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乘式车辆的整流罩结构以及跨乘式车辆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924757阅读:来源:国知局
形成有用于向散热器芯22a供给行驶风的散热器开口 23。另外,冲击进气管63也可以与右侧的开口部62b连接。
[0021]如图1所示,左右一对的侧整流罩44a、44b分别形成为随着从前端向后方行进而向外侧平滑地鼓出的板状。如图2所示,各侧整流罩44a、44b以从车身侧方观察时其上部与前整流罩42的外侧部64a、64b在车宽方向上隔着间隔重叠的形式安装于车身12。前整流罩结构14的外侧部14a、14b由侧整流罩44a、44b构成。借助于此,在整流罩结构14的外侧部14a、14b上设置有在俯视时随着从前端向后端行进而向外侧平滑地鼓出以此减少空气阻力的鼓出部83;和使朝向驾驶员的行驶风流向外侧的防风部81。前整流罩结构体14在车宽方向外表面形成有外侧部14a。鼓出部82在外侧部14a中位于前部分,并且随着从前端向后方行进而向车宽方向外侧平滑地鼓出。在本实施形态中,鼓出部82具有倾斜壁80、外侧壁82以及上壁86。防风部81是在从车身正面观察时与乘车姿势的驾驶员重叠,并且是位于比驾驶员靠近前方的位置的部分。为了防止行驶风冲击驾驶员,防风部81在前整流罩结构体14中形成于较外侧部分。在本实施形态中,防风部81由前整流罩42的侧部和侧整流罩44a、44b构成。
[0022]图3是示出设置于整流罩结构14的左半部分的空气动力装置46a的结构的主视图。图4是从前方右侧观察整流罩结构14的左半部分结构的放大立体图。图5是纵向剖切左侧的空气动力装置46a并示意性地示出从左侧观察的结构的剖视图。在本实施形态中,前整流罩42和左侧的侧整流罩44a构成左侧的空气动力装置46a,前整流罩42和右侧的侧整流罩44b构成右侧的空气动力装置46b。左侧的空气动力装置46a和右侧的空气动力装置46b形成为左右对称。以下,着眼于左侧的空气动力装置46a并说明空气动力装置46a、46b的结构。
[0023]如图3以及图4所示,空气动力装置46a具有:利用行驶风产生作为负升力的下压力的升力产生部66;和向升力产生部66引导行驶风的引导部68。升力产生部66设置于前整流罩结构14的外侧部14a,引导部68设置于整流罩结构14的前端部14c。空气动力装置46a形成于前整流罩结构体14的车宽方向两侧部。空气动力装置46a配置于比散热器开口 23靠近上方的位置,并且形成于前整流罩结构体14的前部且比前叉24a、24b靠近前方的位置。在比前叉24a、24b靠近前方的位置上配置空气动力装置46a、46b,以此能够在产生下压力时增大向下按压前叉24a、24b的力矩(Moment )。优选的是像这样将空气动力装置46a、46b尽量设置于前方。空气动力装置46a形成于比前整流罩42的上表面靠近外侧的前整流罩侧表面部。空气动力装置46a配置于比挡风玻璃48以及后视镜60a靠近后方的位置。又,空气动力装置46a配置于和转向手柄40a相同高度的位置,并且配置于前照灯单元56的侧方。
[0024]如图3以及图4所示,升力产生部66具有具备大致四边形的横截面的筒状部70。如图5所示,在筒状部70的前部设置前方开口形成部72,该前方开口形成部72上形成有朝车身前方打开的前方开口 72a。形成有连通车身前方的空间和前方开口 72a的空间。借助于此从车身前方流向后方的行驶风能够导入至前方开口72a内。同样地形成有连通车身后方的空间和后方开口的空间。借助于此,从后方开口 76a流入后方的行驶风能够导出至车身后方的外部空间。又,在筒状部70的前部中比前方开口形成部72靠近前方的位置上设置形成有导入口74a的导入口形成部74。导入口74a朝车宽方向内侧开口。导入口 74a使由引导部68引导的行驶风朝前方开口72a偏向。在筒状部70的后部设置形成有朝车身后方打开的后方开口76a的后方开口形成部76。
[0025]如图5所示,在筒状部70的内部形成有从导入口 74a经过前方开口 72a到达后方开口 76a的行驶风流路R。前方开口 72a形成为其开口面积SI小于后方开口 76a的开口面积S2、且小于导入口74a的开口面积S3的结构。即,流路R的截面积在前方开口72a处缩小。因此,在流路R中流通的行驶风在前方开口 72a处流速增大。
