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用打包束带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340296发布日期:2018-12-19 06:59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一种医用打包束带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医用包装材料制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医用打包束带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医疗器械(手术包和手术衣等)的常用灭菌方式为高压蒸汽灭菌,采用的方法是将需要待灭菌的医疗器械人工捆扎好后,贴上高温消毒灭菌指示胶带后,放入灭菌柜内,利用加热产生蒸汽,随着蒸气压力不断增加,温度随之升高,高压蒸气灭菌具有穿透力强,传导快,能使微生物的蛋白质较快变性或凝固,作用可靠,操作简便,可杀灭包括芽胞在内的所有微生物。

现有的医用消毒灭菌指示胶带是灭菌过程指示产品,其在基材层上涂以变色油墨作为灭菌指示剂,基材层背涂以粘胶层。通过胶带上的指示油墨在经消毒灭菌作用后颜色发生变化,从而判定物品是否经过消毒处理,直观便捷的反映物品灭菌状态。通常的操作方法是,将待灭菌物品人工捆扎后,人工截取适当长度的医用消毒灭菌指示胶带粘贴在待灭菌物品上,然后放入121℃下排汽压力蒸汽灭菌器中20分钟,或者放入132℃~134℃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中4~6分钟,观察指示胶带上指示剂是否变色均匀彻底,若变色均匀彻底,表示灭菌过程完成,且符合要求;若变色不均匀或不彻底,可提示该包裹未经过符合条件的灭菌处理。

现有的医用消毒灭菌指示胶带主要存在以下缺点:

1.使用时采用人工方式进行捆扎后再粘贴医用消毒灭菌指示胶带,工作效率低;

2.人工捆扎牢固可靠度低,在运输过程中易开包,造成二次污染。

3.高温灭菌过程中,变色油墨易脱落、浸润在灭菌物品表面,消毒灭菌完毕后,工作人员经常需要清理灭菌物品表面上的脱落浸润的粘胶,费时费力,工作效率低;

4.只能局部使用,不能全方位的显示消毒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医用打包束带及其制备方法,提高医疗器械高温灭菌操作的工作效率,使整个打包过程安全牢固可靠,且消毒灭菌效果整体显示。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提供一种医用打包束带,从上到下由第一复合层、中间支撑层、变色油墨层、第二复合层依次连接组成;第一复合层从上到下由第一热封层、第一中间层、第一电晕处理层依次连接组成;第二复合层从上到下由第二电晕处理层、第二中间层、第二热封层依次连接组成;

第一热封层和第二热封层的主要成分为共聚聚丙烯的混合物;第一中间层和第二中间层的主要成分为均聚聚丙烯、茂金属聚乙烯的混合物;第一电晕处理层和第二电晕处理层的主要成分为均聚聚丙烯的混合物;中间支撑层的主要成分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4-环己烷二甲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任选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优选的,医用打包束带的厚度为80~105μm。

优选的,第一复合层的厚度占医用打包束带的厚度比例为30~40%;中间支撑层占医用打包束带的厚度比例为30~40%;第二复合层的厚度占医用打包束带的厚度比例为30~40%。

优选的,第一电晕处理层的下表面和第二电晕处理层的上表面均设有磨砂颗粒。

优选的,中间支撑层的下表面设有纵向凹槽,纵向凹槽沿着打包束带的延伸方向,变色油墨层设置在纵向凹槽内。

优选的,中间支撑层的上表面设有若干个间隔分布的第一凹槽,中间支撑层的下表面设有若干个间隔分布的第二凹槽。

上述的一种医用打包束带的制备方法,其包括步骤如下:

(1)第一复合层的制备:采用三层共挤流延工艺生产,工艺流程为:混料-真空上料-挤出-流延-测厚-电晕处理-收卷-分切,制成第一复合层;其中第一热封层原料包括共聚聚丙烯、开口剂、爽滑剂,第一中间层的原料包括均聚聚丙烯、茂金属聚乙烯、抗静电剂、防紫外线剂,第一电晕处理层原料包括均聚聚丙烯;第一热封层原料中的共聚聚丙烯的含量占第一复合层的重量百分比为15~25%,第一热封层原料中的爽滑剂和开口剂的总含量占第一复合层的重量百分比1~3%;第一中间层原料中的均聚聚丙烯的含量占第一复合层的重量百分比为36~48%,第一中间层的原料中的茂金属聚乙烯的含量占第一复合层的重量百分比为12~24%,第一中间层的原料中的抗静电剂和防紫外线的总含量占第一复合层的重量百分比1~3%;第一电晕处理层原料中的均聚聚丙烯的含量占第一复合层的重量百分比15~25%;且第一热封层原料中的开口剂的含量和爽滑剂的含量、第一中间层的原料中的抗静电剂的含量和防紫外线剂的含量均不为0;

