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和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9925135阅读:来源:国知局
第I托架57a的第2固定部58b通过一根螺钉62固定在第I热交换单元35的轮缘部53。
[0086]同样,第2托架57b与第4托架57d同时跨越第2热交换单元36的第I端板40的轮缘53a和第3热交换单元37的第I端板49的轮缘53a。第2托架57b的第I固定部58a通过一根螺钉固定在第3热交换单元37的轮缘53a。第2托架57b的第2固定部58b通过一根螺钉62固定在第2热交换单元36的轮缘部53a。
[0087]因此,相互独立的第I至第3热交换单元35、36、37通过第I至第4托架57a、57b、57c和57d形成类似Z字形的结构。
[0088]第I至第3热交换单元35、36、37相互结合时,构成第I热交换单元35的稳向板38的短边44b和构成第3热交换单元37的稳向板38的短边44a相互对接。同样构成第2热交换单元36的稳向板38的短边44a和构成第3热交换单元37的稳向板38的短边44b相互对接。
[0089]其结果是,第I热交换单元35的后端与第3热交换单元37的顶端的边界及第2热交换单元36的前端和第3热交换单元37的下端的边界可以减少空气漏出。
[0090]如图6和图7所示,贯穿第I端板40的传热管39的直管部39a的开口端通过多个U型弯头65连接。几个U型管65跨越第I热交换单元35和第3热交换单元37,并且还跨越第2热交换单元36和第3热交换单元37。
[0091]如图8所示,传热管39的弯曲部39b在第I至第3热交换单元35、36、37中行方向两个、段方向三个排列,向第2端板41突出。而且弯曲部39b在第2端板41的轮缘54a、54b之间也存在。
[0092]因此,传热管39和U形管65相互协作,构成蛇形弯曲的制冷剂管道。
[0093]如图11所示,第I热交换单元35和第2热交换单元36之间相互共通,具有相同的形状。换句话说,第I热交换单元35和第2热交换单元36与第3热交换单元呈同一方向排列。
[0094]此外,第3热交换单元37与第I热交换单元35及第2热交换单元36呈轴对称形状。因此本实施例中,第I至第3热交换单元35、36、37中的稳向板38是共通的。
[0095]将热交换器配置在外壳5的热交换室19中,第I至第3热交换单元35、36、37的第2端板41和第2侧部绝热材料13b之间含有传热管39的弯曲部39。第2端板41的轮缘54a从第2端板41向第2侧部绝热材料13b突出,封闭了第2端板41与第2侧部绝热材料13b之间的空隙。
[0096]此外本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热交换室19中竖立的第3热交换单元37的轮缘54a的一端向第2热交换单元36的轮缘54a的一端延伸。因此能够排除从相邻的轮缘部54a之间漏出气体,从而不用进行热交换能够将空气的漏出抑制在最低限度。
[0097]第I实施例中,通过风扇电机使风扇23a和23b旋转,旋转的风扇23a、23b从送风室18沿轴方向吸入的空气,吸入的空气从风扇23a、23b的外缘传递至风扇壳体25a、25b的内侧。
[0098]因此,如图1和图5的箭头所示,建筑物室内的空气从天花板3的吸入格栅15通过外壳5的吸入口 14进入送风室18。进入送风室18的空气通过风扇盒子25a、25b的送风口 27a、27b吹至热交换器28。
[0099]热交换器28的第3热交换单元37竖立在在热交换室19中,与送风口27a和27b相对。因此从送风口 27a、27b垂直热交换19的空气大多数通过第3热交换单元37的稳向板38。热交换室19内残余的空气通过第3热交换单元37顶端的吹出口 16吹至第I热交换单元35的稳向板38、第3热交换单元38下端和第2热交换单元36的稳向板38。
[0100]因此,热交换器28将送风口27a、27b吹出的空气与传热管39流过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如果所述空气为冷气时,可以通过热交换将空气变为暖气。热交换后的空气从吹出口16通过吹出管向室内输送。
[0101]第I实施例的热交换器28由第I至第3热交换单元35、36、37组合形成Z字形的三维立体弯曲形状。因此将本实施例的热交换器与常规的笔直倾斜热交换器相比,本实施例的热交换器可以减少热交换器19的深度。
