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与滤食性鱼类分隔式混合养殖的方法

文档序号:323826阅读:48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对虾与滤食性鱼类分隔式混合养殖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鱼虾混合养殖的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对虾与滤食性鱼类分隔式混合养殖的方法。
背景技术
池塘混合养殖技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的鱼类混养可充分利用不同的生态位。目前对虾养殖中,缺乏系统的相关混养技术,多数是单独养殖对虾。而为了阻止对虾WSSV病的传播和减少养殖排污,模仿池塘养鱼技术的对虾封闭或半封闭式池塘养殖逐渐发展起来。在对虾封闭或半封闭式池塘养殖过程中,养殖后期常出现水质性制约对虾生长的问题。以往的研究表明,由于滤食性鱼类除摄食人工饲料外,还滤食一定量的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和腐屑等,滤食性鱼类与虾类的混养可有效地改善池塘水质。一些地方采用滤食性鱼类与对虾混养能改善水质,效果较好。但是,有些滤食性鱼类是杂食性,其除了滤食浮游生物外还可能捕食养殖的对虾,特别是对虾个体较小时或在蜕壳时更危险;同时也存在滤食性鱼类争食对虾的高质量、高价饲料的问题,有些鱼与虾类混养仅能提高养殖的总产量,而虾类的产量并没有明显提高。因此,现在的对虾和滤食性鱼类混养的技术存在如下缺点滤食性鱼类对对虾的残食,滤食性鱼类争食对虾饲料,此外还有一个滤食性鱼类合适的放养密度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对虾与滤食性鱼类分隔式混合养殖的方法,它能弥补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
一种对虾与滤食性鱼类分隔式混合养殖的方法,包括放水前先清池,暴晒池塘底部,用药物杀灭病原生物,加水,施肥培养浮游生物,放养滤食性鱼类和对虾,定时投饵,增氧,养殖达商品规格时起捕;其特征在于将滤食性鱼类放入封闭性网箱或半封闭性围网中与对虾分隔养殖。
本发明采用封闭性网箱或半封闭围网将滤食性鱼类与对虾分隔混养,避免了滤食性鱼类对对虾的残食和争饵,同时又采用了鱼虾混养放养的最佳密度。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1实验在山东省东营市黄河三角洲毛蟹场进行。实验池塘9个,池塘平均水深1.5m,每个池塘面积为36×14m2。放水前先清池,暴晒池塘底部,用药物杀灭病原生物,加水,施肥培养浮游生物,放养滤食性鱼类和对虾,定时投饵。每个池塘均放养体重为0.107g凡纳滨对虾22700尾(45m-2)。其中3个池塘仅放对虾(记为S);3个池塘对虾与罗非鱼采用分隔式混养,但不给罗非鱼投饲(SFn);3个池塘对虾与罗非鱼采用分隔式混养,并给罗非鱼投饲,每天投饲的重量为鱼体重的1%(SFf)。混养池塘每个池塘放养平均体重51.7克的罗非鱼26千克。为防止鱼残食对虾和摄食提供给对虾的饲料,鱼被网拦隔在池塘中间7×14m2的区域内,即采用半封闭性围网进行分隔式混养,具体地说,在此长方形的池塘中间拦上两道网,每道网采用双层网片,避免对虾进入鱼类区;围网底部以竹竿捆绑,埋入池底10~20厘米,围网上部高出水面20~30厘米以上,以避免滤食性鱼类跳出。虾按饱食量每天喂两次(以投饲盘中是否有残饲判断)。养殖期间少量用水车式增氧机充气。实验共持续95天。实验结果见表1。
表1 池塘鱼虾分隔混养的收获情况

