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显示装置构成用层叠体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265462发布日期:2019-11-29 17:35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对凹凸面的追随性以及保存稳定性优异的透明双面粘合材料。特别是涉及能够适合作为个人计算机、移动终端(pda)、游戏机、电视(tv)、车辆导航系统、触摸面板、平板电脑等那样的图像显示装置的构成构件使用的图像显示装置构成用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为了提高图像显示装置的可视性,进行了:用粘合片、液态的粘接剂等填充液晶显示器(lcd)、等离子体显示器(pdp)或电致发光显示器(eld)等的图像显示面板与配置于其前面侧(可视侧)的保护面板、触摸面板构件之间的空隙,抑制入射光、来自显示图像的出射光在空气层界面处的反射。

作为这样的图像显示装置用构成构件间的空隙中使用粘合剂进行填充的方法,已知有如下方法:将包含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的液态的粘接树脂组合物填充到该空隙中,然后照射紫外线而使其固化(专利文献1)。

另外,还已知有使用粘合片填充图像显示装置用构成构件间的空隙的方法。例如专利文献2中,作为具备在透明双面粘合片的至少单侧层叠图像显示装置构成构件而得到的构成的图像显示装置构成用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公开了如下方法:将通过紫外线经过了1次交联的粘合片与图像显示装置构成构件贴合,然后介由图像显示装置构成构件对粘合片进行紫外线照射而使其2次固化。

另外,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如下片:具有以重均分子量为2万至10万的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为主要成分的、25℃下的损耗角正切小于1的热熔型的粘接组合物。

进而,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包含(甲基)丙烯酸类聚合物和交联剂的、适合于贴合触摸面板的粘合剂层,该(甲基)丙烯酸类聚合物是使具有交联性官能团的(甲基)丙烯酸类单体和包含特定的大分子单体的单体共聚而得到的。

另外,专利文献5中公开了一种图像显示装置构成用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显示装置构成用层叠体具备介由透明双面粘合片将图像显示装置构成构件层叠而得到的构成,所述制造方法至少包括以下的(1)和(2)的工序。

工序(1),将粘合剂组合物形成为单层或多层的片状,对其进行紫外线交联使其1次固化,从而形成2次固化前的透明双面粘合片。

工序(2),介由2次固化前的透明双面粘合片将2个图像显示装置构成构件层叠,然后从至少一个图像显示装置构成构件侧照射紫外线,介由该构件将前述2次固化前的透明双面粘合片进行紫外线交联而使其2次固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2010/02704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4971529号公报

专利文献3:国际公开2010/038366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3-18227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12-18442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使用粘合片贴合图像显示装置构成构件时,如果在通常状态、即室温下,具备适当的粘接性、例如能够剥离的程度的粘接性(称为“粘着性”),则容易进行贴合时的定位,作业上也非常便利。

另外,以移动电话、移动终端等为中心的图像显示装置的领域中,在薄壁化、高精密化的基础上,正在推进设计的多样化,但伴随其而产生新的课题。例如,以往一般在表面保护面板的周缘部以框状印刷黑色的隐蔽部,随着设计的多样化,开始进行由黑色以外的颜色形成该框状的隐蔽部。由黑色以外的颜色形成隐蔽部时,对于黑色以外的颜色,隐蔽性低,因此,与黑色相比,有隐蔽部、即印刷部高度变高的倾向。因此,用于粘贴具备这样的印刷部的构成构件的粘合片要求能够追随大的印刷高度差而填充至各处的印刷高度差追随性。

其中,介由粘合片,例如使形成有印刷部的表面保护面板与其他图像显示装置构成构件粘贴的情况下,如果能够追随印刷高度差而填充至各处且粘合片的表面变得不平滑,则粘合片中产生应变、变形,因此,该粘合片要求流动性。

另一方面,在通常状态、即室温下,粘合片发生流动时,无法保持作为片的形状,粘合片的保存稳定性、处理时的作业性受损。

因此,现有技术中的热熔型的片为了得到保存稳定性一般为如下片:使用室温域下具备某种程度的刚性的粘接性组合物而得到的、不具有粘着性的片。因此,热熔型的片在贴合时必须从定位的阶段起将被粘体预热,与仅通过压接能够常温粘贴的粘合片相比,存在作业复杂的课题。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新的图像显示装置构成用层叠体的制造方法,所述制造方法由于在通常状态、即室温状态下能够保持片状的形状且具备能够剥离的程度的粘接性(称为“粘着性”),因此与通常的粘合片同样地能够在室温下贴合,进而介由粘合片将图像显示装置构成构件层叠后使其交联而能够使图像显示装置构成构件彼此粘接。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为一种图像显示装置构成用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显示装置构成用层叠体具备介由透明双面粘合材料将图像显示装置构成构件层叠而得到的构成,所述制造方法至少包括以下(1)~(3)的工序。

工序(1),制作粘合剂树脂组合物,将具备包含该粘合剂树脂组合物的粘合层的单层或多层的透明双面粘合材料成形为片状,所述粘合剂树脂组合物含有:包含具备大分子单体作为分枝成分的接枝共聚物的丙烯酸类共聚物(a)、交联剂(b)和光聚合引发剂(c)。

工序(2),介由前述透明双面粘合材料将2个图像显示装置构成构件贴合而层叠。

工序(3),从至少1个图像显示装置构成构件的外侧,对透明双面粘合材料的前述粘合层照射活性能量射线,使该粘合层交联,从而使2个图像显示装置构成构件进行粘接。

发明的效果

对于工序(1)中得到的透明双面粘合材料虽然不具有化学交联结构,但构成基础聚合物的分枝成分的大分子单体彼此聚集而具有物理交联结构,由此,可抑制通常状态、即室温下的流动,可以保持片形状。并且,工序(1)中得到的透明双面粘合材料的构成基础聚合物的主干成分的部分具有粘合性,因此,从共聚起在室温状态下还具有能够剥离的程度的粘接性(称为“粘着性”)。另外,将该粘合材料加热时,大分子单体彼此的前述聚集解开,物理交联结构消失,可以体现出高的流动性。进而,通过照射光线、即活性能量射线,可以使被粘体彼此牢固地粘接。如此,为兼具粘合片和热熔片的优点的透明双面粘合材料。

由此,使用工序(1)中得到的这样的透明双面粘合材料,可以实现如下的工序(2)~(3)来制造图像显示装置构成用层叠体。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化学交联结构”是指,介由化学键进行交联的结构,上述“物理交联结构”是指,通过物理作用而不介由化学键进行聚集的状态。

