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在青藏高原快速繁育蝠蛾虫卵的方法

文档序号:383217阅读:3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在青藏高原快速繁育蝠蛾虫卵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青藏高原快速繁育蝠蛾虫卵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迄今已报道的蝠蛾属(Hepialus)昆虫超过50种。不同种类的蝠蛾在生物学和生态学上虽有一定差异,但完成一个生命周期都需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具有明显的世代交替现象,其共同特点是需经历较漫长的幼虫期。由于青藏高原特殊的生态环境,每年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高原高寒生境基本处于冻土期,蝠蛾幼虫在土中几乎处于休眠状态,蝠蛾幼虫成活率低于10%。孵化后的蝠蛾幼虫约需经历6~8龄期的生长发育才能化蛹,具体天数因种类而异,如玉树蝠蛾幼虫约需996d,康定蝠蛾约1000d,贡嘎蝠蛾875~1040d,且终年均可在土中找到不同龄期的幼虫。每年5月下旬部分幼虫形成蛹,6~8月羽化为成虫。成虫多在每天17~20时羽化,交配后的雌蛾立即边扑动边将卵散产于附近几平方米的草甸草丛中或灌丛中,一般每只雌蛾产卵500粒左右。
近十年来,人工饲养蝠蛾属昆虫幼虫的研究有见报道。但由于未能突破完成高海拔蝠蛾属昆虫人工饲养的世代交替,人工饲养的蝠蛾在化蛹期至成虫产卵阶段常出现大量死亡,尤其是蝠蛾虫卵孵化率及幼虫成活率极低,成为制约蝠蛾人工繁育的关键技术瓶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青藏高原快速繁育蝠蛾虫卵的方法。
研究发现,蝠蛾幼虫为杂食性昆虫,在土壤中营隧道式穴居生活,以植物嫩根为食物。所取食的植物种类繁多,但以蓼科植物中的圆穗蓼(Polygonum sphaerostachyum Meisn)、珠芽蓼(P.viviparum L.)、小大黄(Rheum pumilum Maxim)等的根最为适应,也啃食蔷薇科金露梅(Dasiphora fruticosa(L.)Rydb.)和豆科黄芪(Astragalus)等植物嫩根。此外,蝠蛾还取食莎草科、禾本科、龙胆科、报春花科和灯芯草科等数十种植物嫩根。调查发现,自然环境中蝠蛾属昆虫的繁育受到生态地理分布、食物、植被、土壤结构、温度和湿度等多种生态因子的综合制约控制,特别是蝠蛾幼虫在每年冬春季节需经历长达8个月冻土期越冬,在土中的蝠蛾幼虫基本处于休眠状态,制约了蝠蛾幼虫的连续生长发育。
本发明提出一种在青藏高原快速繁育蝠蛾虫卵的方法,通过在青藏高原蝠蛾适生地建立温室大棚作为蝠蛾圈养场,并有效调控大棚内蝠蛾圈养场土壤及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控制和降低蝠蛾天敌对蝠蛾的危害,建立促进草本植物及灌丛植物生长的植被嫩根体系,为生活在土壤中的蝠蛾幼虫营造连续生长发育的良好生态环境,从而促进蝠蛾幼虫快速生长,缩短蝠蛾的世代交替周期。
本发明的方法是,在青藏高原高寒生境蝠蛾属昆虫适生地草甸草丛植被区和/或灌丛植物植被区,建立现代农业通常使用的玻璃温室大棚和/或塑料薄膜温室大棚作为蝠蛾圈养场(简称大棚蝠蛾圈养场);根据蝠蛾生长发育需要调控大棚蝠蛾圈养场内土壤及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控制和降低大棚蝠蛾圈养场内蝠蛾天敌(如虫生真菌、鼠类、蚂蚁、寄生蜂、寄生蝇、昆虫病源线虫等)对蝠蛾的危害,以及通过有效监控水、肥管理和植株密植,促进蝠蛾圈养场内的草本植物和/或灌丛植物维持良好的生长发育状态并形成丰富发达的植被嫩根体系,以提供给在土壤中营隧道式穴居生活的蝠蛾幼虫取食;同时通过释放适量的蝠蛾虫卵和/或幼虫和/或蛹,有效提升圈养的蝠蛾幼虫数量和繁育密度;在经历蝠蛾完成一个生命周期世代交替之后,在每年6~8月蝠蛾羽化为成虫时,在大棚蝠蛾圈养场内大规模捕获蝠蛾成虫并经交配产卵后收获所产的受精蝠蛾虫卵。
