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纳米涂层结构的感光型涤纶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015470发布日期:2022-05-16 19:52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有纳米涂层结构的感光型涤纶布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涤纶布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带有纳米涂层结构的感光型涤纶布。


背景技术:

2.涤纶布一般采用聚酯纤维制成,其具有较好的抗皱性能和弹性恢复性能,因而被广泛应用于纺织行业,而涤纶布因其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因而衍生出各类新型类别,进而衍生出相应的感光型涤纶布。
3.现今市场上的此类感光型涤纶布的抗菌性能一般,导致其易滋生大量的细菌,且难以消除空气中的甲醛等物质,进而难以确保其使用时的环保性。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有纳米涂层结构的感光型涤纶布,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感光型涤纶布抗菌性能一般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带有纳米涂层结构的感光型涤纶布,包括涤纶布本体,所述涤纶布本体的顶端设置有上编织基层,所述上编织基层远离涤纶布本体的一端设置有第一pu抗拉层,所述第一pu抗拉层的顶端设置有第一纳米抗菌涂层,所述涤纶布本体的底端设置有下编织基层,所述下编织基层远离涤纶布本体的一端设置有第二pu抗拉层,所述第二pu抗拉层的底端设置有第二纳米抗菌涂层。
6.优选的,所述涤纶布本体的顶部设置有等间距的上条形安置槽,所述上条形安置槽内部的中心位置处皆设置有上感光变色纤维条,以便根据光线的不同作出颜色的改变。
7.优选的,所述涤纶布本体的底部设置有等间距的下条形安置槽,所述下条形安置槽内部的中心位置处皆设置有下感光变色纤维条,以便根据光线的不同作出颜色的改变。
8.优选的,所述第一纳米抗菌涂层远离第一pu抗拉层的一端设置有第一pe防水外层,所述第二纳米抗菌涂层远离第二pu抗拉层的一端设置有第二pe防水外层,以使得涤纶布的环保性能得到提升。
9.优选的,所述第一pu抗拉层的底端设置有等间距的上紧固槽,所述上紧固槽的内部安装有上紧固块,所述上紧固块的底端延伸至上紧固槽的外部并与上编织基层的顶端固定连接,以便将第一pu抗拉层稳固设置于上编织基层的顶部。
10.优选的,所述第二pu抗拉层的顶部设置有等间距的下紧固槽,所述下紧固槽的内部安装有下紧固块,所述下紧固块的顶端延伸至下紧固槽的外部并与下编织基层的底端固定连接,以便将第二pu抗拉层稳固设置于下编织基层的底部。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带有纳米涂层结构的感光型涤纶布不仅提高了涤纶布使用时的环保性,达到了涤纶布使用时便于清理的目的,而且延长了涤纶布的使用寿命;
12.(1)通过将第一纳米抗菌涂层与第二纳米抗菌涂层分别设置于第一pu抗拉层的顶
端与第二pu抗拉层的底端,以使得该涤纶布的抗菌性能得到提升,即可降低其滋生大量的细菌,且便于对空气中的甲醛等物质进行灭除,从而提高了涤纶布使用时的环保性;
13.(2)通过将第一pe防水外层与第二pe防水外层分别设置于第一纳米抗菌涂层的顶端与第二纳米抗菌涂层的底端,以使得该涤纶布的防水性能得到提升,即可降低液体污渍对其造成侵蚀的现象,从而达到了涤纶布使用时便于清理的目的;
14.(3)通过将上紧固块与下紧固块分别设置于上紧固槽与下紧固槽的内部,使得第一pu抗拉层与第二pu抗拉层分别设置于上编织基层的顶端与下编织基层的底端,因第一pu抗拉层与第二pu抗拉层皆具有良好的韧性强度,以降低涤纶布因拉扯而产生形变的现象,从而延长了涤纶布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上编织基层俯视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涤纶布本体俯视结构示意图。
19.图中:1、涤纶布本体;2、上编织基层;3、第一纳米抗菌涂层;4、第一pe防水外层;5、第一pu抗拉层;6、上紧固槽;7、上紧固块;8、上感光变色纤维条;9、上条形安置槽;10、下编织基层;11、第二pu抗拉层;12、第二纳米抗菌涂层;13、第二pe防水外层;14、下紧固块;15、下紧固槽;16、下感光变色纤维条;17、下条形安置槽。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1.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带有纳米涂层结构的感光型涤纶布,包括涤纶布本体1,涤纶布本体1的顶部设置有等间距的上条形安置槽9,上条形安置槽9内部的中心位置处皆设置有上感光变色纤维条8;
22.使用时,通过将上感光变色纤维条8设置于上条形安置槽9的内部,以便根据光线的不同作出颜色的改变;
23.涤纶布本体1的底部设置有等间距的下条形安置槽17,下条形安置槽17内部的中心位置处皆设置有下感光变色纤维条16;
24.使用时,通过将下感光变色纤维条16设置于下条形安置槽17的内部,以便根据光线的不同作出颜色的改变;
25.涤纶布本体1的顶端设置有上编织基层2,上编织基层2远离涤纶布本体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pu抗拉层5,第一pu抗拉层5的底端设置有等间距的上紧固槽6,上紧固槽6的内部安装有上紧固块7,上紧固块7的底端延伸至上紧固槽6的外部并与上编织基层2的顶端固定连接;
26.使用时,通过将上紧固块7设置于上紧固槽6的内部,以便将第一pu抗拉层5稳固设置于上编织基层2的顶部;
27.第一pu抗拉层5的顶端设置有第一纳米抗菌涂层3,第一纳米抗菌涂层3远离第一pu抗拉层5的一端设置有第一pe防水外层4,第二纳米抗菌涂层12远离第二pu抗拉层11的一端设置有第二pe防水外层13;
28.使用时,通过第一pe防水外层4与第二pe防水外层13皆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以使得涤纶布的环保性能得到提升;
29.涤纶布本体1的底端设置有下编织基层10,下编织基层10远离涤纶布本体1的一端设置有第二pu抗拉层11,第二pu抗拉层11的顶部设置有等间距的下紧固槽15,下紧固槽15的内部安装有下紧固块14,下紧固块14的顶端延伸至下紧固槽15的外部并与下编织基层10的底端固定连接;
30.使用时,通过将下紧固块14设置于下紧固槽15的内部,以便将第二pu抗拉层11稳固设置于下编织基层10的底部;
31.第二pu抗拉层11的底端设置有第二纳米抗菌涂层12。
32.本技术实施例在使用时,首先将上感光变色纤维条8与下感光变色纤维条16分别设置于上条形安置槽9与下条形安置槽17的内部,以达到感光的目的,进而可根据光线的不同作出颜色的改变,通过将上紧固块7与下紧固块14分别设置于上紧固槽6与下紧固槽15的内部,使得第一pu抗拉层5与第二pu抗拉层11分别设置于上编织基层2的顶端与下编织基层10的底端,因第一pu抗拉层5与第二pu抗拉层11皆具有良好的韧性强度,即可降低涤纶布产生形变的现象,之后通过将第一pe防水外层4与第二pe防水外层13分别设置于第一纳米抗菌涂层3的顶端与第二纳米抗菌涂层12的底端,以使得该涤纶布的防水性能得到提升,即可降低液体污渍对其造成侵蚀的现象,最后通过将第一纳米抗菌涂层3与第二纳米抗菌涂层12分别设置于第一pu抗拉层5的顶端与第二pu抗拉层11的底端,以使得该涤纶布的抗菌性能得到提升,即可降低其滋生大量的细菌,且便于对空气中的甲醛等物质进行灭除,从而完成涤纶布的使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