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戴式电子装置散热结构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9892544阅读:来源:国知局
腔室2014内部的工作流体2016蒸发後于该腔室2014内扩散,令该蒸发的工作流体(或称为汽态工作流体)会往所述导热部201之另一部分其内腔室2014(即该穿戴主体10两旁外的穿戴带体20之前段与後段其内腔室)方向流动,令蒸发的工作流体于该导热部201之另一部分其内腔室2014冷凝後,藉由该导热部201之另一部分其腔室2014内的毛细结构2016回流至该导热部201之一部分(即穿戴带体20之中间段裸露的导热部201)上持续进行汽液循环,以有效达到对该穿戴主体10的发热源10511达到快速解热的效果。
[0037]所以透过本发明之穿戴带体20内包覆有导热部201为可挠性热管,使该导热部201之一部分为裸露与穿戴主体10的发热源10511相贴设的结构设计,得有效大幅增加穿戴电子装置之散热效能,以避免穿戴主体10内产生积热的问题,进而还有效让使用者穿戴时能获得较佳的舒适感的效果。
[0038]如图5、6所示,为本发明之第三实施例之分解与组合示意图,并辅以参阅图4 ;该本实施例之结构及连结关及其功效大致与前述第二实施例相同,故在此不重新赘述,其两者差异处在于:前述导热部201为一硬金属材质构成之热管,且该保护部205则为硬塑胶材质所构成,所以该穿戴带体20之前段与後段(即包覆有保护部205的导热部201之另一部分)是分别朝该下框体104之中心方向内弯曲固定形成一套口 208,该套口 208用以供使用者直接穿戴套入。
[0039]所以透过本发明之穿戴带体20内包覆有导热部201为热管,使该导热部201之一部分为裸露与穿戴主体10的发热源10511相贴设的结构设计,得有效大幅增加穿戴电子装置之散热效能,以避免穿戴主体10内产生积热的问题,进而还有效让使用者穿戴时能获得较佳的舒适感的效果。
[0040]如图7、8、9所示,为本发明之第四实施例之分解与组合及剖面示意图;该本实施例之结构及连结关与其功效大致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同,故在此不重新赘述,该实施例主要是将前述穿戴带体20为一体式长型表带,改设计成为两件式长型表带以及将穿戴带体20之导热部201的裸露部分不贴设发热源10511,而是将导热部201之裸露部分与一贴设发热源10511之传导部207相贴设,但于本发明实际实施时,可以根据使用者对发热源10511数量的多寡或散热需求调整设计将导热部201的裸露部分除了与贴设发热源10511之传导部207相贴设外,还能与相对发热源10511相贴设。
[0041]前述导热部201设有一第一导热体202与一第二导热体203,该保护部205设有一第一保护体2051与一第二保护体2052,该第一、二保护体2051、2052分别包覆对应该第一、二导热体202、203之外侧,并该第一、二导热体202、203之一部分裸露于该容设空间1042内并未分别被该第一、二保护体2051、2052包覆,亦即所述第一、二导热体202、203之另一部分是分别被该第一、二保护体2051、2052整体包覆,此部分位于该穿戴主体10的两旁外面用以供使用者穿戴。
[0042]此外,于本较佳实施之穿戴带体20为两件式长型表带所构成做说明,其後段(即第一、二导热体202、203之裸露部分)容设在该容设空间1042内将间接吸收到的热量(即透过传导部207将接收到热量传给第一、二导热体202、203之裸露部分),快速传导到该穿戴主体10两旁外的穿戴带体20之前段与中间段上,藉由该前端与中段内被包覆的第一、二导热体202、203将接收到的热量向外排热,以有解决该穿戴主体10的中央处理器与图形处理器的热量会囤积在内部造成积热的问题,让中央处理器与图形处理器能运作稳定与快速,进而还有效达到让使用者穿戴时获得较佳的舒适感的效果。
[0043]并前述导热部201的第一、二导热体202、203之裸露部分分别容设在该等凹部1041内并朝该容设空间1042之中心凸伸构成,且于该等凹部1041内的第一、二导热体202,203之裸露部分彼此相对应,且所述电池件102位于该第一、二导热体202、203之裸露部分的下方处。并前述第一、二导热体202、203分别设有一第一导热层2021、2031、一第二导热层2022、2032及一第三导热层2023、2033,前述第一、二导热体202、203之第一、三导热层2021、2031、2023、2033为金属箔(如金箔、银箔、铜箔或铝箔)所构成,于该实施例之第一、二导热体202、203的第一、三导热层2021、2031、2023、2033以铜箔做说明,该第一、二导热体202、203之第二导热层2022、2032为石墨材质所构成,并该第一、二保护体2051、2052为可挠性塑胶材质所构成。
