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乘式车辆的整流罩结构以及跨乘式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924757阅读:269来源:国知局
跨乘式车辆的整流罩结构以及跨乘式车辆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覆盖车身前部的跨乘式车辆的整流罩结构以及具备该整流罩结构的跨乘式车辆。
【背景技术】
[0002]在记载于专利文献I的摩托车中,前整流罩以从前叉的上端的前方至侧方覆盖车身的形式设置。
[0003]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61-132481号。

【发明内容】

[0004]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关于专利文献I的摩托车,存在期望更高的高速行驶稳定性的情况。
[0005]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形成的,其目的是提供能够改善高速行驶稳定性的跨乘式车辆的整流罩结构以及跨乘式车辆。
[0006]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的跨乘式车辆的整流罩结构具有:形成有朝车身前方打开的前方开口的前方开口形成部;配置于比所述前方开口靠近车身后方,且形成有朝后方打开的后方开口的后方开口形成部;配置于所述前方开口形成部的下部和所述后方开口形成部的下部之间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具有以越向后方越高的形式倾斜的倾斜面的倾斜壁;和从车身的车宽方向的所述倾斜壁的外侧部向上方突出且在前后方向延伸地形成的外侧壁。
[0007]当行驶风从前方开口流入前方开口的后侧区域时,该行驶风通过倾斜壁并从后方开口流出至车身外部。倾斜壁的倾斜面以越向后方越高的形式倾斜,因此使行驶风与倾斜面碰撞,以此在倾斜面上产生向下的力(以下称为“下压力(down force)”),从而产生将车轮向路面按压的力。后方开口向车身后方开放并配置,因此能够促进从前方开口向后方开口的行驶风的流动,能够抑制行驶风的流速降低。又,通过外侧壁防止倾斜面上流动的行驶风偏离至车身的车宽方向外侧。因此,能够在倾斜面上有效地产生下压力。
[0008]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的跨乘式车辆具备车身、和以覆盖所述车身的前部的形式设置的上述跨乘式车辆的整流罩结构。
[0009]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在倾斜面上有效地产生下压力,因此能够改善高速行驶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示出根据实施形态的跨乘式车辆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2是示出根据实施形态的跨乘式车辆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3是放大示出整流罩结构的左半部分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4是从前方右侧观察整流罩结构的左半部分的结构的放大立体图;
图5是纵向剖切左侧的空气动力(aerodynamic)装置并从左侧观察的要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1]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根据本发明的跨乘式车辆的优选实施形态。以下说明中使用的各方向是由骑乘跨乘式车辆的驾驶员观察的各方向,左右方向与车身的车宽方向一致。以下说明中,将车身的车宽方向内侧称为“内侧”,将车身的车宽方向外侧称为“外侧”。
[0012]首先,说明需要在本实施形态的跨乘式车辆10中使下压力作用于车身的原因。在跨乘式车辆10中,侧整流罩44a、44b从前端部向后端部行进而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从而岔开朝向驾驶员的腿部的行驶风。侧整流罩44a、44b的后端部位于散热器芯22a的附近。通过散热器芯22a的行驶风不被侧整流罩44a、44b干扰,从而偏离地流向车宽方向后下方。侧整流罩44a、44b具有向散热器芯22a引导行驶风的导风功能。各侧整流罩44a、44b的车宽方向内侧面配置为比散热器芯22a向前方延伸。左侧的侧整流罩44a和右侧的侧整流罩44b之间的空间的上方由前照灯单元56以及前整流罩42等堵住。又,左右一对侧整流罩44a、44b之间形成有可导入行驶风的开口,在侧整流罩44a、44b之间且比侧整流罩44a、44b的前端部靠近后侧的位置配置有散热器22a。借助于此,将导入至侧整流罩44a、44b之间且比侧整流罩44a、44b的前端靠近后方的行驶风引入至散热器22a,而防止其偏离至车宽方向外侧。
[0013]在因高速行驶而导入至侧整流罩44a、44b之间的空间的行驶风量大时,因导入至侧整流罩44a、44b之间的行驶风而在车辆1中产生向上提升前轮26的方向的作用力,容易降低前轮26的接地载荷。在本实施形态中,散热器22a的前表面以及发动机20的气缸前表面随着向下方行进而向后方倾斜,因此向上提升前轮26的方向的作用力易起作用。在本实施形态中,由于采用后述的前整流罩结构14,因此借由与前整流罩42的面向上方的表面碰撞的行驶风,而产生下压力,产生向下按压前整流罩42的力。借助于此,在高速行驶时,能够抑制前轮26的接地载荷的低下,能够使驱动力以及制动力容易从前轮26传递至路面。又,与导入至侧整流罩44a、44b之间的空间的行驶风无关地产生下压力,从而提高前轮26的接地载荷,以此能够提尚从如轮26施加于路面的驱动力以及制动力,能够改善彳丁驶性能。
[0014]以下,具体地说明跨乘式车辆10的结构等。图1是示出根据实施形态的跨乘式车辆1的结构的俯视图。图2是示出跨乘式车辆1的结构的主视图。本实施形态的跨乘式车辆1是摩托车,在行驶时承受来自前方的行驶风。如图1所示,跨乘式车辆10具有车身12、和以覆盖车身12前部的形式设置的前整流罩结构14。
[0015]如图1所示,车身12具有车身框架18、搭载于车身框架18的发动机20、和冷却发动机20的冷却装置22。冷却装置22具有使从发动机20夺走热的冷却液和行驶风之间进行热交换的散热器芯22a。散热器芯22a以使承受行驶风的表面朝向前方的形式配置于发动机20的前方。
[0016]又,如图2所示,车身12具有:设置于车身框架18(图1)前部的左右一对前叉24a、24b;支持于前叉24a、24的前轮26;设置于车身框架18(图1)后部的摇臂(图示省略);由摇臂支持的后轮28 ;和前挡泥板30。
[0017]此外,如图1所示,车身12具有转向把手34、设置于转向把手34的后侧的燃料箱36、和设置于燃料箱36的后侧的座椅38。转向把手34上设置有左右一对手柄40a、40b。驾驶员跨坐在座椅38上并握住手柄40a、40b,操作转向把手34。
[0018]如图2所示,前整流罩结构14具有:形成为在前挡泥板30的上方且前叉24a、24b的上端前方覆盖车身12的结构的前整流罩42;和形成为在前叉24a、24b的左右方向两侧覆盖车身12的结构的左右一对侧整流罩44a、44b。前整流罩结构14是从车身正面观察时在前方露出的部分。前整流罩结构体14可以由一个构件形成,也可由多个构件连接而形成。前整流罩结构体14的外形状形成为从前端越向后方行进而越向车宽方向外侧偏离、且越向上方以及下方偏离的形状。本实施形态的前整流罩结构14包括产生下压力的空气动力装置46a、46b并且由它们构成。
[0019]如图2所示,前整流罩42的上表面构成随着向后方行进而升高地倾斜的倾斜面42a。而且,前整流罩42支持挡风玻璃48且安装有左右一对的后视镜60a、60b。
[0020]如图2所示,在前整流罩42的前端部42b上形成有朝前方打开的左右一对开口部62a、62b。在本实施形态中,冲击进气管(ram duct)63与左侧的开口部62a连接。从开口部62a吸入至冲击进气管63的空气通过未图示的空气滤清器等后供给至发动机20(图1)。在前整流罩42的下方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