本发明方法的具体步骤包括1、在青藏高原高寒生境蝠蛾属昆虫适生地草甸草丛植被区和/或灌丛植物植被区,建立通常的玻璃温室大棚和/或塑料薄膜温室大棚作为蝠蛾圈养场,按常规温室大棚管理的方法,通过通风口调节及湿度调节,在夏秋季节,调控大棚内土壤及空气的温度为10℃±6℃,土壤湿度为50%~95%,空气相对湿度为70%~95%;在冬春季节冻土期间,调控大棚内土壤及空气的温度均不低于2℃(最佳温度为10℃±6℃),土壤湿度为50%~95%,空气相对湿度为70%~95%;为生活在土壤中的蝠蛾幼虫营造连续生长发育的良好生态环境;2、在建立大棚蝠蛾圈养场后(通常在建立大棚后一个月内),通过对大棚内蝠蛾圈养场喷施杀真菌剂控制和杀灭虫生真菌,以及对鼠洞填埋堵塞及施放灭鼠药诱杀灭鼠,施放灭蚂蚁药及灭昆虫病源线虫药和杀寄生蜂、寄生蝇杀虫药,控制和降低蝠蛾天敌对蝠蛾圈养场繁育的蝠蛾的危害;3、通过采用现代农业通常植保管理方法有效监控水、肥管理和植株密植,促进大棚蝠蛾圈养场内的草本植物和/或灌丛植物维持良好的生长发育状态并形成丰富的植被嫩根体系,以提供给在土壤中营隧道式穴居生活的蝠蛾幼虫取食,并营造蝠蛾幼虫连续生长发育的良好的生态环境;采用通常作物育种的营养保育袋培育种苗并在培育棚种植培育成根系发达的高寒草甸草本植物和/或灌丛植物小植株种苗移栽补种至大棚蝠蛾圈养场;4、通过在大棚蝠蛾圈养场内释放适量的蝠蛾虫卵和/或幼虫和/或蛹,有效提升圈养的蝠蛾幼虫数量和繁育密度;在经历蝠蛾完成一个生命周期世代交替之后,蝠蛾幼虫经390d~420d即从1龄期生长发育至6~8龄期,并在次年5月化蛹;在每年6~8月蝠蛾羽化为成虫时,在大棚蝠蛾圈养场内大规模捕获蝠蛾成虫并经交配产卵后收获所产的受精蝠蛾虫卵。
按照上述本发明的方法,通常,在大棚蝠蛾圈养场中每公顷投入10~25对蝠蛾成虫交配后所产的受精卵或其孵化的幼虫,蝠蛾幼虫成活率高达90~93%,蝠蛾幼虫从1龄期生长发育至6~8龄期仅需390d~420d,在经历蝠蛾完成一个生命周期世代交替之后,每公顷大棚蝠蛾圈养场中,每年通过捕获蝠蛾成虫并让其交配产卵,可收获孵化率高达90~96%的蝠蛾虫卵120~360万粒。经检测,收获的蝠蛾虫卵中均未携带或感染虫生真菌。
本发明方法通过营造蝠蛾幼虫连续生长发育的良好生态环境,从而促进蝠蛾幼虫连续快速生长,可显著缩短蝠蛾的生长发育周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健康优质的蝠蛾虫卵。所收获的蝠蛾虫卵可直接提供作为人工饲养蝠蛾幼虫虫种或作为青藏高原繁育蝠蛾的虫种,也可孵化出幼虫后再提供作为人工饲养蝠蛾幼虫虫种或作为青藏高原繁育蝠蛾的虫种。
本发明涉及的青藏高原高寒生境蝠蛾属昆虫适生地包括海拔从3000米至5200米的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草丛植被区和/或灌丛植物植被区。
本发明涉及的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草本植物及灌丛植物包括常年生长于高寒生境中的草本植物冰川蓼(Polygonvm glaciale),细叶珠芽蓼(P.tenuifolium),珠芽蓼(P.viviparum),圆穗蓼(P.macrophyllum),雪山黄芪(Astragalus bolfourianus),无茎黄芪(A.acaulis),冷地黄芪(A.frigidus),光管黄芪(A.levitubus),白马雪山黄芪(A.craipianus),打箭炉黄芪(A.tatsienens s),云南长茎黄芪(A.yunnanensis f.elougatus),小大黄(Rheum pumilum),澜沧地灵芝(Arenaria lancangensis),藓状雪灵芝(A.bryophylla),黑心虎耳草(Saxifragamelanocentra),山地虎耳草(S.Montana),绵头雪莲花(Saussurea laniceps)及羊矛(Festuca ovina);以及灌丛植物青藏地垫柳(Salix lindleyana),迟花地垫柳(S.faxoniana),金腊梅(Potentilla fruticosa),紫花小杜鹃(Rhododendron rupicola),拟小鳞叶杜鹃(R.cephaltanhoides),云雾杜鹃(R.chamaethomsonii),短蕊杜鹃(R.microgynum),滇藏杜鹃(R.temenium),矮小杜鹃(R.pumilum)及匍匐杜鹃(R.erastum);可以是其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
本发明涉及的蝠蛾属昆虫(简称蝠蛾)包括虫草蝠蛾、门源蝠蛾(Hepialus minyuancus),玉树蝠蛾、拉脊蝠蛾(Hepialus lagii Yan),贡嘎蝠蛾(Hepialus gonggaensis S.Q.Fu & T.F.Fuang),贵德蝠蛾(Hepialus guidera Yan),斜脉蝠蛾(Hepialus oblifurcus Chu et Wang),白马蝠蛾,人支蝠蛾(Hepialusrenz hiensis),德钦蝠蛾,阿尔泰蝠蛾和比如蝠蛾(Hepialus bi ruensisHepial Fu a Huang),学者蝠蛾(Hepialus GURU),可以是其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