工序(2)中,可以保持片形状,同时介由透明双面粘合材料将2个图像显示装置构成构件贴合,因此,容易进行贴合时的定位,作业上也非常便利。

而且,工序(3)中,可以介由图像显示装置构成构件,对未交联状态的透明双面粘合材料照射活性能量射线而使粘合层固化,因此,可以使图像显示装置构成构件彼此粘接。由此,例如可以具备对自保护面板等产生的脱气的气体压力尽量充分对抗的粘接力和聚集力。

另外,将前述工序(2)中得到的层叠物加热并加热至能够加热熔融(热熔)的温度时,变得具有流动性,即便在贴合面上存在大的印刷高度差的情况下,也可以任意追随贴合面的高度差部而填充至各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例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下述实施方式的例子。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例的图像显示装置构成用层叠体的制造方法(称为“本图像显示装置构成用层叠体的制造方法”)为具备如下工序的图像显示装置构成用层叠体(称为“本图像显示装置构成用层叠体”)的制造方法:由规定的粘合剂树脂组合物(称为“本粘合剂树脂组合物”)制作透明双面粘合材料,介由前述透明双面粘合材料将2个图像显示装置构成构件层叠并将2个图像显示装置构成构件贴合。

因此,首先,对本图像显示装置构成用层叠体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本粘合剂树脂组合物”进行说明。

《本粘合剂树脂组合物》

本粘合剂树脂组合物为含有丙烯酸类共聚物(a)、交联剂(b)和光聚合引发剂(c)的粘合剂树脂组合物。

<丙烯酸类共聚物(a)>

前述丙烯酸类共聚物(a)为具备大分子单体作为分枝成分的接枝共聚物。

(主干成分)

前述丙烯酸类共聚物(a)的主干成分优选由含有源自(甲基)丙烯酸酯的重复单元的共聚物成分构成。

构成前述丙烯酸类共聚物(a)的主干成分的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优选为-70~0℃。

此时,构成主干成分的共聚物成分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是指,仅将组成丙烯酸类共聚物(a)的主干成分的单体成分共聚而得到的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具体而言是指,根据由该共聚物各成分的均聚物得到的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构成比率,通过fox计算式而算出的值。

需要说明的是,fox计算式是指通过以下式子求出的计算值,可以使用聚合物手册〔polymerhandbook,j.brandrup,interscience,1989〕中记载的值来求出。

1/(273+tg)=σ(wi/(273+tgi))

[式中,wi表示单体i的重量分率,tgi表示单体i的均聚物的tg(℃)。]

构成前述丙烯酸类共聚物(a)的主干成分的共聚物成分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对室温状态下的本粘合剂树脂组合物的柔软性、本粘合剂树脂组合物对被粘体的湿润性、即粘接性有影响,因此,为了本粘合剂树脂组合物在室温状态下得到适当的粘接性(粘着性),该玻璃化转变温度优选为-70℃~0℃,其中特别优选为-65℃以上或-5℃以下,其中特别优选为-60℃以上或-10℃以下。

其中,该共聚物成分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即使为相同的温度,也可以通过调整分子量来调整粘弹性。例如通过减小共聚物成分的分子量,可以使其更柔软化。

作为前述丙烯酸类共聚物(a)的主干成分所含有的(甲基)丙烯酸酯单体,例如可以举出: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酸正辛酯、丙烯酸异辛酯、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甲酯等。也可以使用它们中具有亲水基团、有机官能团等的丙烯酸羟乙酯、甲基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酸羟丙酯、甲基丙烯酸羟丙酯、丙烯酸、甲基丙烯酸、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丙烯酰胺、n,n-二甲基丙烯酰胺、丙烯腈、甲基丙烯腈等。

另外,也可以适当使用能够与上述丙烯酸类单体、甲基丙烯酸类单体共聚的乙酸乙烯酯、烷基乙烯基醚、羟基烷基乙烯基醚等各种乙烯基单体。

另外,丙烯酸类共聚物(a)的主干成分优选含有疏水性的(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和亲水性的(甲基)丙烯酸酯单体作为构成单元。

丙烯酸类共聚物(a)的主干成分仅由疏水性单体构成时,确认到发生湿热白化的倾向,因此优选将亲水性单体也导入至主干成分来防止湿热白化。

具体而言,作为上述丙烯酸类共聚物(a)的主干成分,可以举出:将疏水性的(甲基)丙烯酸酯单体、亲水性的(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和大分子单体末端的聚合性官能团无规共聚而得到的共聚物成分。

此处,作为上述疏水性的(甲基)丙烯酸酯单体,例如可以举出:(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正己酯、(甲基)丙烯酸正辛酯、(甲基)丙烯酸正壬酯、(甲基)丙烯酸正癸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2-甲基己酯、(甲基)丙烯酸异辛酯、(甲基)丙烯酸异壬酯、(甲基)丙烯酸异癸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正丙酯、(甲基)丙烯酸异丙酯、(甲基)丙烯酸叔丁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甲基)丙烯酸环己酯、(甲基)丙烯酸二环戊烯基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乙酸乙烯酯等。

作为上述亲水性的(甲基)丙烯酸酯单体,例如可以举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四氢糠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甲氧基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琥珀酸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酯、邻苯二甲酸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酯、六氢邻苯二甲酸2-(甲基)丙烯酰氧基丙酯、n,n-二甲基丙烯酰胺、羟基乙基丙烯酰胺等。

(分枝成分:大分子单体)

对于丙烯酸类共聚物(a)重要的是,导入大分子单体作为接枝共聚物的分枝成分,含有源自大分子单体的重复单元。

大分子单体是指,具有末端的聚合性官能团和高分子量骨架成分的高分子单体。

大分子单体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优选高于构成上述丙烯酸类共聚物(a)的共聚物成分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具体而言,大分子单体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对本粘合剂树脂组合物的加热熔融温度(热熔温度)有影响,因此,大分子单体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优选为30℃~120℃,其中进一步优选为40℃以上或110℃以下,其中进一步优选为50℃以上或100℃以下。

如果为这样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则通过调整分子量,可以保持优异的加工性、保存稳定性,且可以进行调整使得在80℃附近发生热熔。

大分子单体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是指,该大分子单体本身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可以通过差示扫描量热计(dsc)测定。