(2)第二复合层的制备:采用三层共挤流延工艺生产,工艺流程为:混料-真空上料-挤出-流延-测厚-电晕处理-收卷-分切,制成第二复合层;其中第二热封层原料包括共聚聚丙烯、开口剂、爽滑剂,第二中间层的原料包括均聚聚丙烯、茂金属聚乙烯、抗静电剂、防紫外线剂,第二电晕处理层原料包括均聚聚丙烯;第二热封层原料中的共聚聚丙烯的含量占第二复合层的重量百分比为15~25%,第二热封层原料中的爽滑剂和开口剂的总含量占第二复合层的重量百分比1~3%;第二中间层原料中的均聚聚丙烯的含量占第二复合层的重量百分比为36~48%,第二中间层的原料中的茂金属聚乙烯的含量占第二复合层的重量百分比为12~24%,第二中间层的原料中的抗静电剂和防紫外线的总含量占第二复合层的重量百分比1~3%;第二电晕处理层原料中的均聚聚丙烯的含量占第二复合层的重量百分比15~25%;且第二热封层原料中的开口剂的含量和爽滑剂的含量、第二中间层的原料中的抗静电剂的含量和防紫外线剂的含量均不为0;

(3)中间支撑层的制备:采用的双向拉伸工艺生产,工艺流程为:混料-干燥-真空上料-挤出-流延-纵向拉伸-横向拉伸-测厚-电晕-收卷-分切,制成中间支撑层;其中中间支撑层的原料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4-环己烷二甲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爽滑剂、抗静电剂;中间支撑层的原料中,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含量占中间支撑层的重量百分比为38~55%,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4-环己烷二甲醇酯的含量占中间支撑层的重量百分比为20~40%,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的含量占中间支撑层的重量百分比为20~40%,爽滑剂和抗静电剂的总含量占中间支撑层的重量百分比为1~2%,且爽滑剂和抗静电剂的含量均不为0;

(4)将变色油墨层涂覆在步骤(2)制成的第二复合层中的第二电晕处理层的表面,制成涂覆有变色油墨层的第二复合层;

(5)医用打包束带的制备:将步骤(1)制备的第一复合层、步骤(3)制备的中间支撑层、步骤(4)制备的涂覆有变色油墨层的第二复合层,采用无溶剂复合工艺组合在一起,制成医用打包束带;

第一复合层的重量占医用打包束带总重的30~35%;中间支撑层的重量占医用打包束带总重的35~40%;涂覆有变色油墨层的第二复合层的重量(即变色油墨层和第二复合层的总重量)占医用打包束带总重的30~35%。

优选的,步骤(1)和步骤(2)中的挤出温度均控制在220~240℃,流延温度均控制在20~25℃。

优选的,第一复合层原料的熔融指数为2.0~8.0g/10min,其密度为0.89~0.90g/cm3;第二复合层原料的熔融指数为2.0~8.0g/10min,其密度为0.89~0.90g/cm3;中间支撑层的密度为1.36~1.40g/cm3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一种医用打包束带,其为多层复合结构的高分子材料,强度高、硬挺、热封性能好、带有灭菌标识,能全方位的显示消毒效果,适用于市售打包机机械打包捆扎待灭菌的医用材料或物品,机械化操作,使用方便,安全环保,牢固可靠,提升工作效率,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横截面的一种形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横截面的第二种形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横截面的第三种形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横截面的第四种形式的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1.第一复合层;2.中间支撑层;3.变色油墨层;4.第二复合层;11.第一热封层;12.第一中间层;13.第一电晕处理层;21.第一凹槽;22.第二凹槽;23.纵向凹槽;41.第二热封层;42.第二中间层;43.第二电晕处理层;131.第一磨砂颗粒;431.第二磨砂颗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以助于理解本发明的内容。本发明中所使用的方法如无特殊规定,均为常规的方法;所使用的原料和装置,如无特殊规定,均为常规的市售产品。