本发明涉及的控制和降低蝠蛾天敌危害的药物(或其商品名称)包括多菌灵、托布津、大生45等杀真菌剂;磷化锌、毒鼠磷、溴代毒鼠磷、大隆、敌鼠钠、伏灭鼠、杀鼠灵、溴敌隆等灭鼠药;灭蚁灵等杀灭蚂蚁药;克线灵、亚维菌素、米尔乐、万强、线虫清、杀螟丹等杀昆虫病源线虫药;阿维菌素等杀寄生蜂、寄生蝇杀虫药。杀真菌剂、灭鼠药、灭蚂蚁药的施放或喷施时间及次数视灭杀效果而定;杀真菌剂的使用浓度为药液中水与杀真菌剂重量比例1000∶1~4,每10M2面积喷施量为20~150g药液;灭鼠药的使用浓度为灭鼠毒饵中饵料与灭鼠药重量比例100∶0.02~0.2,每10M2面积放置灭鼠毒饵2~10堆,每堆毒饵重量为5~20g;灭蚁灵的使用浓度为灭蚁毒饵中饵料与灭蚁灵重量比例100∶0.02~0.2,每10M2面积放灭蚁毒饵2~10堆,每堆重量为1~10g;杀昆虫病源线虫药的使用浓度为药液中水与药品重量比例1000∶2~5,可采用浇灌或喷雾,每10M2面积使用量为5~200g药液;杀寄生蜂、寄生蝇杀虫药的使用浓度为药液中水与杀虫药重量比例1000∶2~5,每10M2面积喷施量为5~200g药液。上述药物使用时,可以是一种或一种以上。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1、在青藏高原高寒生境蝠蛾属昆虫适生地,建立大棚蝠蛾圈养场,通过通风口调节及湿度调节,调控大棚蝠蛾圈养场在夏秋季节土壤及空气的温度为10℃±6℃,土壤湿度为50%~95%,空气相对湿度为50%~95%;在冬春季节冻土期间,调控大棚蝠蛾圈养场土壤及空气的温度均不低于2℃,空气中的最佳温度为10℃±6℃,土壤的湿度为50%~95%,空气中的相对湿度为70%~95%;2、在建立大棚蝠蛾圈养场后一个月内,喷施多菌灵进行灭真菌处理,按水与多菌灵重量比例1000∶3配制药液,可采用喷雾方法喷施,每10M2面积喷施量为20g药液;并对鼠洞进行填埋堵塞及施放磷化锌灭鼠毒饵进行灭鼠处理,灭鼠毒饵中饵料与磷化锌重量比例100∶0.02,每10M2面积放置灭鼠毒饵3堆,每堆毒饵重量为5g;同时,施放灭蚁灵毒饵进行灭蚁处理,灭蚁毒饵中饵料与灭蚁灵重量比例100∶0.02,每10M2面积放置灭蚁毒饵2堆,每堆重量为5g;以及施放克线灵进行杀昆虫病源线虫处理,按水与克线灵重量比例1000∶2配制药液,可采用浇灌方法施放,每10M2面积使用药液量约为50g;施放阿维菌素进行杀寄生蜂、寄生蝇处理,按水与阿维菌素重量比例1000∶1配制药液,可采用喷雾方法喷施,每10M2面积喷施药液量约为150g;3、通过采用通常植保管理方法有效监控水、肥管理,建立促进珠芽蓼(P.viviparum)、打箭炉黄芪(A.tatsienens s)、小大黄(Rheum pumilum)和/或云雾杜鹃(R.chamaethomsonii)等植物维持良好的生长发育状态并形成丰富的植被嫩根体系;采用通常作物育种的营养保育袋培育种苗并在培育棚培育成根系发达的高寒草甸中生多年生珠芽蓼、打箭炉黄芪、小大黄和/或云雾杜鹃小植株种苗移栽补种至大棚蝠蛾圈养场密植;4、每公顷大棚蝠蛾圈养场中投入10对拉脊蝠蛾成虫交配后所产的受精卵,蝠蛾幼虫从1龄期生长发育至6~8龄期仅需390d,蝠蛾幼虫成活率达90%,并在次年5月化蛹,6~8月羽化为成虫时,通过捕获蝠蛾成虫并让其交配产卵,收获孵化率高达90%的拉脊蝠蛾虫卵约144万粒。经检测,收获的蝠蛾虫卵中均未携带或感染虫生真菌。所收获的蝠蛾虫卵可提供作为人工饲养蝠蛾幼虫虫种。
实施例二1、在青藏高原高寒生境蝠蛾属昆虫适生地建立大棚蝠蛾圈养场,通过通风口调节及湿度调节,调控大棚蝠蛾圈养场在夏秋季节土壤及空气的温度为10℃±6℃,土壤湿度为50%~95%,空气相对湿度为50%~95%;在冬春季节冻土期间,调控大棚蝠蛾圈养场土壤及空气的温度均不低于2℃,土壤湿度为50%~95%,空气相对湿度为70%~95%;2、在建立大棚蝠蛾圈养场后,喷施托布津进行灭真菌处理,按水与托布津重量比例1000∶4配制药液,可采用喷雾方法喷施,每10M2面积喷施药液量为150g;并对鼠洞进行填埋堵塞及施放毒鼠磷及大隆灭鼠毒饵进行灭鼠处理,灭鼠毒饵中饵料与毒鼠磷及大隆重量比例100∶0.2,每10M2面积放置灭鼠毒饵2堆,每堆毒饵重量为20g;同时,施放灭蚁灵毒饵进行灭蚁处理,灭蚁毒饵中饵料与灭蚁灵重量比例100∶0.2,每10M2面积放置灭蚁毒饵10堆,每堆重量为1g;以及喷施亚维菌素进行杀昆虫病源线虫及寄生蜂寄生蝇处理,按水与亚维菌素重量比例1000∶5配制药液,可采用喷雾方法喷施,每10M2面积使用药液量约为200g;3、通过采用通常植保管理方法有效监控水、肥管理,建立促进圆穗蓼(P.macrophyllum),冷地黄芪(A.frigidus),青藏地垫柳(Salix lindleyana),迟花地垫柳(S.faxoniana)和/或矮小杜鹃(R.pumilum)等植物维持良好的生长发育状态并形成丰富的植被嫩根体系;采用通常作物育种的营养保育袋培育种苗并在培育棚培育成根系发达的高寒草甸中生多年生圆穗蓼、冷地黄芪、青藏地垫柳、迟花地垫柳和/或矮小杜鹃小植株种苗,移栽补种至大棚蝠蛾圈养场密植;4、每公顷大棚蝠蛾圈养场中投入15对门源蝠蛾以及10对贡嘎蝠蛾成虫分别交配后所产的受精卵,蝠蛾幼虫从1龄期生长发育至6~8龄期仅需420d,蝠蛾幼虫成活率达93%,并在次年5月化蛹,6~8月羽化为成虫时,通过捕获蝠蛾成虫并让其交配产卵,收获孵化率高达96%的门源蝠蛾及贡嘎蝠蛾虫卵共约360万粒;经检测,收获的蝠蛾虫卵中均未携带或感染虫生真菌。所收获的蝠蛾虫卵可提供作为青藏高原快速繁育蝠蛾的虫种。