另外,在室温状态下,为了可以维持分枝成分彼此聚集而以粘合剂树脂组合物的形式进行物理交联的状态、并且可以通过加热至适当的温度使得前述物理交联解开而得到流动性,还优选调整大分子单体的含量。

从上述观点出发,大分子单体在丙烯酸类共聚物(a)中优选以5质量%~30质量%的比例含有,其中优选为6质量%以上或25质量%以下,其中优选为8质量%以上或20质量%以下。

构成大分子单体的高分子量骨架的成分优选由丙烯酸类单体或乙烯基系单体构成,其中更优选疏水性的单体。

作为构成前述大分子单体的高分子量骨架的成分,例如可以举出:苯乙烯、丙烯腈、叔丁基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乙烯基甲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2-苯氧基乙酯、3,5,5-三甲基环己烷丙烯酸酯、对枯基苯酚eo改性丙烯酸酯、丙烯酸异冰片酯、丙烯酸二环戊酯、丙烯酸二环戊烯酯、甲基丙烯酸二环戊烯基氧基乙酯、丙烯酸硬脂酯、甲基丙烯酸硬脂酯、丙烯酸鲸蜡酯、甲基丙烯酸鲸蜡酯、甲基丙烯酸苯氧基乙酯、丙烯酸山萮酯、甲基丙烯酸山萮酯、甲基丙烯酸苄酯等。

前述成分中,进一步优选为将构成大分子单体的高分子量骨架的前述成分设为均聚物时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30℃~120℃的单体。具体而言,作为该单体,例如可以举出:甲基丙烯酸甲酯、3,5,5-三甲基环己烷丙烯酸酯、丙烯酸异冰片酯、丙烯酸二环戊酯等。

另外,前述成分中,构成大分子单体的高分子量骨架的前述成分具有结晶性时,进一步优选为将该前述成分设为均聚物时的晶体熔解温度为30℃~120℃的单体。具体而言,作为该单体,例如可以举出:丙烯酸硬脂酯、甲基丙烯酸硬脂酯、丙烯酸鲸蜡酯、甲基丙烯酸鲸蜡酯、丙烯酸山萮酯、甲基丙烯酸山萮酯等。

需要说明的是,构成大分子单体的高分子量骨架时,可以将这些单体中的一个单独聚合来使用,或者也可以使这些中的多个单体共聚来使用。

作为前述大分子单体的末端聚合性官能团,例如可以举出:甲基丙烯酰基、丙烯酰基、乙烯基等。

(丙烯酸类共聚物(a)的物性)

前述丙烯酸类共聚物(a)在温度130℃、频率0.02hz下的复数粘度优选为100~800pa·s,更优选为150~700pa·s,进一步优选为170~600pa·s。

前述丙烯酸类共聚物(a)在温度130℃下的复数粘度对使该透明双面粘合材料热熔而使用时的粘合剂树脂组合物的流动性有影响,因此如果上述复数粘度为100~800pa·s,则可以具有优异的热熔适性。

为了将前述丙烯酸类共聚物(a)的复数粘度调整至前述范围,例如可以举出:调整构成丙烯酸类共聚物(a)的主干成分的共聚物成分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可以举出如下方法:调整至优选-70℃~0℃、其中-65℃以上或-5℃以下、其中-60℃以上或-10℃以下,并且调整该共聚物成分的分子量来调整粘弹性。但是,不限定于该方法。

<交联剂(b)>

使图像显示装置构成构件贴合一体化后,将交联剂(b)在粘合材料中交联,由此代替丧失热熔性而该片体现出高温环境下的高聚集力,可以得到优异的耐发泡可靠性。

作为这样的交联剂(b),例如可以适当选择:环氧交联剂、异氰酸酯交联剂、由氧杂环丁烷化合物、硅烷化合物、丙烯酸类化合物等形成的交联剂。其中,从反应性、所得固化物的强度的方面出发,优选具有3个以上(甲基)丙烯酰基的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

作为这样的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例如可以举出:1,4-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甲基)丙烯酸甘油酯、缩水甘油醚二(甲基)丙烯酸甘油酯、1,6-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9-壬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环癸烷二甲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双酚a聚乙氧基二(甲基)丙烯酸酯、双酚a聚丙氧基二(甲基)丙烯酸酯、双酚f聚乙氧基二(甲基)丙烯酸酯、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氧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ε-己内酯改性三(2-羟基乙基)异氰脲酸酯三(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丙氧基化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乙氧基化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丙氧基化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乙氧基化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丙烯酰氧基乙基)异氰脲酸酯、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五(甲基)丙烯酸酯、三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三季戊四醇五(甲基)丙烯酸酯、羟基特戊酸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羟基特戊酸新戊二醇的ε-己内酯加成物的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聚乙氧基三(甲基)丙烯酸酯、二(三羟甲基丙烷)四(甲基)丙烯酸酯等紫外线固化型的多官能单体类,除此之外,还可以举出:聚酯(甲基)丙烯酸酯、环氧(甲基)丙烯酸酯、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聚醚(甲基)丙烯酸酯等多官能丙烯酸低聚物类。

上述列举中,从提高对被粘体的密合性、抑制湿热白化的效果的观点出发,优选含有羟基等极性官能团的多官能单体或低聚物。

其中,优选使用具有羟基的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

由此,从防止湿热白化的观点出发,作为前述丙烯酸类共聚物(a)、即接枝共聚物的主干成分,优选含有疏水性的丙烯酸酯单体和亲水性的丙烯酸酯单体,进而,作为交联剂(b),优选使用具有羟基的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

交联剂(b)的含量没有特别限制。作为标准,相对于丙烯酸类共聚物(a)100质量份为0.5~20质量份,其中优选为1质量份以上或15质量份以下、其中优选为2质量份以上或10质量份以下的比例。

通过以上述范围含有交联剂(b),可以兼顾未交联状态下的本粘合材料的形状稳定性和交联后的粘合材料的耐发泡可靠性。但是,与其他要素平衡时也可以超过该范围。

<光聚合引发剂(c)>

光聚合引发剂(c)发挥作为前述交联剂(b)的交联反应中的反应引发助剂的功能。光聚合引发剂可以适当使用目前公知的物质。其中,从容易控制交联反应的观点出发,优选感应波长380nm以下的紫外线的光聚合引发剂。

光聚合引发剂根据自由基产生机制而大致分为2种,大致分为:将光聚合性引发剂自身的单键开裂分解而能够产生自由基的裂解型光聚合引发剂;以及,经过光激发的引发剂和体系中的供氢体形成激发络合物而能够使供氢体的氢转移的夺氢型光聚合引发剂。