实施例1

由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医用打包束带,从上到下由第一复合层1、中间支撑层2、变色油墨层3、第二复合层4依次固定连接组成,第一复合层1从上到下由第一热封层11、第一中间层12、第一电晕处理层13依次固定连接组成,第二复合层4从上到下由第二电晕处理层43、第二中间层42、第二热封层41依次固定连接组成。其中:

第一热封层11和第二热封层41的主要成分为共聚聚丙烯的混合物;共聚聚丙烯韧性好,强度高,加工性能优异,较高温度下抗蠕变性能好,并具有高透明性优点,提供热封性能,并且有耐高温性能。

第一中间层12和第二中间层42的主要成分为均聚聚丙烯、茂金属聚乙烯的混合物;茂金属聚乙烯增韧改性均聚聚丙烯,使第一中间层12和第二中间层42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

第一电晕处理层13和第二电晕处理层43的主要成分为均聚聚丙烯的混合物。第一电晕处理层13的下表面经过电晕处理,具有较高的表面张力,提高印刷和复合性能,进而提高第一复合层1与中间支撑层2的复合连接效果;第二电晕处理层43的上表面经过电晕处理,具有较高的表面张力,提高印刷和复合性能,进而提高第二复合层4与中间支撑层2的复合连接效果。

中间支撑层2的主要成分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4-环己烷二甲醇酯(petg)、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eb)任选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中间支撑层2在医用打包束带起到支撑作用,与其他层相比,强度高、弹性模量大,提供医用打包束带多层结构所需的硬度、强度和阻隔性能,提供卓越的机械性能,各种材料性能相互补充,使得性能更加优异。

变色油墨层3为热致变色油墨,热致变色油墨是一种具有热致变色性质的油墨,其可以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迅速改变颜色,使被着色物体具有动态变化的色彩效果,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热敏包装材料领域,作为高温灭菌指示标识,经消毒过程而变色,从而判定物品是否经过消毒处理,直观便捷的反映物品状态。变色油墨层3设置在医用打包束带内,直接用医用打包束带对待灭菌物品进行打包,一方面,避免了现有的打包束带捆扎后需要再粘贴现有灭菌指示胶带,提高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避免了现有灭菌指示胶带的变色油墨在高温灭菌过程中脱落浸润到医用材料或物品上而产生了后续除胶过程。

本发明医用打包束带的厚度为80~105μm,其中第一复合层1的厚度占医用打包束带的厚度比例为30~40%,中间支撑层2占医用打包束带的厚度比例为30~40%,第二复合层4的厚度占医用打包束带的厚度比例为30~40%,可根据实际生产需求对上述医用打包束带及其各层的厚度进行取值,此种比例结构极大提高了医用打包束带的拉伸强度等力学性能,防止医用材料或物品在高温消毒过程中牢固度降低而脱落。

本发明提供一种医用打包束带,其为多层复合结构的高分子材料,强度高、硬挺、热封性能好、使用方便、带有灭菌标识;其包含具有高分子材料和变色油墨层,适用于市售打包机机械打包捆扎待灭菌的医用材料或物品,高分子材料具有优良的热封性能和力学性能,满足高温杀菌环境要求以及现有打包机使用要求;经过高温灭菌以后,医用打包束带的变色油墨层改变颜色,作为灭菌效果指示。本发明有效避免目前应用的医用消毒灭菌指示胶带的弊端,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优点:

首先,采用机械化方式进行打包,每打包1件仅需1分钟,打包速度提升50%-67%,工作效率极大提高;

其次,打包牢固,承重力大,不易开包,可靠度高,有效避免了现有打包后在运输过程中开包而造成的二次污染;

第三,在高温灭菌过程中不会粘附到医用材料表面,不脱落、不浸染、不上胶,避免现有灭菌后的除胶过程,提高工作效率;

第四,变色油墨层涂于医用打包束带内层,不脱落、不浸染,对环境无污染;

第五,将变色油墨层3作为医用打包束带多层结构中的一层,能够全方位的显示消毒效果。

第六,节省成本,医用打包束带成本约为现有医用消毒灭菌指示胶带的60%,可节省40%的人力及材料成本;

第七,安全可靠,避免了现有人工捆扎时,易割伤工作人员的手指的不安全情况出现。

实施例2

由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医用打包束带,第一电晕处理层13的下表面均布设有第一磨砂颗粒131,提高第一电晕处理层13的下表面的粗糙度,增大第一电晕处理层13与中间支撑层2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第一复合层1与第一电晕处理层13之间的固定连接效果。第二电晕处理层43的上表面均布设有第二磨砂颗粒431,提高第二电晕处理层43的上表面的粗糙度,增大第二电晕处理层43与变色油墨层3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第二复合层4与变色油墨层3之间的固定连接效果。本发明的其他部件结构、连接关系、作用等与实施例1相同,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实施例3

