层1.5的底面与海绵层1.4的顶面固定连接,气囊层1.5内部设置有快速充气元件,快速充气元件可以采用汽车安全气囊内的快速充气元件,并可以设置为多件;气囊层1.5依次通过带有单向阀的气路管路、电磁气动截止阀与储气罐2.3连接,单向阀的设置保证了快速充气元件工作时产生的气体不会流入储气罐2.3,快速充气元件和电磁气动截止阀与中央处理器4.2电连接。
[0044]为了能够提供足够的气压压力,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的气源装置2的数量设置为至少两个,分别经带有单向阀的气路管路与储气罐(2.3)连通。。
[0045]为了保证整个人员坠落缓冲装置I能够在一个较稳定的水平面内均匀承受下落冲击力,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的缓冲气缸组1.7设置为四件,其顶部中心对称固定安装于缓冲垫底板1.6的底平面上,其底部固定连接于电梯井道底部。
[0046]如图6所示,为了能够在发生人员坠井事故时第一时间发现有人员坠井,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的电控系统4还包括电梯电源控制电路、井道应急灯电路、报警电路和应急电话电路,电梯电源控制电路与电梯总电源电连接,当发生人员坠井事故时,电梯电源即被强制关闭,电梯轿厢不再动作,同时报警电路可以实现报警,设置于井道底部的井道应急灯同时打开,方便坠井人员通过应急电话寻求帮助。
[0047]为了能够保护电源4.1,防止过充造成电池损坏失效,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的电源4.1上设有充电保护装置。
[0048]由于气缸1.9的活塞端端面中心位置设置有内螺纹,缓冲垫1.1和外罩1.8相对于气缸活塞的位置设置有弹簧回位通孔,因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方案,可以在缓冲垫1.1升起实现保护坠井人员功能后通过弹簧回位工具6将弹簧1.10回位,实现重复利用,如图3所示,该弹簧回位工具6是杆形结构,其下端设置有与气缸活塞端端面中心位置设置的内螺纹相互配合的外螺纹,其中下部设置有与之固定连接的支撑环6.1,其上端设置成连接头的形式,可以连接其他电动旋转工具;或者设置成弓形或“T”形,可以手动操作转动。
[0049]为了能够在使用该弹簧回位工具6时减少对底板1.6的滑动摩擦、使用更加省力,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支撑环6.1底部加设平面轴承6.2。
[0050]该电梯井道人员坠落防护系统安装前,需要对中央处理器4.2输入程序,该程序可以根据垂直等距设置在电梯井道内不同楼层的传感器反馈的信号判断坠落人员距离井底的高度,根据设定的平均体重模拟计算冲击力的大小,进而判断是否应该打开气囊层1.5。
[0051]当电梯正常运作且监测装置3未检测到有人员坠落时,缓冲气缸组1.7是位于行程最下位,即气缸1.9位于行程最下位、且弹簧1.10处于压缩锁定状态,此时气源装置2处于不工作状态,且整个人员坠落缓冲装置I的高度低于电梯轿厢蹲罐缓冲器5的高度;当充电保护装置检测到电源4.1低于设定下限电压时,接通市电对电源4.1进行充电,达到设定上限电压时即切断市电,保护电源4.1防止过充;当中央处理器4.2接收到储气罐2.3内的气压压力传感器反馈信号气压值低于设定的下限气压值时,即发出信号启动电机2.1带动气泵2.2对储气罐2.3进行充气,达到设定的上限气压值时即切断电机2.1电源,带有单向阀的气路管路保证了充入储气罐2.3的气体不会倒流回去,保证储气罐2.3内始终保持设定的气压值。
[0052]当监测装置3检测到有人员坠落时,中央处理器4.2即根据监测装置3的传感器反馈的电信号计算,依据输入的判断程序判断是否需要打开气囊层1.5,同时,中央处理器
4.2同步发出信号打开三位电磁气动换向阀2.4、启动电机2.1和打开电磁阀1.12及打开电梯电源控制电路、井道应急灯电路、报警电路和应急电话电路,使储气罐2.3通过三位电磁气动换向阀2.4向气缸1.9下腔充气、气泵2.2向储气罐2.3内充气、锁定机构1.11被解除锁定,此时,缓冲垫1.1在弹簧1.10释放弹性势能的作用下立即弹起,由于弹簧1.10的高度大于气缸1.9的行程,因此气缸1.9的活塞行程被完全推出后,活塞顶端与外罩1.8的桶底之间还存在一定距离,且整个人员坠落缓冲装置I的高度高于电梯轿厢蹲罐缓冲器的高度至少50?120mm。
