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灯盏花根腐病防治剂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4019阅读:58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灯盏花根腐病防治剂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药
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灯盏花根腐病的防治剂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灯盏花(^rj'gero/Z7wi5"ca/ws(ya/t,泡/7(y.-〕又名灯盏细辛,为菊科植物短飞蓬的全草(林春等,药用植物灯盏花的研究进展,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2,1(22):8-11)。灯盏花始载于《滇南本草》,具有软化血管、溶血栓、降低血压、改善微循环等作用。中国是灯盏花的重要出口国,全国灯盏花种植面积约10余万亩,云南省是灯盏花生产的大省,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95%。灯盏花产业的开发,已列入云南省中药产业化建设中的重要品种之一,是云南的重要出口中药材,市场前景十分看好。灯盏花根腐病(包括灯盏花茎基腐病,即以下所述灯盏花根腐病均包括灯盏花茎基腐病)是灯盏花人工栽培中常见的、也是危害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灯盏花根腐病每年造成灯盏花产量损失占总产量的10-20%,严重影响到药品质量和农民的经济收益。造成灯盏花根腐病的病菌是半知菌亚门丝孢纲瘤座菌目镰孢菌属拟枝孢镰刀菌(/^sari咖邵arotric力ioiflte^,通过云南省农科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病理室研究证明灯盏花是该镰刀菌的新寄主,近几年该病理研究室又分离到致病疫霉。灯盏花根腐病的病菌容易通过带菌苗和土壤、水流传播,条件适宜时引起病害暴发,该镰刀菌不仅侵染灯盏花,还危害番茄、辣椒等茄科作物。灯盏花根腐病在各种植区均有发生,局部地区危害严重时减产率高达60%。灯盏花根腐病的防治研究,近年才深入展开,已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但现有技术中灯盏花根腐病的防治剂还是应用常用的敌克松、多菌灵、代森锰锌等药剂防治,以及采用选种、轮作等农作措施防治,其缺陷是(1)种苗、土壤带菌传染;(2)轮作存在着土地的限制;(3)常规药剂防治根腐病药剂防治效果只达60%左右,防治效果较低,难以控制病害,病害仍然蔓延迅猛;(4)选育抗病品种困难等。因此,研制新的有效防治剂是防治灯盏花根腐病的重要环节,也是灯盏花产业化生产中急待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据此,本发明人(项目组)历经2年,做了28种国内外防治剂药剂的室内外药效试验,旨在发明一种杀灭灯盏花根腐病致病菌的复合防治剂,用于防治灯盏花根腐病(本发明的灯盏花根腐病防治剂包括对灯盏花茎基腐病的防治)。
发明内容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用常规防治根腐病药剂对于防治灯盏花根腐病效果不佳的问题,以填补现有技术中没有专门防治灯盏花根腐病杀菌剂的空白点,提供一种高效、低毒、低残留、安全、经济的灯盏花根腐病防治剂、还提供灯盏花根腐病防治剂在大田的应用,以保证本发明得到正确的使用、发挥最佳的防治效果。本发明的原理是针对灯盏花根腐病主要是以镰刀菌为主兼有疫霉的真菌复合侵染危害的实际,我们在室内防治药剂药效实验过程中,发现了二硫氰基甲烷、百菌清复合配制后,对镰刀菌和疫霉的互助增效的杀菌作用,这是本发明的基础和创新点。本发明是针对致病镰刀菌和疫霉复合侵染而定向研发,因此本发明的针对性较强。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灯盏花根腐病防治剂,按重量百分比计,包括二硫氰基甲烷0.1%—0.15%百菌清20%—30%助剂余量。