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透屏幕保护膜及其生产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5784563发布日期:2021-07-09 10:26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1.本发明涉及屏幕保护膜技术领域,具体讲是一种超透屏幕保护膜及其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2.随时技术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子产品在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越来越普及,特别是手机几乎人手一部。高透膜在手机和显示器被广泛应用,用于电子产品屏幕的保护;
3.目前,pe(聚乙烯)压敏胶保护膜被广泛应用于材料的表面保护,pe保护膜一般不需要离型纸,价格低廉。但是pe保护膜的抗拉伸强度不佳,使用时在pe保护膜与被保护材料贴合时,如果操作人员稍稍用力不均,就会发生定向拉伸,此外,由于pe属线型结构高分子,造成pe保护膜过于柔软,挺度不够好,在使用时不易操作,而且透明性差;pet保护膜也同样广泛应用于屏幕的保护,但pet保护膜太薄时不容易操作,厚了以后因为pet的挺度很高,所以贴在有弧度的玻璃、等材料表面时,容易翘起。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透屏幕保护膜及其生产方法。
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超透屏幕保护膜,它由下表层、中间芯层和上表层组成,其中:
6.下表层由共聚聚丙烯和抗粘连剂组成;
7.中间芯层由均聚聚丙烯、抗静电剂、透明成核剂组成;
8.上表层由均聚聚丙烯、抗粘连剂组成。
9.进一步地,所述抗粘连剂为聚硅氧烷聚合体。
10.进一步地,所述透明成核剂为含有山梨糖醇缩醛和纳米二氧化硅前驱体的混合物。
11.超透屏幕保护膜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2.(1)用纳米二氧化硅前驱体与山梨糖醇缩醛对称结构的羟基进行接枝反应,制备内核为纳米粒子、外壳为活性助剂的复合透明成核剂;
13.(2)将上述透明成核剂溶解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以分子形态输运到均聚聚丙烯内部,然后将抗静电剂与均聚聚丙烯、透明成核剂混配;
14.(3)将上表层、下表层原料单独进行混配;
15.(4)将上表层、中间芯层、下表层原料分别送入各自挤出机进行熔融混炼塑化;
16.(5)分别将熔融态熔体送入三层模头,熔体在模头中汇合后通过扁平状的模头口形成熔融态片材;
17.(6)用气刀将片材贴附于激冷辊上并经过水浴冷却后将片材定型形成铸片;
18.(7)铸片表面除水后,分别经过纵拉机和横向拉伸机,将片材拉制成薄膜;
19.(8)薄膜冷却后经过牵引机并进行测厚后进行切边处理,切边得到的边角料进行混合粉碎;
20.(9)薄膜表面进行电晕处理后进行收卷;
21.(10)大膜卷经过时效处理后再分切成成品,然后对成品进行包装。
22.进一步地,步骤(6)中,铸片时水浴温度为55℃。
23.进一步地,步骤(7)中,纵拉机的预热温度为135℃