实施例三1、在青藏高原高寒生境蝠蛾属昆虫适生地建立大棚蝠蛾圈养场,通过通风口调节及湿度调节,调控大棚蝠蛾圈养场在夏秋季节土壤及空气的温度为10℃±6℃,土壤湿度为50%~95%,空气相对湿度为50%~95%;在冬春季节冻土期间,调控大棚蝠蛾圈养场土壤及空气的温度10℃±6℃,土壤的湿度为50%~95%,空气中的相对湿度为70%~95%;2、在建立大棚蝠蛾圈养场后一个月内,喷施大生45进行灭真菌处理,按水与大生45重量比例1000∶2配制药液,可采用喷雾方法喷施,每10M2面积喷施药液量为60g;并对鼠洞进行填埋堵塞及施放溴代毒鼠磷灭鼠毒饵进行灭鼠处理,灭鼠毒饵中饵料与溴代毒鼠磷重量比例100∶0.03,每10M2面积放置灭鼠毒饵5堆,每堆毒饵重量为10g;同时,施放灭蚁灵毒饵进行灭蚁处理,灭蚁毒饵中饵料与灭蚁灵重量比例100∶0.05,每10M2面积放置灭蚁毒饵5堆,每堆重量为8g;以及喷施米尔乐及万强进行杀昆虫病源线虫处理,按水与米尔乐及万强重量比例1000∶3配制药液,可采用喷雾方法喷施,每10M2面积使用药液量约为50g;喷施阿维菌素进行杀寄生蜂、寄生蝇处理,按水与阿维菌素重量比例1000∶2配制药液,可采用喷雾方法喷施,每10M2面积喷施药液量约为100g;3、通过采用通常植保管理方法有效监控水、肥管理,建立促进打箭炉黄芪(A.tatsienens s),藓状雪灵芝(A.bryophylla),拟小鳞叶杜鹃(R.cephaltanhoides)和/或匍匐杜鹃(R.erastum)等植物维持良好的生长发育状态并形成丰富的植被嫩根体系;采用通常作物育种的营养保育袋培育种苗并在培育棚培育成根系发达的高寒草甸中生多年生打箭炉黄芪、藓状雪灵芝、拟小鳞叶杜鹃和/或匍匐杜鹃小植株种苗,移栽补种至大棚蝠蛾圈养场密植;4、每公顷大棚蝠蛾圈养场中投入5对贵德蝠蛾以及10对学者蝠蛾成虫分别交配后所产受精卵经孵化的幼虫,蝠蛾幼虫从1龄期生长发育至6~8龄期仅需400d,蝠蛾幼虫成活率达91%,并在次年5月化蛹,6~8月羽化为成虫时,通过捕获蝠蛾成虫并让其交配产卵,收获孵化率高达91%的贵德蝠蛾及学者蝠蛾虫卵共约180万粒。经检测,收获的蝠蛾虫卵中均未携带或感染虫生真菌。所收获的蝠蛾虫卵可提供作为人工饲养蝠蛾幼虫虫种。
实施例四1、在青藏高原高寒生境蝠蛾属昆虫适生地建立大棚蝠蛾圈养场,通过通风口调节及湿度调节,调控大棚蝠蛾圈养场在夏秋季节土壤及空气的温度为10℃±6℃,土壤湿度为50%~95%,空气相对湿度为50%~95%;在冬春季节冻土期间,调控大棚蝠蛾圈养场土壤及空气的温度为10℃±6℃,土壤湿度为50%~95%,空气相对湿度为70%~95%;2、在建立大棚蝠蛾圈养场后一个月内,喷施多菌灵进行灭真菌处理,按水与多菌灵重量比例1000∶2配制药液,可采用喷雾方法喷施,每10M2面积喷施药液量为100g;并对鼠洞进行填埋堵塞及施放大隆灭鼠毒饵进行灭鼠处理,灭鼠毒饵中饵料与大隆重量比例100∶0.1,每10M2面积放置灭鼠毒饵7堆,每堆毒饵重量为12g;同时,施放灭蚁灵毒饵进行灭蚁处理,灭蚁毒饵中饵料与灭蚁灵重量比例100∶0.12,每10M2面积放置灭蚁毒饵6堆,每堆重量为3g;以及喷施万强进行杀昆虫病源线虫处理,按水与万强重量比例1000∶4配制药液,可采用喷雾方法喷施,每10M2面积使用药液量约为150g;喷施阿维菌素进行杀寄生蜂、寄生蝇处理,按水与阿维菌素重量比例1000∶5配制药液,可采用喷雾方法喷施,每10M2面积喷施药液量约为90g;3、通过采用通常植保管理方法有效监控水、肥管理,建立促进细叶珠芽蓼(P.tenuifolium),绵头雪莲花(Saussurea laniceps),羊矛(Festuca ovina)和/或金腊梅(Potentilla fruticosa)等植物维持良好的生长发育状态并形成丰富的植被嫩根体系;采用通常作物育种的营养保育袋培育种苗并在培育棚培育成根系发达的高寒草甸中生多年生细叶珠芽蓼、绵头雪莲花、羊矛和/或金腊梅小植株种苗,移栽补种至大棚蝠蛾圈养场密植;4、每公顷大棚蝠蛾圈养场中投入20对门源蝠蛾成虫交配后所产的受精卵,蝠蛾幼虫从1龄期生长发育至6~8龄期仅需400d,蝠蛾幼虫成活率达91.6%,并在次年5月化蛹,6~8月羽化为成虫时,通过捕获蝠蛾成虫并让其交配产卵,收获孵化率高达94%的门源蝠蛾及贵德蝠蛾虫卵约260万粒。经检测,收获的蝠蛾虫卵中均未携带或感染虫生真菌。所收获的蝠蛾虫卵可提供作为青藏高原快速繁育蝠蛾的虫种。
