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堵塞可持续利用的地下滴灌管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797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防堵塞可持续利用的地下滴灌管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农业灌溉设施,尤其涉及一种地下滴灌的管路。
背景技术
地下滴灌是一种将滴灌管深埋在地表下土壤中的一种滴灌方法,用水泵把水输送到深埋在地下的毛管中,从毛管上的出水口 滴灌湿润地下土壤,目前地下滴灌作为一项在滴灌方面最节水、节能、高效的灌溉方式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及应用价值的技术,在国内外成为许多农业科技机构的重点研究方向。地下滴灌的主要优点为1、节水能力显著,能够将植物所需的植物营养及水分直接送达根系,避免了地上滴灌所带来的水分蒸发问题。2、延长滴灌设备尤其是滴灌带的使用寿命,由于滴灌带埋于地下,避免了农事操作或动物对滴灌带的破坏,并且防止了紫外线及昼夜温差变化等导致的滴灌带的老化问题,延长使用寿命。
3、水分直接进入根系土层,有利于根系向下生长,地表干燥,透气性好,有利于植物根系的呼吸并且抑制杂草的生长。4、避免了因为地表灌溉所带来的空气潮湿而造成的各种病害。
5、降低田间管理劳动强度,节省管理费用,又便于机械在田间的作业。6、促使根系深扎,避免冬季冻死冻伤根系等。尽管地下滴灌具有诸多优点,但有些技术问题一直难以解决,由于毛管直接埋在土壤中,其出水口容易堵塞是地下滴灌最致命的弱点,植物根系的向水性生长会使根系侵入毛管的出水口造成堵塞,土壤的颗粒也会造成出水口的堵塞,特别是在回水的时候更严重;对水质的要求也较高,管路上需要设过滤器等也使滴灌系统结构复杂,使用年限较短,使用成本高;管路堵塞后报废,埋在地下不易取出,残留物还容易污染土壤。由于地下滴灌技术尚不成熟,这些问题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目前并没有得到大面积的推广。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阻止根系和土壤颗粒堵塞毛管、使用寿命长的地下滴灌管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防堵塞可持续利用的地下滴灌管路,包括毛管及其本身的出水口,其特征在于毛管的上面加盖了一层半圆形或U型的防护管,防护管开口向下,倒扣在毛管上,防护管的内空直径比毛管的外径大20-80mm,以便留有足够的空隙,用于阻隔根系和土壤颗粒。上述毛管也可以是滴灌带。滴灌时,通过水泵向地下毛管或滴灌带注水,水从毛管或滴灌带的出水口溢出,湿润地下的土壤。与现有技术相比,其优点是,毛管或滴灌带的上面有保护管,毛管和保护管之间留有间隙,土壤不接触毛管的出水口和滴嘴,因此植物根系和土壤颗粒很难堵塞出水口和滴嘴,从而可以大大延长其使用寿命,降低了地下滴灌的成本,毛管或滴灌带报废后可以从保护管内抽出,本实用新型主要用于日光温室或缺水地区农林业的地下浇灌。
图I是防堵塞可持续利用的地下滴灌管路的结构示意图。[0009]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I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毛管I及其本身的出水口 2,毛管I的上面加盖了一层半圆形或U型的防护管3,每段防护管3的长度为50cm 200cm,防护管3之间紧密连接在一起,防护管3的一端有放大的搭接头4,搭接头4处的内径和没有搭接头处的外径相匹配。防护管3的内径比毛管I的外径大2-8cm为宜。铺设时,先挖地沟,然后铺设毛管1,在
毛管I上再盖防护管3,防护管3上填土即可。上述毛管I也可以是滴灌带。
权利要求1.防堵塞可持续利用的地下滴灌管路,包括毛管(I)及其本身的出水口(2),其特征在于毛管(I)的上面加盖了一层半圆形或U型的防护管(3),防护管开口向下,倒扣在毛管上,防护管的内空直径比毛管的外径大20-80mm。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防堵塞可持续利用的地下滴灌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管(3)每段的长度为50cm 200cm,防护管(3)之间紧密连接在一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堵塞可持续利用的地下滴灌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管(3)的一端有搭接头(4),搭接头(4)处的内径和没有搭接头处的外径相匹配。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防堵塞可持续利用的地下滴灌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管⑶的内径比毛管⑴的外径大2-8cm。
专利摘要防堵塞可持续利用的地下滴灌管路,包括毛管或滴灌带及其出水口,其特征在于毛管的上面加盖了一层半圆形或U型的防护管,防护管开口向下,倒扣在毛管上,防护管的内空直径比毛管的外径大20-80mm,以便留有足够的空隙,用于阻隔根系和土壤颗粒。滴灌时,水从毛管的出水口溢出,湿润地下的土壤,其优点是,毛管的上面有保护管,毛管和保护管之间留有间隙,土壤不接触毛管的出水口和滴嘴,因此植物根系和土壤颗粒很难堵塞出水口和滴嘴,从而可以大大延长其使用寿命,降低了地下滴灌的成本,毛管或滴灌带报废后可以从保护管内抽出以实现保护管的可持续利用,本实用新型主要用于日光温室或缺水地区农林业的地下滴灌。
文档编号A01G25/06GK202778802SQ201220313948

公开日2013年3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23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23日
发明者于坤, 郁松林, 赵丰云 申请人:于坤, 郁松林, 赵丰云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