[0026]如图5所示,在筒状部70的底部设置有倾斜壁80,该倾斜壁80具有以越向后方越高的形式倾斜的平滑的倾斜面80a。倾斜壁80连续地配置于前方开口形成部72的下部和后方开口形成部76的下部之间。倾斜壁80的倾斜面80a是倾斜壁80的上表面,在前后方向连接前方开口 72a的下端和后方开口 76a的下端,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在本实施例中,后方开口72a配置于比前方开口 72a靠近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因此,倾斜面80a随着从前端向后方行进而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具体而言,倾斜面80a随着向后方行进而向车宽方向外侧平滑地弯曲。倾斜壁80的倾斜面80a形成为前后方向尺寸大于上下方向尺寸。在本实施例中,倾斜壁80a的后端部配置于比挡风玻璃48靠近后方的位置,具体而言,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至前叉24a、24b的位置。在前整流罩42的侧表面形成有倾斜面80a,因此与前整流罩42上表面形成倾斜面的情况相比,容易增大前后长度。在前整流罩42的侧表面形成有倾斜面80a,因此能够防止从后方开口 76a导出的行驶风流向驾驶员。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形态中,倾斜壁80一体地形成于在整流罩结构14的外侧部14a设置的侧整流罩44a的内侧面。即,倾斜壁80配置于比鼓出部83靠近内侧的位置。倾斜面80a配置在比挡风玻璃48靠近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
[0027]如图3所示,形成有从倾斜壁80的外侧部80b向上方突出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外侧壁82。在本实施形态中,外侧壁82由设置于整流罩结构14的外侧部14a的侧整流罩44a构成。外侧壁82配置在比转向把手34上设置的手柄40a的外侧端靠近内侧且比前轮26靠近上方的位置。在外侧壁82的前端部形成有以封闭筒状部70的前端的形式向内侧弯曲的弯曲部82a。通过外侧壁82防止从导入口 74a流入流路R的行驶风偏离至外侧。
[0028]在筒状部70的顶部设置有板状的上壁86,所述板状的上壁86具有以越向后方越高的形式倾斜的平滑的倾斜面86a。如图5所示,上壁86连续地配置于从导入口形成部74经由前方开口形成部72直至后方开口形成部76的区域内。上壁86的倾斜面86a相对水平面的倾斜角度设定为大于倾斜壁80的倾斜面80a相对水平面的倾斜角度。借助于此,后方开口 76a的开口面积大于前方开口 72a的开口面积。又,上壁86的后端配置于比倾斜壁80的后端靠近前方的位置,后方开口 76a以越向后方而高度越低的形式倾斜。借助于此也能够增大后方开口 76a的开口面积。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形态中,上壁86与倾斜壁80以及外侧壁82—起一体地形成于侧整流罩44a的内侧面。通过上壁86防止从导入口 74a流入流路R的行驶风偏离至上侧。
[0029]如图3所示,在倾斜面86a的上表面的外侧部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且向上方突出的突条88。突条88具有半圆形的横截面,通过突条88构成从内侧向外侧升高的阶梯部88a。通过阶梯部88a抑制在倾斜面86a上流通的行驶风偏离至外侧。另外,不特别限定突条88的横截面形状,例如可以是三角形、四边形、倒“L”字形。
[0030]如图3所示,在倾斜壁80的内侧部80c的上方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内侧壁90 ο在本实施形态中,内侧壁90由前整流罩42的外侧部64a构成。像这样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