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钩结构十层九孔中空格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87600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钩结构十层九孔中空格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格子板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双钩结构十层九孔中空格。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木材的需求量大幅度增长,因此,原木的采伐数量越来越大,为了保持生态平衡,国家提倡要大力发展新型环保材料,生产以废代木制品,节省有限的木材资源。

目前的格子板大部分是长方形的空格,在长时间的使用中容易发生变形,还有格子板大部分只是一层,容易磨损,而且容易断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双钩结构十层九孔中空格,包括内双钩格子板本体、内双钩钩槽、外双钩格子板本体、外双钩钩槽,所述内双钩格子板本体的内部设有龙骨,所述龙骨的两侧设有双钩骨架,所述龙骨与双钩骨架连通,所述内双钩格子板本体的内部设有九层内双钩格子板夹层,所述内双钩格子板本体的侧面设有内双钩钩槽。

优选的,所述内双钩钩槽上设有内双钩下边缘,所述内双钩下边缘的上方设有内双钩上边缘,所述内双钩上边缘的内部设有内上钩槽,所述内双钩下边缘的内部设有内下钩槽。

优选的,所述外双钩格子板本体的内部设有外双钩格子板夹层,所述外双钩格子板本体的侧面设有外双钩钩槽。

优选的,所述外双钩钩槽上设有外上钩槽,所述外上钩槽的侧面设有外双钩上边缘,所述外双钩钩槽的下方设有外下钩槽,所述外下钩槽的一侧设有外双钩下边缘,所述外双钩上边缘、外双钩下边缘为一体。

优选的,所述内双钩格子板夹层厚2mm-3mm,所述外双钩格子板夹层厚 2mm-3mm。

优选的,所述外上钩槽、外下钩槽宽6mm-7mm。

优选的,所述龙骨宽10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在内双钩格子板本体内设有多层内双钩格子板夹层和龙骨,增加内双钩格子板本体的抗压性,内双钩钩槽上的内双钩下边缘和内双钩上边缘用来扣住两块板。

(2)外双钩钩槽上设有外上钩槽和外下钩槽,内双钩下边缘卡在外下钩槽内,内双钩上边缘卡在外上钩槽内,将内双钩格子板本体与外双钩格子板本体紧扣在一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双钩结构十层九孔格本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内双钩格子板本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外双钩格子板本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内双钩格子板本体;2、双钩骨架;3、龙骨;4、内双钩格子板夹层;5、内双钩下边缘;6、内双钩上边缘;7、内上钩槽;8、内下钩槽;9、内双钩钩槽;10、外上钩槽;11、外双钩下边缘;12、外下钩槽;13、外双钩格子板夹层;14、外双钩格子板本体;15、外双钩上边缘;16、外双钩钩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或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双钩结构十层九孔中空格,包括内双钩格子板本体1、内双钩钩槽9、外双钩格子板本体14、外双钩钩槽16,在内双钩格子板本体1的内部设有龙骨3,龙骨3使用聚碳酸酯浇筑,一体成型,这样的龙骨3更加的坚固,不容易因为长久使用导致衔接处松动或者有裂缝,龙骨3宽10mm,在龙骨3的两侧设有双钩骨架2,在龙骨3与双钩骨架2连通,在内双钩格子板本体1的内部设有九层内双钩格子板夹层4,内双钩格子板夹层4厚2mm-3mm,在内双钩格子板本体1的侧面设有内双钩钩槽9。

在内双钩钩槽9上设有内双钩下边缘5,在内双钩下边缘5的上方设有内双钩上边缘6,在内双钩上边缘6的内部设有内上钩槽7,在内双钩下边缘5的内部设有内下钩槽8。

在外双钩格子板本体14的内部设有外双钩格子板夹层13,外双钩格子板夹层13厚2mm-3mm,在外双钩格子板本体14的侧面设有外双钩钩槽16。

请参阅图3,在外双钩钩槽16上设有外上钩槽10,在外上钩槽10的侧面设有外双钩上边缘15,在外双钩钩槽16的下方设有外下钩槽12,外上钩槽10、外下钩槽12宽6mm-7mm,外上钩槽10、外下钩槽12,通过聚碳酸酯原材料一体浇筑成型,这样使外上钩槽10,外下钩槽12更加的牢固,在外下钩槽10的一侧设有外双钩下边缘11,在外双钩上边缘15、外双钩下边缘11为一体。

采用聚碳酸酯作为双钩结构十层九孔中空格子板的材料,具有很强的抗撞击的能力,它的抗撞击的能力是普通玻璃的250-300倍,但是聚碳酸酯的比重仅为玻璃的一半,节省运输、搬卸、安装以及支撑框架的成本。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 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