上述助剂由湿润剂和惰性填充剂组成,所述的湿润剂的重量百分比含量为5%-10%,所述的惰性填充剂的重量百分比含量为59.9%_74.85%。上述湿润剂包括皂角素、茶枯或木质素磺酸盐中任一种,使用其中任一种都可达到本发明目的和效果。上述惰性填充剂包括陶土、高岭土或硅藻土中任一种,使用其中任一种都可达到本发明目的和效果。上述各原料均为化工产品或农用化工产品,均为市售。二、上述灯盏花根腐病防治剂在防治灯盏花根腐病的应用应用上述灯盏花根腐病防治剂配方的制成品,每公顷用该防治剂3千克-30千克,配制成500倍液-50倍液,对灯盏花茎基部进行喷淋,且淋透茎基部。应用上述灯盏花根腐病防治剂配方的制成品,每公顷用该防治剂6千克并加入水1500升,即配制成250倍液施用,对灯盏花茎基部进行喷淋,且淋透茎基部。上述本发明灯盏花根腐病防治剂的制备方法是采用农药可湿性粉剂的常规制备方法制备的。如将各组分分别经粉碎机粉碎并至少通过200目筛,再按上述含量比例将各组分加入混合机中均匀混合,定量包装,即得到所述的灯盏花根腐病防治剂。在各组分用量较少时,也可将各组分按上述含量比例混合后,经粉碎机粉碎并至少通过200目筛,加入混合机中均匀混合,定量包装得到所述的灯盏花根腐病防治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本发明灯盏花根腐病防治剂的田间试验防治灯盏花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平均达到85%,比对照70%敌克松的防效平均提高23%;比对照50%多菌灵的防效平均提高26%;比对照1.5%二硫氰基甲垸粉剂(单剂)提高32%;比对照4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单剂)10%。2、本发明灯盏花根腐病防治剂的大田示范防效达到82%,而对照的大田示范防效只达62.2%,比对照的大田示范防效提高了20%。3、本发明灯盏花根腐病防治剂的原料充足,均为市售工业产品或农用产品、能耗低、成本低,用本发明灯盏花根腐病防治剂的250倍液,每公顷成本为150元(即10元/亩)。4、本发明灯盏花根腐病防治剂有很强的渗透性,粘着性,吸附性、速效性及持效性,能高效快速的杀灭灯盏花根腐病病菌。5、本发明灯盏花根腐病防治剂产品中组分二硫氰基甲烷和百菌清均为农用级低毒产品,产品低毒无害,具有高效、低毒、经济、安全的特点,适于药用植物施用。7、本发明灯盏花根腐病防治剂产品生产中无废水、废渣、废气产生,节能和环保。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实施例仅是举例,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实施例1-实施例3是本发明灯盏花根腐病防治剂及其应用的实施例,实施例4-7是对照试验,实施例8是大田的示范。实施例11、本发明灯盏花根腐病防治剂由以下的组分和重量百分比组成,并配制10kg:二硫氰基甲烷0.15%;百菌清20%;皂角素5%高岭土74.85%;配制10kg防治剂时,用二硫氰基甲烷15克,即有效成份含量为0.15%;用百菌清2kg,即有效成份含量为20%;湿润剂选用皂角素0.5kg,惰性填充剂选用高岭土7.485kg。以上所有原料均为工业产品或农用产品,均能在市场上购买到。2、上述灯盏花根腐病防治剂的制备方法,按农药可湿性粉剂的常规制备方法制备。可采用以下方法制备-(1)各原料二硫氰基甲垸、百菌清,皂角素、高岭土分别经粉碎机粉碎并通过200目筛后,即制得二硫氰基甲垸为备用料A,百菌清为备用料B;皂角素为备用料C,高岭土为备用料D;(2)用天平称取二硫氰基甲烷(备用料A)15克、用台秤百菌清(备用料B)2kg。皂角素(备用料C)0.5kg和高岭土(备用料D)7.5kg,加入在混合机中均匀混合后,定量包装(每袋包装量0.05kg),即得到所述的灯盏花根腐病防治剂,本品为可湿性粉剂。3、上述灯盏花根腐病防治剂的抑菌实验用上述灯盏花根腐病防治剂配方的制成品,分别配成50倍液;100倍液;200倍液;250倍液;500倍液;对照70%敌克松的200倍液(ck);每处理用分离提纯培养的镰刀菌和疫霉,此项抑菌实验委托云南省农科院农环所病理室按实验室常规标准操作规程进行,其抑菌效果分别达到95.9%、92.3%、90.4%、87.1%、65.2%,而70%敌克松的200倍液防效61.3%。参见表l。