由图3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医用打包束带,中间支撑层2的上表面设有若干个间隔分布的第一凹槽21;第一凹槽21及间隔分布的设置极大的增加了中间支撑层2与第一电晕处理层13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第一复合层1与第一电晕处理层13之间的固定连接效果。中间支撑层2的下表面设有若干个间隔分布的第二凹槽22,第二凹槽22及间隔分布的设置极大的增加了中间支撑层2与变色油墨层3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两层之间的固定连接效果。本发明的其他部件结构、连接关系、作用等与实施例1相同,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实施例4

由图4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医用打包束带,中间支撑层2的下表面设有纵向凹槽23,纵向凹槽23沿着打包束带的延伸方向,变色油墨层3完全设置在纵向凹槽23内,变色油墨层3完全处于中间支撑层2与第二电晕处理层43所形成的空腔内,与外界完全隔离,进一步避免变色油墨层3受外界因素影响。本发明的其他部件结构、连接关系、作用等与实施例1相同,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实施例5

本发明提供如实施例1的一种医用打包束带的制备方法,其包括步骤如下:

(1)第一复合层1的制备:采用三层共挤流延工艺生产,工艺流程为:混料-真空上料-挤出-流延-测厚-电晕处理-收卷-分切,制成第一复合层1;其中第一热封层11原料包括共聚聚丙烯、开口剂、爽滑剂,第一中间层12的原料包括均聚聚丙烯、茂金属聚乙烯、抗静电剂、防紫外线剂,第一电晕处理层13原料包括均聚聚丙烯;第一热封层11原料中的共聚聚丙烯的含量占第一复合层1的重量百分比为15%,第一热封层11原料中的爽滑剂和开口剂的含量分别占第一复合层1的重量百分比为1%、1%;第一中间层12原料中的均聚聚丙烯的含量占第一复合层1的重量百分比为42%,第一中间层12的原料中的茂金属聚乙烯的含量占第一复合层1的重量百分比为24%,第一中间层12的原料中的抗静电剂和防紫外线的含量分别占第一复合层1的重量百分比为1%、1%;第一电晕处理层13原料中的均聚聚丙烯的含量占第一复合层1的重量百分比15%。

(2)第二复合层4的制备:采用三层共挤流延工艺生产,工艺流程为:混料-真空上料-挤出-流延-测厚-电晕处理-收卷-分切,制成第二复合层4;其中第二热封层41原料包括共聚聚丙烯、开口剂、爽滑剂,第二中间层42的原料包括均聚聚丙烯、茂金属聚乙烯、抗静电剂、防紫外线剂,第二电晕处理层43原料包括均聚聚丙烯;第二热封层41原料中的共聚聚丙烯的含量占第二复合层4的重量百分比为25%,第二热封层41原料中的爽滑剂和开口剂的含量分别占第二复合层4的重量百分比为1%、1%;第二中间层42原料中的均聚聚丙烯的含量占第二复合层4的重量百分比为36%,第二中间层42的原料中的茂金属聚乙烯的含量占第二复合层4的重量百分比为15%,第二中间层42的原料中的抗静电剂和防紫外线的含量分别占第二复合层4的重量百分比为1%、1%;第二电晕处理层43原料中的均聚聚丙烯的含量占第二复合层4的重量百分比20%。

(3)中间支撑层2的制备:采用的双向拉伸工艺生产,工艺流程为:混料-干燥-真空上料-挤出-流延-纵向拉伸-横向拉伸-测厚-电晕-收卷-分切,制成中间支撑层2;其中中间支撑层2的原料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4-环己烷二甲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爽滑剂、抗静电剂;中间支撑层2的原料中,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含量占中间支撑层2的重量百分比为38%,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4-环己烷二甲醇酯的含量占中间支撑层2的重量百分比为20%,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的含量占中间支撑层2的重量百分比为40%,爽滑剂和抗静电剂的含量分别占中间支撑层2的重量百分比为1.5%、0.5%。

