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银耳栽培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菌种的人工栽培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银耳栽培瓶的构造。
背景技术:
一般食用蕈类或菇类,隶属于真菌界的生物之一,通常是以菌柄底部许多菌丝来吸收营养物质,维持子实体的成长,而现有技术中的人工栽培法,只是转移到温度、湿度控制得宜的场所,或者较先进的人工栽培法,则是在一塑料袋(太空包)内填充已消毒的培养基,让聚拢的袋口穿过一环套再反折定位于袋外,在环套开口塞满棉花以限制空气流量,同时维持培养基的含水量,经过30 40天栽培后,再去除棉花,而棉花填塞量完全依赖人为操作,无法精密地控制数量,导致菌种培养质量无法一致。再配合参考台湾新型证书第M375378号专利,其公开了让袋口聚拢穿过一圈形定位件,再反折定位于太空包外面,而后将一中空的定位座套在定位件外部,同时夹持太空包的袋口,并在定位座外部扣住一中空定位盖,进而将一片透气膜压在定位座顶部,但是,透气膜会阻碍子实体或菌伞的成长,必须解除定位盖的扣合作用,才能让透气膜离开定位座,再把定位盖封住定位座外部,过程相当麻烦,此外蕈、菇类的菌丝长度较长,需要长度相符的太空包,以人工方式往包内填充大量的培养基,非常浪费成本,还会降低市场竞争力,综观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思索并设计一种银耳栽培瓶,以期针对现有技术的缺失加以改善,进而增进产业上的实施利用。
实用新型内容鉴于前文所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及实用性等专利要点的银耳栽培瓶,以期克服现有技术的难点。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为设计一种银耳栽培瓶,其包含—主瓶,其为一内部包围有一容盛空间的瓶体,且其上端设有一瓶颈部,并在该瓶颈部处具有一瓶开口 ;一主盖,其对应栓锁在该瓶颈部上,且该主盖在中央处进一步设有一出燕孔;及一封口盖,其外型对应于该出燕孔并可选择性封闭该出燕孔,且该封口盖具有一内挡壁与一外挡壁,并在该内挡壁与该外挡壁间形成一夹层空间,而该内挡壁上设有若干内透气孔,而该外挡壁上也贯穿设有至少一外透气孔,此外还在该夹层空间内进一步配置有一滤膜,以便在透气的同时滤掉空气中的杂质。其中,该瓶颈部外围进一步设有一螺纹部,且该主盖是通过螺纹的设置而固定在该螺纹部上;其中,该出菇孔的孔径介于3cm至5cm之间;其中,该出菇孔的孔径为4. 5cm ;其中,该主盖对应该出菇孔处的壁厚为Icm;其中,该封口盖塞设在该出菇孔处;其中,该内透气孔为环形孔;其中,各该内透气孔呈环状分布;其中,该内透气孔的孔径介于Icm至2cm之间,且该内透气孔的孔深介于I. 5cm至3cm之间;其中,该主瓶呈透明。本实用新型的银耳栽培瓶在设计上是利用结构的配合而形成一适合做银耳养植的栽培容器,而为了让上述目的、技术特征以及实际实施后的创造性更为明显易懂,在下文中将以优选的实施例配合对应相关的附图来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图I为本实用新型的银耳栽培瓶的外观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银耳栽培瓶的外观分解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银耳栽培瓶的另一视角外观分解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银耳栽培瓶的侧视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主瓶(10) 瓶颈部(11)瓶开口(12)螺纹部(13)主盖(20)出菇孔(21)封口盖(30)内挡壁(31)内透气孔(311)外挡壁(32)外透气孔(321)滤膜(3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内容与优点及其所能达成的功效,现将本实用新型结合附图,并以实施例的方式详细说明如下,而其中所使用的附图,其目的仅为示意及辅助说明书的用途,不一定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时的真实比例与精准配置,因此不应该以所附示图的比例与配置关系解读、局限本实用新型在实际实施时的权利要求范围。请配合参见图I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银耳栽培瓶,其一优选的实施方式可包含一主瓶(10)、一主盖(20)及一封口盖(30)。上述的主瓶(10)为一内部包围有一容盛空间的透明瓶体,且其上端设有一瓶颈部(11),并在该瓶颈部(11)处具有一瓶开口(12),而使瓶内空间连通外界,且在该瓶颈部
(11)外围进一步设有一螺纹部(13)。上述的主盖(20)对应栓锁在该瓶颈部(11)上,或可通过螺纹的设置而固定在该螺纹部(13),进而对应遮挡该瓶开口(12),且该主盖(20)在中央处进一步设有一出菇孔
(21),该出燕孔(21)的孔径介于3cm至5cm之间,一优选实施例中可为4. 5cm,且该主盖
