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蚁群族监测灭杀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947阅读:31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白蚁群族监测灭杀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白蚁防治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可应用于各种环境条件下的白蚁群族监测灭杀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白蚁防治方法分为预防和灭治。白蚁预防是指在未发生白蚁危害前,采取措施,防止白蚁危害被保护物,其方法主要是设置化学屏障;白蚁灭治是指在被保护物发生白蚁危害后,采取措施,消除白蚁,其方法主要有喷洒化学药剂触杀和使用慢性毒药剂诱杀两类。现在还没有一种将白蚁预防和灭治结合起来的白蚁防治技术,且白蚁预防采用在土壤中加入长效化学药剂的方法来设置化学屏障,对环境污染大;喷洒化学药剂触杀白蚁同样也不利于环保,并且杀灭白蚁不彻底。白蚁诱杀是一种较好的灭杀白蚁方法,但目前使用的诱杀包、诱杀管等存在着投放要求专业技术高、饵料易霉变、不能长期发挥作用等缺点,而且现在广泛使用的诱杀药剂灭蚁灵Mirex属于持久有机污染物POPs,已限制生产和使用,还没有很好的替代品。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白蚁防治方法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安装在被保护物四周,可长期发挥作用,监测和诱杀相结合,且使用时不需要专门的技术,使用的杀白蚁活性物质低毒低残留,供白蚁取食的药饵可以方便地回收的白蚁群族监测灭杀系统。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第一种技术方案是一种白蚁群族监测灭杀系统,由固定安装在要监测白蚁活动的区域的不透明外壳、可取出地装入外壳内的托钩和引诱木片、可取出地装入外壳内的透明芯筒和可取出地装入芯筒内的饵芯组成,外壳由壳体和盖组成,壳体的形状为圆柱状,壳体和盖固定连接,壳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孔,托钩下端为圆面,圆面直径小于壳体直径,圆面中心设置有柄,柄的上部设置有圆孔,柄的两边各设置有一块引诱木片,引诱木片的长度小于托钩的圆面与圆孔间的距离,芯筒由筒体和筒盖组成,筒体为圆柱筒体,筒体直径小于壳体直径,在筒体壁上设有至少一个孔,筒体与筒盖螺纹连接,筒体壁上的孔与壳体上的孔对齐,筒盖中心设置有吊环,饵芯的形状为圆柱状,饵芯的直径小于芯筒的直径。
为防止他人无意打开管盖,所述的盖与壳体上分别设置有螺旋槽,盖与壳体通过螺旋槽啮合连接,盖顶面中心设置有一字长槽。需打开盖时,将专用工具插入一字长槽中,旋转专用工具,带动盖旋转,从而打开盖。
为防止壳体内积水,所述的壳体底端为圆锥形,锥顶设置有一圆孔。
为增加壳体壁强度和有利于将壳体固定在土壤中,所述的壳体外壁上设置有四条加厚筋。
为防止雨水进入壳体和安装时增加受力面积,所述的壳体的顶端向外水平延伸有一圆环平台,在圆环平台的底面与壳体上的加厚筋相对应处设置有四条加强筋。
为有利于白蚁进入饵芯中,方便白蚁取食,所述的饵芯边缘设置有半圆形凹槽。
为避免白蚁诱杀药剂污染环境,所述的饵芯由白蚁喜食物质、白蚁引诱物、杀白蚁活性物质、粘结剂、防霉剂复配,经专用模具压制、烘干而成,杀白蚁活性物质为低毒低残留的伏蚁腙Hydramethylnon或氟虫胺Sulfuramid或除虫脲Diflubenzuron或氟铃脲Hexaflumuron。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第二种技术方案是一种白蚁群族监测灭杀系统,由底面固定安装在要监测白蚁活动的区域的不透明外壳和可取出地装入外壳内的至少一块饵芯组成,外壳外形为长方体,饵芯的形状为与外壳相适应的长方体,外壳由壳体和盖组成,壳体上部设置有台阶,盖卡套在台阶上,壳体的底面开有一方孔。
为将外壳固定在白蚁活动的区域,而不干扰白蚁的活动,所述壳体的底面两边粘贴有双面胶,壳体底面对称角上设置有两个螺丝孔。