这些中的裂解型光聚合引发剂通过光照射产生自由基时发生分解变为其他的化合物,一度被激发而不会发挥作为反应引发剂的功能。因此,在交联反应结束后的粘合材料中不会以活性物质的形式残留,没有给粘合材料带来无法预料的光劣化等的可能性,故优选。

另一方面,夺氢型光聚合引发剂在利用紫外线等活性能量射线照射进行自由基产生反应时不会产生如裂解型光聚合引发剂那样的分解物,因此,在反应结束后不易变为挥发成分、可以降低对被粘体的损坏,从这一方面来看是有用的。

作为前述裂解型光引发剂,例如可以举出:2,2-二甲氧基-1,2-二苯基乙烷-1-酮、1-羟基环己基苯基酮、2-羟基-2-甲基-1-苯基-丙烷-1-酮、1-(4-(2-羟基乙氧基)苯基)-2-羟基-2-甲基-1-丙烷-1-酮、2-羟基-1-[4-{4-(2-羟基-2-甲基-丙酰基)苄基}苯基]-2-甲基-丙烷-1-酮、低聚(2-羟基-2-甲基-1-(4-(1-甲基乙烯基)苯基)丙酮)、苯基乙醛酸甲酯、2-苄基-2-二甲基氨基-1-(4-吗啉基苯基)丁烷-1-酮、2-甲基-1-[4-(甲硫基)苯基]-2-吗啉基丙烷-1-酮、2-(二甲基氨基)-2-[(4-甲基苯基)甲基]-1-[4-(4-吗啉基)苯基]-1-丁酮、双(2,4,6-三甲基苯甲酰基)-苯基氧化膦、2,4,6-三甲基苯甲酰基二苯基氧化膦、它们的衍生物等。

作为前述夺氢型光引发剂,例如可以举出:二苯甲酮、4-甲基-二苯甲酮、2,4,6-三甲基二苯甲酮、4-苯基二苯甲酮、3,3’-二甲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2-苯甲酰基苯甲酸甲酯、苯甲酰基甲酸甲酯、双(2-苯基-2-氧代乙酸)氧基双乙烯、4-(1,3-丙烯酰基-1,4,7,10,13-五氧代十三烷基)二苯甲酮、噻吨酮、2-氯噻吨酮、3-甲基噻吨酮、2,4-二甲基噻吨酮、2-甲基蒽醌、2-乙基蒽醌、2-叔丁基蒽醌、2-氨基蒽醌、其衍生物等。

但是,作为光聚合引发剂,不限于前述列举的物质。本粘合剂树脂组合物可以使用裂解型光聚合引发剂和夺氢型光聚合引发剂中的任意一种,或者也可以将两者组合来使用。

光聚合引发剂(c)的含量没有特别限制。作为标准,相对于丙烯酸类共聚物(a)100质量份为0.1~10质量份,其中优选以0.5质量份以上或5质量份以下、其中优选以1质量份以上或3质量份以下的比例含有。

通过将光聚合引发剂(c)的含量设为上述范围,可以得到对活性能量射线的适当的反应灵敏度。

<其他成分(d)>

对于本粘合剂树脂组合物,作为上述以外的成分,也可以含有通常的粘合剂树脂组合物中配混的公知的成分。例如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含有赋予增稠的树脂、抗氧化剂、光稳定剂、金属减活剂、抗老化剂、吸湿剂等各种添加剂。

另外,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含有反应催化剂(叔胺系化合物、季铵系化合物、月桂酸锡化合物等)。

<本图像显示装置构成用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本图像显示装置构成用层叠体的制造方法是以至少包括以下(1)~(3)的工序为特征的制造方法。

(1)制作上述本粘合剂树脂组合物,将具备包含该粘合剂树脂组合物的粘合层的单层或多层的透明双面粘合材料(称为“本粘合材料”)成形为片状的工序(称为“工序(1)”)。

(2)介由前述本粘合材料将2个图像显示装置构成构件贴合而层叠的工序(称为“工序(2)”)。

(3)从至少一个图像显示装置构成构件的外侧,对本粘合材料的前述粘合层照射活性能量射线,使该粘合层交联,从而使2个图像显示装置构成构件粘接的工序(称为“工序(3)”)。

需要说明的是,本图像显示装置构成用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只要至少包括以下(1)~(3)的工序即可,可以追加其他工序,或者在各工序之间插入其他工序。

<工序(1)>

工序(1)中,制作本粘合剂树脂组合物,将具备包含该粘合剂树脂组合物的粘合层的单层或多层的未交联状态的透明双面粘合材料(本粘合材料)成形为片状。

将本粘合剂树脂组合物成形为片状的方法可以任意采用目前公知的方法。

此时,可以将本粘合剂树脂组合物在脱模薄膜上成形为单层或多层的片状,制作具备粘合层的单层或多层的透明双面粘合材料。

另外,也可以将本粘合剂树脂组合物在图像显示装置构成构件上成形为单层或多层的片状,制作在该图像显示装置构成构件上具备粘合层的单层或多层的透明双面粘合材料。

将本粘合材料设为多层的透明双面粘合材料时,最外层与上述单层的情况同样地,优选兼具凹凸追随性和耐发泡可靠性,因此,优选使用上述本粘合剂树脂组合物进行成形。

另一方面,中间层不寄予与图像显示装置构成构件的粘合,因此,优选的是,不损害透明性,且具有不妨碍最外层的2次固化反应的程度的透光性,且具有提高切断性和操作性的性质。

形成中间层的基础聚合物的种类只要为透明树脂就没有特别限定。形成中间层的基础聚合物可以与最外层的基础聚合物为相同树脂也可以为不同的树脂。其中,从确保透明性、制作容易性、进而防止层叠边界处的光的折射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用与最外层的基础聚合物相同的丙烯酸类树脂。

中间层和其他树脂层可以具有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也可以不具有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例如可以以通过紫外线交联进行固化的方式形成,或者也可以以通过热进行固化的方式形成。另外,特别是也可以以不进行后固化的方式形成。但是,如果考虑与最外层的密合性等,则优选以进行后固化的方式形成,特别优选以进行紫外线交联的方式形成。