(4)将变色油墨层3涂覆在步骤(2)制成的第二复合层4中的第二电晕处理层43的表面,制成涂覆有变色油墨层3的第二复合层4。

(5)医用打包束带的制备:将步骤(1)制备的第一复合层1、步骤(3)制备的中间支撑层2、步骤(4)制备的涂覆有变色油墨层3的第二复合层4,采用无溶剂复合工艺组合在一起,制成医用打包束带;生产过程中无污染,无溶剂排放,符合环保要求。

上述步骤(1)和步骤(2)中的挤出温度均控制在220~240℃,流延温度均控制在20~25℃。

本实施例医用打包束带中的第一复合层1的重量占医用打包束带总重的30%;中间支撑层2的重量占医用打包束带总重的35%;涂覆有变色油墨层3的第二复合层4的重量占医用打包束带总重的35%。

实施例6

本发明提供如实施例1的一种医用打包束带的制备方法,其包括步骤如下:

(1)第一复合层1的制备:采用三层共挤流延工艺生产,工艺流程为:混料-真空上料-挤出-流延-测厚-电晕处理-收卷-分切,制成第一复合层1;其中第一热封层11原料包括共聚聚丙烯、开口剂、爽滑剂,第一中间层12的原料包括均聚聚丙烯、茂金属聚乙烯、抗静电剂、防紫外线剂,第一电晕处理层13原料包括均聚聚丙烯;第一热封层11原料中的共聚聚丙烯的含量占第一复合层1的重量百分比为25%,第一热封层11原料中的爽滑剂和开口剂的含量分别占第一复合层1的重量百分比为1%、1%;第一中间层12原料中的均聚聚丙烯的含量占第一复合层1的重量百分比为36%,第一中间层12的原料中的茂金属聚乙烯的含量占第一复合层1的重量百分比为15%,第一中间层12的原料中的抗静电剂和防紫外线的含量分别占第一复合层1的重量百分比为1%、1%;第一电晕处理层13原料中的均聚聚丙烯的含量占第一复合层1的重量百分比20%。

(2)第二复合层4的制备:采用三层共挤流延工艺生产,工艺流程为:混料-真空上料-挤出-流延-测厚-电晕处理-收卷-分切,制成第二复合层4;其中第二热封层41原料包括共聚聚丙烯、开口剂、爽滑剂,第二中间层42的原料包括均聚聚丙烯、茂金属聚乙烯、抗静电剂、防紫外线剂,第二电晕处理层43原料包括均聚聚丙烯;第二热封层41原料中的共聚聚丙烯的含量占第二复合层4的重量百分比为23%,第二热封层41原料中的爽滑剂和开口剂的含量分别占第二复合层4的重量百分比为1.5%、1.5%;第二中间层42原料中的均聚聚丙烯的含量占第二复合层4的重量百分比为36%,第二中间层42的原料中的茂金属聚乙烯的含量占第二复合层4的重量百分比为15%,第二中间层42的原料中的抗静电剂和防紫外线的含量分别占第二复合层4的重量百分比为0.5%、0.5%;第二电晕处理层43原料中的均聚聚丙烯的含量占第二复合层4的重量百分比22%。

(3)中间支撑层2的制备:采用的双向拉伸工艺生产,工艺流程为:混料-干燥-真空上料-挤出-流延-纵向拉伸-横向拉伸-测厚-电晕-收卷-分切,制成中间支撑层2;其中中间支撑层2的原料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4-环己烷二甲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爽滑剂、抗静电剂;中间支撑层2的原料中,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含量占中间支撑层2的重量百分比为45%,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4-环己烷二甲醇酯的含量占中间支撑层2的重量百分比为33%,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的含量占中间支撑层2的重量百分比为20%,爽滑剂和抗静电剂的含量分别占中间支撑层2的重量百分比为1%、1%。

(4)将变色油墨层3涂覆在步骤(2)制成的第二复合层4中的第二电晕处理层43的表面,制成涂覆有变色油墨层3的第二复合层4。

(5)医用打包束带的制备:将步骤(1)制备的第一复合层1、步骤(3)制备的中间支撑层2、步骤(4)制备的涂覆有变色油墨层3的第二复合层4,采用无溶剂复合工艺组合在一起,制成医用打包束带;生产过程中无污染,无溶剂排放,符合环保要求。

上述步骤(1)和步骤(2)中的挤出温度均控制在220~240℃,流延温度均控制在20~25℃。

本实施例医用打包束带中的第一复合层1的重量占医用打包束带总重的35%;中间支撑层2的重量占医用打包束带总重的35%;涂覆有变色油墨层3的第二复合层4的重量占医用打包束带总重的30%。

