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影装置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10282308阅读:来源:国知局
夹持部N的方向凹陷的凹槽,并具有大致U形状。绝热材料55配置在反射板56所形成的凹槽的内侧。并且,固定架53配置在绝热材料55所形成的凹槽的内侧,固定架53与绝热材料55所形成的凹槽嵌合,并在绝热材料55所形成的凹槽内侧支撑绝热材料55。
[0070]绝热材料55的中央壁55C配置在夹持板52所形成的凹槽中。绝热材料55的中央壁55C具有支撑夹持板52的中央部52C的上游支撑面551和下游支撑面553。下游支撑面553远离上游支撑面551地配置于传送方向(FD)上的下游。绝热材料55的中央壁55C在上游支撑面551和下游支撑面553之间具有向远离夹持板52的方向凹陷的凹部555。该凹部555与夹持板52的中央部52C隔开间隔,并且在与夹持板52的中央部52C之间形成间隙。
[0071]绝热材料55为刚性比固定架53以及夹持板52低且难以传递热量(热传导率低)的部件,并且为氟系树脂框架或LCP(Liquid Crystal Plastic:液晶塑料)框架等耐热树脂框架。绝热材料55的上游壁55A、下游壁55B以及中央壁55C各自的厚度例如可以处于2.0?25mm的范围,也可以处于5.0?15mm的范围,也可以处于0.9?1mm的范围,也可以处于1.0?9.0mm的范围。
[0072]<定影装置5的动作概要>
[0073]接着,说明定影装置5的定影动作的概要。该定影装置5的定影动作在打印动作时产生。
[0074]夹持板52由未图示的弹簧的作用力经由固定架53以及绝热材料55而被按压于加压辊PR。夹持板52和加压辊PR通过以上述方式按压夹持板52而在夹持板52和加压辊PR之间夹持环状带51,在环状带51和加压辊PR之间形成定影夹持部N。形成该定影夹持部N的动作可以在打印动作时执行,但也可以在未进行打印动作时始终维持定影夹持部N。
[0075]未图示的电动机驱动加压辊PR,如图2所示,加压辊PR绕旋转轴线AXIS沿图2的逆时针方向旋转。通过使加压辊PR这样地旋转,如图2所示,环状带51沿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
[0076]加热器HTR通过对加热器HTR接通电力而发出辐射热量。反射板56将来自加热器HTR的辐射热量向环状带51的内周面51IN反射。环状带51通过从反射板56反射的辐射热量来加热并蓄热。环状带51通过旋转而将蓄积的热量向定影夹持部N传送。
[0077]蓄热的环状带51和加压辊PR通过在定影夹持部N夹持纸张P而将热量和压力赋予到纸张P上的显影剂像,从而将显影剂像热定影在纸张P上。
[0078]<用于将加热器HTR的热量向上游反射的结构详情>
[0079]接着,对用于将从加热器HTR发出的辐射热量向环状带51的内周面51IN的传送方向(FD)上的上游偏移地反射的结构进行详细地说明。图3为放大结构体ASSY和其附近的放大图。
[0080]首先,对反射板56的详细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反射板56的反射部56C比加热器HTR靠近加压辊PR,并且为向加热器HTR开口的凹形状。具体来说,反射部56C具有:第一倾斜面56CT1,配置于加热器HTR的传送方向(FD)上的上游;第二倾斜面56CT2,从第一倾斜面56CT1的传送方向(FD)上的上游端弯曲并延伸;以及第三倾斜面56CT3,配置于加热器HTR的传送方向(FD)上的上游,并从第二倾斜面56CT2的传送方向(FD)上的上流端弯曲并延伸。这里,在本说明书中,“靠近加压辊PR”是指“在从夹持板52朝向加压辊PR的方向上靠近加压辊PR” ο
[0081 ]第一倾斜面56CT1以随着朝向传送方向(FD)上的上游而接近加压辊PR的方式相对于传送方向(FD)倾斜。第一倾斜面56CTI配置于比定影夹持部N的传送方向(FD)上的中心CTR靠传送方向(FD)上的上游。这里,如图3所示,在从加热器HTR的长度方向观察时,加热器HTR为从定影夹持部N的中心CTR的传送方向(FD)上的上游越过定影夹持部N的中心CTR而向下游鼓出的大致圆形状。这里,在本说明书中,“以接近加压辊PR的方式”是指“以在从夹持板52朝向加压辊PR的方向上接近加压辊PR的方式”。
[0082]图4为进一步放大反射板56和其附近的图。如图4所示,第一倾斜面56CT1通过固定架53的开口 530P并延伸,并配置于固定架53的凹槽内。这里,如图4所示,固定架53的开口530P是指将固定架53的上游壁53A的距加压辊PR最远的端面的传送方向(FD)上的下游端与固定架53的下游壁53B的距加压辊PR最远的端面的传送方向(FD)上的上游端连接的平面(双点划线)和其附近区域,并朝向传送方向(FD)上的上游。
