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定向预裂爆破聚能药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81422发布日期:2018-11-27 21:52阅读:56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爆破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定向预裂爆破聚能药柱。



背景技术:

巷道或隧道爆破施工多采用光面爆破技术,爆破后在炮孔间形成贯通裂纹,但爆炸对炮孔周围岩体也会产生破坏,导致巷道成形差,超挖或欠挖较大,增加了大量支护工作,成本较高;目前巷道或隧道爆破施工开始采用聚能爆破,爆破产生射流动能,使巷道形成平整的开挖轮廓面,对控制超挖、欠挖具有良好效果。

目前炸药生产企业均未生产成品聚能药柱,聚能爆破施工均采用现场装药,现场炸药需借助注药枪和气压泵等设备,施工成本高(设备成本),效率低,而且现场装药存在安全隐患;巷道或隧道多为拱形结构,拱形结构在爆破施工时,需要调整聚能角度才能形成圆弧形轮廓,现有的聚能爆破很难调整聚能槽角度,很难形成圆弧形轮廓。

聚能爆破装置上的聚能槽需要在炮孔中准确定位才能实现光面爆破效果,现有的聚能爆破施工中,最常用的定位方式是采用海绵体定位块来定位,定位块需要采用胶粘固定,不仅安装费时,而且在海绵体定位块填入炮孔前,其外圈直径大于炮孔直径,填入过程中经炮孔挤压,使海绵体定位块外围直径与炮孔直径相当,从而起到定位作用,但聚能爆破装置在往炮孔推进过程中,定位块将剩余在炮孔中的岩粉堆积,甚至无法将聚能爆破装置推进到炮孔底部位置,影响爆破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定向预裂爆破聚能药柱,用以解决现有聚能爆破需现场装药、没有成品聚能药柱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定向预裂爆破聚能药柱,其包括管体,在管体表面沿长度方向设有两个内凹形成的聚能槽,所述聚能槽在同一横截面中的中心线呈180°或大于150°小于180°夹角,用于调整聚能角度,所述管体内装有水胶炸药药柱或乳化炸药药柱,所述管体两端设有密封。

其中,所述定向预裂爆破聚能药柱还包括前盖、前定位翅、后盖以及后定位翅,所述前盖套设于所述管体的前端,所述前定位翅为长方形板,所述前定位翅沿所述管体的轴线方向设置,所述前定位翅的固定端固定于所述前盖的外壁,所述前定位翅自由端距所述管体的轴线的垂直距离大于所述前定位翅固定端距所述管体的轴线的垂直距离,所述后盖套设于所述管体的后端,所述后定位翅为长方形板,所述后定位翅沿所述管体的轴线方向设置,所述后定位翅的固定端固定于所述后盖的外壁,所述后定位翅自由端距所述管体的轴线的垂直距离大于所述后定位翅固定端距所述管体的轴线的垂直距离。

其中,所述前定位翅和所述后定位翅均设有多个,多个所述前定位翅沿所述前盖的外壁周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后定位翅沿所述后盖的外壁周向间隔设置。

优选地,所述前定位翅设有4个,所述后定位翅设有4个。

其中,所述定向预裂爆破聚能药柱还包括用于安装雷管用的插孔,所述插孔设置于所述前盖的端面上。

其中,所述聚能槽呈“V”形。

其中,所述定向预裂爆破聚能药柱还包括塑料膜,所述塑料膜固定于所述管体的两端。

其中,所述管体的两端外侧面各设有两个第一卡槽,两个所述第一卡槽相对所述管体的轴线对称设置,所述前盖的内侧面设有两个第一卡钩,所述后盖的内侧面设有两个第二卡钩,所述第一卡钩、所述第二卡钩与所述第一卡槽匹配使用。

其中,所述定向预裂爆破聚能药柱还包括橡胶圈和雷管座,所述橡胶圈的形状与所述管体的端面形状相同,所述橡胶圈设有两个,两个所述橡胶圈分别固定于所述前盖和所述后盖的内端面,所述雷管座固定在所述前盖的内端面。

其中,在所述管体的两端内侧10mm处各设有两个第二卡槽,两个所述第二卡槽相对所述管体的轴线对称设置,所述前盖的内端侧设有两个第三卡钩,两个所述第三卡钩位于所述雷管座的外壁与所述前盖的内壁之间,所述后盖的内端面设有两个第四卡钩,所述第三卡钩、所述第四卡钩与所述第二卡槽配合使用。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定向预裂爆破聚能药柱,其管体内装有水胶炸药或乳化炸药,炸药在工厂用装药机装填,实现工厂化填药,降低了设备成本,提高了施工效率,避免了现场填装炸药的安全隐患,本实用新型为今后隧道、巷道大面积推广运用聚能光面爆破提供了成品,填补了炸药生产企业定向预裂爆破聚能药柱的空白。

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定向预裂爆破聚能药柱,其管体上的聚能槽在同一横截面中的中心线呈180°或大于150°小于180°夹角,在拱形隧道、巷道爆破时,根据拱形的弧度以及定向预裂爆破聚能药柱所在的炮孔位置,选择相适应的管体,实现了调整爆破聚能角度简单、定向准确的目的;其前定位翅和后定位翅不需要胶黏安装,安装方便,节省时间,使用方便,而且在定位过程中,还避免了岩粉堆积,操作简单,定位准确,爆破形成的拱形结构具有光面爆破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提供的定向预裂爆破聚能药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的聚能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1的前盖及前定位翅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1的后盖及后定位翅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2的聚能管的俯视图。