实施例7

本发明提供如实施例1的一种医用打包束带的制备方法,其包括步骤如下:

(1)第一复合层1的制备:采用三层共挤流延工艺生产,工艺流程为:混料-真空上料-挤出-流延-测厚-电晕处理-收卷-分切,制成第一复合层1;其中第一热封层11原料包括共聚聚丙烯、开口剂、爽滑剂,第一中间层12的原料包括均聚聚丙烯、茂金属聚乙烯、抗静电剂、防紫外线剂,第一电晕处理层13原料包括均聚聚丙烯;第一热封层11原料中的共聚聚丙烯的含量占第一复合层1的重量百分比为18%,第一热封层11原料中的爽滑剂和开口剂的含量分别占第一复合层1的重量百分比为1%、1%;第一中间层12原料中的均聚聚丙烯的含量占第一复合层1的重量百分比为48%,第一中间层12的原料中的茂金属聚乙烯的含量占第一复合层1的重量百分比为12%,第一中间层12的原料中的抗静电剂和防紫外线的含量分别占第一复合层1的重量百分比为1%、1%;第一电晕处理层13原料中的均聚聚丙烯的含量占第一复合层1的重量百分比18%。

(2)第二复合层4的制备:采用三层共挤流延工艺生产,工艺流程为:混料-真空上料-挤出-流延-测厚-电晕处理-收卷-分切,制成第二复合层4;其中第二热封层41原料包括共聚聚丙烯、开口剂、爽滑剂,第二中间层42的原料包括均聚聚丙烯、茂金属聚乙烯、抗静电剂、防紫外线剂,第二电晕处理层43原料包括均聚聚丙烯;第二热封层41原料中的共聚聚丙烯的含量占第二复合层4的重量百分比为20%,第二热封层41原料中的爽滑剂和开口剂的含量分别占第二复合层4的重量百分比为0.5%、0.5%;第二中间层42原料中的均聚聚丙烯的含量占第二复合层4的重量百分比为39%,第二中间层42的原料中的茂金属聚乙烯的含量占第二复合层4的重量百分比为12%,第二中间层42的原料中的抗静电剂和防紫外线的含量分别占第二复合层4的重量百分比为1.5%、1.5%;第二电晕处理层43原料中的均聚聚丙烯的含量占第二复合层4的重量百分比25%。

(3)中间支撑层2的制备:采用的双向拉伸工艺生产,工艺流程为:混料-干燥-真空上料-挤出-流延-纵向拉伸-横向拉伸-测厚-电晕-收卷-分切,制成中间支撑层2;其中中间支撑层2的原料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4-环己烷二甲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爽滑剂、抗静电剂;中间支撑层2的原料中,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含量占中间支撑层2的重量百分比为50%,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4-环己烷二甲醇酯的含量占中间支撑层2的重量百分比为24%,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的含量占中间支撑层2的重量百分比为25%,爽滑剂和抗静电剂的含量分别占中间支撑层2的重量百分比为0.5%、0.5%。

(4)将变色油墨层3涂覆在步骤(2)制成的第二复合层4中的第二电晕处理层43的表面,制成涂覆有变色油墨层3的第二复合层4。

(5)医用打包束带的制备:将步骤(1)制备的第一复合层1、步骤(3)制备的中间支撑层2、步骤(4)制备的涂覆有变色油墨层3的第二复合层4,采用无溶剂复合工艺组合在一起,制成医用打包束带;生产过程中无污染,无溶剂排放,符合环保要求。

上述步骤(1)和步骤(2)中的挤出温度均控制在220~240℃,流延温度均控制在20~25℃。

本实施例医用打包束带中的第一复合层1的重量占医用打包束带总重的30%;中间支撑层2的重量占医用打包束带总重的40%;涂覆有变色油墨层3的第二复合层4的重量占医用打包束带总重的30%。

实施例8

本发明提供如实施例1的一种医用打包束带的制备方法,其包括步骤如下:

