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珠母贝人工苗陆基可控水体中间培育方法

文档序号:329623阅读:4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大珠母贝人工苗陆基可控水体中间培育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贝类的养殖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大珠母贝人工苗用陆基可 控水体进行中间培育的方法。
背景技术
大珠母贝(Pinctadamaxima),俗称白蝶贝,是生产大型珍珠最重要的贝类, 其贝壳可制作贝雕和其他工艺品,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大珠母贝主要分布于澳 大利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热带海域,在我国主要分布与海南岛、雷州半岛 等地。我国上世纪70年代获得人工育苗成功,80年代获得插核育珠成功,但自 1985年以来,其2mm左右的幼苗在海区养殖大规模死亡,成活率非常低, 一般 不足1%,缺乏贝源,导致一度兴起的大珍珠养殖业就此崩溃。目前,大珠母贝都是在海区进行中间培育或是直接养成。然而,由于大型敌 害生物多,捕食贝类幼苗,会导致大量贝苗死亡;如果用密封笼具,网眼容易堵 塞,导致饵料生物缺乏,以及局部缺氧,容易造成贝苗生长差,甚至死亡。加上 海区水质情况复杂(如污染、富营养化、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可控程度差,饵 料生物量低,导致幼苗生长不好,大量死亡,成活率低,影响规模化养殖生产, 甚至影响产业的发展。因此采用可控水体进行中间培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 法。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操作简单,成本低大珠母贝人工苗陆基可控水体中 间培育的方法。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措施来实现的 一种大珠母贝人工苗用陆基可 控水体中间培育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 设置一个陆基水泥池或土池,0.5-2亩;(2) 海水经过滤后,灌注到池中,至池中水深1 2米;再用生石灰消毒, 用量为125-150公斤/亩;(3) 当池水pH恢复到8.3左右时,将1-3mra大小的贝苗放入开放式笼具或 类似的开放式笼具中,然后置于池中,定期清洗笼具;
(4)根据水色变化及时施用肥料培养单孢藻类,使水色保持绿色或黄绿色, 给贝苗提供饵料;每次施肥每亩用2-3公斤,施用时先将肥料溶于水,再均匀泼 入水中;
(5)每天添加新鲜海水,培育2-3个月,贝苗壳长达2-5cm。 所述的海水需经沙井过滤或筛绢过滤,将海水中的不利于大珠母贝生长的杂
质去除,并对海水用生石灰等消毒剂进行消毒。
在所述的非埋栖性贝类陆基可控水体中间培育用开放式笼具中投放2000
3500个贝苗,每亩放苗20-30万左右,密度太大,饵料生物不够就长得慢。 应将养殖大珠母贝的水色控制呈绿色或黄绿色较好。当水变清时需要施用肥
料调节水色,所述的肥料如尿素、磷肥等,按正常的用量不会对大珠母贝苗的生
长产生影响。
所述的水温在高温季节,可在池上方搭透光率90%的遮光网,来控制水体 温度保持在18 33'C。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 本发明操作简单,成本低,适于推广使用。
2、 通过本发明方法,由于不会受大型敌害生物捕大珠母贝幼苗,及水质情 况影响,大珠母贝幼苗中间培育的成活率高。在海南琼海、安游养殖基地,采用 本发明方法在6、 7月份分三批放苗,每批放苗间隔一个月左右分别进行统计, 结果显示本发明方法的存活率平均达到80%以上,而传统中间培育成活率不到 1%,本发明解决了大珠母贝养殖的贝源问题,对恢复我国大珠母贝养殖业具有重 要意义。


图1是本发明中所用的非埋栖性贝类陆基可控水体中间培育用开放式笼具 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一
(1) 设置一个陆基水泥池或土池,0.5-2亩;
(2) 海水经沙井过滤过滤后,然后灌注到池中,池中水深1.5米;用生石灰
对海水进行消毒;用量为140公斤/亩;
(3) 当池水pH恢复到8. 3左右时,将3000个2mm大小的贝苗放入非埋栖 性贝类陆基可控水体中间培育用开放式笼具中,每亩吊养150笼左右,即每亩放 苗20-30万左右,然后置于池中,定期清洗笼具;
(4) 根据水色变化及时施用尿素培养单孢藻类,使水色保持绿色或黄绿色, 给贝苗提供饵料;每次施肥每亩用2-3公斤,施用时先将肥料溶于水,再均匀泼 入水中;
(5) 水体温度在18。C 33。C;
(6) 每天添加沙井或200目筛绢过滤的新鲜海水,培育2-3个月,贝苗壳长 达2-5cm。