[0102]因此,本实施例可以减少热交换室19的深度尺寸,相应的可以将室内单元I的外壳5制成紧凑的形状。
[0103]而且,热交换器19为弯曲的形状,能够有效的保证热交换器28的热容量。因此可以在压缩的热交换室19内放置更大的热交换器28,为室内单元I提供优异的热交换形成。
[0104]同时,随着外壳5的压缩,外壳5的重量也会减轻。因此可以改善将室内单元I安装在天花板空间4的过程。而且,外壳5变小后能够降低外壳5的制造成本,使我们获得廉价的室内单元I。
[0105]此外,根据第I实施例,第3热交换单元37竖立在热交换室19中,从送风口27a、27b的开口端到第I热交换单元35前端的距离差、送风口 27a、27b开口端到第2热交换单元37后段的距离差与常规直型热交换器倾斜放置在热交换室内相比距离更短。因此空气能够均匀的吹至热交换器28,具有良好的热交换性能。
[0106]特别是第I实施例中,第I热交换单元35从第3热交换单元37的顶端向吹出口18斜向上倾斜,第2热交换单元36从第3热交换单元37的下端向隔板12斜向下倾斜。因此,第I热交换单元35和第2热交换单元36的背面能够非常容易接触空气,能够确保第I热交换单元35和第2热交换单元36通过的空气量。因此,获得了具有优异热交换性能的热交换器28。
[0107]此外,第I实施例中,能够排除第I热交换单元35和第3热交换单元37的边界及第2热交换单元36和第3热交换单元37的边界的空气漏出。因此,第I至第3热交换单元35、36、37的边界不用热交换就能减少空气的泄漏,而这对提高热交换器28的热交换性能是有利的。
[0108]另外,第I实施例中,第I至第3热交换单元35、36、37均与稳向板38共同,能够减少热交换其28的部件数量。其结果是,热交换器28的成本降低,能够获得廉价的室内单元I。
[0109]第I实施例中,第3热交换单元37竖立在热交换室19中,为了使第3热交换单元37的顶端比第3热交换单元37的下端更接近吹出口 16,将第3热交换单元37向前倾斜;或者为了使第3热交换单元37的下端比热交换单元37的上端更接近吹出口 16,将第3热交换单元37向后倾斜,这也是可行的。
[0110][第2实施例]
[0111]图17公开了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第2实施例中,关于传热管39的直管部39a的排列方式与第I实施例不同。其它热交换器28的组成与第I实施例相同。因此第2实施例中,与第I实施例相同的组成部分使用一样的参考符号,并省略该说明。
[0112]如图17所示,第I至第3热交换单元35、36、37的传热管39的直管部39a,每一个在列方向按照指定的间距Pl排列,在行方向按照指定的间距P2排列。间距P2大于Pl。
[0113]第I热交换单元35和第3热交换单元37之间的区域含有第I热交换单元35的三根传热管39的直管部39a和第3热交换单元37的三根传热管39的直管部39a,两者相互靠近。相邻传热管的直管部39a的间距为P3,P3与上述Pl间距相等。相邻两根传热管的直管部39a之间有直线SI通过。此外,沿着行方向相邻传热管的直管部39a的间距为P4,P4与P2间距相等,相邻两根传热管的直管部39a之间有上述直线SI通过。
[0114]同样,第2热交换单元36和第3热交换单元37之间的区域含有第2热交换单元36的三根传热管39的直管部39a和第3热交换单兀37的三根传热管39的直管部39a,两者相互靠近。相邻传热管的直管部39a的间距为P5,P5与上述Pl间距相等。相邻两根传热管的直管部39a之间有直线S2通过。此外,沿着行方向相邻传热管的直管部39a的间距为P6,P4与P2间距相等,相邻两根传热管的直管部39a之间有上述直线S2通过。
[0115]根据第2实施例,第I热交换单元35和第3热交换单元37之间的边界中相邻传热管39的直管部39a之间的间距P3、P4和第2热交换单元36和第3热交换单元37边界之间的相邻传热管39的直管部39a之间的间距P5、P6,与各单元中设定的传热管39的直管部39a的间距Pl和P2相等,组成了第I至第3热交换单元35、36、37。
[0116]因此,可以减少第I热交换单元35的传热管39与第3热交换单元37的传热管39之间跨越的U型管及第2热交换单元36的传热管与第3热交换单元37的传热管39之间跨越的多个U形管的种类。因此,通过使用同一种U形管,降低了热交换器28的成本。与此同时,因为减少了U形管的种类,使热
当前第3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