(1)第一复合层1的制备:采用三层共挤流延工艺生产,工艺流程为:混料-真空上料-挤出-流延-测厚-电晕处理-收卷-分切,制成第一复合层1;其中第一热封层11原料包括共聚聚丙烯、开口剂、爽滑剂,第一中间层12的原料包括均聚聚丙烯、茂金属聚乙烯、抗静电剂、防紫外线剂,第一电晕处理层13原料包括均聚聚丙烯;第一热封层11原料中的共聚聚丙烯的含量占第一复合层1的重量百分比为20%,第一热封层11原料中的爽滑剂和开口剂的含量分别占第一复合层1的重量百分比为0.5%、0.5%;第一中间层12原料中的均聚聚丙烯的含量占第一复合层1的重量百分比为39%,第一中间层12的原料中的茂金属聚乙烯的含量占第一复合层1的重量百分比为12%,第一中间层12的原料中的抗静电剂和防紫外线的含量分别占第一复合层1的重量百分比为1.5%、1.5%;第一电晕处理层13原料中的均聚聚丙烯的含量占第一复合层1的重量百分比25%。

(2)第二复合层4的制备:采用三层共挤流延工艺生产,工艺流程为:混料-真空上料-挤出-流延-测厚-电晕处理-收卷-分切,制成第二复合层4;其中第二热封层41原料包括共聚聚丙烯、开口剂、爽滑剂,第二中间层42的原料包括均聚聚丙烯、茂金属聚乙烯、抗静电剂、防紫外线剂,第二电晕处理层43原料包括均聚聚丙烯;第二热封层41原料中的共聚聚丙烯的含量占第二复合层4的重量百分比为18%,第二热封层41原料中的爽滑剂和开口剂的含量分别占第二复合层4的重量百分比为1%、1%;第二中间层42原料中的均聚聚丙烯的含量占第二复合层4的重量百分比为48%,第二中间层42的原料中的茂金属聚乙烯的含量占第二复合层4的重量百分比为12%,第二中间层42的原料中的抗静电剂和防紫外线的含量分别占第二复合层4的重量百分比为1%、1%;第二电晕处理层43原料中的均聚聚丙烯的含量占第二复合层4的重量百分比18%。

(3)中间支撑层2的制备:采用的双向拉伸工艺生产,工艺流程为:混料-干燥-真空上料-挤出-流延-纵向拉伸-横向拉伸-测厚-电晕-收卷-分切,制成中间支撑层2;其中中间支撑层2的原料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4-环己烷二甲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爽滑剂、抗静电剂;中间支撑层2的原料中,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含量占中间支撑层2的重量百分比为55%,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4-环己烷二甲醇酯的含量占中间支撑层2的重量百分比为23%,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的含量占中间支撑层2的重量百分比为20%,爽滑剂和抗静电剂的含量分别占中间支撑层2的重量百分比为1%、1%。

(4)将变色油墨层3涂覆在步骤(2)制成的第二复合层4中的第二电晕处理层43的表面,制成涂覆有变色油墨层3的第二复合层4。

(5)医用打包束带的制备:将步骤(1)制备的第一复合层1、步骤(3)制备的中间支撑层2、步骤(4)制备的涂覆有变色油墨层3的第二复合层4,采用无溶剂复合工艺组合在一起,制成医用打包束带;生产过程中无污染,无溶剂排放,符合环保要求。

上述步骤(1)和步骤(2)中的挤出温度均控制在220~240℃,流延温度均控制在20~25℃。

本实施例医用打包束带中的第一复合层1的重量占医用打包束带总重的32%;中间支撑层2的重量占医用打包束带总重的36%;涂覆有变色油墨层3的第二复合层4的重量占医用打包束带总重的32%。

实施例9

本发明提供如实施例1的一种医用打包束带的制备方法,其包括步骤如下:

(1)第一复合层1的制备:采用三层共挤流延工艺生产,工艺流程为:混料-真空上料-挤出-流延-测厚-电晕处理-收卷-分切,制成第一复合层1;其中第一热封层11原料包括共聚聚丙烯、开口剂、爽滑剂,第一中间层12的原料包括均聚聚丙烯、茂金属聚乙烯、抗静电剂、防紫外线剂,第一电晕处理层13原料包括均聚聚丙烯;第一热封层11原料中的共聚聚丙烯的含量占第一复合层1的重量百分比为23%,第一热封层11原料中的爽滑剂和开口剂的含量分别占第一复合层1的重量百分比为1.5%、1.5%;第一中间层12原料中的均聚聚丙烯的含量占第一复合层1的重量百分比为36%,第一中间层12的原料中的茂金属聚乙烯的含量占第一复合层1的重量百分比为15%,第一中间层12的原料中的抗静电剂和防紫外线的含量分别占第一复合层1的重量百分比为0.5%、0.5%;第一电晕处理层13原料中的均聚聚丙烯的含量占第一复合层1的重量百分比22%。