[0053]在气缸1.9和弹簧1.10顶出的同时,若中央处理器4.2根据计算的冲击力大小判断不需要打开气囊层1.5时,中央处理器4.2不会对快速充气元件和电磁气动截止阀发出指令,气囊层1.5不会充气打开,坠井人员与人员坠落缓冲装置I撞击瞬间,首先经海绵层1.4、弹簧垫层1.3,吸收部分势能,若势能大、继续下压,则压缩弹簧1.10,继续吸收势能,外罩1.8的桶底与气缸1.9的活塞端部接触后,最后压缩气缸1.9吸收势能,层层递进直至完全吸收下落势能,实现保护坠井人员的目的。
[0054]在气缸1.9和弹簧1.10顶出的同时,若中央处理器4.2根据计算的冲击力大小判断需要打开气囊层1.5时,中央处理器4.2即对快速充气元件和电磁气动截止阀发出指令,使电流流过快速充气元件的电爆管,使其发热将电爆管内的点火介质引燃,火焰随即扩散到点火药粉和气体发生剂,进而产生大量气体,对气囊层1.5充气,同时,电磁气动截止阀打开,储气罐2.3对气囊层1.5辅助充气,最终将气囊层1.5充实,此时,坠井人员与人员坠落缓冲装置I撞击瞬间,首先撞击气囊层1.5,吸收部分势能,进而撞击海绵层1.4、弹簧垫层1.3,再次吸收部分势能,若势能大、继续下压,则压缩弹簧1.10,继续进一步吸收势能,外罩1.8的桶底与气缸1.9的活塞端部接触后,最后压缩气缸1.9吸收势能,层层递进直至完全吸收下落势能,从而实现保护坠井人员。
[0055]当监测装置3检测到有人员坠落时,电梯电源控制电路使电梯电源被强制关闭,电梯轿厢不再动作,可防止电梯轿厢下降对坠井人员造成进一步的伤害;报警电路可以第一时间将报警信号传递给外界;设置于井道底部的井道应急灯同时打开,坠井人员可以通过应急电话寻求帮助。
[0056]如图4所示,当事故解除后,维护人员进入井底维护设备,先将气囊层1.5放气,更换快速充气元件后可以将气囊收纳好,然后用弹簧回位工具6插入缓冲垫1.1和外罩1.8相对于气缸活塞的位置设置的弹簧回位通孔内,通过电动旋转工具或者手动轴向旋转弹簧回位专用工具,将弹簧回位专用工具底部的螺纹旋入气缸1.9活塞内部,进而压缩弹簧
1.10,当气缸1.9活塞顶端与外罩1.8的桶底接触后,再操作气缸回位回路,储气罐2.3通过三位电磁气动换向阀2.4向气缸1.9上腔充气,气缸1.9活塞缩入,进而带动缓冲垫1.1进一步压缩弹簧1.10,直至锁定机构1.11低于电磁阀1.12位置,即被锁定,最后逆向旋转弹簧回位专用工具卸下即完成人员坠落缓冲装置I的回位。
[0057]正常维护时,可以操作检验测试回路,可以实现检测设备,从而对需更换的零部件进行更换。
[0058]如图5所示,该电梯井道人员坠落防护系统的人员坠落缓冲装置可同时固定安装在电梯轿厢的顶部,实现对处在电梯轿厢所在楼层以上楼层的坠井人员的保护,固定安装在电梯轿厢的顶部时,其与电控系统4的电连接方式可以选择无线连接的方式或者有线连接的方式。
[0059]该电梯井道人员坠落防护系统不仅仅可以应用于垂直升降的电梯,还可以应用于所有带有垂直井道的提升运输设备上,如矿井罐笼等。
[0060]本电梯井道人员坠落防护系统可以降低坠井人员落在蹲罐缓冲器上面造成伤亡的风险;在电梯正常运行时不影响电梯轿厢在最底层的停靠,且缓冲层表面不易损坏;可以实现回位重复使用,且回位操作简单、易于维护,非一次性使用;在市电停电的情况下该防护系统依然能够发挥防护的作用;能够实现快速得知人员坠井事故,便于第一时间救治坠井人员。
【权利要求】
1.一种电梯井道人员坠落防护系统,包括人员坠落缓冲装置(1)、监测装置(3)和电控系统(4),监测装置(3)由传感器组成,设置于电梯井道内壁上,沿电梯井道等距设置;电控系统(4)包括电源(4.1)与中央处理器(4.2),中央处理器(4.2)与电源(4.1)电连接,监测装置(3)与中央处理器(4.2)电连接,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人员坠落缓冲装置(I)包括缓冲垫(1.1)和缓冲气缸组(1.7),缓冲垫(1.1)设置在缓冲气缸组(1.7)上面,缓冲垫(1.1)的顶面低于轿厢蹲罐缓冲器(5)的顶面30~1OOmm ; 缓冲垫(1.1)包括缓冲层(1.2)和底板(1.6),缓冲层(1.2)设置在底板(1.6)的上面并与之固定连接,缓冲层(1.2)和底板(1.6)上均设有允许轿厢蹲罐缓冲器(5)通过的孔洞; 缓冲气缸组(1.7)至少设置为两件,其顶部中心对称固定安装于缓冲垫底板(1.6)的底平面上,其底部固定于电梯井道底部,缓冲气缸组(1.7)包括气缸(1.9),气缸(1.9)的行程大于150mm ; 还包括气源装置(2),气源装置(2)设置在电梯井道底部,包括电机(2.1)、气泵(2.2)、三位电磁气动换向阀(2.4)与储气罐(2.3),电机(2.1)与气泵(2.2)连接,气泵(2.2)的出气口经带有单向阀的气路管路与储气罐(2.3)的进气口连接,储气罐(2.3)的出气口通过三位电磁气动换向阀(2.4)与气缸(1.9)连接,储气罐(2.3)内部设有气压压力传感器,气压压力传感器与中央处理器(4.2)电连接,电机(2.1)与中央处理器(4.2)电连接; 所述的电源(4.1)采用锂电池并与市电电连接; 