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戴式电子装置散热结构的制作方法_4

文档序号:9892544阅读:来源:国知局
金属材质构成之热管,且该第一、二保护体2051、2052则为硬塑胶材质所构成,所以该穿戴带体20之前段与中间段(即包覆有第一保护体2051的第一导热体202之另一部分与包覆有第二保护体2052的第二导热体203之另一部分)是分别朝该下框体104之中心方向内弯曲固定形成一套口 208,该套口 208用以供使用者直接穿戴套入,并该第一、二保护体2051、2052为硬塑胶材质所构成。
[0050]所以透过本发明之穿戴带体20内包覆有第一、二导热体202、203为热管,使该第一、二导热体202、203之一部分为裸露是与对应该传导部207相贴设,该传导部207则与相对穿戴主体10之发热源10511相贴设的结构设计,得有效大幅增加穿戴电子装置之散热效能,以避免穿戴主体10内产生积热的问题,进而还有效让使用者穿戴时能获得较佳的舒适感的效果。
[0051]如图13、14所示,为本发明之第七实施例之分解与组合示意图;该实施例之结构及连结关及功效大致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同,故在此不重新赘述,该实施例主要是将前述穿戴带体20为一体式长型表带,改设计成为两件式长型表带以及将穿戴带体20之导热部201的裸露部分贴设对应的发热源上,亦即前述导热部201设有一第一导热体202与一第二导热体203,该保护部205设有一第一保护体2051与一第二保护体2052,该第一、二保护体2051、2052分别包覆对应该第一、二导热体202、203之外侧,并该第一、二导热体202、203之一部分裸露于该容设空间1042内并未分别被该第一、二保护体2051、2052包覆,亦即所述第一、二导热体202、203之另一部分是分别被该第一、二保护整体2051、2052包覆,此部分位于该穿戴主体10的两旁外面用以供使用者穿戴,该第一、二导热体202、203之裸露部分的一侧(即第一、二导热体202、203之一部分)于容设空间1042内用以分别与对应前述发热源10511(即中央处理器与图形处理器)相触接(或贴设),透过该第一、二导热体202、203之裸露部分将吸收到的发热源10511产生的热量迅速传导到该第一、二导热体202、203的另一部分向外达到散热的效果。
[0052]于具体实施时,使用者可以事先根据电路板105其上发热源10511摆设位置的需求,调整设计两件式长型表带的其中一件长型表带上设有导热体,另一件长型表带上则没有导热体,就是该第一导热体202或第二导热体203的一部分接触发热源10511,而未接触发热源10511的第一保护体2051或第二保护体2052内则没有包覆前述第一导热体202或第二导热体203,如图15、16所7K,所述第一保护体2051内未设有该第一导热体202,其一端容设在相对的凹部1041内,该第二保护体内则设有被包覆的第二导热体202,并于容设空间1042内前述第二导热体203之裸露部分的一侧与对应前述发热源10511(即中央处理器与图形处理器)相触接(或贴设),该第二导热体203之裸露部分的另一侧与相对该电池件102相贴设。
[0053]此外,于本较佳实施之穿戴带体20为两件式长型表带所构成做说明,其後段(即第一、二导热体202、203之裸露部分)容设在该容设空间1042内将直接将吸收到的热量,快速传导到该穿戴主体10两旁外的穿戴带体20之前段与中间段上,藉由该前端与中段内被包覆的第一、二导热体202、203将接收到的热量向外排热,以有解决该穿戴主体10的中央处理器与图形处理器的热量会囤积在内部造成积热的问题,让中央处理器与图形处理器能运作稳定与快速,进而还有效达到让使用者穿戴时获得较佳的舒适感的效果。
[0054]如图13、14所示,前述导热部201的第一、二导热体202、203之裸露部分分别容设在该等凹部1041内并朝该容设空间1042之中心凸伸构成,并前述第一、二导热体202、203分别设有一第一导热层2021、2031、一第二导热层2022、2032及一第三导热层2023、2033,前述第一、二导热体202、203之第一、三导热层2021、2031、2023、2033为金属箔(金箔、银箔、铜箔或铝箔)所构成,于该实施例之第一、二导热体202、203的第一、三导热层2021、2031,2023,2033以铜箔做说明,该第一、二导热体202、203之第二导热层2022、2032为石墨材质所构成,并该第一、二保护体2051、2052为可挠性塑胶材质所构成。