实施例五1、在青藏高原高寒生境蝠蛾属昆虫适生地建立大棚蝠蛾圈养场,通过通风口调节及湿度调节,调控大棚蝠蛾圈养场在夏秋季节土壤及空气的温度为10℃±6℃,土壤湿度为50%~95%,空气相对湿度为50%~95%;在冬春季节冻土期间,调控大棚蝠蛾圈养场土壤及空气的温度为10℃±6℃,土壤湿度为50%~95%,空气相对湿度为70%~95%;2、在建立大棚蝠蛾圈养场后一个月内,喷施托布津进行灭真菌处理,按水与托布津重量比例1000∶1.5配制药液,可采用喷雾方法喷施,每10M2面积喷施药液量为120g;并对鼠洞进行填埋堵塞及施放敌鼠钠灭鼠毒饵进行灭鼠处理,灭鼠毒饵中饵料与敌鼠钠重量比例100∶0.06,每10M2面积放置灭鼠毒饵4堆,每堆毒饵重量为18g;同时,施放灭蚁灵毒饵行灭蚁处理,灭蚁毒饵中饵料与灭蚁灵重量比例100∶0.08,每10M2面积放置灭蚁毒饵8堆,每堆重量为5g;以及喷施线虫清进行杀昆虫病源线虫处理,按水与线虫清重量比例1000∶3配制药液,可采用喷雾方法喷施,每10M2面积使用药液量约为180g;喷施阿维菌素进行杀寄生蜂、寄生蝇处理,按水与阿维菌素重量比例1000∶3配制药液,可采用喷雾方法喷施,每10M2面积喷施药液量约为120g;3、通过采用通常植保管理方法有效监控水、肥管理,建立促进冷地黄芪(A.frigidus),小大黄(Rheumpumilum),紫花小杜鹃(Rhododendron rupicola)和矮小杜鹃(R.pumilum)等植物维持良好的生长发育状态并形成丰富的植被嫩根体系;采用通常作物育种的营养保育袋培育种苗并在培育棚培育成根系发达的高寒草甸中生多年生冷地黄芪、小大黄、紫花小杜鹃和矮小杜鹃小植株种苗,移栽补种至大棚蝠蛾圈养场密植;4、每公顷大棚蝠蛾圈养场中投入12对贡嘎蝠蛾成虫交配后所产受精卵经孵化的幼虫,蝠蛾幼虫从1龄期生长发育至6~8龄期仅需390d,蝠蛾幼虫成活率达92%,并在次年5月化蛹,6~8月羽化为成虫时,通过捕获蝠蛾成虫并让其交配产卵,收获孵化率高达92%的拉脊蝠蛾及贡嘎蝠蛾虫卵约170万粒。所收获的蝠蛾虫卵可提供作为人工饲养蝠蛾幼虫虫种。经检测,收获的蝠蛾虫卵中均未携带或感染虫生真菌。
实施例六1、在青藏高原高寒生境蝠蛾属昆虫适生地建立大棚蝠蛾圈养场,通过通风口调节及湿度调节,调控大棚蝠蛾圈养场在夏秋季节土壤及空气的温度为10℃±6℃,土壤湿度为50%~95%,空气相对湿度为50%~95%;在冬春季节冻土期间,调控大棚蝠蛾圈养场土壤及空气的温度均不低于2℃,土壤的湿度为50%~95%,空气中的相对湿度为70%~95%;2、在建立大棚蝠蛾圈养场后一个月内,喷施多菌灵进行灭真菌处理,按水与多菌灵重量比例1000∶3.5配制药液,可采用喷雾方法喷施,每10M2面积喷施药液量为100g;并对鼠洞进行填埋堵塞及施放伏灭鼠灭鼠毒饵进行灭鼠处理,灭鼠毒饵中饵料与伏灭鼠重量比例100∶0.17,每10M2面积放置灭鼠毒饵3堆,每堆毒饵重量为18g;同时,施放灭蚁灵毒饵进行灭蚁处理,灭蚁毒饵中饵料与灭蚁灵重量比例100∶0.18,每10M2面积放置灭蚁毒饵4堆,每堆重量为6g;以及喷施杀螟丹进行杀昆虫病源线虫处理,按水与杀螟丹重量比例1000∶2.5配制药液,可采用喷雾方法喷施,每10M2面积使用药液量约为80g;喷施阿维菌素进行杀寄生蜂、寄生蝇处理,按水与阿维菌素重量比例1000∶2配制药液,可采用喷雾方法喷施,每10M2面积喷施药液量约为150g;3、通过采用通常植保管理方法有效监控水、肥管理,建立促进珠芽蓼(P.viviparum)、小大黄(Rheumpumilum)和/或云雾杜鹃(R.chamaethomsonii)等植物维持良好的生长发育状态并形成丰富的植被嫩根体系;采用通常作物育种的营养保育袋培育种苗并在培育棚培育成根系发达的高寒草甸中生多年生珠芽蓼、打箭炉黄芪、小大黄和/或云雾杜鹃小植株种苗,移栽补种至大棚蝠蛾圈养场密植;4、每公顷大棚蝠蛾圈养场中投入22头贵德蝠蛾蛹,在6~8月份羽化后经交配产卵并孵化为幼虫,蝠蛾幼虫从1龄期生长发育至6~8龄期仅需410d,蝠蛾幼虫成活率达93%,并在次年5月化蛹,6~8月羽化为成虫时,通过捕获蝠蛾成虫并让其交配产卵,收获孵化率高达94%的贵德蝠蛾虫卵132万粒。所收获的蝠蛾虫卵可提供作为青藏高原快速繁育蝠蛾的虫种。经检测,收获的蝠蛾虫卵中均未携带或感染虫生真菌。
实施例七1、在青藏高原高寒生境蝠蛾属昆虫适生地建立大棚蝠蛾圈养场,通过通风口调节及湿度调节,调控大棚蝠蛾圈养场在夏秋季节土壤及空气的温度为10℃±6℃,土壤湿度为50%~95%,空气相对湿度为50%~95%;在冬春季节冻土期间,调控大棚蝠蛾圈养场土壤及空气的温度均不低于2℃,土壤的湿度为50%~95%,空气中的相对湿度为70%~95%;2、在建立大棚蝠蛾圈养场后一个月内,喷施大生45进行灭真菌处理,按水与大生45重量比例1000∶2配制药液,可采用喷雾方法喷施,每10M2面积喷施药液量为30g;并对鼠洞进行填埋堵塞及施放杀鼠灵灭鼠毒饵进行灭鼠处理,灭鼠毒饵中饵料与杀鼠灵重量比例100∶0.05,每10M2面积放置灭鼠毒饵6堆,每堆毒饵重量为15g;同时,施放灭蚁灵毒饵进行灭蚁处理,灭蚁毒饵中饵料与灭蚁灵重量比例100∶0.15,每10M2面积放置灭蚁毒饵7堆,每堆重量为3g;以及喷施克线灵进行杀昆虫病源线虫处理,按水与克线灵重量比例1000∶4配制药液,可采用喷雾方法喷施,每10M2面积使用药液量约为130g;喷施阿维菌素进行杀寄生蜂、寄生蝇处理,按水与阿维菌素重量比例1000∶4配制药液,可采用喷雾方法喷施,每10M2面积喷施药液量约为60g;3、通过采用通常植保管理方法有效监控水、肥管理,建立促进细叶珠芽蓼(P.tenuifolium),圆穗蓼(P.macrophyllum),山地虎耳草(S.Montana),绵头雪莲花(Saussurea