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中层拖网的双缝v型网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单船拖网作业中扩张网具用的网板。
背景技术:
网板一般用于大型渔船的拖网作业中,主要用于扩张网具并且起着沉降器的作用,使网具能够处于一定的水层。网板的作用机理和机翼类似,机翼主要原理是把作用于飞机机翼上的空气动力分解为垂直和平行的那个分力,对于网板而言,主要是把作用于网板本体上的流体动力,分解为沿着网板运动方向和垂直于网板运动方向的分力。网板是垂直使用的,在运动时,网板与水流方向的夹角称之为冲角。目前传统的中层拖网网板在使用上经常碰到的一个问题是,在当网板的冲角大于20度时,便出现较大的涡流区,当网板冲角大于30度时,出现大片的涡流区,严重的影响了网板的使用效果,因此有必要对网板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中层拖网的双缝V型网板,可以防止网板在运行过程中形成涡流区,提高升力,减小阻力。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中层拖网的双缝V型网板,包括网板本体,所述网板本体包括上面板、下面板和曳纲板,所述上面板和下面板结构相同并且关于曳纲板对称设置,所述上面板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一上导流板、第二上导流板和第三上导流板,所述第一上导流板与曳纲板夹角为80° 16°,所述第一上导流板和第二上导流板间形成供水流通过的第一缝口,所述第二上导流板和第三上导流板间形成供水流通过的第二缝口,所述网板本体长宽比为1. 4至1. 6之间。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所述第一缝口和第二缝口内间隔设置有横向延伸的筋板。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上导流板、第二上导流板和第三上导流板的曲率为9。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双缝口设计可以防止网板在运行过程中形成涡流区,提高升力,减小阻力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沿A-A处的剖视图。图3为图1的左视图。图4为配重板7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见图1至图3,中层拖网的双缝V型网板,包括网板本体1,所述网板本体I包括上面板2、下面板3和曳纲板4,所述上面板2和下面板3结构相同并且关于曳纲板4呈V型对称设置,符合流体动力学,可以降低网板遇到的阻力,保证网板在水下运动中保持平衡,提高网板的稳定性。所述上面板2包括大致呈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一上导流板20、第二上导流板21和第三上导流板22,所述第一上导流板20、第二上导流板21和第三上导流板22的曲率为9,并且所述第一上导流板20与曳纲板4夹角为80° 16°。所述第一上导流板20和第二上导流板21间形成供水流通过的第一缝口 23,所述第二上导流板21和第三上导流板22间形成供水流通过的第二缝口 24在所述第一缝口 23和第二缝口 24内间隔设置有横向延伸的筋板5,便于增加网板导流板的牢固性和网板的强度。在网板侧壁上固定有配重板7,参见图4,所述的配重板7的切面呈弧形,配重板7包括固定柱71,在所述固定柱71的两端可拆卸的设置有第一板体72和第二板体70。当拆卸第二板体70时,网板整体重量降低,因此可以调整网板使其在较高的水层中拖行;在当拆卸第一板体72时,网板整体重量下降,并且水流直接冲击固定柱71时能够产生较大的升力,相对于拆卸第二板体70,可以在更高的水层作业。
·[0018]本实用新型的网板本体的展弦比(网板最大宽度的平方与网板面积之比)为1,保证其具有良好的升力。本实用新型的的网板,具有较高的网板效率及较好的稳定性,通过风洞试验,在冲角为20°时,只有极小的涡流区,在冲角为30°时,涡流区仍很小,至冲角为40°时,才出现大片涡流区。
权利要求1.中层拖网的双缝V型网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网板本体(1),所述网板本体(I)包括上面板(2)、下面板(3)和曳纲板(4),所述上面板(2)和下面板(3)结构相同并且关于曳纲板(4)对称设置,所述上面板(2)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上导流板(20)、第二上导流板(21)和第三上导流板(22),所述第一上导流板(20)与曳纲板(4)夹角为80° 16°,所述第一上导流板(20)和第二上导流板(21)间形成供水流通过的第一缝口(23),所述第二上导流板(21)和第三上导流板(22)间形成供水流通过的第二缝口(24),所述网板本体(I)长宽比为1.4至1. 6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层拖网的双缝V型网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缝口(23)和第二缝口( 24)内间隔设置有横向延伸的筋板(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层拖网的双缝V型网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导流板(20)、第二上导流板(21)和第三上导流板(22)的曲率为9。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中层拖网的双缝V型网板,包括网板本体,所述网板本体包括上面板、下面板和曳纲板,所述上面板和下面板结构相同并且关于曳纲板对称设置,所述上面板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上导流板、第二上导流板和第三上导流板,所述第一上导流板与曳纲板夹角为80°~86°,所述第二上导流板与曳纲板夹角也为80°~86°,所述第一上导流板和第二上导流板间形成供水流通过的第一缝口,所述第二上导流板和第三上导流板间形成供水流通过的第二缝口,所述网板本体长宽比为1.4至1.6之间。本实用新型网板可以防止在运行过程中形成涡流区,提高升力,减小阻力。
文档编号A01K73/02GK202890256SQ2012205196
公开日2013年4月24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11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11日
发明者张勋, 张旭, 干卓君, 陈勇, 贺波, 陈华强, 吴雪平 申请人:宁波捷胜海洋开发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