(20)对应于该出菇孔(21)的壁厚或可为1cm。上述的封口盖(30)外型对应于该出菇孔(21)并可选择性封闭该出菇孔(21),且该封口盖(30)或可为塞设在该出菇孔(21)上,且该封口盖(30)具有一内挡壁(31)与一外挡壁(32),并在该内挡壁(31)与该外挡壁(32)间形成一夹层空间,而该内挡壁(31)上设有若干内透气孔(311),该内透气孔(311)或可为环形孔,且各该内透气孔(311)呈环状分布,而该内透气孔(311)的孔径介于Icm至2cm之间,且该内透气孔(311)的孔深介于I. 5cm至3cm之间,可优选为2cm ;而该外挡壁(32)上也贯穿设有至少一外透气孔(321),从而可以确保该容盛空间的透气度,此外,在该夹层空间内进一步配置有一滤膜(33),以便在透气的同时可过滤掉空气中如灰尘等有害的杂质或者病菌。而在使用时可透过自动化设备在瓶内填满所需的培养基,并通过主盖(20)将其压实,而后,先挖掘较浅的凹穴,接着在凹穴内放入若干菌种,之后便可把封口盖(30)固定,仅让外界空气经由滤膜(33)流入出菇孔(21),用来过滤病菌或杂质,强化菌种生长率,最后直到菌丝吸收培养基的营养物质,而让子实体逐渐生长、壮大,进而便向出菇孔(21)冒出,此刻即可移除封口盖(30),避免子实体的成长受到阻碍,而后待子实体培养一定时间后,即可自出菇孔(21)周边采收子实体,连同短的菌丝离开培养基。通过本实用新型的银耳栽培瓶在设计上的巧思变化,其利用结构的配合而形成一适合做银耳养植的栽培容器,为现有技术所不及,故而可见其创造性。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及特点,其目的在于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根据其来实施,而不能以其限定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即大概依据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所作的替代或修饰,仍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内。综上所述,可见本实用新型在突破现有技术下,确实已达到所欲改进的功效,且也非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容易想到的,其所具有的创造性、实用性,显然已符合专利的申请条件,故而依法提出专利申请,恳请贵局批准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1.一种银耳栽培瓶,其特征在于,该银耳栽培瓶包含 一主瓶,其为一内部包围有一容盛空间的瓶体,且其上端设有一瓶颈部,并在该瓶颈部处具有一瓶开口;一主盖,其对应栓锁在该瓶颈部上,且该主盖在中央处进一步设有一出菇孔;以及一封口盖,其外型对应于该出燕孔并可选择性封闭该出燕孔,且该封口盖具有一内挡壁与一外挡壁,并在该内挡壁与该外挡壁间形成一夹层空间,而该内挡壁上设有若干内透气孔,而该外挡壁上也贯穿设有至少一外透气孔,此外还在该夹层空间内进一步配置有一滤膜,以便在透气的同时滤掉空气中的杂质。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银耳栽培瓶,其特征在于,该瓶颈部外围进一步设有一螺纹部,且该主盖是通过螺纹的设置而固定在该螺纹部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银耳栽培瓶,其特征在于,该出菇孔的孔径介于3cm至5cm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银耳栽培瓶,其特征在于,该出菇孔的孔径为4.5cm。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银耳栽培瓶,其特征在于,该主盖对应该出菇孔处的壁厚为Icm0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银耳栽培瓶,其特征在于,该封口盖塞设在该出菇孔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银耳栽培瓶,其特征在于,该内透气孔为环形孔。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银耳栽培瓶,其特征在于,各该内透气孔呈环状分布。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银耳栽培瓶,其特征在于,该内透气孔的孔径介于Icm至2cm之间,且该内透气孔的孔深介于I. 5cm至3cm之间。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银耳栽培瓶,其特征在于,该内透气孔的孔深为2cm。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银耳栽培瓶,其特征在于,该主瓶呈透明。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银耳栽培瓶,其包含一主瓶,其为一内部包围有一容盛空间的瓶体,且其上端设有一瓶颈部,并在该瓶颈部处具有一瓶开口;一主盖,其对应栓锁在该瓶颈部上,且该主盖在中央处进一步设有一出菇孔;以及一封口盖,其外型对应该出菇孔并可选择性封闭该出菇孔,且该封口盖具有一内挡壁与一外挡壁,并在该内挡壁与该外挡壁间形成一夹层空间,而该内挡壁上设有若干内透气孔,而该外挡壁上也贯穿设有至少一外透气孔,此外还在该夹层空间内进一步配置有一滤膜,以便在透气的同时滤掉空气中的杂质。
文档编号A01G1/04GK202697307SQ2012201943
公开日2013年1月30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17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19日
发明者林俊义, 冯怡菁 申请人:亚洲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