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层压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55293发布日期:2020-01-21 22:18阅读:317来源:国知局
一种层压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一般涉及太阳能电池生产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层压机。



背景技术:

层压机是指把多层物质压合在一起的机械设备,无论层压机应用于哪种作业,其工作原理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在多层物质的表面施加一定的压力,将这些物质紧密地压合在一起。所不同的是根据层压的目的不同,压合的条件各不相同,现在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在完成多层结构组装后,需要进行层压处理,层压处理的工序主要是通过层压机来完成。

目前所用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层压机层压工作台的工作面为平面,层压工作台固定在层压机机架上,采用此种结构的层压机,当电池组件的表面形状发生改变时,如当电池组件用于表面形状为曲面的汽车玻璃或建筑物的天窗上时,无法对其进行加工,需购置新的与电池组件表面相符的层压机,这样会造成生产成本的提高,降低企业效益。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层压机。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层压机,包括层压机构以及设置在层压机构两侧的进料机构和出料结构,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层压机构包括层压箱,所述层压箱包括第一压板、中间层和第二压板,所述中间层的第一端面为曲面,第二端面为平面,第一压板的层压面为与所述中间层第一端面形状相适配的曲面,第二压板的层压面为与所述中间层第二端面相适配的平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压板为下压板,所述第二压板为上压板,所述第一端面为所述中间层的下端面,所述第二端面为所述中间层的上端面,所述下压板的层压面与所述中间层的下端面形成下层压腔,所述上压板与所述中间层的上端面形成上层压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压板和所述第二压板均包括加热板,所述加热板上设有多个吸附孔,所述吸附孔与第一抽真空装置连通。

进一步地,多个所述吸附孔均匀分布于所述加热板的承载区域,至少一部分所述吸附孔沿所述加热板的承载区域边缘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压板和第二压板还包括高温布,所述高温布设置于所述加热板上,所述高温布上设置有多个与所述吸附孔连通的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通孔的孔径大于所述吸附孔的孔径。

进一步地,所述加热板内设置有真空腔,所述吸附孔与所述真空腔连通,所述真空腔通过第一连接口与所述第一抽真空装置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高温布的宽度小于所述加热板的宽度,使得所述加热板两侧露出高温布外,所述加热板露出高温布外的区域设置有抽真空孔,所述加热板内设有真空主通道,所述抽真空孔与所述真空主通道连通,所述真空主通道通过第二连接口与第二抽真空装置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加热板内设有发热元件,发热元件分为多组,每组发热元件对应加热板不同的加热区域,各组发热元件由温度控制装置独立控制。

进一步地,所述温度控制装置包括plc控制器和继电器,plc控制器通过控制继电器通断来控制发热元件的启动或停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层压机包括层压机构以及设置在层压机构两侧的进料机构和出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层压机构包括层压箱,所述层压箱包括第一压板、中间层和第二压板,所述中间层的第一端面为曲面,第二端面为平面,第一压板的层压面为与所述中间层第一端面形状相适配的曲面,第二压板的层压面为与所述中间层第二端面相适配的平面。第二压板与中间层形成第二层压腔,第一压板与中间层形成第一层压腔,既可以对平面组件进行层压,又可以对曲面组件进行层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层压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层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压板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温度控制装置各模块的连接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实用新型,而非对该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如背景技术中提到的,目前所用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层压机层压工作台的工作面为平面,层压工作台固定在层压机机架上,采用此种结构的层压机,当电池组件的表面形状发生改变时,如当电池组件用于表面形状为曲面的汽车玻璃或建筑物的天窗上时,无法对其进行加工,需购置新的与电池组件表面相符的层压机,这样会造成生产成本的提高,降低企业效益。

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构思是在将现有双层层压机层压结构的中间层设为异形结构,上压板的层压面设为与中间层上端面形状相适配的曲面,下压板的层压面设为与中间层下端面相适配的平面。通过第一升降机构使上压板下降,与中间层上端面压合,完成上层压腔内组件的层压;通过第二升降机构使下压板上升,与中间层下端面压合,完成下层压腔内组件的层压,因为第一升降机构和第二升降机构均为现有技术,所以在此不做过多赘述。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层压机的结构示意图。

下面在一个实施例中对该层压机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该一种层压机,包括层压机构2以及设置在层压机构两侧的进料机构1和出料结构3。图2示出了层压机构2的具体结构,层压机构2包括层压箱,所述层压箱包括第一压板21、中间层22和第二压板23,所述中间层22的第一端面为曲面,第二端面为平面,第一压板21的层压面为与所述中间层22第一端面形状相适配的曲面,第二压板23的层压面为与所述中间层22第二端面相适配的平面。