[0055]而所述第一导热体202之第二导热层2022夹设在该第一导热体202之第一、三导热层2021、2023之间,该第二导热体203之第二导热层2032夹设在该第二导热体203之第一、三导热层2031、2033之间,且该第一、二保护体2051、2052分别包覆在相对该第一、二导热体202、203之另一部分的第一、三导热层2021、2031、2023、2033的外侧(即穿戴带体20之前段与中间段内被包覆的导热部201)。并于该容设空间1042其内的第一、二导热体202、203之裸露部分的第一导热层2021、2031外侧(即穿戴带体20之後段裸露的导热部201)与相对该发热源10511(即中央处理器与图形处理器)相贴设,而第一、二导热体202、203之裸露部分的第三导热层2023、2033外侧贴设相对该电池件102,所以使该第一、二导热体202,203之第一导热层2021、203会将吸收到中央处理器与图形处理器产生的热量,迅速传导给各自第一、二导热体202、203之第二、三导热层2022、2023、2032、2033上,并同时将前述热量与第三导热层2023、2033吸收到电池件102的热量一并传递到各自该第一、二导热体202、203之另一部分(即该穿戴主体10两旁外的穿戴带体20之前段与中间段)上向外进行散热,藉以对穿戴主体10达到快速解热的效果。
[0056]因此,透过本发明之穿戴带体20内包覆有第一、二导热体202、203,使该第一、二导热体202、203之一部分为裸露与相对穿戴主体10之发热源10511相贴设的结构设计,得有效大幅增加穿戴电子装置之散热效能,以避免穿戴主体10内产生积热的问题,进而还有效让使用者穿戴时能获得较佳的舒适感的效果。
[0057]如图17所示,为本发明之第八实施例之剖面示意图,并辅以参阅图13 ;该本实施例之结构及连结关及其功效大致与前述第七实施例相同,故在此不重新赘述,该实施例主要是将前述第四实施例之导热部201改设计为可挠性热管,亦即前述第一、二导热体202、203为一可挠性金属材质构成(如铜材质)之可挠性热管,且该第一、二导热体202、203各具有一腔室2024、2034及一毛细结构2025、2035,该该第一、二导热体202、203之腔室2024,2034内填充有一工作流体2026、2036 (如纯水、纯水、无机化合物、醇类、酮类、液态金属、冷煤或有机化合物),并前述该第一、二导热体202、203之毛细结构2025、2035形成在各该腔室2024、2034内壁上,且于该容设空间1042其内该第一、二导热体202、203之裸露部分的另一侧相对电池件102相贴设,该第一、二导热体202、203之裸露部分的一侧(即可挠性热管的一侧)与相对该发热源10511(即中央处理器与图形处理器)相贴设,并该第一、二保护体2051、2052为可挠性塑胶材质或硬塑胶材质所构成,于该较实施例之第一、二保护体2051、2052以可挠性塑胶材质所构成做说明。
[0058]于具体实施时,使用者可以事先根据电路板105其上发热源10511摆设位置的需求,调整设计两件式长型表带的其中一件长型表带上设有导热体,另一件长型表带上则没有导热体,就是该第一导热体202 (即第一可挠性热管)或第二导热体203 (即第二可挠性热管))的一部分接触发热源10511,而未接触发热源10511的第一保护体2051或第二保护体2052内则没有包覆前述第一导热体202或第二导热体203,如图18所示,并辅以参阅图15,所述第一保护体2051内未设有第一导热体202 (即第一可挠性热管),其一端容设在相对的凹部1041内,该第二保护体内则设有被包覆的第二导热体202 (即第二可挠性热管),并于容设空间1042内前述第二导热体203之裸露部分的一侧与对应前述发热源10511 (即中央处理器与图形处理器)相触接(或贴设),该第二导热体203之裸露部分的另一侧贴设相对该电池件102。
[0059]所以透过本发明之穿戴带体20内包覆有第一、二导热体202、203为可挠性热管,使该第一、二导热体202、203之一部分为裸露与穿戴主体10的发热源10511相贴设的结构设计,得有效大幅增加穿戴电子装置之散热效能,以避免穿戴主体10内产生积热的问题,进而还有效让使用者穿戴时能获得较佳的舒适感的效果。
[0060]如图19所示,为本发明之第九实施例之分解示意图,并辅以参阅图17;该本实施例之结构及连结关及其功效大致与前述第七实施例相同,故在此不重新赘述,其两者差异处在于:前述第一、二导热体202、203为一硬金属材质构成之热管,且该第一、二保护体2051,
当前第4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