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远程激发非致命弹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93666发布日期:2018-06-28 04:08阅读:412来源:国知局
一种远程激发非致命弹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弹药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远程激发非致命弹药。



背景技术:

非致命武器是指利用声、光、电磁、化学、生物等技术手段,使人员或武器装备暂时或永久丧失部分或全部作战能力的武器,非致命武器也被称为低伤杀武器、非伤杀性武器等。非致命武器既可对敌方进行威慑压制,又不会造成致命性伤害,因此在常规性的防御护卫、维权执法、反恐处突、救援巡逻等安保任务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反人员非致命弹药是非致命武器的重要成员,使用较多的包括催泪弹、爆震弹、染色弹、橡皮弹等。目前市场上非致命弹药多为枪榴式或投掷式,即通过专用设备发射或作战人员投掷实现弹药的投放,其工作原理是刺激信号激发弹体内的撞击火帽引燃延期药、并通过燃烧或爆炸的方式将装填在弹体内的作用物质激发,实现对敌方的打击。

非致命弹药在国内反恐处突中应用较多,但是非致命弹药的应用仍存在以下不足:

(1)目前传统的非致命弹药采用化学药剂延期点火装置激发,使用时弹药易发生膛炸,对反恐人员造成伤害。此外,反恐人员与恐怖分子近距离对抗时,非致命弹药作用也会对反恐人员造成伤害,不能保障反恐人员的人身安全;

(2)国内非致命弹药按照枪支弹药进行管理,存放于专用仓库或专用保险柜,管理非常严格,一旦发生紧急事件时,不能立即投入使用,往往很难立即发挥反制作用;

(3)传统的非致命弹药激发无专用的设备,实战中当非致命弹药被恐怖分子抢夺时,可轻易被恐怖分子激发,存在弹药丢失、被盗、被抢或流入暴恐分子手中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远程激发非致命弹药,解决了现有非致命弹药使用时安全性能低、不能快速且远距离激发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远程激发非致命弹药,包括依次相连接的弹体外壳、封盖和底座;弹体外壳内设置有电子点火管,电子点火管内一端设置有点火药,电子点火管内另一端连接点火引线,点火引线穿过封盖并穿出底座;弹体外壳内还填充有主装药。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还在于,

弹体外壳与电子点火管之间还设置有内筒,内筒两端分别通过上定位堵头、下定位堵头与弹体外壳相固接且三者形成密封的高压室,高压室内填充有主装药。

弹体外壳与封盖、封盖和底座之间均采用螺纹连接。

弹体外壳外壁上均匀分布有若干泄放孔。

沿底座周向均匀分布有若干固定孔。

本实用新型非致命弹药的有益效果是:

a)本实用新型非致命弹药使用电子点火管,可与远程网络系统联合使用,从而形成的数字引信激发模式,解决了传统非致命弹药近距离投掷时,对操作者带来的人身伤害问题,且杜绝了采用传统延期点火激发方式发生的意外自身伤害事件;

b)本实用新型非致命弹药需通过与专用的起爆器联合使用方可起爆,安全可控,即使弹药丢失也不能被非法激发,防止在实战中非致命弹药被反投,确保操作者对弹药的可控性;

c)本实用新型非致命弹药通过使用底座和固定孔,可实现非致命弹药的提前布设,便于部署安装在围墙、立柱、房屋等建筑物的相应位置,弹药可以随时激发,迅速发挥反制作用,适合于部署在警力少或无警力的场所,具有高可用性、高可控性的战术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远程激发非致命弹药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远程激发非致命弹药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远程激发非致命弹药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弹体外壳,2.封盖,3.底座,4.内筒,5.上定位堵头,6.下定位堵头,7.高压室,8.主装药,9.电子点火管,10.点火引线,11.点火药,12.泄放孔,13.固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和2所示,一种远程激发非致命弹药,具体说是一种可实现远程激发的催泪弹,包括依次相连接的弹体外壳1、封盖2和底座3,弹体外壳1与封盖2、封盖2和底座3之间均采用螺纹连接;弹体外壳1内设置有电子点火管9,电子点火管9内一端设置有点火药11,电子点火管9内另一端连接点火引线10,点火引线10穿过封盖2并穿出底座3;弹体外壳1内腔体里还填充有主装药8。主装药8是催泪剂药柱,使用中,起爆器发出点火信号后,电子点火管9按照指令点燃点火药11发火,输出火焰与热量,点燃主装药8催泪剂并燃烧释放催泪剂,对目标实现催泪驱散的非致命作用效果。弹体外壳1外壁上还均匀分布有若干泄放孔12,沿底座3周向均匀分布有若干固定孔13。

实施例2

如图1和3所示,一种远程激发非致命弹药,具体说是一种可实现远程激发的爆震弹,包括依次相连接的弹体外壳1、封盖2和底座3,弹体外壳1与封盖2、封盖2和底座3之间均采用螺纹连接;弹体外壳1内设置有电子点火管9,电子点火管9内一端设置有点火药11,电子点火管9内另一端连接点火引线10,点火引线10穿过封盖2并穿出底座3;弹体外壳1与电子点火管9之间还设置有内筒4,内筒4两端分别通过上定位堵头5、下定位堵头6与弹体外壳1相固接且三者形成密封的高压室7,高压室7内填充有主装药8。

其中,主装药8是爆燃剂;电子点火管9内嵌在主装药8中并引出点火引线10,电子点火管9具有数字通讯功能,接收到激发信号后能够完成电热转换,使点火药11发火,实现主装药8爆燃剂的点燃。本实施例中弹体外壳1外壁自上而下设有十二个泄放孔12,内筒4为纸质材料,高压室7利于主装药8爆炸膨胀后冲破内筒4,完成能量的传输,对目标实现闪光致晕、强声震慑的非致命作用效果。弹体外壳1、封盖2、底座3均为是金属或塑料材质,可拆卸底座3上设置有固定孔13,便于安装在围墙、立柱、房屋等建筑物的相应位置。

本实用新型非致命弹药的工作过程如下:

实际应用中,将本实用新型非致命弹药布设在需防御的区域,发现暴孔分子非法入侵时,通过专用的起爆器发出点火信号,点火信号通过点火引线10传至电子点火管9,电子点火管按照指令点燃点火药11发火,输出火焰与炽热残渣,点燃主装药8,主装药8激发后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及能量从筒体泄放孔12输出,达到释放催泪、爆震、闪光、烟雾、染色的不同效果。

本实用新型非致命弹药通过电子点火管9、点火引线10与远程的起爆器配合使用,使弹药可远程激发,解决了传统非致命弹药近距离投掷时对操作者带来的人身伤害问题,且杜绝了采用传统延期点火激发方式发生的意外自身伤害事件;同时也确保了操作者对弹药的可控性;通过使用固定孔13,便于部署安装在围墙、立柱、房屋等建筑物的相应位置,弹药可以随时激发,迅速发挥反制作用,适合于部署在警力少或无警力的场所,具有高可用性、高可控性的战术价值。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