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多行种植的插秧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机体左右方向上设置多个插秧体的多行种植的插秧机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设置具备由左右一对前轮和后轮所构成的行走车轮的行走车体,且将以该行走车体为基准并因上下运动机构而沿规定种植轨迹上下运动的插秧体在左右方向上设置多个的多行种植的插秧机中,以机体左右方向内侧的插秧体为基准而较低地设定左右方向外侧的插秧体的上下高度,在外侧比左右方向中央部低的垄面上各种植行的秧苗的种植深度将没有较大不同。再有,该插秧机其全部插秧体配置于比前轮及后轮的车轴更靠后侧且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相同位置处(参照专利文献1“特开2005-237347号公报(图1、图7)”)。
虽然上述背景技术的多行种植的插秧机实现了在外侧比左右方向中央部低的垄面上各种植行的秧苗的种植深度的均匀化,但没有提到的是,垄面形状因垄的形成过程和土质等而不同,特别是垄面的左右方向外端部倾斜角度大且其高度易波动,而能够一概使各种植行的秧苗的种植深度适当。
发明内容
于是,本发明的课题是对应垄面的各种形状而实现各种植行的秧苗的种植深度的适当化。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问题而公开了以下的技术方案。
即,本发明的方案1是一种多行种植的插秧机,在机体左右方向上设置多个插秧体25的多行种植的插秧机中,设置高度改变机构115,其以机体左右方向内侧的插秧体25为基准而用高度改变把手119、129来改变左右方向外侧的插秧体25的上下高度。
因此,根据方案1的插秧机,通过在机体左右方向上设置多个的插秧体25来多行地种植秧苗。而且,为了通过高度改变机构115,而根据垄面的形状来使各种植行的秧苗的种植深度适当,能够以机体左右方向内侧的插秧体25为基准来改变左右方向外侧的插秧体25的上下高度。
此外,本发明的方案2是一种多行种植的插秧机,在方案1的插秧机中,在机体上设置前轮7和后轮6,在比上述后轮6的车轴10靠后侧设置多个插秧体25,将机体左右方向外侧的插秧体25配置为比机体左右方向内侧的插秧体25更靠前侧。
因此,根据方案2的插秧机,除方案1的插秧机的作用外,由于在比上述后轮6的车轴10靠后侧设置多个插秧体25,将机体左右方向外侧的插秧体25配置为比机体左右方向内侧的插秧体25更靠前侧,所以即使因土面的凹凸等使机体的姿势变化,也会抑制左右方向外侧的插秧体25的上下高度的变化量,且实现左右方向外侧的种植行的秧苗的种植深度的稳定化。
所以,根据方案1的插秧机,通过高度改变机构115,而根据因垄面的形成过程和土质等而不同的垄面的形状,能够以机体左右方向内侧的插秧体25为基准来改变左右方向外侧的插秧体25的上下高度,且实现使各种植行的秧苗的种植深度适当化。
此外,根据方案2的插秧机,除方案1的插秧机的效果外,对于倾斜角度大且其高度易波动的垄面的左右方向外端部,由机体的左右方向外侧的插秧体25实现秧苗的种植深度的稳定化并可防止成为浮苗,且实现了各种植行的秧苗的种植深度的适当化。
图1是插秧机的侧视图。
图2是插秧机的俯视图。
图3是将苗供给部、作业者用坐席及盖土压地轮支撑机构的一部分省略的插秧机的俯视图。
图4是省略一部分的插秧机的后视图。
图5是表示苗种植装置和苗供给装置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图6是部分展开并剖面表示传动箱的苗种植装置的后视图。
图7是表示高度改变机构的后视图。
图8是表示苗容纳体的连接构成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在容器卡定部件上设置容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盖土压地轮支撑机构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缩放式高度改变机构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缩放式高度改变机构的侧视图。
图中6-后轮,7-前轮,10-车轴,25-插秧体,115-高度改变机构。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说明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插秧机。此外,在以下说明中,将配置操纵把手2一侧作为后,其相对侧即配置发动机5一侧为前。而且,在机体后部,以朝向机体前部侧站立的作业者的右手一侧为右,左手一侧为左。
本实例的插秧机采用以下结构,具备使机体可前进行走的行走车体1、在该行走车体1的后部设置的步行操纵用的操纵把手2、在农场种植秧苗的苗种植装置3、向该苗种植装置3供给秧苗的苗供给装置4。
在图示实例中,行走车体1具备发动机5、被传递该发动机5的动力而驱动旋转的左右一对作为驱动车轮的后轮6、在该后轮6的前方转动自如地支撑的左右一对前轮7。
在发动机5的后部,配置了变速箱8,该变速箱8具有从其左侧部延伸到发动机5左侧的箱部分,其与发动机5的左侧部连接。发动机5的输出轴在该箱部分进入并成为向变速箱8内的传动机构传递动力的构成。在变速箱8的左右两侧部上转动自如地安装了前后较长的行走用传动箱9的前部。具体地说,在行走用传动箱9的前部机体内侧部设有可与该传动箱9一体化转动地设置的轴箱9a,将该轴箱9a转动自如地安装在变速箱8的左右两侧部,将行走用传动箱9相对于变速箱8的左右两侧部转动自如地安装。而且,在该行走用传动箱9的后部侧方突出的车轴10上安装后轮6。在传动箱9的前部的转动轴心X位置处,从变速箱8向左右两外侧延伸的车轮驱动轴的前端进入,经过变速箱8内的行走部系统变速传动部的行走用动力传递到传动箱9内的传动机构。而且,行走用动力经传动箱9内的传动机构,传递到传动箱9后端一侧的车轴10,并驱动旋转后轮6。再有,轴箱9a设置成根据垄宽而可伸缩调节。此外,为支撑轴箱9a,在与轴箱9a大体平行的状态下将支撑框架9b固定于变速箱8上,用在该支撑框架9b的外端部上固定的支撑板9c来转动自如地支撑轴箱9a的外侧部。
