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和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_5

文档序号:9925135阅读:来源:国知局
施例中,传热管39在与第I至第3平板部87a、87b、87c相对的行方向为两根、列方向为三根排列,与稳向板连接呈一体化。
[0151]第7实施例中,稳向板87与第I至第3热交换部81、82、83连接,呈略Z字形的形状。因此,热交换器28的第I至第3热交换器部81、82、83相互连接呈一体化构造,是构成热交换单元的重要因素。
[0152]因此,第I至第3热交换部81、82、83不需要通过多个托架结合,省略了专用支架。因此减少了热交换器28的部件数量,提高了热交换器28组装过程中的施工便利性,降低了热交换器28的成本。
[0153][第8实施例]
[0154]图24和图25公开了第8实施例。第8实施例展示了一体化热交换器28的制造顺序。热交换器28的构成基本与上述第7实施例相同。
[0155]如图24所示,热交换器28为一体化构造物,含有第I热交换部81、第2热交换部82、第3热交换部83,室内单元I从侧面观察时呈略Z字形的连续形状。
[0156]构成热交换器28的稳向板87含有第I至第3平板部87a、87b、87c。第I至第3平板部87a、87b、87c形成整体,具有略Z字形的连续形状。第I至第3平板部87a、87b、87c分别含有一对径直的长边91a、91b和一对径直的短边92a、92b。长边91a、91b相互平行。短边92a、92b也相互平行,与长边91a、91b交叉并倾斜延伸。
[0157]热交换器28的传热管39在第I至第3平板部87a、87b、87c的相对方向成行方向两根,列方向三根排列,与稳向板87连接后呈一体化。
[0158]图25展示了组成各稳向板87的径直的板状稳向板基座93。稳向板基座93配置在第I至第3平板部87a、87b、87c,第I平板部87a和第3平板部87c之间形成V字形刻痕以及第2平板部87b和第3平板部87c之间也形成V字形刻痕。稳向板基座93呈直线排列。
[0159]第I刻痕94位于第I平板部87a的短边92b和第3平板部87c的短边92a。第I平板部87a的短边92b和第3平板部87c的短边92a交叉处形成第I弯曲预留处96a。第I弯曲预留处96a连接第I平板部87a和第3平板部87c。
[0160]第2刻痕95位于第2平板部87b的短边92a和第3平板部87c的短边92b。第2平板部87b的短边92a和第3平板部87c的短边92b交叉处形成第2弯曲预留处96b。第2弯曲预留处96b连接第2平板部87b和第3平板部87c。而且第I刻痕94和第2刻痕95相互向相反的方向展开。
[0161]传热管39的直管部39a插入稳向板基座93的第I至第3平板部87a、87b、87c的多个嵌合孔97中。与上述第I实施例相同,传热管39的直管部39a插入第I至第3平板部87a、87b、87c的嵌合孔97后,使用棒状的夹具将其口径扩大,使传热管39与第I至第3平板部87a、87b、87c固定。因此,传热管39在第I至第3平板部87a、87b、87c的行方向两根、段方向三根排列,并且都穿过稳向板基座93,与稳向板基座93协同构成稳向板组件98。
[0162]第8实施例中,组成稳定板组件后,如图25的箭头所示,沿着第I刻痕94和第2刻痕95的关闭方向将稳定板基座93的第I弯曲预留处96a和第2弯曲预留处96b强制弯曲。
[0163]其结果是,第I稳向板87a的短边92b与第3平板部87c的短边92a接触,第2平板部87b的短边92a与第3平板部87c的短边92b接触。因此弯曲后第I至第3平板部87a、87b、87c相互连接形成整体,获得呈略Z字形的连续形状的热交换器28。
[0164]第8实施例中,作为稳向板87基础的稳向板基座93在折叠第I弯曲预留处96a和第2弯曲预留处96b前为径直的板状结构。因此能够改善稳向板基座93从原材料切出时的材料耗费,提高产量。
[0165]而且,将多个传热管88通过夹具扩张后固定在稳向板87的制作工序,能够直接利用原来制造热交换器的设备,减少制造热交换器28的成本。
[0166]符号说明
[0167]5…外壳、18...送风室、19...热交换室、21...送风装置、28...热交换器、35,81…第I热交换部(第I热交换单元)、36,82...第2热交换部(第2热交换单元)、37,83…第3热交换部(第3热交换单元)。
【主权项】