所述层压机还包括设置在层压机构2与出料机构3之间的冷却机构5。组件先经进料机构1传送进入层压机构2,层压完成后进入冷却机构5,冷却结束后进入出料机构3出料。

进料机构1和出料机构2均为传送机构,可以选用皮带传送,也可以选择滚筒传动,为了保证传送速度的控制精度,传送机构上均设有光电定位传感器。

为了实现曲面组件的加工,层压机构2的中间层22一面设为曲面,另外一面设为平面,与中间层22的曲面相对的压板设置为与其相适应的曲面。

此处的曲面包括但不限于拱形曲面或球状曲面,还可以是波浪形曲面;这时对应压板的层压面的形状应具有与所要求的组件的表面相匹配的曲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压板21为下压板,所述第二压板23为上压板,所述第一端面为所述中间层22的下端面,所述第二端面为所述中间层22的上端面,所述下压板23的层压面与所述中间层22的下端面形成下层压腔,所述上压板21与所述中间层22的上端面形成上层压腔。

参见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压板21和所述第二压板23均包括加热板210,所述加热板210上设有多个吸附孔2104,所述吸附孔2104与第一抽真空装置连通。

保证组件中的玻璃在加热过程中不会发生翘曲,尤其是曲面组件,可使组件完全与加热板接触,保证组件的层压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吸附孔2104均匀分布于所述加热板210的承载区域,至少一部分所述吸附孔2104沿所述加热板210的承载区域边缘设置。

为降低组件的定位精度要求,本实施例中,吸附孔2104可以均匀分布在组件层压加热板210的表面,例如可以成矩阵分布,使得加热板210的表面均为承载区域,组件可以放置在加热板210上的任意位置,以便降低组件的定位难度。

由于组件一般为矩形,对应的,承载区域也为矩形,吸附孔2104可以只环绕承载区域的边缘设置,当组件放置在光伏组件层压加热板210上时,通过吸附孔2104真空吸附固定组件的边缘。可以在有效吸附组件的前提下,尽量不影响加热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压板21和第二压板23还包括高温布211,所述高温布211设置于所述加热板210上,所述高温布211上设置有多个与所述吸附孔2104连通的通孔2111。

为了避免组件加热板210与组件直接接触,对组件造成污染,保证组件表面的清洁度,组件与光伏组件层压加热板之间均设置有高温布211。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孔的孔径大于所述吸附孔的孔径。

为避免高温布211遮挡吸附孔2104,高温布上设置有多个通孔2111,通孔2111可以按矩阵分布,以便与吸附孔2104对应。吸附孔2104或通孔2111可以均设为圆孔,也可以均设为条形孔,也可以将吸附孔设为圆孔,通孔可以设为条形孔,无论采用上述哪种形式,均要保证通孔的孔径大于所述吸附孔的孔径,以保证吸附孔对组件的吸附固定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板210内设置有真空腔2105,所述吸附孔2104与所述真空腔2105连通,所述真空腔通过第一连接口2106与所述第一抽真空装置连接。

为了提高吸附效率,加热板210内设置真空腔2105,所有的吸附孔2104和真空腔2105连通,通过真空腔2105的第一连接口2106与第一抽真空装置,实际操作过程中只需对真空腔吸真空,即可完成组件的吸附。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高温布211的宽度小于所述加热板210的宽度,使得所述加热板210侧露出高温布外,所述加热板210露出高温布211外的区域设置有抽真空孔2101,所述加热板210内设有真空主通道2102,所述抽真空孔2101与所述真空主通道2102连通,所述真空主通道2102通过第二连接口2103与第二抽真空装置连通。

真空主通道2102与真空腔2105相互独立、不连通,以使真空吸附组件的过程与对腔室抽真空的过程不相影响,既能保证组件的固定效果,也能保证上层压腔和下层压腔内的真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板210内设有发热元件2107,发热元件2107分为多组,每组发热元件2107对应加热板210不同的加热区域,各组发热元件2107由温度温度控制装置4独立控制。

通过温度控制装置4可以控制加热板210发热区域的位置和发热强度,进而能够保证组件曲率半径不同的各个区域都能均匀受热,使得组件的层压均匀性较好。

该温度控制装置还能控制加热板210加热区域的区域的大小,当需要对不同大小的组件进行层压时,开启对应大小的加热区域即可。

参见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温度温度控制装置包括plc控制器41和继电器42,plc控制器41通过控制继电器42通断来控制发热元件2107的启动或停止。

上述温度温度控制装置4还包括人机界面43,在人机界面43开启对应大小的加热区。当操作员需要开启部分加热区域,先通过人机界面43传递信号給plc控制器41,plc控制器根据信号,发信号给相应的控制发热元件的继电器,当plc控制器给继电器信号,继电器开启,相应的发热元件通电,发热元件发热,热量传导给加热板的加热区域。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实用新型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