再有,成为通过在变速箱8内设置的左右各侧离合器(未图示),而可切断左右各后轮6的驱动的结构。因此,在使机体转动时,通过上述侧离合器而使旋转内侧的左右一侧的后轮6为非驱动状态并可流畅地旋转。
另外,在行走用传动箱9上连接有上下转动的驱动构件,来以该传动箱9的前部一侧为转动支点使后轮6上下移动。具体地说,传动箱9的向变速箱8安装的安装部上一体化地安装了向上方延伸的臂11,其与在变速箱8上固定的升降用液压缸12的活塞杆前端安装的连接体13的左右两侧部连接。左右方向一侧(右侧)用杆14连接,另一侧(左侧)根据机体的倾斜而用可伸缩运动的左右水平控制用液压缸15连接。
在升降用液压缸12运动且其活塞杆向机体后方突出时,左右的上述臂11向后方转动,传动箱9随之而向下方转动,且机体上升。相反地,当升降用液压缸12的活塞杆移动到机体前方并进入缸体内时,左右的上述臂11向前方转动,传动箱9随之而向上方转动,且机体下降。该升降用液压缸12通过接触垄面且随着机体与垄面的上下间隔的变动而进行动作的传感器S来工作。传感器S的动作成为检测相对于机体的垄上面高度的动作,根据该传感器S的检测动作来使升降用液压缸12工作以使机体相对于垄上面高度成为设定高度而构成。此外,成为为了通过在操纵把手2附近配置的种植及升降操作用具L的人工操作来使机体上升或下降,而使升降用液压缸12工作的构成。再有,该种植及升降操作用具L成为也进行苗种植装置3及苗供给装置4的驱动通断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左右水平控制用液压缸15进行伸缩运动时,与该左右水平控制用液压缸15连接的左侧臂11转动,使左侧的后轮6和右侧的后轮6为互不相同的高度,并使机体左右倾斜。该左右水平控制用液压缸15构成为根据检测机体相对于左右水平的左右倾斜的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来使机体成为左右水平地运动。
上述左右前轮7,在发动机5下方的左右中央位置处转动自如地安装于前后方向的轴心周围的横框架16的左右两侧部,安装上下较长的纵框架16a,且转动自如地安装于在其下端部一侧固定的车轴17上。因此,左右前轮7绕机体的左右中央的前后方向的轴心Y滚动自如。可相对于横框架16的左右两侧部来上下调节纵框架16a地进行设置,且可进行前轮7的高度调节。
上述操纵把手2设于机体后部,且比后轮6的车轴10更位于机体后方。具体地说,安装在变速箱8上固定前端部的机体框架2b的后端部上。机体框架2b配置于从机体的左右中央偏向右侧的位置处且向后方延伸,而且,从前后中间部向斜后上方延伸。操纵把手2从机体框架2b的后端部在左右方向上向后延伸并使其各后端部成为操纵把手2的握部2a。操纵把手2的左右握部2a设定为适当的高度以使作业者舒适地用手握住该握部2a。再有,在图示实例中,虽然使握部2a成为左右分开的结构,但也可以是将操纵把手2的左右后端部互相之间左右连接并将该连接部分作为握部。
另外,虽然上述行走车体1采用使接触地面且驱动旋转的行走驱动部成为具备前后车轮的四轮式行走驱动部的结构,但也可以是履带式行走驱动部的结构。
苗种植装置3具备前端向下方的鸟嘴状插秧体25;在该插秧体25的下端部比农场地面靠上方的位置和比农场地面靠下方的位置间使插秧体25上下移动的上下运动机构26;以及,在鸟嘴状插秧体25的下端部关闭且从上方接收秧苗并可在内侧容纳秧苗的关闭状态和插秧体25的下端部在前后方向上打开且可将在内侧容纳的秧苗向下方放出的打开状态之间开闭插秧体25的开闭机构27,苗供给装置4具备从上方接收秧苗并在内侧容纳秧苗的多个苗容纳体29;使该苗容纳体29旋转移动以通过插秧体25上方的移动机构30;以及,在插秧体25的上方位置打开苗容纳体29的底部而使在内侧容纳的秧苗落下并向插秧体25供给苗的打开机构31。
苗种植装置3采用在左右方向上以设定间隔排列配备多个位于比后轮6的车轴10更靠后侧的插秧体25的多行种植的结构。在本实例中,采用在左右方向上以设定间隔排列配备四个插秧体25的四行种植的结构。
四个插秧体25的每两个安装于上下运动机构26上,上下运动机构26设置于将下部固定于机体框架2b上的安装部件32上部安装的传动箱28的左右两侧部。在前端朝向下方的鸟嘴状插秧体25的前侧插秧体25F的上部将伸向后侧的左右臂部25Fa的后端部转动自如地安装在后侧的插秧体支撑轴34上,在后侧插秧体25R的上部将伸向前侧的左右臂部25Ra的前端部转动自如地安装在前侧的插秧体支撑轴33上,在前侧插秧体25F的臂部25Fa和后侧插秧体25R的臂部25Ra的各自前后中间部,将在一侧臂部上设置的横向的销25a与另一侧臂部上设置的左右方向的长孔25b配合。前后的插秧体支撑轴33、34的左右两端部用连接部件35连接。而且,前后的插秧体支撑轴33、34的左右中间部分别经秧苗导引部连接部件36,连接到将秧苗向插秧体25内导引的筒状秧苗导引部37。再有,左右的秧苗导引部37上,装卸自如且一体地安装了左右方向延伸的连接轴38,且经该连接轴38而与左右秧苗导引部37的左右间配置的连接部件39连接。该连接部件39上下地连接上下运动机构26的上下的升降连杆40a、40b的各前端部。当后侧插秧体25R的臂部25Ra绕前侧插秧体支撑轴33向上方转动时,通过上述销25a所进行的连接而使前侧插秧体25F的臂部25Fa也连动并向上方转动,因此,前侧插秧体25F通过绕后侧的插秧体支撑轴34的转动而向前方移动,后侧插秧体25通过绕前侧的插秧体支撑轴33的转动而向后方移动,因而,插秧体25的下部侧在前后方向上打开而成为向下方打开状态。此外,通过相反的动作,前后打开的插秧体25的下部侧关闭。
另外,四个插秧体25中,左右内侧两个插秧体25的前侧插秧体25F及后侧插秧体25R向后侧弯曲并偏移。相反地,左右外侧的两个插秧体25的前侧插秧体25F及后侧插秧体25R向前侧弯曲并偏移。因此,相对于左右内侧的插秧体25的下端部,左右外侧的插秧体25的下端部配置于在前后方向上成为后轮6的车轴10侧的前侧附近的位置处。因而,成为将秧苗交错状(左右内侧的插秧体25和左右外侧的插秧体25处为互不相同的位置)地种植的结构。