图6是图5中的A向视图。

图7是实施例2的前盖的俯视图。

图8是图7中B-B向剖视图。

图9是实施例2的后盖的仰视图。

图10是图9中C-C向剖视图。

图11是实施例3的前盖的俯视图。

图12是实施例3的后盖的仰视图。

图13是实施例3的聚能管的俯视图。

图14是图13中的F-F向剖视图。

图15是图11中的D-D向剖视图。

图16是图12中的E-E向剖视图。

图17是管体上两个聚能槽之间的夹角示意图。

图中:1-管体,2-前盖,3-前定位翅,4-后盖,5-后定位翅,6-聚能槽,7-插孔,8-第一卡槽,9-第一卡钩,10-第二卡钩,11-橡胶圈,12-第二卡槽,13-第三卡钩,14-第四卡钩,15-雷管座,16-α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4所示,实施例1提供了一种定向预裂爆破聚能药柱,其包括管体1,在管体1内装有水胶炸药药柱或乳化炸药药柱,水胶炸药或乳化炸药在工厂内用装药机完成装填,避免现场装药导致的效率低、设备成本高等问题,同时避免炸药丢失以及提高现场的安全性,装填炸药后的管体1两端密封,防止炸药流失,形成成品定向预裂爆破聚能药柱。沿管体1的长度方向设有两个沿管体1径向方向内凹形成的聚能槽6,如图17所示,两个聚能槽6的中心线在同一横截面中呈α夹角16设置,α夹角的度数为180°或大于150°小于180°,在拱形隧道、巷道爆破时,根据拱形的弧度以及定向预裂爆破聚能药柱所在的炮孔位置,选择相适应的管体1,能有效调整爆破聚能角度,操作简单、定向准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定向预裂爆破聚能药柱还包括前盖2、前定位翅3、后盖4以及后定位翅5,前盖2固定于管体1的前端,前定位翅3为长方形板,前定位翅3沿管体1的轴线方向设置,前定位翅3的固定端固定于前盖2的外壁,前定位翅3的自由端距管体1的轴线的垂直距离大于前定位翅3的固定端距管体1的轴线的垂直距离,后盖4固定于管体1的后端,后定位翅5为长方形板,后定位翅5沿管体1的轴线方向设置,后定位翅5的固定端固定于后盖4的外壁,后定位翅5的自由端距管体1的轴线的垂直距离大于后定位翅5的固定端距管体1的轴线的垂直距离,其前定位翅3和后定位翅5不需要现场安装,节省时间,使用方便,在定位过程中,避免了岩粉堆积,操作简单,而且定位准确,爆破形成的拱形结构具有光面爆破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管体1的长度为0.7-1.5m,也可根据爆破需要选用不同长度,优选长度为0.7m、1.0m、1.5m,以适应不同的爆破需求。

在本实施例中,前定位翅3和后定位翅5均设有多个,多个前定位翅3沿前盖2的外壁周向间隔设置且均匀分布,多个前定位翅3的自由端所在圆的直径大于其固定端所在圆的直径,且多个前定位翅3的自由端所在圆的直径大于炮孔直径,多个后定位翅5沿后盖4的外壁周向间隔设置且均匀分布,多个后定位翅5的自由端所在圆的直径大于其固定端所在圆的直径,且多个后定位翅5的自由端所在圆的直径大于炮孔直径,聚能药柱在炮孔填充过程中,定位翅受到炮孔的挤压变窄,从而很好的起到定位的作用。在本实施例的一个优选方案中,前定位翅3设有4个,后定位翅5设有4个,定位翅间隔设置,不会造成岩粉堆积,均与分布使得管体1受力均衡,方便定位。

在本实施例中,定向预裂爆破聚能药柱还包括塑料膜(图中未示出),塑料膜热合密封于管体1的两端,塑料膜用于对管体1内的炸药进行密封。

在本实施例中,定向预裂爆破聚能药柱还包括用于安装雷管用的插孔7,插孔7设置于前盖2的端面上,使用时,雷管从插孔7插入并刺破塑料膜,深入到管体1内,以便固定雷管。

在本实施例中,聚能槽6呈“V”形。

在本实施例中,前盖2和后盖4与管体1采用插接或者胶黏固定。

实施例2

如图5-10所示,实施例2提供了另一种定向预裂爆破聚能药柱,其与实施例1提供的定向预裂爆破聚能药柱基本相同,下面仅对不同或改进之处进行描述。

在本实施例中,前盖2和后盖4与管体1采用卡接固定,具体的,管体1的两端外侧面各设有两个第一卡槽8,两个第一卡槽8相对管体1的轴线对称设置,前盖2的内侧面设有两个第一卡钩9,后盖4的内侧面设有两个第二卡钩10,第一卡钩9、第二卡钩10与第一卡槽8配合使用,即第一卡钩9、第二卡钩10与第一卡槽8的尺寸、结构相匹。

实施例3

如图11-16所示,实施例3提供了另一种定向预裂爆破聚能药柱,其与实施例1提供的定向预裂爆破聚能药柱基本相同,下面仅对不同或改进之处进行描述。

在本实施例中,管体1两端不再使用塑料膜密封,定向预裂爆破聚能药柱还包括橡胶圈11和雷管座15,橡胶圈11的形状与管体1的端面形状相同,橡胶圈11设有两个,两个橡胶圈11分别固定于前盖2和后盖4的内端面,雷管座15固定在前盖2的内端面,使用时,雷管座15用于固定雷管。

在本实施例中,在管体的两端内侧10mm处各设有两个第二卡槽12,两个第二卡槽12相对管体1的轴线对称设置,前盖2的内端面设有两个第三卡钩13,后盖4的内端面设有两个第四卡钩14,第三卡钩13、第四卡钩14与第二卡槽12配合使用,即第三卡钩13、第四卡钩14与第二卡槽12的尺寸、结构相匹配。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