145℃,拉伸温度为130℃

135℃,拉伸倍率为4.8

5.0;横拉机的预热温度为165℃

175℃,拉伸温度为149℃

159℃,拉伸比为9.2

10,热定型温度为160℃

165℃。
24.进一步地,步骤(8)中,测厚时,沿薄膜的横向截取宽度为60mm的样条,用电感测厚仪在膜的有效宽度范围内均匀地每8mm测量一点,样条和电感测厚仪的测头表面应无油污、褶皱,每测量30个点后重新检查电感测厚仪的零点。
25.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在聚丙烯中加入透明成核剂后,通过水浴和拉伸提高了结晶比例和细化结晶体,大幅度的提高了其机械性及承重性,结晶体细化后,膜的透明度较高,雾度较低;通过对生产工艺的改进,能够调节控制薄膜的结晶形态,经上述工艺处理使薄膜结晶细小均匀,晶核密致,降低了薄膜对光的散射,透光率较高。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比较直观、完整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现进行非限制性的特征说明如下:
27.实施例一:超透屏幕保护膜,它由下表层、中间芯层和上表层组成,其中:
28.下表层的组分按质量百分比为:共聚聚丙烯99%,抗粘连剂1%;
29.中间芯层的组分按质量百分比为:均聚聚丙烯97%、抗静电剂1%、透明成核剂2%;
30.上表层的组分按质量百分比为:均聚聚丙烯99%,抗粘连剂1%。
31.抗粘连剂为聚硅氧烷聚合体。
32.透明成核剂为含有山梨糖醇缩醛和纳米二氧化硅前驱体的混合物。
33.超透屏幕保护膜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4.(1)用纳米二氧化硅前驱体与山梨糖醇缩醛对称结构的羟基进行接枝反应,制备内核为纳米粒子、外壳为活性助剂的复合透明成核剂;
35.(2)将上述透明成核剂溶解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以分子形态输运到均聚聚丙烯内部,然后将抗静电剂与均聚聚丙烯、透明成核剂混配;
36.(3)将上表层、下表层原料单独进行混配;
37.(4)将上表层、中间芯层、下表层原料分别送入各自挤出机进行熔融混炼塑化;
38.(5)分别将熔融态熔体送入三层模头,熔体在模头中汇合后通过扁平状的模头口形成熔融态片材;
39.(6)用气刀将片材贴附于激冷辊上并经过水浴冷却后将片材定型形成铸片;
40.(7)铸片表面除水后,分别经过纵拉机和横向拉伸机,将片材拉制成薄膜;
41.(8)薄膜冷却后经过牵引机并进行测厚后进行切边处理,切边得到的边角料进行混合粉碎;
42.(9)薄膜表面进行电晕处理后进行收卷;
43.(10)大膜卷经过时效处理后再分切成成品,然后对成品进行包装。
44.步骤(1)中,制得的复合透明成核剂能够发挥非对称结构效应,以克服山梨糖醇缩醛在聚丙烯中产生气味、气泡问题。
45.步骤(2)中,由于透明成核剂的极性大于聚丙烯,透明成核剂聚集并以纳米粒子的形态均匀分布,达到提高透明成核剂的成核效率的目的。在聚丙烯结晶过程中,纳米状态分散的透明成核剂可以有效地提高聚丙烯结晶度,改善制品的透明性,同时克服了现有透明成核剂存在的分散差、用量大、成核效率低的缺陷。
46.步骤(6)中,铸片时水浴温度为55℃。为了利用成核剂促使聚丙烯形成细密的结晶体,因此铸片水浴时的温度需达到55℃,通过水浴形成较多的大颗粒的结晶体,然后再纵拉通过高拉伸比,将形成的结晶体转换成细小的结晶体,在拉伸以后进行定型处理和时效处理,进一步提高结晶比例。
47.步骤(7)中,纵拉机的预热温度为135℃,拉伸温度为130℃,拉伸倍率为4.8;横拉机的预热温度为165℃,拉伸温度为149℃,拉伸比为9.2,热定型温度为160℃。
48.步骤(8)中,测厚时,沿薄膜的横向截取宽度为60mm的样条,用电感测厚仪在膜的有效宽度范围内均匀地每8mm测量一点,样条和电感测厚仪的测头表面应无油污、褶皱,每测量30个点后重新检查电感测厚仪的零点。测量点数较多,其取点较为均匀,厚度测量结果较为精准。
49.实施例二:超透屏幕保护膜,它由下表层、中间芯层和上表层组成,其中:
50.下表层的组分按质量百分比为:共聚聚丙烯98.5%,抗粘连剂1.5%;
51.中间芯层的组分按质量百分比为:均聚聚丙烯96%、抗静电剂1.5%、透明成核剂2.5%;
52.上表层的组分按质量百分比为:均聚聚丙烯98.5%,抗粘连剂1.5%。
53.抗粘连剂为聚硅氧烷聚合体。