1.一种空调,其特征在于,热交换室和送风室具有外壳,所述外壳配置在所述热交换室,热交换器在制冷剂和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所述外壳配置在所述送风室,送风装置向所述热交换器输送空气; 所述热交换器包括第I热交换部、第2热交换部和第3热交换部,所述第I热交换部从所述送风装置向外延伸,所述第2热交换部从所述第I热交换部开始沿着所述外壳的厚度方向向所述送风装置延伸,所述第2热交换部连接所述第I热交换部和所述第2热交换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I热交换部、所述第2热交换部和所述第3热交换部为相互独立的元件,所述第I至第3热交换部组合后构成所述热交换器,所述第I至第3热交换部组合为,所述第I热交换部的一端与所述第3热交换部的一端对接,所述第2热交换部的一端与所述第3热交换部的一端对接。3.根据权利要求1和2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装置具有向所述热交换室吹送空气的送风口,所述热交换器的所述第3热交换部在所述热交换室内朝向所述送风口。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I至第3热交换器部具有多根传热管,多种制冷剂流过所述传热管,多个稳向板与传热管连接; 所述稳向板具有四角形的长边和短边,短边与长边交叉并且倾斜延伸,所述稳向板排成一列并相互间隔; 所述传热管沿着所述稳向板的排列方向配置,并且将所述稳向板贯通,所述传热管与所述稳向板的长边和短边之间均存在间隔; 所述第I热交换部的稳向板与所述第2热交换部的稳向板形状相同,所述第3热交换部的稳向板与所述第I热交换部的稳向板和所述第2热交换部的稳向板均呈轴对称形状。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I至第3热交换部,具有多个传热管和多个稳向板,制冷剂流过每个所述导热管,所述稳向板与传热管连接; 所述稳向板具有长方形的长边和短边,短边与长边交叉并且倾斜延伸,所述稳向板排成一列并相互间隔; 所述传热管沿着所述稳向板的排列方向配置,并且将所述稳向板贯通,所述传热管沿着所述稳向板的长边和短边按指定间隔排列; 所述第I至第3热交换部中相邻的所述传热管的开口端通过U型管连接,所述第I至第3热交换部中,所述第I热交换部与所述第3热交换部之间相邻的传热管开口端间距、所述第2热交换部与所述第3热交换部之间相邻的所述传热管开口端间距与沿着所述稳向板长边和短边的传热管的间距相等。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I热交换部、所述第2热交换部及所述第3热交换部为相互连接的一体化构造。7.一种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配置在室内单元的热交换室,将送风装置送来的空气与冷却剂进行热交换,第I热交换部从所述送风装置向外延伸,第2热交换部从所述第I热交换部沿着所述室内单元的厚度方向向所述送风装置延伸,所述第3热交换部连接所述第I热交换部和所述第2热交换部。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I热交换部、所述第2热交换部及所述第3热交换部为相互独立的元件,所述第I至第3热交换部组成形成三维立体结构,所述第I至所述第3热交换部组合时,所述第I热交换部的一端与所述第3热交换部的一端对接,所述第2热交换部的一端与所述热交换部的另一端对接。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I热交换部、所述第2热交换部及所述第3热交换部为相互连接的一体化构造。
【专利摘要】一种空调,外壳(5)内含有热交换室(19)和送风室(18),所述热交换室(19)内配置有热交换器(28)、所述送风室(18)配置有送风装置(21)。所述热交换器包括第1热交换部(35)、第2热交换部(36)和第3热交换部(37),所述第1热交换部(35)从所述送风装置(21)向外延伸,所述第2热交换部(36)从所述第1热交换部(35)开始沿着所述外壳(5)的厚度方向向所述送风装置(21)延伸,所述第3热交换部(37)连接所述第1热交换部(35)和所述第2热交换部(36)。
【IPC分类】F28F1/32, F24F1/00, F24F13/30, F25B39/00, F28D1/047
【公开号】CN105705870
【申请号】
【发明人】我科贤二, 佐佐木术, 海野英晴, 青藤诚哉, 勝又政敏, 日向野和広, 白川畅介
【申请人】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公开日】2016年6月22日
【申请日】2013年12月26日
当前第5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