此时,交联引发剂的含量变多时,透光率降低,因此,优选以中间层中的交联引发剂的含有率低于外层中的交联引发剂的含有率的方式包含紫外线交联剂。

将本粘合材料设为多层的透明双面粘合材料时,作为层叠构成,具体而言,可以举出:将本粘合剂树脂组合物和其他粘合剂树脂组合物层叠而成的2种2层构成;介由中间树脂层在表面背面配置本粘合剂树脂组合物而成的2种3层构成;将本粘合剂树脂组合物、中间树脂组合物和其他粘合剂树脂组合物依次层叠而成的3种3层构成等。

另外,可以将本粘合剂树脂组合物和其他粘合剂树脂组合物在分别不同的脱模薄膜乃至图像显示装置构成构件上成形为片状,将两粘合面层叠而得到本粘合材料,另外,也可以将本粘合剂树脂组合物、中间树脂组合物和粘合剂树脂组合物依次共挤出得到2种3层的本粘合材料,另外,还可以在中间树脂层的表面背面层叠本粘合剂树脂组合物或其他粘合剂树脂组合物而得到本粘合材料。

但是,不限定于这些制法。

工序(1)中,透明双面粘合材料为未交联状态。

(厚度)

本粘合材料的总厚度优选为50μm~1mm,更优选为75μm以上或500μm以下。

如果本粘合材料的总厚度为50μm以上,则能够追随高印刷高度差等的凹凸,如果为1mm以下,则可以满足薄壁化的要求。

进而,从以往的图像显示装置中的周缘的隐蔽层的印刷高度更高、具体而言也填埋至80μm左右的高度差的观点出发,本粘合材料的总厚度更优选为75μm以上,特别是进一步优选为100μm以上。另一方面,从满足薄壁化的要求的观点出发,优选为500μm以下,特别是进一步优选为350μm以下。

设为多层构成时,各最外层的厚度与中间层的厚度的比率优选为1:1~1:20,其中进一步优选为1:2~1:10。

中间层的厚度如果为上述范围,则对层叠体中的粘合材料层的厚度的贡献不会变得过大,过度柔软而裁切、处理的作业性不会变差,为优选。

另外,最外层如果为上述范围,则对凹凸、弯曲的面的追随性不会变差,可以维持对被粘体的粘接力、湿润性,为优选。

(本粘合材料的特征)

本粘合材料无论是单层还是多层构成均是透明的,在通常状态下可以将形状保持为片状,且具备粘接性。另外,通过将本粘合材料加热而使粘合层流动化,从而在粘合材料内不会残留应变,追随贴合面的高度差部而可以填充至各处,进而通过进行交联,从而可以维持高温、高湿环境下的耐发泡性。

由此,使用本粘合材料,实现如下工序(2)~(3),从而可以制造本图像显示装置构成用层叠体。

对于本粘合材料的透明性,将本粘合剂树脂组合物赋型为厚度150μm的片状,将在钠钙玻璃(0.5mm厚)与环烯烃聚合物薄膜(100μm厚)之间夹持的层叠体的雾度(jisk7136)可以设为小于10%,其中可以设为5%以下,其中可以设为2%以下。

另外,对于湿热保存后的透明性,将本粘合剂树脂组合物赋型为厚度150μm的片状,将对在钠钙玻璃(0.5mm厚)与环烯烃聚合物薄膜(100μm厚)之间夹持的层叠体进行紫外线照射而发生固化后、在65℃、90%rh的湿热环境下保存100小时后、在23℃、50%rh的室温环境下保存2小时后的雾度(jisk7136)可以设为小于10%,其中可以设为5%以下,其中可以设为2%以下。

另外,本粘合材料在基于jis-z-0237(iso29863)的保持力测定中,使其以面积20mm×20mm贴合于sus板,在40℃的气氛下施加500gf的负荷时的掉落时间可以设为20分钟以上,且在70℃的气氛下施加500gf的负荷时的掉落时间可以设为不足5分钟。

此时,在40℃的气氛下的该掉落时间进一步优选为40分钟以上,其中进一步优选为60分钟以上。

另一方面,在70℃的气氛下的该掉落时间进一步优选为3分钟以下,其中进一步优选为2分钟以下。

<工序(2)>

工序(2)中,可以介由前述本粘合材料将2个图像显示装置构成构件贴合而层叠。

本粘合材料的基础聚合物即丙烯酸类共聚物(a)为含有大分子单体作为分枝成分的接枝共聚物,因此,在通常状态、即室温状态下,该大分子单体彼此聚集而形成物理交联结构,可以对本粘合材料赋予优异的保存稳定性、裁切加工性。

另外,丙烯酸类共聚物(a)在温度130℃、频率0.02hz下的复数粘度为100~800pa·s,因此,贴合时作为热熔片使用时,可以享受优异的作业性。

如此工序(2)中,可以介由本粘合材料将2个图像显示装置构成构件贴合而层叠。如此,仅通过将本粘合材料向被粘体挤压就可以得到简单地贴合的程度的粘合性,因此,贴合粘合材料的定位容易,作业上也特别便利。

另外,本粘合材料的形状保持性优异,可以事先加工成任意形状,因此,也可以将在脱模薄膜上成形的本粘合材料符合层叠的图像显示装置构成构件的尺寸地预先切割。

对于此时的切割方法,一般为利用汤姆逊刀的冲裁、利用超级刀具、激光的切割,更优选的是,以不易剥离脱模薄膜的方式将表面背面任意一者的脱模薄膜以边框状残留地进行半切割。

工序(2)中,本粘合材料、即透明双面粘合材料也为未交联状态。

<工序(3)>

工序(3)中,从至少一个图像显示装置构成构件的外侧,对本粘合材料的前述粘合层照射活性能量射线,使该粘合层交联,从而使2个图像显示装置构成构件进行粘接,可以制造本图像显示装置构成用层叠体。

本粘合材料含有交联剂(b)和光聚合引发剂(c),因此,对本粘合材料的前述粘合层照射活性能量射线,可以使该粘合层交联并固化,可以将2个图像显示装置构成构件牢固地贴合。

此时,只要照射作为活性能量射线的热射线、x射线、电子束、紫外线、可见光线等感应聚合引发剂的能量射线即可。其中,从抑制对图像显示装置构成构件的损坏、容易控制反应的观点出发,优选照射紫外线、特别是波长380nm以下的紫外线。

对于紫外线照射条件没有特别限制。例如优选以到达粘合材料的紫外线的累积光量为波长365nm下变为500~5000mj/cm2的方式进行照射。这是从保持作业性、且使交联反应充分地进行的观点来考虑的。