上述实验用70%敌克松200倍液作对照,是因为其200倍液应用防治效果好表1实施例1的灯盏花根腐病防治剂的抑菌试验防效比较统计表<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8</column></row><table>表1中成本计算公式用药量(kg/公顷)*药单价,药单价以25元/kg计算。上述实验和表l表明(1)实施例1中本发明灯盏花根腐病防治剂250倍液与对照70%敌克松的200倍液防效相比使用成本相等,对灯盏花根腐病病菌的抑菌效果达到了86.5%,抑菌效果提高了25%(用本发明防治剂250倍液,即每公顷施用量为用本发明防治剂6千克加入水1500升,使用成本为150元/公顷,即每亩10元/亩)。(2)本发明灯盏花根腐病防治剂50倍液、IOO倍液等防治效果虽好,但成本过高,因此,优选250倍液应用于大田的灯盏花根腐病的防治。本实施例中灯盏花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包括了对灯盏花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以下各实施例中也相同。实施例2和实施例3除所述本发明灯盏花根腐病防治剂的重量百分比含量不同外,其组分,有效成分,制备方法及其余试验等均与实施例1相同,不再赘述。实施例2本发明灯盏花根腐病防治剂由以下的组分和重量百分比组成并配制10kg-二硫氰基甲垸0.13%;百菌清25%;木质素磺酸钠盐7%硅藻土67.87°/。;配制10kg防治剂时,原料用二硫氰基甲垸13g,其有效成份含量为0.13%;用百菌清2.5kg,有效成份含量为25%;湿润剂选用木质素磺酸钠盐0.7kg,惰性填充剂选用硅藻土67.87kg;以上所有原料均为工业产品或农用产品,均能在市场上购买到。实施例3本发明灯盏花根腐病防治剂由以下的组分和重量百分比组成,并配制10kg-二硫氰基甲垸0.1%;百菌清30%;茶枯粉10%陶土59.9Q/。;配制10kg防治剂时,原料用二硫氰基甲垸10g,其有效成份含量约为0.1%;百菌清^kg,即有效成份含量为30%;湿润剂选用茶枯粉l.Okg,惰性填充剂选用陶土5.99kg;以上所有原料均为工业产品或农用产品,均能在市场上购买到。实施例2和实施例3中本发明灯盏花根腐病防治剂抑菌试验防效比较统计表详见表2、表3。表2实施例2的灯盏花根腐病防治剂的抑菌试验防效比较统计表<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0</column></row><table>注表2中计算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药单价以30元/kg计算。表2表明实施例2中本发明灯盏花根腐病防治剂250倍液与对照70%敌克松的200倍液(采用生产上常用的市售商品和用量)防效相比,使用成本提高30元/公顷(即每亩增加2元),但防治效果提高了28%。表3实施例3的灯盏花根腐病防治剂的抑菌试验防效比较统计表<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1</column></row><table>注表3中计算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药单价以35元/kg计算。表3表明实施例3中本发明灯盏花根腐病防治剂250倍液与对照70%敌克松的200倍液防效相比,使用成本提高60元/公顷((即每亩增加4元);但防治效果提高31%。实施例4-实施例7为田间试验对照,其试验方法详见实施例8。实施例4为1.5%二硫氰基甲垸(单剂)采用生产上常用的市售商品和用量;实施例5为4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单剂)采用生产上常用的市售商品和用量;实施例6为50%多菌灵(单剂);实施例7为70%敌克松(单剂)采用生产上常用的市售商品和用量;。实施例8(田间试验)(1)、田间试验方法用实施例1、实施例2和实施例3中本发明的灯盏花根腐病防治剂配方的制成品配成250倍液,实施例4-7为对照药剂,空白对照(ck)做田间小区防治药效试验,每组试验设5个处理,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共15个小区。其田间试验效果详见表4。