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反应堆控制棒驱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96196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新型反应堆控制棒驱动机构,包括密封壳组件(3)、与密封壳组件(3)固定连接的行程套管(1)、套装在密封壳组件(3)上的线圈组件(4)、设置于耐压壳组件(3)中的钩爪组件(5),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壳组件(3)包括密封壳及管座,所述密封壳与管座为一体式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反应堆控制棒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钩爪组件包括缓冲轴(56)及移动衔铁(53),所述缓冲轴(56)及移动衔铁(53)均为筒状结构,所述缓冲轴(56)的外形呈阶梯轴状,所述移动衔铁(53)的内孔为台阶孔,所述移动衔铁(53)套设于缓冲轴(56)的外侧,且缓冲轴(56)外侧的变径段与移动衔铁(53)内孔的变径段呈正对关系,在缓冲轴(56)与移动衔铁(53)发生相对运动时,以上两个变径段相互接触后限定缓冲轴(56)与移动衔铁(53)两者的相对位置,所述缓冲轴(56)外侧的变径段与缓冲轴(56)直径较小的一端通过倒圆或倒角相连,且所述倒圆的尺寸介于R0.6~ R5之间;所述倒角的尺寸介于2×45°~ 4×45°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反应堆控制棒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组件(4)包括均呈筒状结构的内骨架(41)和外壳体(42),所述外壳体(42)与内骨架(41)之间形成用于容置线圈绕组(43)的环状空腔,且内骨架(41)位于外壳体(42)的内孔内;

所述内骨架(41)和外壳体(42)均包括材质为金属的主体部分和设置于主体部分上的断流槽(45),内骨架(41)上的断流槽(45)贯穿内骨架(41)的内、外壁面及前、后端面,外壳体(42)上的断流槽(45)贯穿外壳体(42)的内、外壁面及前、后端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反应堆控制棒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内骨架(41)和外壳体(42)上的断流槽(45)均至少为两条,且内骨架(41)上的断流槽(45)均匀分布于内骨架(41)上,外壳体(42)上的断流槽(45)均匀分布于外壳体(42)上,所述断流槽(45)中均设置有绝缘连接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型反应堆控制棒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骨架(41)上的绝缘连接条为灌封或镶嵌于内骨架(41)上断流槽(45)内的绝缘条(46);

所述外壳体(42)上各条断流槽(45)两侧的外壳体(42)上均设置有卡槽或卡凸,所述卡槽或卡凸的长度方向均平行于外壳体(42)的轴向方向,卡槽或卡凸均起始于外壳体(42)的端部,所述外壳体(42)上的绝缘连接条为连接外壳体(42)上同一条断流槽(45)两侧外壳体(42)上的卡槽或卡凸的绝缘卡条(48)。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反应堆控制棒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骨架(41)的两端均设置有呈环状的外缘,所述外缘的轴线与主体部的轴线共线,外缘的内孔与内骨架(41)端部相连,内骨架(41)上的断流槽(45)延伸至外缘的端部,所述外壳体(42)的外径不大于外缘的外径,外壳体(42)卡设于两个外缘之间,且各外缘与对应外壳体(42)的端部之间均设置有绝缘层;所述环状空腔为封闭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反应堆控制棒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衔铁(53)内孔的变径段直径较小的一端上设置有倒角,所述倒角的尺寸介于2.5×45°~ 3.2×45°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反应堆控制棒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壳与管座为采用镍基合金材料锻造而成的管状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反应堆控制棒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轴(56)的材料为奥氏体不锈钢、镍基合金、钴基合金中的任意一种,所述移动衔铁(53)的材料为马氏体不锈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反应堆控制棒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套装于密封壳组件(3)上的棒位指示组件(2)。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