但是,在照射紫外线时介在的图像显示装置构成构件屏蔽上述波长的光线的情况下,优选与介在的构件相符地根据聚合引发剂的种类适当调整粘合材料所感应的能量射线的种类。

本工序(3)中,对前述粘合层照射使其交联后的粘合层、即形成该粘合层的透明双面粘合材料在基于jis-z-0237(iso29863)的保持力测定中,使其以面积20mm×20mm贴合于sus板,在40℃和70℃的气氛下施加500gf的负荷时的30分钟后的偏移长度可以设为不足1mm。

此时,进一步优选将前述偏移长度设为0.8mm以下,其中进一步优选设为0.5mm以下。

<其他工序>

在前述工序(2)与前述工序(3)之间,也可以插入如下工序:将前述工序(2)中得到的层叠物加热以使透明双面粘合材料的粘合层加热熔融。即,将工序(2)中贴合而得到的层叠物加热以使本粘合材料的粘合层加热熔融(热熔)。

本粘合材料加热时,大分子单体彼此的前述聚集解开,物理交联结构消除,可以体现出高的流动性。由此,粘合面上具有印刷高度差等凹凸的情况下,将2个图像显示装置构成构件层叠时,将本粘合材料加热并使其流动(热熔),由此,粘合材料的凹凸追随性、对被粘体的湿润性提高,不残留应变,可以使构件彼此更牢固地一体化。

此时,优选加热至60~100℃以使其热熔。如果为60℃以上,则可以充分赋予粘合材料的流动性,可以对凹凸部充分地填充粘合剂树脂组合物。另一方面,如果为100℃以下,则不仅可以抑制对作为被粘体的图像显示装置构成构件带来热损坏,而且还可以防止粘合材料过度流动而产生粘合剂树脂组合物的渗出、压坏。

从这样的观点出发,热熔温度优选为60~100℃,其中进一步优选为62℃以上或95℃以下,其中进一步优选为65℃以上或90℃以下。

<本图像显示装置构成用层叠体>

作为本图像显示装置构成用层叠体,例如可以举出:个人计算机、移动终端(pda)、游戏机、电视(tv)、车辆导航系统、触摸面板、平板电脑等使用lcd、pdp或el等图像显示面板的平面型图像显示装置的构成构件。

其中,可以举出:具备使这些图像显示面板与保护面板、触摸面板等透明面板乃至薄膜构件介由粘合材料粘贴而成的构成的图像显示装置构成用层叠体。

例如,移动电话的显示画面等中,可以采用如下构成:介由片状的粘合材料将表面保护面板层叠在触摸面板薄膜等功能性薄膜上。此时,在该保护面板的背面的周缘部设置有隐蔽用印刷部(厚度5μm~80μm左右),粘合剂不充分进入至形成于隐蔽用印刷部的边缘的高度差部的内角部内时,气泡残留而画面的可视性降低。另外,有如下担心:在高度差附近薄膜构件弯曲而导致外观不良,或者由于薄膜的弯曲导致的残留应变成为起点,在层叠的构件之间引起发泡、剥离。

对于本粘合材料,这样的5μm~30μm左右的高度差自不必说,即使为30~80μm左右的高度差,也可以填充至高度差的各处,从而不使气泡残留地进行贴合。并且,尽管被粘体的一者为具有弯曲性的薄膜构件,但通过使该粘合材料热熔,可以平滑地推平而不使表面应变,因此,可以在薄膜构件中不产生应变、变形的情况下使构件贴合一体化。进而,通过在贴合后将粘合材料交联,例如在85℃左右的高温环境下,也可以维持高聚集力而不使粘合材料流动,因此,可以得到耐发泡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一般来说,“片”是指,在jis中的定义上,薄、且其厚度在长度和宽度上小而平的制品,一般来说,“薄膜”是指,与长度和宽度相比厚度极小、且最大厚度被任意限定的薄且平的制品,通常,以卷的形式被供给(日本工业标准jisk6900)。然而,片与薄膜的界限不明确,本发明中在表述上无需区分两者,因此,本发明中,称为“薄膜”的情况下也包含“片”,或者称为“片”的情况下也包含“薄膜”。

另外,如图像显示面板、保护面板等那样表示为“面板”的情况下,包含板体、片和薄膜。

另外,本发明中,“贴合”是指,通过粘合材料所具有的自粘合性,即粘合材料以未交联状态固定被粘体的状态,例如包含:暂时地固定被粘体的状态、能够剥离地固定被粘体的状态等。另一方面,“粘接”是指,通过使粘合剂交联,以使该粘合剂发生化学或物理变化的状态固定被粘体的状态,例如包含:在与被粘体的边界体现出高的接合力的状态、以难以剥离被粘体的状态固定等。

本说明书中,记载为“x~y”(x、y为任意数字)的情况下,只要没有特别限定,包含“x以上且y以下”的含义以及“优选大于x”或“优选小于y”的含义。

另外,记载为“x以上”(x为任意数字)的情况下,只要没有特别限定,包含“优选大于x”的含义,记载为“y以下”(y为任意数字)的情况下,只要没有特别限定,还包含“优选小于y”的含义。

实施例

以下,根据实施例和比较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此。

[实施例1]

对于作为丙烯酸类共聚物(a)的数均分子量2400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大分子单体15重量份、丙烯酸丁酯81重量份和丙烯酸4重量份无规共聚而成的丙烯酸酯共聚物(a-1)(重均分子量23万)1kg,将作为交联剂(b)的三羟甲基丙烷环氧丙烯酸酯(ea5321新中村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造)(b-1)100g和作为光聚合引发剂(c)的二苯基-2,4,6-三甲基苯甲酰基氧化膦(omnigodtpoigm株式会社制造)(c-1)15g均匀混合,制作粘合剂树脂组合物。

将前述组合物用经过剥离处理的2张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称为“剥离薄膜”。三菱树脂株式会社制造diafoilmrv-v06厚度100μm/三菱树脂株式会社制造diafoilmrq厚度75μm)夹持,使用层压机,以厚度变为150μm的方式赋型为片状,制作粘合材料1。

对60mm×90mm×厚度0.5mm的钠钙玻璃的周缘部实施宽度10mm、厚度40μm的白色印刷(总透光率0%),制作在周缘部具有40μm的印刷高度差的评价用玻璃基板。该评价用玻璃基板为贴合面上具有高度差部和平坦面部的图像显示装置构成构件的代替品。

作为贴合于该评价用玻璃基板的试验用被粘体,制作将作为图像显示装置构成构件的偏振片(日东电工株式会社制造的“nwf-kdseghc-st22”)预先整面贴合于玻璃板上(60×90mm×t0.5mm)的单面而成的材料。