为保持饵芯的湿润,壳体内饵芯与盖间还设置有保湿海绵。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白蚁群族监测灭杀系统,充分利用了白蚁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贯彻了IPM害虫综合治理理念,对环境非常友好,含杀白蚁活性物质的饵芯被封装在壳体内,未取食完的饵料可以被回收再利用;对房屋建筑进行白蚁治理时,对环境破坏极小,甚至不需要进入室内;在白蚁取食饵站内的引诱木片后,即与饵站建立了通道,芯筒放入后,可被其它白蚁轻易发现,且受外界环境影响极小;在发现白蚁后再使用饵芯,克服了一次性带药的诱饵包或诱饵管饵料容易霉变的缺点;饵站一次安装可长期发挥作用,既可杀灭白蚁,亦可监测白蚁;饵芯中的杀白蚁活性物质低毒低残留,可根据不同需要选用伏蚁腙Hydramethylnon或氟虫胺Sulfuramid或除虫脲Diflubenzuron或氟铃脲Hexaflumuron;打开盖需用专用工具,可防止他人无意打开盖;饵芯边缘的半圆形凹槽有利于白蚁进入饵芯中取食。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装入托钩及引诱木片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装入芯筒及饵芯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中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中的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中的芯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的仰视图。
在图1~图5中11.外壳,11-1.壳体,11-1-1.方孔,11-1-2.螺旋槽,11-1-3.圆孔,11-1-4.加厚筋,11-1-5.圆环平台,11-1-6.加强筋,11-2.盖,11-2-1.一字长槽,11-2-2.螺旋槽,12.托钩,12-1.圆面,12-2.柄,12-3.圆孔,13.引诱木片,14.芯筒,14-1.筒体,14-1-1.孔,14-2.筒盖,14-2-1,吊环,15.饵芯,15-1.半圆形凹槽。
在图6~图7中21.外壳,21-1.壳体,21-1-1.台阶,21-1-2.孔,21-1-3.双面胶,21-1-4.螺丝孔,21-2.盖,22.饵芯,22-1半园形凹槽,23.保湿海绵。
具体实施例方式
如图1、2、3、4、5所示的本发明的白蚁群族监测灭杀系统的第一个实施例,主要用于野外,包括房屋建筑、园林绿化、经济林和水库堤坝的白蚁监测和灭治,由不透明外壳11、可取出地装入外壳11内的托钩12和引诱木片13、可取出地装入外壳11内的透明芯筒14和可取出地装入芯筒14内的饵芯15组成,外壳11全长150mm,外壳11由壳体11-1和盖11-2组成,壳体11-1为直径36.5mm圆筒状管体,壳体11-1底端为圆锥形,锥顶设置有一直径为6mm的圆孔11-1-3,可防止壳体11-1内积水,为增加管壁强度和将壳体11-1固定在土壤中,壳体11-1外壁上设置有四条加厚筋11-1-4。壳体11-1壁上设置有四排共四十个10mm×4mm供白蚁进出的方孔11-1-1,盖11-2与壳体11-1上分别设置有螺旋槽11-1-2、11-2-2,盖11-2与壳体11-1通过螺旋槽11-1-2、11-2-2啮合连接,盖11-2顶面中心设置有一字长槽11-2-1,当需检查白蚁是否取食引诱木片13或更换芯筒14而需打开盖11-2时,需将专用工具插入一字长槽11-2-1中,旋转专用工具,带动盖11-2旋转,才能打开盖11-2,因而可防止他人无意打开盖11-2。壳体11-1的顶端向外水平延伸有一直径110mm、厚2mm的圆环平台11-1-5,在圆环平台11-1-5的底面与壳体11-1上的加厚筋11-1-4相对应处设置有四条加强筋11-1-6,可防止雨水进入壳体11-1和安装时增加受力面积,托钩12下端为圆面12-1,圆面12-1直径30mm,圆面12-1中心设置有厚1.5mm、宽8mm、长121.5mm的柄12-2,在柄12-2的上部设置有一直径为6mm的圆孔12-3。在柄12-2的两边各设置有一块10mm×20mm×105mm的引诱木片13,托钩12可将引诱木片13方便地放入和拉出外壳11。