注S-对虾,仅放对虾;SFn-虾鱼;SFf-鱼虾(饲)。
从表1所示的养殖结果可以看到,在不对罗非鱼投饲的情况下罗非鱼与凡纳滨对虾分隔混养时对虾的产量明显增加(P<0.05),而在对罗非鱼少量投饲的情况下罗非鱼与凡纳滨对虾混养时鱼虾总产量增加63.8%,对虾的产量增加12.5%,差异显著(P<0.05),同时养殖成活率明显提高(P<0.05),又不明显影响对虾的生长。因此,采用半封闭性围网将鱼、虾隔开的混养方式是一种可有效地减少鱼对凡纳滨对虾的残食、节约高质饲料和提高对虾生产量的养殖模式。
实施例2实验所用池塘面积约0.1ha,平均水深1.3m。在池塘中部并列两排设置面积为5×6m2的围隔12个。围隔幕由不透水的聚乙烯编织布制成,下部埋入泥土30cm。每个围隔充气泵充气,以防止水体分层,增加溶氧。
实验用虾苗购自实验所在毛蟹场,罗非鱼购自山东胶州国家级罗非鱼良种场。每个围隔投放2300尾凡纳滨对虾虾苗。由于实验持续时间较上述池塘养殖的短,实验期间对虾平均个体较小,因此,放养密度比上述池塘养殖密度大一些。根据预实验结果,罗非鱼分4个密度放养0(C0),低放养密度(P1),中等密度(P2)和高密度(P3)。C0作为对照。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为防止罗非鱼残食对虾,所有罗非鱼均被圈养在体积约1m3(1.2×1.2×0.7m)的封闭式网箱中。网箱为长宽均为1.2m,高0.7m的长方体,六个面都有网片制成。所有实验单元在池塘中散置设置。虾苗和罗非鱼放养前被驯化至10‰的盐度。实验共持续36天。实验结果见表2。
表2 各处理鱼虾收获情况

注BL-体长;BW-体重;P-净产量;S-存活率;FCE-饲料系数。
实验期间放养的罗非鱼和对虾均未发现明显的疾病发生,各处理的罗非鱼成活率均为100%。从表2所示的各处理鱼虾收获情况可以看出,罗非鱼产量随放养密度的增大而显著提高(P<0.05),收获规格随放养密度的增大而减小,但差异不显著。所有放鱼处理的鱼虾总产量均高于单养对虾处理的产量(P<0.01)。另外,虽然各处理间对虾个体增重差异不大,但是中等放鱼密度处理的对虾产量达40.9g/m2,显著比其它处理高(P<0.05),个体增重也最大,成活率最高(P<0.05),饲料系数最小(P<0.05)。
从上述实验结果看出,分隔式混养滤食性鱼类和对虾具有减少鱼对对虾的残食,节约高品质饲料和提高对虾生产量等特点。
在上述实施例中将所述的凡纳滨对虾换成中国明对虾(Penaeuschinensis)、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 Fabricius)、长毛对虾(Penaeuspenicillatus)、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墨吉对虾(Penaeusmerguiensis)或新对虾(Metapenaeus,sp.),将所述的滤食性鱼类罗非鱼换成鲢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鱼(Aristichthys nobilis)、银鲫(Carossius auratus gibelio),鲻鱼(Mugil cephalusO)或鮻鱼(Lizahaematocheila),都具有相似的结果。
权利要求
1一种对虾与滤食性鱼类分隔式混合养殖的方法,包括放水前先清池,暴晒池塘底部,用药物杀灭病原生物,加水,施肥培养浮游生物,放养滤食性鱼类和对虾,定时投饵,增氧,养殖达商品规格时起捕;其特征在于将滤食性鱼类放入封闭性网箱或半封闭性围网中与对虾分隔养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养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封闭性网箱为六面体网箱,网箱的上面与水面持平或低于水面5~10厘米。
3如权利要求1所述养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半封闭性围网为一面围网或两面围网或闭合式围网,将池塘的一部分水面与其它水面分隔开,将滤食性鱼类放入其中;围网下端以竹竿缠扰,埋入底泥10~20厘米;上端高出水面20~30厘米。
4如权利要求1所述养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对虾放养密度为15000~40000尾/亩,所述的滤食性鱼类放养密度为10~120kg/亩,鱼类大小为25~200g/尾。
全文摘要
一种对虾和滤食性鱼类分隔式混合养殖的方法,包括放水前先清池,暴晒池塘底部,用药物杀灭病原生物,加水,施肥培养浮游生物,放养滤食性鱼类和对虾,定时投饵,增氧,养殖达商品规格时起捕;其特征在于将滤食性鱼类放入封闭性网箱或半封闭性围网中与对虾分隔养殖。所述的对虾放养密度为15000~40000尾/亩,所述的滤食性鱼类放养密度为10~120kg/亩,鱼类大小为25~200g/尾。本发明采用封闭性网箱或半封闭围网将滤食性鱼类与对虾分隔混养,避免了滤食性鱼类对对虾的残食和争饵,同时又采用了鱼虾混养放养的最佳密度。
文档编号A01K61/00GK1736182SQ20051004422
公开日2006年2月22日 申请日期2005年8月9日 优先权日2005年8月9日
发明者董双林, 介子林, 赵夕旦, 孙卫明, 田相利 申请人:中国海洋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