上述秧苗导引部37是将从苗供给装置4供给的秧苗导引到插秧体25内的圆筒体,在上部,设有向苗供给装置4的苗落下部下方伸出的上部导引部37a。这样,即使插秧体从苗供给装置4的苗落下部下方偏移而定位,也可将从苗供给装置4落下供给的秧苗正确供给到插秧体25内。
在机体的左右两外侧的秧苗导引部37上安装的上述连接轴38通过各高度改变机构115支撑于上述连接部件39上。上述高度改变机构115的结构具备由在上述连接轴38上固定的从机体背面观察为コ形的板所构成的上下移动部件116;为包围该上下移动部件116而由从机体背面观察为コ形的板所构成的根基部件117;在上述上下移动部件116及根基部件117中上下贯穿的螺栓轴118;以及,在该螺栓轴118上端与该螺栓轴118一体化转动的高度改变把手119。再有,在上述根基部件117的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纵板部分117a构成了将上下运动机构26的上下的升降连杆40a、40b的各前端部上下连接的连接部件。此外,上述上下移动部件116的上下各横板部分116a位于上述根基部件117的上下各横板部分117b的上下之间,上下移动部件116及根基部件117的上述横板部分116a、117b在机体俯视时重叠。而且,上述螺栓轴118,为在轴向上不移动,转动自如地支撑于根基部件117的上下各横板部分117b上的同时,螺纹连接到在上下移动部件116的上下各横板部分116a上固定的焊接螺母120中。因此,根基部件117的上下各横板部分117b成为支承螺栓轴118的轴支承部,在上下移动部件116的上下各横板部分116a上固定的焊接螺母120成为与螺栓轴118螺纹连接的螺纹连接部。因此,通过作业者转动高度改变把手119而使螺栓轴118转动,上下移动部件116相对于根基部件117沿螺栓轴118上下移动,成为使连接轴38上下移动来改变左右方向外侧的秧苗导引部37及插秧体25高度的结构。另外,上下移动部件116,构成为通过该部件116的上下横板部分116a与根基部件117的上下各横板部分117b接触来限制上下移动,而仅在规定范围内可以上下移动。该上下移动部件116的可上下移动范围设定为左右方向外侧的插秧体25可从与左右方向内侧的插秧体25大体相同高度上下运动到成为比左右方向内侧的插秧体25低的高度处。
插秧体25的上下运动机构26设于传动箱28的左右两侧部。具体地说,由以下各部构成上侧和下侧的升降连杆40a、40b,其在上述升降连杆装置2的后端部的连接轴21上转动自如地安装的种植部框架12a上部固定的传动箱28的左右侧突出的轴上将前部上下转动自如地安装且将后部连接到插秧体25上;从传动箱28的侧部突出的进行驱动旋转的驱动轴41;在该驱动轴41的前端部一体化转动地安装一端的驱动臂42;以及,将该驱动臂42的转动外周侧端部和上述上侧升降连杆40a转动自如地连接的连动臂42a。而且,设计成将上侧和下侧的升降连杆40a、40b的各后端部转动自如地安装到在上述插秧体支撑轴33、34的左右中间部附近安装的连接部件39上,且用上侧和下侧的升降连杆40a、40b和传动箱28及连接部件39来形成连杆机构。因此,在通过驱动轴41的旋转来驱动旋转驱动臂42时,上述升降连杆40a、40b以在传动箱28的左右侧部处设置的两个轴40aS、40bS为转动中心而上下运动,左右的插秧体25上下移动。在该上下移动的上升位置处插秧体25的下端部位于比农场地面更靠上方位置处,在下降位置处插秧体25的下端部位于比农场地面更靠下方位置处。
此外,在该插秧机中,使插秧体25升降的上下运动机构26由绕第一轴40aS被升降驱动的第一升降连杆40a、在该升降连杆40a的下侧绕第二轴40bS升降自如地设置的第二升降连杆40b、将该第一升降连杆40a及第二升降连杆40b的各前端部连接的连接部件39构成,而成为将该连接部件39和插秧体25连接并升降插秧体25的结构,将上述第一轴40aS在通过传动箱28内的传动机构传递的动力而被旋转驱动的转轴40aR的前端部以偏心状态形成,成为通过该转轴40aR的转动来以转轴40aR的轴芯为中心且以偏心量为半径被旋转驱动的结构,并构成为通过在上述第一升降连杆40a的升降驱动中上述转轴40aR进行旋转驱动而使插秧体25在其升降运动中前后倾斜。而且,将插秧体25的升降轨迹上部一侧的上升时的姿势设定为相对于直立姿势下部比上部更靠后侧的前倾姿势。另外,将插秧体25的下降时的姿势设定为相对于直立姿势下部比上部更靠前侧的后倾姿势,设计成在下降下端位置处从后倾姿势改变姿势为前倾姿势,将上升插秧体25的上升时的姿势设定为相对于直立姿势下部比上部更靠后侧的前倾姿势。
对插秧体25的开闭机构27进行说明,将开关用缆索121的内部线121a的端部连接在后侧插秧体25R的上部向后侧延伸的后侧开关用臂部25Rb的前端部,将开关用缆索121的外缆索121b的端部连接在前侧插秧体25F的上部向前侧延伸的前侧开关用臂部25Fb的前端部,设置在将下侧的升降连杆40b的基部枢接的轴40bS上转动自如地安装的动作臂44,在该动作臂44的前端部连接上述开关用缆索121的内部线121a的另一端,在传动箱28上固定安装开关用缆索121的外缆索121b的另一端。而且,动作臂44的构成为,承受将枢接上侧升降连杆40a的基部的轴40aS旋转驱动的转轴40aR和一体转动地安装于兼用的凸轮驱动轴上的凸轮46的作用,而以设定的时间向前侧转动。这样,当通过驱动轴41的驱动旋转而使插秧体25上下运动并下降到达下端位置时,通过凸轮46的作用产生的位置的变化而使动作臂44向前侧转动,内部线121a相对于开关用缆索121的外缆索121b而被向前侧牵拉且前侧开关用臂部25Fb和后侧开关用臂部25Rb互相接近地转动,后侧插秧体25R绕后侧的插秧体支撑轴34转动而向后方移动,前侧插秧体25F与之连动而绕前侧的插秧体支撑轴33转动并向前方移动,插秧体25的下部侧前后打开而成为向下方打开状态。然后,插秧体25上升,通过凸轮46的作用产生的位置的变化而使动作臂44相对于插秧体25向原位置(后侧)转动且开关用缆索121的内部线121a松弛,前后打开的插秧体25的下部关闭。这样,由于采用使用开关用缆索121来进行插秧体25的开关的构成,所以与现有的杆或连杆所构成的开关机构比较,开关用缆索121的连接的自由度高,所以成为用动作臂44的少量动作量就能得到插秧体25的期望开关量的结构。此外,前侧插秧体25F和后侧插秧体25R通过未图示的弹簧而被向插秧体25下部关闭一侧转动加力。另外,采用的结构为,开关用缆索121在共同的动作臂44上连接有多个(两个),用共同的动作臂44来进行通过共同的上下运动机构26同步地上下运动的多个(两个)插秧体25的开关。