剥离前述粘合材料1的一个剥离薄膜,将露出的粘合面以覆盖上述玻璃基板的印刷高度差部的方式用手推辊进行贴合。接着,剥离残留的剥离薄膜,在减压下(绝对压力5kpa)将未处理的钠钙玻璃加压贴合于露出的粘合面,然后实施高压釜处理(60℃、表压0.2mpa、20分钟),进行精加工贴合,从钠钙玻璃面,以波长365nm的累积光量变为2000mj/cm2的方式对粘合材料1照射紫外线使其交联,制作图像显示装置构成用层叠体。

需要说明的是,丙烯酸酯共聚物(a-1)为如下接枝共聚物:具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大分子单体作为分枝成分,具备丙烯酸丁酯、丙烯酸和大分子单体末端的聚合性官能团即甲基丙烯酰基进行无规共聚而成的共聚成分作为主干成分。

构成丙烯酸酯共聚物(a-1)的主干成分的共聚物成分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由使该共聚物成分聚合物化而得到的聚合物的理论值求出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50℃。

构成丙烯酸酯共聚物(a-1)的分枝成分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大分子单体的数均分子量为2400,该大分子单体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60℃,该大分子单体在丙烯酸酯共聚物(a-1)中以15质量%的比例含有。

丙烯酸类共聚物(a)在温度130℃、频率0.02hz下的复数粘度为260pa·s。

[实施例2]

作为交联剂(b),使用二甲基丙烯酸甘油酯(g101p共荣社化学株式会社制造)(b-2)100g,除此之外,与粘合材料1同样地制作厚度150μm的片状粘合材料2。

然后,使用该粘合材料2,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图像显示装置构成用层叠体。

[比较例1]

使用不具有大分子单体的丙烯酸类共聚物,制作粘合材料3。即,作为丙烯酸类共聚物(a),使用甲基丙烯酸甲酯20重量份和丙烯酸丁酯80重量份进行无规共聚而成的丙烯酸酯共聚物(a-2)(重均分子量40万),除此之外,与粘合材料1同样地制作厚度150μm的片状粘合材料3。

然后,使用该粘合材料3,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图像显示装置构成用层叠体。

[比较例2]

依据日本专利4971529号公报的实施例3制作粘合材料4。

即,在丙烯酸2-乙基己酯75质量份、乙酸乙烯酯20质量份和丙烯酸5质量份进行无规共聚而成的丙烯酸酯共聚物(a-3)1kg中,将作为交联剂(b)的壬二醇二丙烯酸酯(biscoat260大阪有机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造)(b-3)50g和作为光聚合引发剂(c)的4-甲基二苯甲酮(c-3)10g混合并添加,制备粘合剂树脂组合物。

将前述粘合剂树脂组合物用经过剥离处理的2张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三菱树脂株式会社制造diafoilmrv-v06厚度100μm/三菱树脂株式会社制造diafoilmrq厚度75μm)夹持,使用层压机以厚度变为150μm的方式赋型为片状。接着,介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对粘合层以波长365nm的紫外线达到1000mj/cm2的方式照射紫外线,使交联剂的一部分反应,制作粘合材料4(厚度150μm)。

然后,使用该粘合材料4,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图像显示装置构成用层叠体。

[比较例3]

依据日本特开2013-18227号公报的实施例1制作粘合材料5。

即,制作如下粘合剂树脂组合物:其由作为丙烯酸类共聚物(a)的数均分子量6000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大分子单体10重量份、丙烯酸丁酯16重量份、丙烯酸甲氧基乙酯70重量份和丙烯酸2-羟基乙酯4重量份进行无规共聚而成的丙烯酸酯共聚物(a-4)(重均分子量30万)1kg与作为交联剂(b)的苯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的三羟甲基丙烷加成体(td-75综研化学株式会社制造)4g(b-4)形成。

形成将前述粘合剂树脂组合物用乙酸乙酯稀释而得到的固体成分浓度50%稀释溶液,在经过剥离处理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三菱树脂株式会社制造diafoilmrv-v06厚度100μm)上以干燥后的厚度变为150μm的方式进行涂布并使其干燥,然后将经过剥离处理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三菱树脂株式会社制造diafoilmrq厚度75μm)覆盖于粘合面,以23℃、湿度40%熟化1周使交联反应进行,制作厚度150μm的片状粘合材料5。

然后,使用该粘合材料5,不照射紫外线,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图像显示装置构成用层叠体。

[评价]

(交联前的粘合材料的保持力)

将实施例和比较例中制作的粘合材料1~5裁切为40mm×50mm,剥离单面的脱模薄膜,用手推辊将衬里用的pet薄膜(三菱树脂株式会社制造的diafoils-100、厚度38μm)背衬,然后,将其裁切为宽25mm×长100mm的条状,制成试验片。接着,剥离残留的脱模薄膜,对于sus板(120mm×50mm×厚度1.2mm),以贴合面积变为20mm×20mm的方式用手推辊贴合。之后,将试验片在40℃的气氛下熟化15分钟,然后对试验片在垂直方向上安装并悬挂500gf(4.9n)的锤并静置,然后测定锤的掉落时间(分钟)。对于在30分钟以内不掉落的情况,测定sus与试验片的贴合位置向下方偏移的长度(mm)、即偏移量。此时,如果锤的掉落时间为20分钟以上,则具有充分的保持力,暗示了加工性和保存稳定性优异。需要说明的是,表中的“<0.5mm”为偏移长度不足0.5mm,表示基本不偏移的状态。

另外,对于实施例和比较例中制作的粘合材料1~5,与上述保持力测定同样地,制成sus板与试验片的层叠体。在70℃的气氛下使其熟化15分钟,然后对试验片在垂直方向上安装并悬挂500gf(4.9n)的锤并静置30分钟,然后测定锤的掉落时间(分钟)。对于在30分钟以内不掉落的情况,测定sus与试验片的贴合位置向下方偏移的长度(mm)、即偏移量。

此时,如果掉落时间不足5分钟,则暗示了通过加热体现出高流动性,凹凸追随性、对被粘体的湿润性得到提高。

(交联后的粘合材料的保持力)