芯筒14由筒体14-1和筒盖14-2组成,筒体14-1为圆柱筒体,筒体直径30mm,在筒体14-1壁上设有四排共二十八个10mm×4mm供白蚁进入的孔14-1-1,筒体14-1与筒盖14-2螺纹连接,筒体14-1壁上的孔14-1-1与壳体11-1上的孔11-1-1,筒盖14-2中心设置有吊环14-2-1。饵芯15外形为直径28mm、长90mm的圆柱状,在饵芯15柱壁上有对称的六条直径为6mm的半圆形凹槽15-1,以有利于白蚁进入饵芯中方便地取食。将引诱木片13和托钩12放入外壳11中,盖好盖11-2后,构成诱饵站,安装在室外土壤中监测白蚁的活动,定期检查,发现有白蚁取食诱饵站内的引诱木片13后,用专用工具插入盖11-2顶面中心设置的一字长槽11-2-1中,旋转专用工具,带动盖11-2旋转,打开盖11-2,再用专用工具钩住托钩12上部的圆孔12-3,将引诱木片13取出,换入装有饵芯15的芯筒14,调整芯筒14的位置,使筒体14-1壁上的孔14-1-1与壳体11-1上的孔11-1-1对齐,方便白蚁进入芯筒14取食饵芯15,由于白蚁有把食物源告诉群落中其他伙伴及会与未直接取食的其他群落伙伴分享食物的天性,定期检查芯筒14内饵芯15被白蚁取食情况,及时更换饵芯15,饵芯15由白蚁喜食物质、白蚁引诱物、杀白蚁活性物质、粘结剂、防霉剂等复配,经专用模具压制、烘干而成,杀白蚁活性物质为低毒低残留的伏蚁腙Hydramethylnon或氟虫胺Sulfuramid或除虫脲Diflubenzuron或氟铃脲Hexaflumuron,白蚁取食饵料后慢性中毒死亡,一般当白蚁取食了一定量的饵料后,在芯筒14内发现白蚁兵蚁的比例明显增多或连续三个月未发现白蚁,则可判定该巢白蚁被清除。此时,再用专用工具钩住吊环14-2-1将芯筒14取出,筒体14-1内未取食完的饵料可以被回收再利用,换入托钩12和引诱木片13,继续监测白蚁的活动,发现白蚁后进行二次灭杀。
如图6、7所示的本发明的白蚁群族监测灭杀系统的第二个实施例,主要应用于室内有白蚁危害时的灭治,由不透明的改性塑料ABS制成的外形为110mm×70mm×50mm的方形外壳21,外壳21由壳体21-1和盖21-2组成,壳体21-1上部设置有台阶21-1-1,盖21-2卡套在台阶21-1-1上,壳体21-1的底面开有40mm×100mm孔21-1-2,壳体21-1的底面两边粘贴有15mm宽、0.5mm厚的双面胶21-1-3和壳体21-1底面对称角上设置有两个螺丝孔21-1-4,外壳21内设置有三块含灭杀白蚁活性物质的与壳体21-1相适应的长方形饵芯22,每块饵芯22的边缘设置有八个直径为3mm的可供白蚁进入的半园形凹槽22-1,外壳21内饵芯22与盖21-2间还设置有保湿海绵23。
当发现白蚁的分飞孔或蚁路时,利用外壳21底面的双面胶21-1-3将外壳21粘贴在室内有白蚁活动的结构上,或用两个固定螺丝穿过壳体21-1底面对称角上设置的两个螺丝孔21-1-4将外壳21固定安装在室内有白蚁活动的结构上,尽量不要扰动白蚁的活动。打开盖21-2,将外壳21内的饵芯22和保湿海绵23取出,浸湿后,放回外壳21内,盖上盖21-2。外壳21内所用饵芯22由白蚁喜食物质、白蚁引诱物、杀白蚁活性物质、粘结剂、防霉剂复配,经专用模具压制、烘干而成。所用的杀白蚁活性物质为低毒低残留的伏蚁腙Hydramethylnon或氟虫胺Sulfuramid或除虫脲Diflubenzuron或氟铃脲Hexaflumuron。由于每块饵芯22的边缘都设置有八个直径为3mm的半园形凹槽22-1,白蚁可方便地取食,白蚁食用饵料后慢性中毒死亡,由于白蚁有把食物源告诉群落中其他伙伴及会与未直接取食的其他群落伙伴分享食物的天性,一般当白蚁取食了一定量的饵料后,在外壳21内发现白蚁兵蚁的比例明显增多或连续三个月未发现白蚁,则可判定该巢白蚁被清除。外壳21内未取食完的饵料可以被回收再利用。
权利要求
