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容量血液回收分离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572381阅读:574来源:国知局
一种小容量血液回收分离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血液回收分离杯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与血液回收分离机配套使用的一种小容量血液回收分离杯。
【背景技术】
[0002]目前,为了减少宝贵血液资源的浪费并满足临床输血治疗的需求,避免或者减少异体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术中输血自体失血回收、血液成份分离、治疗性血浆置换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真正实现了 “用自己的血救自己”。大部分医疗机构致力于自体血液回收系统的研发,已经取得了很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由于现有常用的血液回收分离杯因其结构不合理,对于小容量的失血不能做到有效的收集并回收,特别是一些稀有血型的丢失,更是直接影响了血液的回收应用,造成了血液资源的直接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小容量血液回收分离杯,能够有效地回收小容量的失血,并进行血液的分离、收集,以减少小容量血液的损失。
[000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小容量血液回收分离杯,包括静止头、杯盖以及杯核和杯体,所述静止头的中空腔体内固定连接上罩、下罩,在静止头上设有血液入口和血浆出口,所述杯体是“T”形中空腔体,其上部是血浆分离腔,下部是锥形中空腔体,所述杯盖固定连接在杯体入口端,所述杯核位于血浆分离腔内且与杯体固定连接,所述血液入口通过下罩与杯体锥形中空腔体相通,所述血浆出口通过上罩、下罩之间的夹层通腔与血浆分离腔相通。
[0005]优选地,所述杯体上部的血浆分离腔是外径为84mm的圆柱体腔,下部的锥形中空腔体高度为65mm,锥形体底部的小端外径为23mm。
[0006]优选地,所述杯体的锥形中空腔体底部设置一截圆柱形的定位部,所述定位部外径小于与定位部邻接的锥形中空腔体最小外径。
[0007]优选地,所述上罩、下罩均为倒立“T”形结构的中空腔体,在上罩、下罩尾端分别设置倒立“V”形伞状的上引流板、下引流板,且所述上引流板、下引流板均位于杯盖与杯核之间的杯体内腔中。
[0008]优选地,所述上罩与静止头内腔之间的接触部位设置密封碗,在密封碗内固定连接密封垫,在杯盖顶部的出口端密封套接密封圈,所述密封垫的外径大于密封碗、密封圈的外径,密封垫的内径小于密封圈的内径,在密封垫与密封圈之间留有一定间隙。
[0009]优选地,所述的密封碗为波浪形密封碗。
[0010]优选地,所述下罩底部固定连接中心管,所述中心管与下罩的中空通腔直接相通,其一端延伸至杯体下部的锥形通腔底部。
[0011]优选地,所述中心管与下罩之间是以超声波焊接方式或者以一体化注塑成型方式固定连接。
[0012]优选地,所述杯盖是以焊接方式或者反螺纹连接方式固定在杯体入口端。
[0013]优选地,所述杯核与杯体之间是以过盈配合方式紧固连接。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杯体下部是锥形中空腔体,在分离杯与血液回收分离机配套使用过程中,进入杯体的抗凝全血在离心力作用下在血浆分离腔中被分离出远心端的血细胞层和近心端的血浆层,其中的血浆通过血浆溢流缝被推入到分离杯的血浆收集腔,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最终从静止头上的血浆出口排出分离杯,从而方便、有效地实现了对术中小容量血液的回收、分离,减少了术中小容量血液的损失;同时,本分离杯为全密封结构,能够避免血液、血浆在回收、分离过程中发生污染,可以充分满足其临床使用安全的要求。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小容量血液回收分离杯的构造图。
[0016]图中部品标记名称:1_静止头,2_密封碗,3_密封塾,4_密封圈,5_上罩,6_杯盖,
7-下罩,8-杯体,9-杯核,10-中心管,11-血液入口,12-血浆出口,13-血浆收集腔,14-血浆溢流缝,15-血浆分离腔,51-上引流板,71-下引流板,81-定位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18]如图1所示的一种小容量血液回收分离杯,包括静止头1、密封碗2、密封垫3、密封圈4、上罩5、杯盖6、下罩7、杯体8以及杯核9和中心管10,所述静止头I为中空腔体,其位于分离杯顶部,在静止头I上设有血液入口 11和血浆出口 12。所述上罩5、下罩7的主体部分均为圆柱状的中空腔体,在上罩5、下罩7的主体部分尾端分别设置倒立“V”形伞状的上引流板51、下引流板71,使得上罩5、下罩7形成倒立“T”形结构的中空腔体;所述上罩5与下罩7之间以同轴方式套装,其中心轴线重合,上罩5位于外层,其顶端低于下罩7顶端,下罩7位于内层,且下罩7尾端的下引流板71位于上罩5尾端的上引流板51下方,所述上引流板51与下引流板71之间相互平行且保持一定间距,所述上罩5、下罩7的圆柱状主体部分也相互平行且保持一定间距。
[0019]所述杯体8为“T”形中空腔体且位于静止头I正下方,杯体8上部是圆柱状血浆分离腔15,下部是锥形中空腔体。所述中心管10位于杯体8内腔中且与下罩7的中空通腔直接相通,中心管10的一端延伸至杯体8下部的锥形通腔底部,另一端则贯穿杯核9后与下罩7底部固定连接。通常,中心管10与下罩7之间以超声波焊接方式固定连接,为了节省成本,也可以将中心管10与下罩7以一体化注塑成型方式固定连接起来。在血浆分离腔15内固定安装有倒立“U”形的杯核9,所述杯核9与杯体8之间以过盈配合方式紧固连接。所述杯盖6覆盖在杯核9正上方,其底部开口端以焊接方式或者反螺纹连接方式固定在杯体8顶部的入口端,此处的反螺纹连接方式是指杯盖6相对于杯体8的旋紧方向与杯体8自身在血液回收分离机中的旋转方向相反。在杯核9与杯盖6之间形成血浆收集腔13,所述血浆收集腔13与血浆分离腔15之间设置血浆溢流缝14,使得血浆分离腔15中分离出的血浆可以顺利地通过血浆溢流缝14进入血浆收集腔13中。
[0020]所述上罩5、下罩7的圆柱状主体部分均贯穿杯盖6并位于静止头I的内腔中,上罩5的伞状端部上引流板51和下罩7的伞状端部下引流板71则均位于血浆收集腔13中,且上引流板51顶端与杯盖6内腔顶端之间形成间隙配合。所述上罩5以焊接方式固定在静止头I的中空腔体内,其圆柱状主体部分与静止头I内腔之间密封连接。为了增加密封性能,在上罩5主体部分与静止头I内腔之间的接触部位设置密封碗2。所述下罩7也以焊接方式固定在静止头I的中空腔体入口端,且下罩7的中空通腔与静止头I上的血液入口 11直接相通。由于上罩5与下罩7之间保持一定间距,上罩5顶端低于下罩7顶端,因此,在上罩5与下罩7之间形成了一个夹层通腔,该夹层通腔两端分别与血浆出口 12、血浆收集腔13相互贯通。
[0021]由于上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