(2)第二复合层4的制备:采用三层共挤流延工艺生产,工艺流程为:混料-真空上料-挤出-流延-测厚-电晕处理-收卷-分切,制成第二复合层4;其中第二热封层41原料包括共聚聚丙烯、开口剂、爽滑剂,第二中间层42的原料包括均聚聚丙烯、茂金属聚乙烯、抗静电剂、防紫外线剂,第二电晕处理层43原料包括均聚聚丙烯;第二热封层41原料中的共聚聚丙烯的含量占第二复合层4的重量百分比为15%,第二热封层41原料中的爽滑剂和开口剂的含量分别占第二复合层4的重量百分比为1%、1%;第二中间层42原料中的均聚聚丙烯的含量占第二复合层4的重量百分比为42%,第二中间层42的原料中的茂金属聚乙烯的含量占第二复合层4的重量百分比为24%,第二中间层42的原料中的抗静电剂和防紫外线的含量分别占第二复合层4的重量百分比为1%、1%;第二电晕处理层43原料中的均聚聚丙烯的含量占第二复合层4的重量百分比15%。

(3)中间支撑层2的制备:采用的双向拉伸工艺生产,工艺流程为:混料-干燥-真空上料-挤出-流延-纵向拉伸-横向拉伸-测厚-电晕-收卷-分切,制成中间支撑层2;其中中间支撑层2的原料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4-环己烷二甲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爽滑剂、抗静电剂;中间支撑层2的原料中,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含量占中间支撑层2的重量百分比为38%,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4-环己烷二甲醇酯的含量占中间支撑层2的重量百分比为40%,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的含量占中间支撑层2的重量百分比为20%,爽滑剂和抗静电剂的含量分别占中间支撑层2的重量百分比为1.5%、0.5%。

(4)将变色油墨层3涂覆在步骤(2)制成的第二复合层4中的第二电晕处理层43的表面,制成涂覆有变色油墨层3的第二复合层4。

(5)医用打包束带的制备:将步骤(1)制备的第一复合层1、步骤(3)制备的中间支撑层2、步骤(4)制备的涂覆有变色油墨层3的第二复合层4,采用无溶剂复合工艺组合在一起,制成医用打包束带;生产过程中无污染,无溶剂排放,符合环保要求。

上述步骤(1)和步骤(2)中的挤出温度均控制在220~240℃,流延温度均控制在20~25℃。

本实施例医用打包束带中的第一复合层1的重量占医用打包束带总重的31%;中间支撑层2的重量占医用打包束带总重的38%;涂覆有变色油墨层3的第二复合层4的重量占医用打包束带总重的31%。

上述实施例5~9中的步骤(3)中,中间支撑层2的原料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4-环己烷二甲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可以互相替代。

上述实施例5~9所制备的医用打包束带,其第一复合层1原料的熔融指数为2.0~8.0g/10min,其密度为0.89~0.90g/cm3;第二复合层4原料的熔融指数为2.0~8.0g/10min,其密度为0.89~0.90g/cm3;第一复合层1和第二复合层4具有更佳的耐热性能、抗蠕变性能。中间支撑层2的密度为1.36~1.40g/cm3,与其他层相比,中间支撑层2强度高、弹性模量大,提供医用打包束带多层结构所需的硬度、强度和阻隔性能,提供卓越的机械性能,各种材料性能相互补充,使得性能更加优异。

上述实施例5~9所制备的医用打包束带,分别按照gb/t1040.3-2006、gb/t27740-2011测试方法,测得拉伸强度为50~80mpa,断裂伸长率为60~120%,热封强度为30~70n,适用于市售打包机机械打包捆扎待灭菌的医用材料或物品,具有优良的热封性能和力学性能,满足高温杀菌环境要求以及现有打包机使用要求;经过高温灭菌以后,医用打包束带的变色油墨层改变颜色,作为灭菌效果指示。

本发明提供一种医用打包束带,其为多层复合结构的高分子材料,强度高、硬挺、热封性能好、带有灭菌标识,能全方位的显示消毒效果,适用于市售打包机机械打包捆扎待灭菌的医用材料或物品,机械化操作,使用方便,安全环保,牢固可靠,提升工作效率,降低成本。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左”、“右”、“上”、“下”、“顶”、“底”、“前”、“后”、“内”、“外”、“背”、“中间”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备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惟以上者,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