将传动箱28安装于机体框架2b上的安装部件32,以及支撑在变速箱8和行走用传动箱9之间设置的轴箱9a的支撑框架9b之间,用支撑框架32a连接,提高传动箱28和苗种植装置3及苗供给装置4的支撑强度。
安装了向插秧体25的内侧供给灌溉用的水的柱塞泵91的活塞杆91a。在前后方向观察为门形状的传动箱28的内侧,安装向插秧体25的内侧供给灌溉用的水的柱塞泵91,在传动箱28的左右内侧突出的上述转轴40aR上安装柱塞泵91的活塞杆91a,柱塞泵91的壳部分91b安装在将上述传动箱28装于上部的安装部件32上设置的柱塞泵安装部上。T为储存灌溉用的水的水箱。再有,从该水箱T到插秧体25的水的供给路径(灌溉管100)的中途设有手动式泵101,通过作业者操作该手动式泵101而可任意向插秧体25供给水。这样,在中断种植作业并去除插秧体25内侧的泥且洗净该插秧体25时,以及在柱塞泵91为运转不良时等,可方便适当地向插秧体25供给水。再有,手动式的泵101配置于水箱T附近的上方位置,所以配置于距离后述的作业者用坐席70L、70R上就座的作业者或者在后轮6的后侧于操纵把手2的左右方向外侧步行的作业者中的任一个皆很近的位置上且易于操作。
苗供给装置4的结构为,设置有具有上下开口的筒状体47和开关该筒状体47的下侧开口部47a的底盖48且互相之间环状连接的多个苗容纳体29;在使该苗容纳体29通过上述插秧体25的上方附近的状态下以从机体俯视观察前后较长的椭圆形环状轨迹转动的移动机构30;以及,将上述苗容纳体29的底盖48在插秧体25的上方位置打开的打开机构31。
苗供给装置4,在上述苗容纳体29的外周形成圆筒外周部,具有在该圆筒外周部从外侧转动自如地配合的配合部(圆孔)且设置多个将两个苗容纳体29连接的连接体49,将该连接体49的配合部转动自如地与苗容纳体29的圆筒外周部配合且以该圆筒外周部为转轴而成为相邻的苗容纳体29转动自如地连接的状态且成为将多个苗容纳体29相互连接的结构。即,成为用苗容纳体29和连接体49如无接头链般连接的结构。这样,该插秧机,苗容纳体29无论在直线移动的部分还是在圆弧状移动的部分,与相邻的苗容纳体29之间的间隔均不变,所以,在从苗容纳体29向插秧体25供给秧苗的地点,苗容纳体29相对于插秧体25难以产生位置偏差且秧苗供给适当地进行而可正确地种植秧苗。在设定苗容纳体29的个数和转动的范围方面,能够尽可能宽地形成苗容纳体的上侧开口部43b,在实现机体紧凑化的同时也尽可能地易于进行向苗容纳体29供给秧苗的作业。
苗供给装置4的移动机构30,与右侧及左侧的苗供给装置4R、4L一起,分别使如无接头链般互相连接的苗容纳体29与左右设置的链轮50外周的圆弧状切口部配合并卷挂,并通过用从传动箱28内输出的动力来旋转驱动该左右链轮50,而成为使右侧及左侧的苗供给装置4R、4L的各苗容纳体29转动的构成。可旋转驱动地安装链轮50的转轴51的结构为,可转动地安装于在传动箱28的上部支撑的支撑框架53a、53b上,从自传动箱28的上部向上方突出的左右转轴53a、53b经链轮和链传递到各转轴51。
使苗容纳体29转动的前后轴51比左右后轮6更靠机体内侧,且使苗容纳体29转动的前侧的轴51比后轮6的车轴10的位置更靠前侧,将苗容纳体29转动的后侧的轴51配置于比后轮6的车轴10的位置更靠后侧处。此外,插秧体25配置于比后轮6的车轴10的位置更靠后侧处。
传动箱28内的传动机构,将从变速箱8输出的动力从与传动旋转的传动轴28a的后端连接的输入轴96上安装的第一锥齿轮54向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传动轴55上转动自如地安装的第二锥齿轮56传递,而且,通过具有与在第二锥齿轮一端上设置的离合器爪可结合脱离的离合器爪的定位停止离合器即种植离合器C传递到传动轴55。该种植离合器C,通过在作业者用坐席70L、70R上就座的作业者所进行的操作来操作在苗供给装置4下方设置的把手,且通过该离合器C的通断来使苗种植装置3的驱动通断。在传动轴55的左右两端部上,第一链轮57一体转动地安装,从该第一链轮55通过链59传递到从传动箱28的左右两端部向下方延伸的箱内下方设置的第二链轮58。此外,传动轴55的左右两端部从第一链轮57进一步延伸且突出到传动箱28的左右两外侧。该突出部成为驱动轴41。与第二链轮58一体转动的转轴40aR也突出到传动箱28的左右两外侧,进一步在其前端形成在偏心状态下成为第一升降连杆40a的枢支轴的第一轴40aS并与转轴40aR一体转动。此外,在传动轴55的中途部一体化转动地安装第三锥齿轮60,通过与其啮合的第四锥齿轮61,旋转驱动从传动箱28上部向上方突出的一侧的转轴53a。另一侧的转轴53b,在该转轴53b上设置的齿轮62与在一侧转轴53a上设置的齿轮63啮合并逆向转动传动。采用的结构为,从该左右转轴53a、53b,通过各链轮65a、65b和链65c传动到支撑框架54b的左右两侧部上转动自如地支撑的左右后侧转轴51,该支撑框架54b由在传动箱28上安装的支撑部件54a支撑并在横向上延伸,并且,从这里通过各链轮66a、66b和链66c向左右的前侧转轴51传动。
苗供给装置4的打开机构31采用的结构为,在苗容纳体29的转动轨迹下方为使底盖48不向下方转动而设置从下方支撑底盖48的支撑体67,通过在插秧体25的上方位置处不设置该支撑体67,在苗容纳体29通过插秧体25的上方位置时,底盖48解除由支撑体67支撑的状态而向下方转动并将苗容纳体29打开以使秧苗可向下方落下。苗容纳体29的底盖48打开的时间预先调整为插秧体25上升到苗容纳体29正下时。此外,取代上述结构,可采用的结构有,在插秧体25上升到苗容纳体29正下时,在插秧体上设置的打开动作部件使限制位于插秧体上方的苗容纳体底盖打开的限制构件进行限制解除动作。