对于实施例和比较例中制作的粘合材料1~5,与上述保持力测定同样地,制成sus与试验片的层叠体,然后以波长365nm的紫外线到达粘合片2000mj/cm2的方式,通过光量计(ushioinc.制造、unimeteruit250/传感器:uvd-c365)确认累积光量,同时使用高压汞灯,从衬里用的pet薄膜侧进行紫外线照射,制作相当于工序(3)中的光固化后的透明双面粘合片的试验片。

之后,使试验片在40℃和70℃的气氛下熟化15分钟,然后对试验片在垂直方向上安装并悬挂4.9n的锤并静置30分钟,然后,测定sus与试验片的贴合位置向下方偏移的长度(mm)。对于试验片基本不移动、偏移长度不足0.5mm的情况,表中记作“<0.5mm”。

此时,如果试验片基本不移动,则暗示了粘合材料具有高聚集力,耐发泡可靠性优异。

(雾度)

将剥离粘合材料1~5的一侧的脱模薄膜而露出的粘合面与钠钙玻璃(82mm×53mm×0.5mm厚)辊压接。接着,剥离残留的脱模薄膜,将zeonor薄膜(zeoncorporation制造、100μm厚)进行辊贴合,然后实施高压釜处理(80℃、表压0.2mpa、20分钟),进行精加工贴合,制作层叠体。

对于前述层叠体,使用雾度计(日本电色工业株式会社制造的ndh5000),依据jisk7136测定初始雾度以及在65℃、90%rh的湿热环境下保存100小时后的雾度值(表的“湿热试验后雾度”)。

(加工适性)

在保持层叠脱模薄膜不变的情况下,使用汤姆逊冲裁机,用50mm×80mm的汤姆逊刀将粘合材料1~5切割100张,观察端部的形状。将端部压坏、渗胶、脱模薄膜浮起可见20张以上的情况评价为“×”,将没有20张以上的情况判定为“○”。

(粘合材料的保存稳定性)

将上述加工适性评价中制作的粘合材料1~5的裁切品以夹持于100mm×100mm×3mm的玻璃板之间的方式层叠,在顶面的玻璃板上放置1kg的锤,在40℃下静置65小时。

将熟化后粘合材料被压碎、明显可见渗胶的情况判定为“×”,将稍稍可见渗胶、但实用性没有问题的情况判定为“○”,将未见渗胶的情况判定为“◎”。

(粘接力)

剥离粘合材料1~5的一侧的脱模薄膜,贴合作为衬里薄膜的50μm的pet薄膜(三菱树脂株式会社制造的diafoilt100厚度50μm)。

将上述层叠品裁切为长150mm、宽10mm,然后剥离残留的脱模薄膜,将露出的粘合面与钠钙玻璃辊压接。对贴合品实施高压釜处理(80℃,表压0.2mpa,20分钟),进行精加工贴合,然后,对于粘合材料1~4的试样,以365nm的累积光量变为2000mj/cm2的方式照射紫外线而将粘合材料固化,在23℃、50%rh下进行15小时熟化,形成剥离力测定试样。

对于粘合材料5,交联反应已经结束,因此,不进行紫外线照射等的后固化处理而直接作为剥离力测定试样。

测定将上述剥离力测定试样在23℃、40%rh的环境下以剥离角180°、剥离速度60mm/分钟进行剥离时的对玻璃的剥离力(n/cm)。

(贴合性)

使用真空加压机,将加工性评价中裁切的粘合材料1~5的一侧的脱模薄膜剥离,将露出的粘合面与对周缘部5mm实施了厚度80μm的印刷的钠钙玻璃(82mm×53mm×0.5mm厚)的印刷面以粘合材料的4边不产生印刷高度差的方式进行加压压接(绝对压力5kpa、温度80℃、加压压力0.04mpa)。接着,剥离残留的脱模薄膜,将zeonor薄膜(zeoncorporation制造100μm厚)加压贴合,然后实施高压釜处理(80℃、表压0.2mpa、20分钟),进行精加工贴合,制作层叠体1~5。

对制作好的层叠体1~5进行目视观察,在印刷高度差附近气泡残留而粘合材料不追随的情况判定为“×”,将薄膜在高度差附近弯曲、可见由应变所导致的凹凸不均的情况判定为“△”,将没有气泡地平滑贴合的情况判定为“○”。

(耐发泡可靠性)

对于实施例和比较例中制作的层叠体1~5,对在85℃、85%rh的环境下保存100小时后的外观进行目视观察,将环境试验后产生粘合材料的变形、发泡、剥离的情况判定为“×”、将环境试验后不产生粘合材料的变形、发泡、剥离的情况判定为“○”。

[表1]

[表2]

(考察)

实施例的片状粘合材料中,丙烯酸酯共聚物中的大分子单体作为聚集成分有利,结果在未交联状态下也显示出高的保持力,加工性、保存稳定性优异。另外,实施例的粘合材料通过加热体现出高的流动性,因此,贴合时通过加热并使其熔融,从而不仅对凹凸面的追随性优异,而且被粘体的一侧即使为薄膜那样的刚性低的原材料,也不在高度差附近产生弯曲,可以得到平滑的层叠体。进而,制成层叠体后进行紫外线照射以使粘合材料固化,从而在高温高湿下等严格的环境试验下也不产生剥离、发泡、变形,可以得到具有高可靠性的层叠体。

与此相对,比较例1为使用不含大分子单体的丙烯酸酯共聚物的片状粘合材料,因此,作为粘合剂的聚集力低,无法得到加工性、保存稳定性。

比较例2中,通过紫外线照射将粘合剂树脂组合物的一部分交联,因此,保存稳定性、裁切加工性优异,但是导致如下结果:将全部印刷高度差的玻璃与薄膜层叠时,不仅在薄膜侧转印印刷高度差所导致的凹凸而无法得到平滑的层叠体,而且一部分粘合剂在印刷高度差交差的角部附近未填充进去而残留气泡。另外,以高度差附近的粘合材料的应变为契机在高温高湿试验下产生发泡,保存稳定性差。

比较例3中,粘合剂树脂组合物的交联反应在对构件贴合的前阶段已经结束,因此虽然粘合材料单独的加工性、保存稳定性优异,但是无法平滑地填埋至贴合面的高度差部。

根据以上的实施例的结果以及至此发明人所进行的试验结果可以认为,如果使用由含有包含具备大分子单体作为分枝成分的接枝共聚物的丙烯酸类共聚物(a)、交联剂(b)和光聚合引发剂(c)的粘合剂树脂组合物成形而得到的单层或多层的透明双面粘合材料,则与实施例同样地可以使2个图像显示装置构成构件粘接。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