所述的电控系统(4)的电控电路还包括模拟计算电路、气缸控制电路和检验测试电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井道人员坠落防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缓冲气缸组(1.7)还包括外罩(1.8)和弹簧(1.10),外罩(1.8)是倒置的桶型结构,套于气缸(1.9)的缸体外部、且其桶口位置设置有限制其不能脱离气缸缸体的限位环,限位环的内径尺寸与气缸(1.9)的缸体外径尺寸配合,气缸(1.9)的活塞端顶于外罩(1.8)内部;弹簧(1.10)的原始高度大于气缸(1.9)的行程,弹簧(1.10) —端抵在电梯井道底部,另一端顶于外罩(1.8)的限位环处;外罩(1.8)底部设置锁定机构(1.11),锁定机构(1.11)通过固定设置于电梯井道底部的电磁阀(1.12)控制打开和锁闭,电磁阀(1.12)与中央处理器(4.2)电连接;气缸(1.9)的活塞端端面中心位置设置内螺纹;缓冲垫(1.1)和外罩(1.8)相对于气缸活塞端内螺纹的位置设有弹簧回位通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井道人员坠落防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缓冲层(1.2)设置成层状结构,包括弹簧垫层(1.3)和海绵层(1.4),海绵层(1.4)设置在弹簧垫层(1.3)的上面并与之固定连接,弹簧垫层(1.3)底面与底板(1.6)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井道人员坠落防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缓冲层(1.2)的顶部加设气囊层(1.5),气囊层(1.5)的底面与海绵层(1.4)的顶面固定连接,气囊层(1.5)内部设置有快速充气元件,气囊层(1.5)依次通过带有单向阀的气路管路、电磁气动截止阀与储气罐(2.3)连接,快速充气元件和电磁气动截止阀与中央处理器(4.2)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井道人员坠落防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源装置(2)的数量设置为至少两个,分别经带有单向阀的气路管路与储气罐(2.3)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井道人员坠落防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缓冲气缸组(1.7)设置为四件。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井道人员坠落防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控系统(4)的电控电路还包括电梯电源控制电路、井道应急灯电路、报警电路、应急电话电路和检验测试电路。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井道人员坠落防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源(4.1)上设有充电保护装置。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井道人员坠落防护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弹簧回位工具(6),弹簧回位工具(6)是杆形结构,其下端设置有与气缸活塞端端面中心位置设置的内螺纹相互配合的外螺纹,其中下部设置有与之固定连接的支撑环(6.1),其上端设置成连接头的形式,或者设置成弓形或“T”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梯井道人员坠落防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环(6.1)底部加设平面轴承( 6.2)。
【文档编号】B66B5/02GK203699588SQ201320864556
【公开日】2014年7月9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26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26日
【发明者】徐建新, 孙强, 张玉丽, 孙志国, 甄鲲案 申请人:徐建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