54.透明成核剂为含有山梨糖醇缩醛和纳米二氧化硅前驱体的混合物。
55.超透屏幕保护膜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56.(1)用纳米二氧化硅前驱体与山梨糖醇缩醛对称结构的羟基进行接枝反应,制备内核为纳米粒子、外壳为活性助剂的复合透明成核剂;
57.(2)将上述透明成核剂溶解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以分子形态输运到pp内部,以分子形态输运到均聚聚丙烯内部,然后将抗静电剂与均聚聚丙烯、透明成核剂混配;
58.(3)将上表层、下表层原料单独进行混配;
59.(4)将上表层、中间芯层、下表层原料分别送入各自挤出机进行熔融混炼塑化;
60.(5)分别将熔融态熔体送入三层模头,熔体在模头中汇合后通过扁平状的模头口形成熔融态片材;
61.(6)用气刀将片材贴附于激冷辊上并经过水浴冷却后将片材定型形成铸片;
62.(7)铸片表面除水后,分别经过纵拉机和横向拉伸机,将片材拉制成薄膜;
63.(8)薄膜冷却后经过牵引机并进行测厚后进行切边处理,切边得到的边角料进行混合粉碎;
64.(9)薄膜表面进行电晕处理后进行收卷;
65.(10)大膜卷经过时效处理后再分切成成品,然后对成品进行包装。
66.步骤(1)中,制得的复合透明成核剂能够发挥非对称结构效应,以克服山梨糖醇缩醛在聚丙烯中产生气味、气泡问题。
67.步骤(2)中,由于透明成核剂的极性大于聚丙烯,透明成核剂聚集并以纳米粒子的形态均匀分布,达到提高透明成核剂的成核效率的目的。在聚丙烯结晶过程中,纳米状态分散的透明成核剂可以有效地提高聚丙烯结晶度,改善制品的透明性,同时克服了现有透明成核剂存在的分散差、用量大、成核效率低的缺陷。
68.步骤(6)中,铸片时水浴温度为55℃。为了利用成核剂促使聚丙烯形成细密的结晶体,因此铸片水浴时的温度需达到55℃,通过水浴形成较多的大颗粒的结晶体,然后再纵拉通过高拉伸比,将形成的结晶体转换成细小的结晶体,在拉伸以后进行定型处理和时效处理,进一步提高结晶比例。
69.步骤(7)中,纵拉机的预热温度为145℃,拉伸温度为135℃,拉伸倍率为5.0;横拉机的预热温度为175℃,拉伸温度为159℃,拉伸比为10,热定型温度为165℃。
70.实施例三: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步骤(7)中,步骤(7)中,纵拉机的预热温度为140℃,拉伸温度为133℃,拉伸倍率为4.9;横拉机的预热温度为170℃,拉伸温度为155℃,拉伸比为9.5,热定型温度为162℃。
71.实施例四:实施例四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下表层的组分按质量百分比为:共聚聚丙烯99.5%,抗粘连剂0.5%;上表层的组分按质量百分比为:均聚聚丙烯99.5%,抗粘连剂0.5%。
72.实施例五:实施例五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下表层的组分按质量百分比为:共聚聚丙烯98%,抗粘连剂2%;上表层的组分按质量百分比为:均聚聚丙烯98%,抗粘连剂2%。
73.对比例一:对比例一与实施例三的区别在于:下表层的组分按质量百分比为:共聚聚丙烯100%;上表层的组分按质量百分比为:均聚聚丙烯100%。
74.对比例二:对比例二与实施例三的区别在于:抗粘连剂为二氧化硅。
75.对比例三:对比例三与实施例三的区别在于:抗粘连剂为玻璃微珠。
76.将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五、对比例一至对比例三制得的薄膜进行光学性能测试,测试结果如下表所示:
77.组别透明度(%)雾度(%)实施例一98.90.41实施例二98.70.43实施例三99.00.37实施例四98.20.49实施例五98.40.47对比例一97.20.52对比例二96.20.61对比例三98.00.50
78.从上表可以看出,当下表层和上表层的抗粘连剂组分按质量百分比为1%时,且纵拉机的预热温度为145℃,拉伸温度为135℃,拉伸倍率为5.0;横拉机的预热温度为175℃,拉伸温度为159℃,拉伸比为10,热定型温度为165℃时,制得薄膜的透光度更高;不同种类的抗粘连剂在配比不变、拉伸温度、拉伸比等保持一致的情况下,选用聚硅氧烷聚合体作为
抗粘连剂的透光度更高。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