上述4种对照药剂中,用1.5%二硫氰基甲垸单剂和40%百菌清单剂作对照是说明本发明的创造性是针对灯盏花根腐病、灯盏花根茎基腐病是以镰刀菌为主和疫霉等真菌复合侵染危害的机理而进行增效配方;选用50%多菌灵(单剂)、70%敌克松(单剂)作对照是因50%多菌灵(单剂)、70%敌克松(单剂)是现有技术中用于防治灯盏花根茎基腐病、灯盏花根茎基腐病效果较好的常用药剂。4种对照试验按处理,对灯盏花茎基部进行喷淋,且淋透茎基部。(2)、调査标准以株为单位统计发病株率,发病死亡造成的缺塘不再补苗,以后调査死苗缺塘都按发病株计。病株率=^^乂100%总株数防治效果(%)=(对照发病株_处理发病株)/对照发病株X1000/。灯盏花根腐病和/或灯盏花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以病株率计算。<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3</column></row><table>田示范中对灯盏花根腐病防治效果调査统计方式与实施例8中田间试验的防治效果调查统计方式相同,不再赘述。2、大田示范用实施例1中本发明灯盏花根腐病防治剂配方,配成250倍液,对灯盏花茎基部进行喷淋,且淋透茎基部。并配合其它农作措施进行示范,其它农作措施及病虫草害防治与常规栽培技术措施相同,不再赘述。本发明灯盏花根腐病防治剂的大田示范平均防效达82%,而对照实施例70%敌克松的示范平均防效达62%,50%多菌灵平均防效达48%。比对照药剂(70%敌克松、50%多菌灵)的平均防效分别提高20%、34%。小结试验示范结果表明,本发明适用于大面积推广应用。并配合常规轮作、病、虫、草害防治等栽培技术,就能取得较高的防治效果。权利要求1、一种灯盏花根腐病防治剂,按重量百分比计,其组分及含量为二硫氰基甲烷0.1%-0.15%百菌清20%-30%助剂余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灯盏花根腐病防治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助剂是由湿润剂和惰性填充剂组成,所述的湿润剂的重量百分比含量为5%-10%,所述的惰性填充剂的重量百分比含量为59.9%-74.85%。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灯盏花根腐病防治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湿润剂包括皂角素、茶枯或木质素磺酸盐中任一种。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灯盏花根腐病防治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惰性填充剂包括陶土、高岭土或硅藻土中任一种。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灯盏花根腐病防治剂在防治灯盏花根腐病的应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灯盏花根腐病防治剂在防治灯盏花根腐病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每公顷用所述的灯盏花根腐病防治剂6千克,并加入水1500升。全文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灯盏花根腐病防治剂及应用,属农药
技术领域
。所述的灯盏花根腐病防治剂包括二硫氰基甲烷0.1%-0.15%,百菌清20%-30%。所述的灯盏花根腐病防治剂的应用是每公顷用该防治剂6千克并加入水1500升,即配制成250倍液施用。本发明防治剂的田间试验防治平均达到85%,比对照70%敌克松的防效平均提高23%;比对照50%多菌灵的防效平均提高26%;其大田示范防效达到82%,比对照提高了20%。该防治剂具有原料充足,成本低,高效、经济、安全的特点,适于药用植物施用。文档编号A01N47/48GK101637177SQ20091009491公开日2010年2月3日申请日期2009年9月2日优先权日2009年9月2日发明者曹继芬,李向东,杨明英,赵志坚申请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