[0044]而所述第一导热体202之第二导热层2022夹设在该第一导热体202之第一、三导热层2021、2023之间,该第二导热体203之第二导热层2032夹设在该第二导热体203之第一、三导热层2031、2033之间,且该第一、二保护体2051、2052分别包覆在相对该第一、二导热体202、203之另一部分的第一、三导热层2021、2031、2023、2033的外侧(即穿戴带体20之前段与中间段内被包覆的导热部201)。前述穿戴主体10更包含一传导部207,该传导部207容设于该容设空间1042内,且位于该电路板105的正下方处,该第一、二导热体202、203则位于该传导部207的下方(即传导部207设于该第一、二导热体202、203上方),且于该实施例之传导部207为均温板做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于具体实施时,亦可选择为热管或其他可传导的元件;并该均温板(即传导部207)设有一腔室2071、一毛细结构2072及复数支撑柱2073,该腔室2071内填充有一工作流体2074(如纯水、纯水、无机化合物、醇类、酮类、液态金属、冷煤或有机化合物),该毛细结构2072形成在该腔室2071内壁上,该等支撑柱2073容设于该腔室2071内,其顶端与底端分别抵设相对该腔室2071内的上壁与下壁。
[0045]前述传导部207的一侧上相邻两相对侧边的表面分别与对应该第一、二导热体202,203之裸露部分的一侧相触接,该传导部207的一侧上其余部分的表面则与相对该电池件102相贴设,而该传导部207的另一侧与电路板105其上的发热源10511(即中央处理器与图形处理器)相贴设,并该传导部207的另一侧对应所述触控显示模组101之底面1012,所以透过该传导部207将吸收到该发热源10511与电池件102产生的热量分别传导给第一、二导热体202、203之裸露部分的第一导热层2021、2031外侧上,令该第一、二导热体202、203之裸露部分的第一导热层2021、2031会迅速传导给各自的第二、三导热层2022、2023、2032、2033上,并同时将前述热量传递到该第一、二导热体202、203之另一部分(即该穿戴主体10两旁外的穿戴带体20之前段与中间段)上向外进行散热,藉以对穿戴主体10达到快速解热的效果。
[0046]因此,透过本发明之穿戴带体20内包覆有第一、二导热体202、203,使该第一、二导热体202、203之一部分为裸露是与对应该传导部207相贴设,该传导部207则与相对穿戴主体10之发热源10511相贴设的结构设计,得有效大幅增加穿戴电子装置之散热效能,以避免穿戴主体10内产生积热的问题,进而还有效让使用者穿戴时能获得较佳的舒适感的效果。
[0047]如图10所示,为本发明之第五实施例之剖面示意图,并辅以参阅图7、8 ;该本实施例之结构及连结关及其功效大致与前述第四实施例相同,故在此不重新赘述,该实施例主要是将前述第四实施例之导热部201改设计为可挠性热管,亦即前述第一、二导热体202、203为一可挠性金属材质构成(如铜材质)之热管,且该第一、二导热体202、203各具有一腔室2024、2034及一毛细结构2025、2035,该该第一、二导热体202、203之腔室2024、2034内填充有一工作流体2026,2036(如纯水、纯水、无机化合物、醇类、酮类、液态金属、冷煤或有机化合物),并前述该第一、二导热体202、203之毛细结构2025、2035形成在各该腔室2024,2034内壁上,并该第一、二保护体2051、2052为可挠性塑胶材质或硬塑胶材质所构成,于该较实施例之第一、二保护体2051、2052以可挠性塑胶材质所构成做说明。
[0048]所以透过本发明之穿戴带体20内包覆有第一、二导热体202、203为可挠性热管,使该第一、二导热体202、203之一部分为裸露是与对应该传导部207相贴设,该传导部207则与相对穿戴主体10之发热源10511相贴设的结构设计,得有效大幅增加穿戴电子装置之散热效能,以避免穿戴主体10内产生积热的问题,进而还有效让使用者穿戴时能获得较佳的舒适感的效果。
[0049]如图11、12所示,为本发明之第六实施例之示意图,并辅以参阅图10 ;该本实施例之结构及连结关及其功效大致与前述第五实施例相同,故在此不重新赘述,其两者差异处在于:前述第一、二导热体202、203为一硬
当前第3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