laniceps),云雾杜鹃(R.chamaethomsonii)和/或短蕊杜鹃(R.microgynum)等植物维持良好的生长发育状态并形成丰富的植被嫩根体系;采用通常作物育种的营养保育袋培育种苗并在培育棚培育成根系发达的高寒草甸中生多年生细叶珠芽蓼、圆穗蓼、山地虎耳草、绵头雪莲花、云雾杜鹃和/或短蕊杜鹃小植株种苗,移栽补种至大棚蝠蛾圈养场密植;4、每公顷大棚蝠蛾圈养场中投入36头6~8龄的斜脉蝠蛾幼虫,在次年5月化蛹后,羽化为成虫并交配产卵,孵化出幼虫。蝠蛾幼虫从1龄期生长发育至6~8龄期仅需410d,蝠蛾幼虫成活率达90%,并在次年5月化蛹,6~8月羽化为成虫时,通过捕获蝠蛾成虫并让其交配产卵,收获孵化率高达95%的斜脉蝠蛾虫卵约250万粒。所收获的蝠蛾虫卵可提供作为人工饲养蝠蛾幼虫虫种。经检测,收获的蝠蛾虫卵中均未携带或感染虫生真菌。
实施例八1、在青藏高原高寒生境蝠蛾属昆虫适生地建立大棚蝠蛾圈养场,通过通风口调节及湿度调节,调控大棚蝠蛾圈养场在夏秋季节土壤及空气的温度为10℃±6℃,土壤湿度为50%~95%,空气相对湿度为50%~95%;在冬春季节冻土期间,调控大棚蝠蛾圈养场土壤及空气的温度为10℃±6℃,土壤的湿度为50%~95%,空气中的相对湿度为70%~95%;2、在建立大棚蝠蛾圈养场后一个月内,喷施托布津及大生45进行灭真菌处理,按水与托布津及大生45重量比例1000∶3配制药液,可采用喷雾方法喷施,每10M2面积喷施药液量为150g;并对鼠洞进行填埋堵塞及施放溴敌隆灭鼠毒饵进行灭鼠处理,灭鼠毒饵中饵料与溴敌隆重量比例100∶0.15,每10M2面积放置灭鼠毒饵3堆,每堆毒饵重量为18g;同时,施放灭蚁灵毒饵进行灭蚁处理,灭蚁毒饵中饵料与灭蚁灵重量比例100∶0.06,每10M2面积放置灭蚁毒饵6堆,每堆重量为4g;以及喷施亚维菌素进行杀昆虫病源线虫及寄生蜂寄生蝇处理,按水与亚维菌素重量比例1000∶4.5配制药液,可采用喷雾方法喷施,每10M2面积使用药液量约为200g;3、通过采用通常植保管理方法有效监控水、肥管理,建立灌丛植物生长茂盛的植被,特别是促进小大黄(Rheum pumilum)和金腊梅(Potentilla fruticosa)等植物维持良好的生长发育状态并形成丰富的植被嫩根体系;采用通常作物育种的营养保育袋培育种苗并在培育棚培育成根系发达的高寒草甸中生多年生小大黄和金腊梅小植株种苗,移栽补种至大棚蝠蛾圈养场密植;
4、每公顷大棚蝠蛾圈养场中投入20头拉脊蝠蛾蛹,在6~8月份羽化后经交配产卵并孵化为幼虫,并投入20对拉脊蝠蛾成虫交配后所产的受精卵,蝠蛾幼虫从1龄期生长发育至6~8龄期仅需395d,蝠蛾幼虫成活率达92.5%,并在次年5月化蛹,6~8月羽化为成虫时,通过捕获蝠蛾成虫并让其交配产卵,收获孵化率高达94%的拉脊蝠蛾虫卵约240万粒。所收获的蝠蛾虫卵可提供作为青藏高原快速繁育蝠蛾的虫种。经检测,收获的蝠蛾虫卵中均未携带或感染虫生真菌。
实施例九1、在青藏高原高寒生境蝠蛾属昆虫适生地建立大棚蝠蛾圈养场,通过通风口调节及湿度调节,调控大棚蝠蛾圈养场在夏秋季节土壤及空气的温度为10℃±6℃,土壤湿度为50%~95%,空气相对湿度为50%~95%;在冬春季节冻土期间,调控大棚蝠蛾圈养场土壤及空气的温度为10℃±6℃,土壤的湿度为50%~95%,空气中的相对湿度为70%~95%;2、在建立大棚蝠蛾圈养场后一个月内,喷施大生45进行灭真菌处理,按水与大生45重量比例1000∶4配制药液,可采用喷雾方法喷施,每10M2面积喷施药液量为60g;并对鼠洞进行填埋堵塞及施放磷化锌灭鼠毒饵进行灭鼠处理,灭鼠毒饵中饵料与磷化锌重量比例100∶0.12,每10M2面积放置灭鼠毒饵4堆,每堆毒饵重量为13g;同时,施放灭蚁灵毒饵进行灭蚁处理,灭蚁毒饵中饵料与灭蚁灵重量比例100∶0.08,每10M2面积放置灭蚁毒饵5堆,每堆重量为3g;以及喷施克线灵进行杀昆虫病源线虫处理,按水与克线灵重量比例1000∶3配制药液,可采用喷雾方法喷施,每10M2面积使用药液量约为90g;喷施阿维菌素进行杀寄生蜂、寄生蝇处理,按水与阿维菌素重量比例1000∶3配制药液,可采用喷雾方法喷施,每10M2面积喷施药液量约为190g;3、通过采用通常植保管理方法有效监控水、肥管理,建立草本植物生长茂盛的植被,特别是促进圆穗蓼(P.macrophyllum),黑心虎耳草(Saxifraga melanocentra)和短蕊杜鹃(R.microgynum)等植物维持良好的生长发育状态并形成丰富的植被嫩根体系;采用通常作物育种的营养保育袋培育种苗并在培育棚培育成根系发达的高寒草甸中生多年生圆穗蓼、黑心虎耳草和短蕊杜鹃小植株种苗,移栽补种至大棚蝠蛾圈养场密植;4、每公顷大棚蝠蛾圈养场中投入16对门源蝠蛾成虫交配后所产的受精卵,蝠蛾幼虫从1龄期生长发育至6~8龄期仅需395d,蝠蛾幼虫成活率达92%,并在次年5月化蛹,6~8月羽化为成虫时,通过捕获蝠蛾成虫并让其交配产卵,收获孵化率高达93%的门源蝠蛾虫卵230万粒。