本实施例所用开放式笼具如图1所示,包括底部框架l、上框架2、三个用 于连接底部框架1和上框架2的连接柱3、上端具有开口的縮口式套网4、三根 吊绳5,锁紧绳7,环扣8,其中,底部框架l、上框架2呈圆环状,且上框架2 直径比底部框架1直径大2cm,在一般情况下,上框架2 '的直径比底部框架1的 直径要大2—3cm,这是因为这种"上大下小"的结构使得笼具在无需工作状态 时,即空笼状态下,易于重叠,便于收放;连接柱3按底部框架1和上框架2 的圆周均匀分布且焊接于底部框架1与上框架2上,使之成为一盆状框架结构, 并由网布包裹,形成具有笼底及笼壁的凹形笼腔,在笼腔开口处的上框架2上缝 住套网4下端,上框架2与连接柱3的焊接点处且于套网4内侧还焊接有三个环 扣6,三根吊绳5分别系于环扣6上,并从套网4内侧自其开口伸出,撑开套网 4开口,结成一束且露出海区面,由人工进行控制培育,另外,在套网4开口处 还缝入一锁紧绳7,该锁紧绳7两绳端外露,并汇系在一起,通过锁紧绳7来控 制套网4开口的大小。
所使用的网布是胶丝材质,且其网目为40—60目,此范围的网目较密,贝 类幼苗不会从网布网隙中逃逸;由网布包裹底部框架、上框架及其连接柱所形成 的凹形笼腔深度0(为7—10cm,连接于上框架的套网上端与上框架的距离"为 15—20cm,选择较适宜的笼具深度,有利于贝类幼苗在笼腔内的正常培育,不会 使得贝类幼苗很容易的从套网开口逃逸,再者,套网4的縮口式开口设置,会增 加贝类幼苗逃出的难度,并且在开口处缝有的锁紧绳7,可以控制套网4开口的 大小,使得幼苗难以爬出。通过套网开口进行笼内水体与外界水体的充分交换,
改善贝类幼苗培育的水环境,同时,幼苗也能够从套网开口获得比较充足的佴料, 促使幼苗的正常生长。 实施例二
(1) 设置一个陆基土池,0.5-2亩;
(2) 海水经沙井过滤后,然后灌注到池中,池中水深l米;用生石灰对海水 进行消毒;用量为125公斤/亩;
(3) 当池水pH恢复到8.3左右时,将2500个lmm大小的贝苗放入非埋栖 性贝类陆基可控水体中间培育用开放式笼具中,每亩吊养150笼左右,即每亩放 苗20-30万左右,然后置于池中,定期清洗笼具;
(4) 根据水色变化及时施用磷肥培养单孢藻类,使水色保持绿色或黄绿色, 给贝苗提供饵料;每次施肥每亩用2-3公斤,施用时先将肥料溶于水,再均匀泼 入水中;
(5) 在高温季节,可在池上方搭透光率90%的遮光网,控制水体温度保持在 18 33。C。
(6)每天添加新鲜海水,培育2-3个月,贝苗壳长达2-5cm。
实施例三
(1) 设置一个陆基水泥池,0.5-2亩;
(2) 海水经200目筛绢过滤后,然后灌注到池中,池中水深2米;用生石灰 对海水进行消毒;用量为150公斤/亩;
(3) 当池水pH恢复到8. 3左右时,将3500个3mm大小的贝苗放入非埋栖性 贝类陆基可控水体中间培育用开放式笼具中,每亩吊养150笼左右,即每亩放苗 20-30万左右,然后置于池中,定期清洗笼具;
(4) 根据水色变化及时施用池塘肥水用制剂培养单孢藻类,使水色保持绿色 或黄绿色,给贝苗提供饵料;每次施肥每亩用2-3公斤,均匀泼入水中;
(5) 水体温度在18 33°C;
(6) 每天添加用200目筛绢过滤新鲜海水,培育2-3个月,贝苗壳长达2-5cm。
权利要求
1、一种大珠母贝人工苗陆基可控水体中间培育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设置一个陆基水泥池或土池,0.5-2亩;(2)海水经过滤后,灌注到池中,至池中水深1~2米;再用生石灰消毒,用量为125-150公斤/亩;(3)当池水pH恢复到8.3左右时,将1-3mm大小的贝苗放入开放式笼具中,然后置于池中,定期清洗笼具;(4)根据水色变化及时施用肥料培养单孢藻类,使水色保持绿色或黄绿色,;每次施肥每亩用2-3公斤,施用时先将肥料溶于水,再均匀泼入水中;(5)每天添加过滤的新鲜海水,培育2-3个月,贝苗壳长达2-5cm。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珠母贝人工苗陆基可控水体中间培育的方法,其特征在 于所述的海水需经沙井过滤或筛绢过滤,将海水中的不利于大珠母贝生长的杂质去除。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珠母贝人工苗陆基可控水体中间培育的方法,其特征在 于在所述的开放式笼具中投放2000 3500个贝苗,每亩放苗20-30万。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珠母贝人工苗陆基可控水体中间培育的方法,其特征在 于所述的肥料为尿素、磷肥或池塘肥水用制剂。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珠母贝人工苗陆基可控水体中间培育的方法,其特征在 于所述的水温在高温季节,通过在池上方搭透光率90%的遮光网,控制水体温度保持在 18 33°C。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大珠母贝人工苗陆基可控水体中间培育的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1)设置一个陆基水泥池或土池,0.5-2亩;(2)海水经过滤后,灌注到池中,再用生石灰消毒,池中水深1~2米;(3)将1-3mm大小的贝苗放入非埋栖性贝类陆基可控水体中间培育用开放式笼具中,然后置于池中,定期清洗笼具;(4)根据水色施用化肥或池塘肥水用制剂培养藻类,给贝苗提供饵料;(5)控制水体温度在18-33℃;(6)每天添加过滤新鲜海水,培育2-3个月,贝苗壳长达2-5cm。本发明操作简单,成本低,适于推广使用;解决了大珠母贝养殖的贝源问题,对恢复我国大珠母贝养殖业具有重要意义。
文档编号A01K61/00GK101156558SQ20071016805
公开日2008年4月9日 申请日期2007年10月30日 优先权日2007年10月19日
发明者刘建业, 喻达辉, 曾关琼, 谷龙春, 黄桂菊 申请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