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型保温材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017041发布日期:2022-05-16 20:08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一种复合型保温材料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保温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复合型保温材料。


背景技术:

2.保温材料一般是指导热系数小于或等于0.12的材料。保温材料发展很快,在工业和建筑中采用良好的保温技术与材料,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筑中每使用一吨矿物棉绝热制品,一年可节约一吨石油。传统的保温隔热材料是以提高气相空隙率,降低导热系数和传导系数为主。纤维类保温材料在使用环境中要使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升高,必须要有较厚的覆层。
3.现有的复合型保温材料多为聚乙烯发泡棉通过物理发泡挤压生成的高泡沫聚乙烯塑料制品,该塑料发泡材料容易燃烧,阻燃性能差,在防火性能方面存在着安全隐患,且铝箔层较脆,其拉伸和纵横向抗拉强度较低,在重压下易破裂,另外,现有的复合型保温材料两两之间未设置连接部件,材料之间容易存在间隙,影响美观的同时,影响保温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复合型保温材料,以解决现有的复合型保温材料多为聚乙烯发泡棉通过物理发泡挤压生成的高泡沫聚乙烯塑料制品,该塑料发泡材料容易燃烧,阻燃性能差,在防火性能方面存在着安全隐患,且铝箔层较脆,其拉伸和纵横向抗拉强度较低,在重压下易破裂,另外,现有的复合型保温材料两两之间未设置连接部件,材料之间容易存在间隙,影响美观的同时,影响保温效果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6.一种复合型保温材料,包括玻璃纤维毡层、氯化聚乙烯层与铝箔层,所述氯化聚乙烯层贴合连接于玻璃纤维毡层的顶面位置,所述铝箔层覆盖设置于氯化聚乙烯层的上方表面,所述玻璃纤维毡层的顶面一体式设置有凸出头,铝箔层的底面贴合有聚酯膜,所述氯化聚乙烯层的底面粘贴设置有硅胶粘结层,所述玻璃纤维毡层的左侧壁一体式连接有嵌合头,且玻璃纤维毡层的右侧壁开口设置有连接槽。
7.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嵌合头、连接槽的长度均与玻璃纤维毡层的侧壁宽度相等,且嵌合头与连接槽的形状相互吻合。
8.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嵌合头的左侧壁一体式连接有咬合凸块,所述连接槽的左侧位置形成有卡接槽,且咬合凸块与卡接槽的形状相互吻合。
9.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凸出头设置有若干个,且若干个凸出头呈“矩形”阵列式分布于玻璃纤维毡层的顶面。
10.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氯化聚乙烯层的底面开口设置有与凸出头数量以及形状相同的限位凹槽,所述玻璃纤维毡层通过凸出头嵌合于限位凹槽内部。
11.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氯化聚乙烯层通过硅胶粘结
层与玻璃纤维毡层相互贴合,且氯化聚乙烯层为内部含有氯元素的饱和高分子材料。
12.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铝箔层通过聚酯膜与氯化聚乙烯层相互贴合,所述聚酯膜是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为原料,采用挤出法制成厚片,再经双向拉伸制成的薄膜材料。
13.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4.1.本实用新型在使用的过程中,通过设置有嵌合头与连接槽,将玻璃纤维毡层的嵌合头对准另一块玻璃纤维毡层的连接槽前端,并向后推动,使嵌合头沿另一块玻璃纤维毡层的连接槽向内滑动,直至两块玻璃纤维毡层侧壁完全贴合,结构简单,连接方便快捷,可有效避免材料之间存在缝隙,提升美观度的同时,有效提升保温效果。
15.2.本实用新型在使用的过程中,通过设置有咬合凸块与卡接槽,当嵌合头与另一块玻璃纤维毡层的连接槽嵌合时,嵌合头的咬合凸块与连接槽的卡接槽相互咬合,可有效提升两块玻璃纤维毡层的连接稳固性,横向受力强度大,进一步防止材料之间产生缝隙。
16.3.本实用新型在使用的过程中,通过设置有凸出头与限位凹槽,玻璃纤维毡层通过将凸出头嵌入限位凹槽内实现与氯化聚乙烯层的连接,凸出头与限位凹槽之间过盈配合,避免玻璃纤维毡层与氯化聚乙烯层松动脱离,横向受力强度得到进一步提升,使用寿命得到有效提升。
17.4.本实用新型在使用的过程中,通过设置有氯化聚乙烯层,氯化聚乙烯层代替传统的聚乙烯发泡棉,氯化聚乙烯中含有氯元素,具有极佳的阻燃性能,且有燃烧时防滴下的特性,氯化聚乙烯层遇火短时间内自动熄灭,不冒烟,实现了屋顶、墙体外层的良好防火功能,而且氯化聚乙烯还有遇高温隔热的良好效果。