所收获的蝠蛾虫卵可提供作为人工饲养蝠蛾幼虫虫种。经检测,收获的蝠蛾虫卵中均未携带或感染虫生真菌。
实施例十1、在青藏高原高寒生境蝠蛾属昆虫适生地建立大棚蝠蛾圈养场,通过通风口调节及湿度调节,调控大棚蝠蛾圈养场在夏秋季节土壤及空气的温度为10℃±6℃,土壤湿度为50%~95%,空气相对湿度为50%~95%;在冬春季节冻土期间,调控大棚蝠蛾圈养场土壤及空气的温度为10℃±6℃,土壤的湿度为50%~95%,空气中的相对湿度为70%~95%;2、在建立大棚蝠蛾圈养场后一个月内,在蝠蛾圈养场喷施多菌灵进行灭真菌处理,按水与多菌灵重量比例1000∶2.8配制药液,可采用喷雾方法喷施,每10M2面积喷施药液量为115g;并对鼠洞进行填埋堵塞及施放毒鼠磷灭鼠毒饵进行灭鼠处理,灭鼠毒饵中饵料与毒鼠磷重量比例100∶0.18,每10M2面积放置灭鼠毒饵5堆,每堆毒饵重量为18g;同时,施放灭蚁灵毒饵进行灭蚁处理,灭蚁毒饵中饵料与灭蚁灵重量比例100∶0.1,每10M2积放置灭蚁毒饵8堆,每堆重量为2g;以及施放万强进行杀昆虫病源线虫处理,按水与万强重量比例1000∶2配制药液,可采用浇灌方法施放,每10M2面积使用药液量约为160g;喷施阿维菌素进行杀寄生蜂、寄生蝇处理,按水与阿维菌素重量比例1000∶5配制药液,可采用喷雾方法喷施,每10M2面积喷施药液量约为110g;3、通过采用通常植保管理方法有效监控水、肥管理,建立草本植物及灌丛植物生长茂盛的植被,特别是促进无茎黄芪(A.acaulis),金腊梅(Potentilla fruticosa),矮小杜鹃(R.pumilum)和/或匍匐杜鹃(R.erastum)等植物维持良好的生长发育状态并形成丰富的植被嫩根体系;采用通常作物育种的营养保育袋培育种苗并在培育棚培育成根系发达的高寒草甸中生多年生无茎黄芪、金腊梅、矮小杜鹃和/或匍匐杜鹃小植株种苗,移栽补种至大棚蝠蛾圈养场密植;4、每公顷大棚蝠蛾圈养场中投入18对贵德蝠蛾成虫交配后所产的受精卵,蝠蛾幼虫从1龄期生长发育至6~8龄期仅需420d,蝠蛾幼虫成活率达91%,并在次年5月化蛹,6~8月羽化为成虫时,通过捕获蝠蛾成虫并让其交配产卵,收获孵化率高达93%的贵德蝠蛾虫卵约259万粒。所收获的蝠蛾虫卵可提供作为人工饲养蝠蛾幼虫虫种。经检测,收获的蝠蛾虫卵中均未携带或感染虫生真菌。
权利要求
1.本发明涉及一种在青藏高原快速繁育蝠蛾虫卵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在青藏高原高寒生境蝠蛾属昆虫适生地草甸草丛植被区和/或灌丛植物植被区建立现代农业通常使用的温室大棚作为蝠蛾圈养场,根据蝠蛾生长发育需要调控大棚蝠蛾圈养场内土壤及空气的温湿度,控制和降低大棚蝠蛾圈养场内蝠蛾天敌对蝠蛾的危害;以及通过有效监控水、肥管理和植株密植,促进大棚蝠蛾圈养场内的草本植物和/或灌丛植物维持良好的生长发育并形成丰富发达的植被嫩根体系,以提供给蝠蛾幼虫取食;同时通过在大棚蝠蛾圈养场内释放蝠蛾虫卵和/或幼虫和/或蛹,提升圈养的蝠蛾幼虫数量和繁育密度;在经历蝠蛾完成一个生命周期世代交替之后,在每年6~8月蝠蛾羽化为成虫时,在大棚蝠蛾圈养场内捕获蝠蛾成虫并经交配产卵后收获所产的受精蝠蛾虫卵。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该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1)、在青藏高原高寒生境蝠蛾属昆虫适生地草甸草丛植被区和/或灌丛植物植被区,建立通常的玻璃温室大棚和/或塑料薄膜温室大棚作为蝠蛾圈养场,通过通风口调节及湿度调节调节;在夏秋季节,调控大棚蝠蛾圈养场土壤及空气的温度为10℃±6℃,土壤湿度为50%~95%,空气相对湿度为50%~95%;在冬春季节冻土期间,调控大棚蝠蛾圈养场土壤及空气的温度均不低于2℃,土壤湿度为50%~95%,空气相对湿度为70%~95%;(2)、在建立大棚蝠蛾圈养场后,通过对大棚蝠蛾圈养场喷施杀真菌剂控制和杀灭虫生真菌,以及对鼠洞填埋堵塞及施放灭鼠药诱杀灭鼠,施放灭蚂蚁药及灭昆虫病源线虫药和杀寄生蜂、寄生蝇杀虫药,控制和降低虫生真菌及蝠蛾天敌对蝠蛾圈养场繁育的蝠蛾的危害;(3)、通过采用现代农业通常植保管理方法有效监控水、肥管理和植株密植,促进大棚蝠蛾圈养场内的草本植物和/或灌丛植物维持良好的生长发育状态并形成丰富的植被嫩根体系,以提供给在土壤中营隧道式穴居生活的蝠蛾幼虫取食,并营造蝠蛾幼虫连续生长发育的良好的生态环境;采用通常作物育种的营养保育袋培育种苗并在培育棚种植培育成根系发达的高寒草甸草本植物和/或灌丛植物小植株种苗,移栽补种至大棚蝠蛾圈养场;(4)、通过在大棚蝠蛾圈养场内释放蝠蛾虫卵和/或幼虫和/或蛹,提升圈养的蝠蛾幼虫数量和繁育密度;在经历蝠蛾完成一个生命周期世代交替之后,蝠蛾幼虫经390d~420d即从1龄期生长发育至6~8龄期,并在次年5月化蛹;在每年6~8月蝠蛾羽化为成虫时,在大棚蝠蛾圈养场内捕获蝠蛾成虫并经交配产卵后收获所产的受精蝠蛾虫卵。