苗供给装置4采用的结构为,对机体右侧的两个插秧体25供给秧苗的右侧苗供给装置4R和对机体左侧的两个插秧体25供给秧苗的左侧苗供给装置4L,使苗容纳体29同时相对于两个插秧体25旋转移动一圈来供给秧苗。这样,在采用苗容纳体29相对于两个插秧体25旋转移动一周来供给秧苗的结构的情况下,向一侧插秧体25落下供给的苗容纳体29和向另一侧插秧体25落下供给的苗容纳体29交错地连接,且设定为当向一侧插秧体25落下供给的苗容纳体29通过一侧插秧体25上方时,向另一侧插秧体25落下供给的苗容纳体29通过另一侧插秧体25上方,而且,设置打开限制构件,以至少在向苗容纳体29的旋转移动方向下手侧的插秧体25落下供给的苗容纳体29通过苗容纳体29的旋转移动方向上手侧的插秧体25的上方时,对该苗容纳体29不进行打开动作。除如此设计以外,还构成为插秧体25的上下运动动作一个周期期间苗容纳体29旋转移动两周,此时,苗容纳体29在直线通过两个插秧体25上方的同时可对两个插秧体25不发生秧苗供给遗漏的同时供给秧苗,而且,可在通过两个插秧体25上方后不产生未供给秧苗的苗容纳体29地对两个插秧体25供给秧苗,从容地进行秧苗供给作业,且能可靠地对两个插秧体25供给秧苗。再有,上述打开限制构件可成为在例如在向苗容纳体的旋转移动方向下手侧的插秧体落下供给的苗容纳体的盖上设置突起且该突起通过苗容纳体的旋转移动方向上手侧的插秧体上方时从下方支撑的结构。
该插秧机将对插秧体25种植的秧苗进行盖土压地用的盖土压地轮80设置于各插秧体26的插秧地点的各后方左右两侧附近位置处。该盖土压地轮80是转动轮,其安装于盖土压地轮支撑框架102的转动前端侧(后侧),盖土压地轮支撑框架102在固定于机体上的安装部件32上绕左右方向的转动支点轴82在各种植行上下转动自如地安装。而且,左右两外侧的种植行的盖土压地轮80符合秧苗的种植位置而配置于比左右内侧的种植行的盖土压地轮80靠前的位置处。这样,与在各种植行上前后不同的秧苗种植位置无关,各盖土压地轮80可在插秧体25刚种植秧苗后马上对苗盖土并辗压周边土壤,从而秧苗种植精度提高。上述盖土压地轮支撑框架102在俯视时为前侧(转动支点轴82侧)打开的U形,通过将管框架适当弯折而构成,成为后端部稍微向上侧立起的形状。在该盖土压地轮支撑框架102地后端部将相对于各种植行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杆103的下端连接,使各种植行的杆103(共计四个)的上端在左右延伸的管状左右框架104的适当位置处贯穿,并用前后方向的销105相对于上述左右框架104使杆103不滑动地固定。再有,虽然是使上述销105插入杆103上端部具备的孔(未图示)而固定的结构,但上述孔以杆103的上下方向的规定间隔设置多个。因此,通过使插入销105的杆103的孔的位置在各种植行的杆103上不同,可在各种植行单个改变并调节盖土压地轮80的压地载荷,并可根据农场垄面的形状和土壤特性(垄易崩溃的土壤特性等)来在各种植行适当地在苗周围盖土及压地,从而实现各种植行的秧苗种植的适当化。
而且,上述左右框架104固定于绕机体框架上固定的左右方向的转轴106前后乃至上下转动的转动臂107上。再有,上述转轴106从机体框架2b左右延伸,在该转轴106的两端部左右分别设置转动臂107,而成为左右各转动臂107支撑左右框架104的适当位置的结构。此外,通过在转轴106的两端部固定板108,且转动臂107抵接将该板108弯折而构成的限制部分108a,而限制转动臂107不能再向上侧(后斜上侧)转动。因此,上述限制部分108a成为转动臂107的止块。另外,在将上述板108用其它方法弯折而构成的部分108b和转动臂107之间设置拉伸弹簧109,由该拉伸弹簧109使转动臂107向下侧(前斜下侧)转动地加力。因此,通过转动臂108的向下侧的转动加力,不但使左右框架104而且使盖土压地轮80被向下加力,该盖土压地轮80以某种程度的载荷按压地面而将得到对土壤的辗压作用。将U形转动杠杆110固定而设置以连接左右转动臂107,该转动杠杆110将与左右转动臂107一体转动。因此,通过转动操作该转动杠杆110,可使左右的转动臂107转动并使全部种植行(共计四行)的盖土压地轮80同时上下运动。因而,通过上述盖土压地轮支撑框架102、杆103、左右框架104、转动臂107、拉伸弹簧109及转动杠杆110等,而构成盖土压地轮支撑机构。
在操纵把手2附近设置用于仅驱动苗种植装置3及苗供给装置4而不使机体行走的空插秧杠杆111,成为通过该空插秧杠杆111而仅驱动苗种植装置3及苗供给装置4并进行这些装置3、4的动作确认及检查的结构。如图1中实线所示,在操作上述空插秧杠杆111使其向下时,成为空插秧功能为关且通过种植及升降操作用具L的操作边使机体行走边使苗种植装置3及苗供给装置4工作的进行通常种植的状态。另一方面,如图1中虚线所示,在操作上述空插秧杠杆111使其向后时,空插秧功能为开且在行走停止状态下仅苗种植装置3及苗供给装置4工作。再有,空插秧杠杆111通过向该杠杆111加力的杠杆弹簧(未图示)跨越死点来进行开、关的切换。而且,在空插秧杠杆111的中途部的前侧(下侧)部分设有钩部112,该钩部112成为嵌入上述转动杠杆110的左右延伸部分的形状。因此,在空插秧杠杆111为向下的通常种植作业状态(空插秧功能的关状态)下,当通过盖土压地轮80的上升而使转动杠杆110到达上述钩部112的位置并向上侧转动且转动杠杆107抵接钩部112时,空插秧杠杆111克服杠杆弹簧所产生的向前侧的转动加力而向后侧移动,转动杠杆110越过钩部112的突出部后用杠杆弹簧所进行的向前侧的加力而可靠地结合到钩部112并固定。这样,在盖土压地轮80上升到规定高度时,由钩部112既使转动杠杆110又使左右的转动臂107不转动地固定,全部种植行(共计四行)的盖土压地轮80将被固定以不上下运动。再有,在空插秧杠杆111为向后的空插秧功能的开状态下,钩部112从转动杠杆110的转动区域脱离,成为即使转动杠杆110在任何位置上下运动钩部112也不配合的结构。因而,通过上述钩部112,构成了固定盖土压地轮支撑机构且限制盖土压地轮80的上下运动的上下运动限制构件。再有,通过人工操作将转动杠杆110结合到钩部112,也可固定盖土压地轮80。另外,使左右的转动臂110向下侧转动加力的拉伸弹簧109也作用于将转动杠杆110结合到钩部112一侧(下侧),所以可靠地实现了转动杠杆110和钩部112的结合。