[0083]如图4所示,第一倾斜面56CT1通过绝热材料55的开口 550P并延伸,并且配置于绝热材料55的凹槽内。这里,如图4所示,绝热材料55的开口 550P是指将绝热材料55的上游壁55A的距加压辊PR最远的端面的传送方向(FD)上的下游端与绝热材料55的下游壁55B的距加压辊PR最远的端面的传送方向(FD)上的上游端连接的平面(虚线)和其附近区域,并朝向传送方向(FD)上的上游。
[0084]第二倾斜面56CT2以随着朝向传送方向(FD)上的上游而接近加压辊PR的方式相对于传送方向(FD)倾斜。第二倾斜面56CT2的相对于传送方向(FD)的斜率比第一倾斜面56CT1的相对于传送方向(FD)的斜率小。第二倾斜面56CT2越过定影夹持部N的中心CTR,并向比定影夹持部N的中心CTR靠传送方向(FD)上的上游进一步延伸。
[0085]如图4所示,第二倾斜面56CT2通过固定架53的开口 530P并延伸,并配置于固定架53的凹槽内。并且,如图4所示,第二倾斜面56CT2通过绝热材料55的开口 550P并延伸,并配置于绝热材料55的凹槽内。第一倾斜面56CT1的传送方向(FD)上的尺寸与第二倾斜面56CT2的传送方向(FD)上的尺寸之和比反射板56的反射部56C的传送方向(FD)的尺寸的一半大。
[0086]第三倾斜面56CT3配置成比定影夹持部N的传送方向(FD)上的中心CTR靠传送方向(FD)的下游,并且以随着朝向传送方向(FD)上的上游而远离加压辊PR的方式相对于传送方向(FD)倾斜。
[0087]反射板56的上游部56A具有:上游延伸部56FU,从第三倾斜面56CT3的传送方向(FD)上的上游端56⑶弯曲并延伸,并向传送方向(FD)的上游延伸;以及上游被固定部56AE,从上游延伸部56FU的传送方向(FD)上的上游端FUU弯曲并延伸,并向着朝向加压辊PR的方向延伸。上游延伸部56FU为从凹状的反射部56C向传送方向(FD)上的上游突出的凸缘。通过上述的第一倾斜面56CT1、第二倾斜面56CT2以及第三倾斜面56CT3而形成朝向传送方向(FD)的上游的开口。
[0088]反射板56的下游部56B具有:下游延伸部56FD,从第一倾斜面56CT1的传送方向(FD)上的下游端56CD弯曲并延伸,并向传送方向(FD)的下游延伸;以及下游被固定部56BE,从下游延伸部56Π)的传送方向(FD)上的下游端56H)D弯曲并延伸,并向着朝向加压辊PR的方向延伸。下游延伸部56FD为从凹状的反射部56C向传送方向(FD)上的下游突出的凸缘。如图4所示,下游延伸部56FD比上游延伸部56FU远离加压辊PR距离H。该距离H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说是沿着图4的纸面上下方向上的距离,也可以说是沿着与固定架53的中央壁53C大致正交的方向的距离。距离H可以为I?30mm,也可以为I?20mm,也可以为I?10mm,也可以为I?5mm0
[0089]下游被固定部56BE在朝向该加压辊PR的方向上比上游被固定部56AE长。
[0090]如图4所示,第三倾斜面56CT3通过固定架53的开口 530P并延伸,并配置于固定架53的凹槽内。并且,如图4所示,第三倾斜面56CT3通过绝热材料55的开口 550P并延伸,并配置于绝热材料55的凹槽内。
[0091]图5为从传送方向(FD)的上游观察结构体ASSY的分解立体图。如图5所示,反射板56、绝热材料55以及夹持板52通过六根螺钉(SCRl?SCR6)而固定于固定架53。
[0092]如图5所示,反射板56的第二上游延伸部56UE具有:圆孔56H,形成于反射板56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长孔56EH,形成于反射板56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以及长孔56EH,形成于反射板56的长度方向上的与一端部相反的另一端部。
[0〇93]图6为从传送方向(FD)上的下游观察反射板56的立体图。如图6所不,反射板56的下游被固定部56BE具有:圆孔56H,形成于反射板56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长孔56EH,形成于反射板56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以及长孔56EH,形成于反射板56的长度方向上的与一端部相反的另一端部。
[0094]如图5所示,固定架53的上游壁53A具有:螺钉孔53H,形成于固定架53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螺钉孔53H,形成于固定架53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以及螺钉孔53H,形成于固定架53的长度方向上的与一端部相反的另一端部。
[0095]如图5所示,固
当前第3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