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蝠蛾包括虫草蝠蛾、门源蝠蛾、玉树蝠蛾、拉脊蝠蛾、贡嘎蝠蛾、贵德蝠蛾、斜脉蝠蛾、白马蝠蛾、人支蝠蛾、德钦蝠蛾、阿尔泰蝠蛾、比如蝠蛾和学者蝠蛾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
4.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步骤(2)中所述的杀真菌剂包括多菌灵、托布津、大生45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所述的灭鼠药包括磷化锌、毒鼠磷、溴代毒鼠磷、大隆、敌鼠钠、伏灭鼠、杀鼠灵、溴敌隆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所述的灭蚂蚁药为灭蚁灵;所述的杀昆虫病源线虫药包括克线灵、亚维菌素、米尔乐、万强、线虫清、杀螟丹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所述的杀寄生蜂、寄生蝇杀虫药为阿维菌素。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杀真菌剂的使用浓度为药液中水与杀真菌剂的重量比例1000∶1~4,每10M2面积喷施药液量为20~150g;灭鼠药的使用浓度为灭鼠毒饵中饵料与灭鼠药的重量比例100∶0.02~0.2,每10M2面积放置灭鼠毒饵2~10堆,每堆毒饵重量为5~20g;灭蚁灵的使用浓度为灭蚁毒饵中饵料与灭蚁灵的重量比例100∶0.02~0.2,每10M2面积放灭蚁毒饵2~10堆,每堆重量为1~10g;杀昆虫病源线虫药的使用浓度为药液中水与药品重量比例1000∶2~5,每10M2面积使用药液量为5~200g;杀寄生蜂、寄生蝇杀虫药的使用浓度为药液中水与杀虫药的重量比例1000∶2~5,每10M2面积喷施量为5~200g。
6.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步骤(3)中所述的草本植物包括冰川蓼、细叶珠芽蓼、珠芽蓼、圆穗蓼、雪山黄芪、无茎黄芪、冷地黄芪、光管黄芪、白马雪山黄芪、打箭炉黄芪、云南长茎黄芪、小大黄、澜沧地灵芝、藓状雪灵芝、黑心虎耳草、山地虎耳草、绵头雪莲花及羊矛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所述的灌丛植物包括青藏地垫柳、迟花地垫柳、金腊梅、紫花小杜鹃、拟小鳞叶杜鹃、云雾杜鹃、短蕊杜鹃、滇藏杜鹃、矮小杜鹃及匍匐杜鹃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
7.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步骤(1)中所述的在冬春季节冻土期间,调控大棚蝠蛾圈养场内空气的温度为10℃±6℃。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青藏高原快速繁育蝠蛾虫卵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在青藏高原高寒生境蝠蛾属昆虫适生地建立大棚蝠蛾圈养场;通过调控大棚内土壤及空气的温湿度,降低蝠蛾天敌危害,以及促进大棚蝠蛾圈养场内草本植物和/或灌丛植物维持良好的生长并形成发达的植被嫩根体系;同时通过释放蝠蛾虫卵、幼虫和/或蛹,提升圈养的蝠蛾幼虫数量和密度;在经历蝠蛾完成一个生命周期世代交替之后,蝠蛾幼虫从1龄期生长发育至6~8龄期仅需390d~420d,并在次年5月化蛹,6~8月羽化为成虫时,可大规模捕获蝠蛾成虫并收获其交配后所产的受精卵。所收获的蝠蛾虫卵可作为人工饲养蝠蛾幼虫虫种。经检测,收获的蝠蛾虫卵中均未携带或感染虫生真菌。
文档编号A01N25/00GK1926973SQ200610122450
公开日2007年3月14日 申请日期2006年9月27日 优先权日2006年9月27日
发明者刘昕, 张古忍, 古德祥, 王江海, 袁建平, 黄晓霓 申请人:中山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