再有,在上述中,虽然在空插秧杠杆111的操作中,钩部112采用在限制盖土压地轮80的上下运动的限制状态和不限制盖土压地轮80的上下运动的限制解除状态之间切换的结构,但也可以将钩部112与空插秧杠杆111分别设置,采用设置使钩部112移动的专用切换操作用具而可任意切换上述限制状态和上述限制解除状态的结构。
该插秧机,为了向苗供给装置4供给秧苗的作业者乘坐来进行秧苗供给作业,而设有作业者乘坐的作业者用坐席70L、70R。具体地说,在左侧苗供给装置4L的前侧部的左外侧附近配置左侧的作业者用坐席70L,在右侧苗供给装置4R的前侧部的右外侧附近配置右侧的作业者用坐席70R。这些坐席70L、70R的靠背设计为分别位于机体的左右方向外侧,且在该坐席70L、70R上乘坐的作业者以朝向苗供给装置4L、4R的前部侧且面向机体内侧的姿势就座,对苗供给装置4L、4R的前侧部进行秧苗补给作业。此外,本实例的插秧机,在垄沟行走的后轮6的后侧于机体后部上设置的操纵把手2的左右方向外侧,形成了作业者边站立向前步行边可进行向苗供给装置4的后侧部补给秧苗的作业的作业空间W,可从在该作业空间W中站立的作业者对苗供给装置4L、4R的后侧部进行秧苗补给作业。
此外,左右的作业者用坐席70L、70R配置为位于比前轮7的车轴17的位置靠后侧且比后轮6的车轴10的位置靠前侧的位置处。再有,作业者用坐席70L、70R配置为从机体侧面观察为坐席的一部分在后轮6的上方重叠。此外,作业者用坐席70L、70R采用的结构为,从机体侧面观察为配置在行走用的传动箱9的转动轴心X的上方,前轮7配置为比行走用的传动箱9的转动轴心X更靠前侧。
作业者用坐席70L、70R的支撑构成为,由坐席支撑部件72、73支撑,坐席支撑部件72、73安装于支撑后轮6的车轴10的支撑部件即向传动箱9内侧突出的后轮6的车轴10上,在该坐席支撑部件72、73上,为了即使后轮6的车轴10上下运动,作业者用坐席70L、70R也不会前后倾斜,而设置了姿势保持机构。
在本实例中,该姿势保持机构构成如下。首先,设置在上部安装了作业者用坐席70L、70R的坐席支撑框架72,且设置前后较长的连接框架73,来连接作为支持前轮7的车轴17的支撑部件的上述纵框架16a和后轮6的车轴10。该连接框架73的前端部侧,在支撑前轮7的车轴17的上述纵框架16a内侧固定、突出的销前后方向滑动自如地插入到转动自如的支撑筒74中。此外,连接框架73的后端部侧一体化固定到在后轮6的车轴10上转动自如地安装的筒部75上。因此,即使行走用的传动箱9上下运动且后轮6的车轴10上下运动,连接框架73也不会出现前后倾斜。在该连接框架73的前后中途处,安装了上述坐席支撑框架72的下部。因而,即使行走用的传动箱9转动且后轮6的车轴10上下运动,作业者用坐席70L、70R也不会前后倾斜。此外,设计成相对于该连接框架73,坐席支撑框架72绕上下轴心转动,而可使作业者用坐席70L、70R向机体内侧移动,这样,移动时和储存时可将作业者用坐席70L、70R收纳到机体内侧。
再有,可将安装连接框架73的前端部的上述支撑筒74安装到前轮7的车轴17。此外,可将连接框架73的后端部转动自如地安装到上述筒部75上,上述筒部75在支撑后轮6的车轴10的支撑部件即行走用传动箱9内侧突出的轴上转动自如。再有,连接框架73的前轮7侧的连接部可采用的结构为,将连接框架73相对于前轮的车轴17或纵框架16a不能滑动且转动自如地连接,连接框架73的后轮6侧的连接部可采用的结构为,将连接框架73相对于后轮的车轴10或传动箱9滑动自如且转动自如地连接。若采用这种结构,当行走用传动箱9向下方转动且后轮6的车轴10下降时,后轮6对机体相对地向前移动,但作业者用坐席70L、70R对机体在前后方向上相对不移动。因此,为使机体转动,先使后轮6下降再使机体上升,而且,按下操纵把手2而成为两轮接触地面状态并使机体转动时,作业者用坐席70L、70R在前后方向上将向后轮6的车轴10接近,所以可减轻作业者用坐席70L、70R的重量所产生的操纵把手2的下压负载。此外,也可采用以下结构,连接框架73的前轮7侧的连接部和连接框架73的后轮6侧的连接部双方皆将连接框架73滑动自如且转动自如地连接。
再有,该插秧机,在左右的作业者用坐席70L、70R的各机体左右方向内侧下方设有台阶71L、71R。该台阶71L、71R从机体侧面观察在从作业者用坐席70L、70R的下方位置到前轮7的上方位置即机体前端附近的范围内延伸设置。因此,作业者可经机体前方在该台阶71L、71R上乘降。后轮6是大直径车轮,前轮7是小直径车轮,在机体侧面观察,设计成台阶71L、71R的前侧部分位于该小直径车轮的前轮7的上方。台阶71L、71R将其后侧安装于轴箱9a的上部,将其前侧固定安装于在保险杆框架95上固定内端部的台阶支撑框架92和与该台阶支撑框架92的外端部固定且与上述支撑板9c一体的台阶支撑板93上。因此,在使行走用传动箱9向下方转动并使后轮6下降时,机体向前下倾斜且上述台阶71L、71R也向前侧倾斜,所以作业者在机体前方和该台阶71L、71R之间可容易地乘降。此外,即使使后轮6下降,由于机体前方的地面和该台阶71L、71R之间的高度差不大,所以也可容易地乘降。
可设计成在作业者用坐席70L、70R的后侧附近,从机体侧面观察时在后轮6的车轴10的上方位置,可设置能容纳向苗供给装置4补给的苗的容器C。在本实例中,设置与在用塑料等成形的箱状的容器C的两侧部形成的把手孔C1的一侧结合且支撑容器C的容器结合部件94,这样,设计成可设置容器C且容器支撑部的构造简单,而且,在不设置容器时容器支撑部不占用较大空间,实现了机体的紧凑化和轻量化、低成本化。图示实例的具体结构为,容器结合部件94的上端部弯曲成曲柄状,且将其上端部从外侧插入到容器C的把手孔C1中并用曲柄状的弯曲部挂上把手孔C1,可使容器C由容器结合部件94支撑。此外,容器结合部件94设计成,固定于坐席支撑框架72的上部,且在作业者用坐席70L、70R的后侧立起。在路上行走时,在作业者就座于作业者用坐席70L、70R上时兼作扶手。