18.5.本实用新型在使用的过程中,通过设置有聚酯膜,使用聚酯膜作为铝箔层与氯化聚乙烯层的中间层,增加了该复合保温材料的拉升强度,防止铝箔层弯折受损,此外聚酯膜作为中间层,避免了内外能量容易形成对流、传导的现象,进一步提升隔热、保温性能。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玻璃纤维毡层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氯化聚乙烯层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a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b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24.附图标记:1、玻璃纤维毡层;101、凸出头;2、氯化聚乙烯层;201、限位凹槽;3、铝箔层;301、聚酯膜;4、硅胶粘结层;5、嵌合头;501、咬合凸块;6、连接槽;601、卡接槽。
具体实施方式
25.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6.参照图1、图2、图3、图4和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复合型保温材料,包括玻璃纤维毡层1、氯化聚乙烯层2与铝箔层3,氯化聚乙烯层2贴合连接于玻璃纤维毡层1的顶面位置,铝箔层3覆盖设置于氯化聚乙烯层2的上方表面,玻璃纤维毡层1的顶面一体式设置有凸出头101,铝箔层3的底面贴合有聚酯膜301,氯化聚乙烯层2的底面粘贴设置
有硅胶粘结层4,玻璃纤维毡层1的左侧壁一体式连接有嵌合头5,且玻璃纤维毡层1的右侧壁开口设置有连接槽6。
27.参照图1、图4和图5所示,具体的,嵌合头5、连接槽6的长度均与玻璃纤维毡层1的侧壁宽度相等,且嵌合头5与连接槽6的形状相互吻合;嵌合头5的左侧壁一体式连接有咬合凸块501,连接槽6的左侧位置形成有卡接槽601,且咬合凸块501与卡接槽601的形状相互吻合,本实施例中,将玻璃纤维毡层1的嵌合头5对准另一块玻璃纤维毡层1的连接槽6前端,并向后推动,使嵌合头5沿另一块玻璃纤维毡层1的连接槽6向内滑动,直至两块玻璃纤维毡层1侧壁完全贴合,结构简单,连接方便快捷,可有效避免材料之间存在缝隙,提升美观度的同时,有效提升保温效果,当嵌合头5与另一块玻璃纤维毡层1的连接槽6嵌合时,嵌合头5的咬合凸块501与连接槽6的卡接槽601相互咬合,可有效提升两块玻璃纤维毡层1的连接稳固性,横向受力强度大,进一步防止材料之间产生缝隙。
28.参照图2和图3所示,具体的,凸出头101设置有若干个,且若干个凸出头101呈“矩形”阵列式分布于玻璃纤维毡层1的顶面;氯化聚乙烯层2的底面开口设置有与凸出头101数量以及形状相同的限位凹槽201,玻璃纤维毡层1通过凸出头101嵌合于限位凹槽201内部,本实施例中,玻璃纤维毡层1通过将凸出头101嵌入限位凹槽201内实现与氯化聚乙烯层2的连接,凸出头101与限位凹槽201之间过盈配合,避免玻璃纤维毡层1与氯化聚乙烯层2松动脱离,横向受力强度得到进一步提升,使用寿命得到有效提升。
29.参照图1和图3所示,具体的,氯化聚乙烯层2通过硅胶粘结层4与玻璃纤维毡层1相互贴合,且氯化聚乙烯层2为内部含有氯元素的饱和高分子材料;铝箔层3通过聚酯膜301与氯化聚乙烯层2相互贴合,聚酯膜301是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为原料,采用挤出法制成厚片,再经双向拉伸制成的薄膜材料,本实施例中,氯化聚乙烯层2代替传统的聚乙烯发泡棉,氯化聚乙烯中含有氯元素,具有极佳的阻燃性能,且有燃烧时防滴下的特性,氯化聚乙烯层2遇火短时间内自动熄灭,不冒烟,实现了屋顶、墙体外层的良好防火功能,而且氯化聚乙烯还有遇高温隔热的良好效果,使用聚酯膜301作为铝箔层3与氯化聚乙烯层2的中间层,增加了该复合保温材料的拉升强度,防止铝箔层3弯折受损,此外聚酯膜301作为中间层,避免了内外能量容易形成对流、传导的现象,进一步提升隔热、保温性能。
30.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流程及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首先,将玻璃纤维毡层1的嵌合头5对准另一块玻璃纤维毡层1的连接槽6前端,并向后推动,使嵌合头5沿另一块玻璃纤维毡层1的连接槽6向内滑动,直至两块玻璃纤维毡层1侧壁完全贴合,结构简单,连接方便快捷,可有效避免材料之间存在缝隙,提升美观度的同时,有效提升保温效果,当嵌合头5与另一块玻璃纤维毡层1的连接槽6嵌合时,嵌合头5的咬合凸块501与连接槽6的卡接槽601相互咬合,可有效提升两块玻璃纤维毡层1的连接稳固性,横向受力强度大,进一步防止材料之间产生缝隙,玻璃纤维毡层1通过将凸出头101嵌入限位凹槽201内实现与氯化聚乙烯层2的连接,凸出头101与限位凹槽201之间过盈配合,避免玻璃纤维毡层1与氯化聚乙烯层2松动脱离,横向受力强度得到进一步提升,使用寿命得到有效提升,氯化聚乙烯层2代替传统的聚乙烯发泡棉,氯化聚乙烯中含有氯元素,具有极佳的阻燃性能,且有燃烧时防滴下的特性,氯化聚乙烯层2遇火短时间内自动熄灭,不冒烟,实现了屋顶、墙体外层的良好防火功能,而且氯化聚乙烯还有遇高温隔热的良好效果,使用聚酯膜301作为铝箔层3与氯化聚乙烯层2的中间层,增加了该复合保温材料的拉升强度,防止铝箔层3弯折受损,此外聚酯膜
301作为中间层,避免了内外能量容易形成对流、传导的现象,进一步提升隔热、保温性能。
31.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