1.一种白蚁群族监测灭杀系统,其特征在于由固定安装在要监测白蚁活动的区域的不透明外壳、可取出地装入外壳内的托钩和引诱木片、可取出地装入外壳内的透明芯筒和可取出地装入芯筒内的饵芯组成,外壳由壳体和盖组成,壳体的形状为圆柱状,壳体和盖固定连接,壳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孔,托钩下端为圆面,圆面直径小于壳体直径,圆面中心设置有柄,柄的上部设置有圆孔,柄的两边各设置有一块引诱木片,引诱木片的长度小于托钩的圆面与圆孔间的距离,芯筒由筒体和筒盖组成,筒体为圆柱筒体,筒体直径小于壳体直径,在筒体壁上设有至少一个孔,筒体与筒盖螺纹连接,筒体壁上的孔与壳体上的孔对齐,筒盖中心设置有吊环,饵芯的形状为圆柱状,饵芯的直径小于芯筒的直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蚁群族监测灭杀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盖与壳体上分别设置有螺旋槽,盖与壳体通过螺旋槽啮合连接,盖顶面中心设置有一字长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蚁群族监测灭杀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底端为圆锥形,锥顶设置有一圆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蚁群族监测灭杀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外壁上设置有四条加厚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白蚁群族监测灭杀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的顶端向外水平延伸有一圆环平台,在圆环平台的底面与壳体上的加厚筋相对应处设置有四条加强筋。
6.一种白蚁群族监测灭杀系统,其特征在于由底面固定安装在要监测白蚁活动的区域的不透明外壳和可取出地装入外壳内的至少一块饵芯组成,外壳外形为长方体,饵芯的形状为长方体,外壳由壳体和盖组成,壳体上部设置有台阶,盖卡套在台阶上,壳体的底面开有一方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室内型白蚁群族灭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底面两边粘贴有双面胶,壳体底面对称角上设置有两个螺丝孔。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室内型白蚁群族灭杀装置,其特征在于壳体内饵芯与盖间还设置有保湿海绵。
9.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白蚁群族监测灭杀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饵芯边缘设置半圆形凹槽。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白蚁群族监测灭杀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饵芯由白蚁喜食物质、白蚁引诱物、杀白蚁活性物质、粘结剂、防霉剂复配,经专用模具压制、烘干而成,杀白蚁活性物质为伏蚁腙Hydramethylnon或氟虫胺Sulfuramid或除虫脲Diflubenzuron或氟铃脲Hexaflumuron。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白蚁防治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可应用于各种环境条件下的白蚁群族监测灭杀系统,由固定安装在要监测白蚁活动的区域的不透明外壳、可取出地装入外壳内的托钩和引诱木片、可取出地装入外壳内的透明芯筒和可取出地装入芯筒内的饵芯组成,外壳和芯筒上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孔,外壳上的孔和芯筒上的孔对齐,本发明的白蚁群族监测灭杀系统,未取食完的饵料可以被回收再利用;在发现白蚁后再换入装有饵芯的芯筒,饵芯不易霉变;饵芯药剂低毒低残留,饵站一次安装可长期发挥作用,既可杀灭白蚁,亦可监测白蚁;打开盖需用专用工具,可防止他人无意打开盖。
文档编号A01M23/02GK1631136SQ20041006591
公开日2005年6月29日 申请日期2004年12月23日 优先权日2004年12月23日
发明者庞正平, 杨建平 申请人:常州市武进区白蚁防治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