该插秧机构成为可向插秧机25供给灌溉用的水,且与种植秧苗的同时进行灌溉。而且,储存灌溉用水的水箱T,在后轮6的机体左右方向内侧在机体侧面观察时可左右分布并装载于在后轮6的车轴10附近设置的左右水箱支撑台76上。该水箱支撑台76固定于在上述连接框架73上固定的支撑部件上。再有,水箱T,在行走用传动箱9的机体左右方向内侧,且在俯视机体时配置于上述传动箱9和机体框架2b之间的空间部,配置于可有效利用机体空间的位置处。因此,实现了机体的紧凑化。此外,由于储存水的水箱T的重量在左右后轮6附近作用,所以水箱T的重量可靠地作用于后轮6上,可使后轮6的行走推进力稳定的同时,在机体转动时成为机体的转动中心的行走车轮(后轮)6附近的左右中一侧配置的水箱T的重量难以施加旋转驱动负载,所以可减小机体转动的转矩而顺利地转动。再有,在机体转动时使后轮6下降并使机体上升,则俯视机体时左右的作业者用坐席70L、70R将接近左右各后轮6,所以,左右中一侧的作业者用坐席70L、70R接近成为转动中心的行走车轮(后轮)6的上方附近且该左右中一侧的作业者用坐席70L、70R的重量难以施加旋转驱动负载,可减小机体转动的转矩而顺利地转动。此外,水箱T的重量对机体转动时的操纵把手2的下压负载没有太大影响,与水箱T的重量即水箱T内的水的容量无关,可将操纵把手2的下压负载保持为适当的负载,并可提高转动操作性。以往,水箱和作业者用坐席等配置于机体左右中央位置,所以在向左右任一方向转动的情况下都会成为增大水箱和作业者用坐席转动的转矩的重要原因,有可能使转动性能恶化。但是,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将水箱T及作业者用坐席70L、70R配置构成为左右分布且转动时俯视机体时为重叠或接近,从而可实现转动的圆滑并提高转动性能。
再有,当作业者不坐在作业者用坐席70L、70R上而在后轮6的后侧在操纵把手2的左右方向外侧的作业空间W内边步行边进行作业时,由于不需要作业者用坐席70L、70R以及台阶71L、71R,所以也可将水箱T装载于该台阶71L、71R上。特别地,当垄较高且后轮6相对于机体6位于下降侧时,传动箱9将向前侧下方转动,所以后轮6相对于机体将位于靠前处,机体易于以后轮6的位置为支点而向后侧倾斜且机体的前后方向的姿势常变得不稳定,但通过将水箱T装载于位于水箱支撑台76前侧的台阶71L、71R上,可使机体整体的重心位置靠前,并可使机体的姿势稳定,还可良好地维持秧苗的种植姿势或可防止机体向后侧翻倒。
此外,在作业者用坐席70L、70R的后侧,从机体侧面观察时在后轮6的车轴10的上方位置且从机体侧面观察时装载于水箱支撑台76上的水箱T的上方位置处可设置能容纳向苗供给装置4补给的秧苗的容器C。
如上所述,上述插秧机,在左右一对前轮和左右一对后轮跨越垄面的状态下前进行走的同时,插秧体25在农场种植多行(四行)秧苗。苗供给装置4L、4R向插秧体25供给秧苗。作业者就座于作业者用坐席70L、70R上并可进行向苗供给装置4L、4R补给秧苗的作业。
因而,该插秧机具备具备左右一对前轮7和左右一对后轮6的行走车体2;在农场种植秧苗的插秧体25;向该插秧体25供给秧苗的苗供给装置4L、4R;以及,进行向该苗供给装置4L、4R补给秧苗作业的作业者就座的作业者用坐席70L、70R,其中,将上述作业者用坐席70L、70R设置为比上述前轮7的车轴17的位置靠后侧且比上述后轮6的车轴10的位置靠前侧并在上述苗供给装置4L、4R的左右方向外侧附近朝向上述苗供给装置4L、4R而能以面向机体内侧的姿势就座。因此,作业者以左右横向姿势就座于作业者用坐席70L、70R上并可容易且效率良好地向苗供给装置4L、4R补给秧苗,而且,能容易地辨认机体的前进方向前方及后方两个方向,并适当地进行机体的操作,作业者可安心乘坐,且可容易地确认已种植于农场上的秧苗的种植状态,并可在成为不适当地种植状态时迅速进行对应而进行良好的种植作业。再有,作业者用坐席70L、70R的重量和就座于该坐席上的作业者的体重作用于前后车轮6、7的各车轴10、17的前后之间,所以前轮6和后轮7两者车轮的接触地面压力高,因而,抑制了前轮7的浮起,良好地进行秧苗的种植,而且,直线前进性也提高,秧苗的种植位置的左右偏移也难以发生。
此外,该插秧机,在行走车体2的前部侧设置发动机5及变速箱8,该变速箱8的左右两侧部上转动自如地安装前后较长的行走用传动箱9的前部,从该行走用传动箱9的后部侧面突出的车轴10上安装上述后轮6,将为使该后轮6上下运动而将使上述行走用传动箱9转动的驱动构件12连接到上述行走用传动箱9上,采用将上述变速箱8内的动力经上述行走用传动箱9内的传动机构传递到上述后轮6的车轴10并旋转驱动上述后轮6的构成,在连接到上述行走车体2上的把手框架2b的后部以位于比上述后轮6的车轴10更靠后方的位置处的状态安装步行操纵用的操纵把手2,将上述作业者用坐席70L、70R配置为从机体侧面观察为坐席的一部分与上述后轮6上方重叠。因此,作为步行型的机体构成,实现了机体的紧凑化和简化。此外,当在农场尽头使车体转向时,作业者按下机体后部的操纵把手2且以后轮6的车轴10为支点使机体向后侧倾斜并使前轮7抬起而从四轮着地状态变为两轮着地状态以使机体转向,但在如此构成的插秧机中,作业者用坐席70L、70R位于比后轮6的车轴10更靠前侧,所以在按下操纵把手2时如果作业者就座于作业者用坐席70L、70R上,则因作业者的体重不能容易地进行操纵把手2的按下。但是,由于在机体的转向时就座于作业者用坐席70L、70R的作业者下到机体外,所以就座于作业者用坐席70L、70R上的作业者的体重不会成为操纵把手2的按下时的较大负载,而且,如果行走用传动箱9以其前部侧为支点转动并使后轮6下降到机体转向前,则后轮6将移动到机体前侧,而且,由于作业者用坐席70L、70R从机体侧面观察为坐席在后轮6上方的一部分重叠,所以在按下操纵把手2而以后轮6的车轴10为支点使机体向后侧倾斜时,作业者用坐席70L、70R将较大地向后方移动,在操纵把手2的按下时,作业者用坐席70L、70R从机体侧面观察为向后轮6的车轴10上方位置移动,作业者用坐席70L、70R的重量所产生的操纵把手2的按下时的负载变小,而可容易地进行机体的转向操作。
此外,该插秧机,将步行操纵用的操纵把手2设置于比上述后轮6的车轴10靠后方的位置上,将上述插秧体25作为前端向下的鸟嘴状插秧体,该插秧体25采用将秧苗从上方接收并落下且在插入农场时打开下部而将秧苗放出到农场中然后上升来进行动作以将秧苗种植到农场中的结构,使苗供给装置4的结构为将从上方接收秧苗并在内侧容纳秧苗的多个苗容纳体29互相之间连接为环状且绕前后配置的轴在俯视机体观察为前后方向较长的椭圆轨迹上旋转移动并在该轨迹的后侧从上方向上述插秧体25落下供给秧苗,将上述插秧体25配置在比上述后轮6的车轴10的位置更靠后侧处,使上述苗容纳体29转动的前后的轴51位于比上述左右的后轮6更靠机体内侧处,而且,使上述苗容纳体29转动的前侧的轴51位于比上述后轮6的车轴10更靠前侧处,使上述苗容纳体29转动的后侧的轴51配置于比上述后轮6的车轴10的位置更靠后侧处,将上述作业者用坐席70L、70R设定为在上述苗供给装置4的前侧部的左右方向外侧附近朝向上述苗供给装置且能以面向机体内侧的姿势就座,在上述后轮6的后侧于机体后部上设置的操纵把手2的左右方向外侧形成了作业者可一边站立向前步行一边进行向上述苗供给装置4的后侧补给秧苗的作业的作业空间W。因此,可构成为将作业者用坐席70L、70R配置于苗供给装置4的左右外侧的同时,使苗供给装置4左右宽度较窄地形成以使机体紧凑,而且,作业者可就座于作业者用坐席70L、70R而容易且舒适地向苗供给装置4的前侧进行秧苗的补给,且在松软的农场等中作业者不就座于作业者用坐席70L、70R中,可在后轮6的后侧站立并与机体的行进一同步行且容易地向苗供给装置4的后侧进行秧苗的补给。再有,对于苗供给装置4的前侧,在作业者用坐席70L、70R上就座的作业者进行秧苗的补给,对于苗供给装置4的后侧,在后轮6的后侧站立且与机体的行进一同步行的作业者进行秧苗补给,从而能够更加容易且效率良好地进行作业。
而且,该插秧机,在左右排列多个插秧体25,并通过由共同的上下运动机构26同步地上下移动而种植秧苗的多个插秧体25中,设置高度改变机构115,改变左右方向外侧的插秧体25相对于机体的左右方向内侧的插秧体25的上下高度。因此,为了通过高度改变机构115,无论是左右大体水平的垄面还是左右端部比左右方向中央部低的垄面或者该垄面的左右中央部和左右端部的高低差不同,都可根据因垄的成形过程和土质等而不同的垄面的各种形状来使各种植行的秧苗的种植深度适当,可改变机体的左右方向外侧的插秧体25相对于左右方向内侧的插秧体25的上下高度,而实现各种植行的秧苗的种植深度的适当化。此外,通过高度改变把手119,作业者可从机体的后侧容易地改变左右方向外侧的插秧体25的上下高度。
另外,在通过由共同的上下运动机构26同步地上下运动而种植秧苗的多个插秧体25中,相对于左右方向内侧的插秧体25,将机体的左右方向外侧的插秧体25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靠近上述前轮7及后轮6的车轴10、17的前侧位置处。因此,在可交错地种植秧苗的同时,即使因垄沟部分的土面的凹凸等使前轮7或后轮6绕车轴10、17上下运动且机体的姿势变化,也可将左右方向外侧的插秧体25的上下高度的变化量抑制得比左右方向内侧的插秧体25的上下高度的变化量小,在左右端部低的半圆锥状垄面中其左右端部倾斜角度大且其高度易于波动,但由于实现了机体的左右方向外侧的插秧体25所带来的秧苗种植深度的稳定化,所以可防止在垄的左右端部发生浮苗,从而实现各种植行的秧苗的种植深度的适当化。
再有,如图11及图12所示,可将高度改变机构115构成为缩放式。该高度改变机构115具备将大体相同长度的四个连杆连接为四边形的四边连杆机构125;贯穿位于该四边连杆机构125的对角位置的前后连接轴126、127的前后方向的螺栓轴128;以及,在该螺栓轴128的后端与该螺栓轴128一体化转动的高度改变把手129。而且,上述前后连接轴126、127中的一个(前侧)连接轴126与螺栓轴128螺纹连接,另一(后侧)连接轴127转动自如地支撑螺栓轴128。此外,四边连杆机构125的对角位置处的上下连接轴130、38中的一个(上侧)连接轴130固定于将上下运动机构26的上下的升降连杆40a、40b的各前端部上下连接的连接部件39上,另一(下侧)连接轴38安装于左右方向外侧的秧苗导引部37上而成为支撑该秧苗导引部37的连接轴。而且,上述另一(下侧)连接轴38由未图示的滑动导引部限制移动方向以仅能够在上下铅直方向上移动。因此,成为作业者通过使高度改变把手129转动,而使上述另一(下侧)连接轴38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并改变左右方向外侧的秧苗导引部37及插秧体25的高度的结构。这样,由于高度改变把手129位于比秧苗导引部37及插秧体25更靠后侧处且朝向后方,所以位于机体后侧的作业者可容易地操作高度改变把手129。
虽然以上对乘坐型插秧机进行详细描述,但也可以是步进型插秧机。
权利要求
1.一种多行种植的插秧机,在机体左右方向上设置多个插秧体(25)的多行种植的插秧机中,其特征在于,设置高度改变机构(115),其以机体左右方向内侧的插秧体(25)为基准而用高度改变把手(119、129)来改变左右方向外侧的插秧体(25)的上下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行种植的插秧机,其特征在于,在机体上设置前轮(7)和后轮(6),在比上述后轮(6)的车轴(10)靠后侧设置多个插秧体(25),将机体左右方向外侧的插秧体(25)配置为比机体左右方向内侧的插秧体(25)更靠前侧。
全文摘要
现有多行种植的插秧机实现了在外侧比左右方向中央部低的垄面上各种植行的秧苗的种植深度的均匀化,但没有提到的是,垄面形状因垄的形成过程和土质等而不同,特别是垄面的左右方向外端部倾斜角度大且其高度易波动,而能够一概使各种植行的秧苗的种植深度适当。于是,本发明的课题是对应垄面的各种形状而实现各种植行的秧苗的种植深度的适当化。在多行种植的插秧机中,设置高度改变机构,其以机体左右方向内侧的插秧体为基准而用高度改变把手来改变左右方向外侧的插秧体的上下高度。此外,在机体上设置前轮和后轮,在比上述后轮的车轴靠后侧处设置多个插秧体,将机体左右方向外侧的插秧体配置为比机体左右方向内侧的插秧体更靠前侧。
文档编号A01C11/02GK1969602SQ20061014682
公开日2007年5月30日 申请日期2006年11月23日 优先权日2005年11月24日
发明者木下荣一郎, 胜野志郎, 村并昌实, 大久保嘉彦, 黑濑英明, 土井宏贵, 山根畅宏 申请人:井关农机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