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滨柃种子丸粒化加工方法

文档序号:268861阅读:78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滨柃种子丸粒化加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林木种子播种前种子的处理,尤其涉及一种滨柃种子丸粒化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种子丸粒化加工是为了满足机械化精量播种与带肥带药下田等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新型种子处理方法,已成为现代农业种子处理研究的关键技术。采用丸粒化加工,不仅可以改善种子形态特征,而且使小粒种子大粒化、轻粒种子加重化,提高播种性能。20世纪40年代,美国率先开展种子丸粒化加工方法研发,以实现棉种机械化播种;其后传入欧洲,至20世纪80年代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普遍应用,在蔬菜、花卉等特种经济作物及大田作物上均获良好应用,尤其蔬菜种子丸粒化加工处理率达90%以上。发达国家种子丸粒化设备也已实现专用化、标准化、自动化,如美国SPE公司RPS系列旋转型丸化机,并与丸化后干燥机、筛分设备集成,形成种了丸粒化生产的专业化成套设备。我国丸粒化加工方法的研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先后对蔬菜、烟草、牧草及农作物等种子进行研究,并已获得一系列发明专利,如CN1137615C公开了一种玉米种子丸粒化加工工艺、CN1049792C公开了一种小粒种子的丸粒化制造方法、CN100556291C公开了一种花卉微粒种子丸粒化配方及加工方法。在设备研发上,国内一些科研单位和企业也研制出几种丸粒化加工设备,如农业中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发出5WH-150型种子丸粒化设备;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发明了林木种子夹心丸化沸腾造粒的方法及其专用包衣机。针对林木种子在飞播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碧森种业有限责任公司采用当今世界最新种子包衣丸粒化加工方法,将抗旱保水剂、生根粉、生长素、驱避剂丸入种子,完善了种子的综合性能,单位面积播种量减少,成活率上升,为我国唯一从事林草种子丸粒化包衣的加工企业,但林木种子丸粒化处理研究报道较少,仅CN102070370A公开了一种油松种子丸粒化包衣粉剂。今Qkirya emarginata (Thunb.) Makino)系山茶科、柃属常绿灌木,分布于我国福建、台湾、浙江等沿海地区及日本、朝鲜南部,多生于基岩海岸的岩石缝及崖壁,面海山坡的阔叶林及灌草丛等也有零星分布。该植物耐盐碱、耐干旱瘠薄、抗风性强,为优良的防风固沙植物,适合在我国沿海地区沿海风景林、防护林营建,又可盆栽造型观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植物植株种子极多,但出种率及出苗率均较低,出种率仅10% 15%、出苗率仅20%-30%。滨柃种子细小,千粒种仅1.0g左右,常采用种子掺沙或其它体积和重量相似的物质进行混合条播,用种量较大,定苗时又需要大量人工,增大作业成本。本发明通过滨柃种子丸粒化加工处理,实现小粒种子大粒化,既节约种子又减少用工量,降低了作业成本,提高种子质量及活力,尚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滨柃种子丸粒化加工方法。
本发明是采用如下加工方法方案实现:
将干净的滨柃种子放入旋转的丸化机中,一边喷入包衣剂,同时投入混合粉料,每间隔20-60s重复以上步骤使滨柃种子丸粒化,然后喷入警戒色溶液染色,取出干燥包装。包衣剂重量为种子重量的50% 150%,混合粉料重量为种子重量的3-8倍,滨柃种子丸粒化倍数为3-8倍。所述包衣剂按重量百分比由以下组成:粘结剂0.3%-0.9%、杀菌剂0.015%-0.025%、杀虫剂0.04 % — 0.07 %、植物生长调节剂0.01%-0.03%、营养成分
0.005%-0.32%、保水剂 0.4%-0.8%,其余为水。所述粘结剂为羧甲基纤维素钠和骨胶,二者的质量比为3-2:1。所述杀菌剂为多效唑可湿性粉剂,杀虫剂为啶虫脒。所述植物生长调节剂为赤霉素,所述保水剂为聚乙二醇。所述营养成分为硫酸铜、硫酸亚铁中的一种或两种混合。所述营养成分为0.005wt.%-0.015 wt.%硫酸铜和0.1 wt.%-0.3 wt.%硫酸亚铁的混合物。所述的混合粉料由膨润土、硅藻土、硬脂酸钙和灌丛草甸土组成,按重量百分比为40%-50%膨润土、30%-40%硅藻土、硬脂酸钙5%-10%、灌丛草甸土 10%_20%,将上述原料混合并搅拌均匀,粉碎至通过400目筛。所述的警戒色溶液为艳蓝、嫩黄中的一种,警戒色溶液质量浓度为0.5%-1.5%。本发明的优点是由于采用丸粒化处理将滨柃种子制成球形,增加滨柃种子的重量和粒径,提高了充种率,利于实现精量播种,既节约种子又减少用工量,降低了作业成本;通过添加物为滨柃种子提供所需营养成份,提高了滨柃种子出苗率和苗木质量。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实施例1:将Ig骨胶浸泡于2ml热水中10h,加热至75°C左右,使其成为胶液;将2克羟甲基纤维素钠加入到250ml水中,常温浸泡5h,搅拌均匀使之完全溶解,并将0.1g赤霉素、3g聚乙二醇、0.05g硫酸铜、Ig硫酸亚铁与0.1g多效唑可湿性粉剂、0.25g唳虫脒进行混合,溶解于上述溶液,搅拌均匀;将前述所有溶液混合、搅拌均匀,余量为水,最后制得包衣剂500g。将45%膨润土、35%硅藻土、硬脂酸钙5%、山地灌丛草甸土(山地灌丛草甸土从福州灵石山国家森林公园山地灌丛草甸中挖掘、采集获得)15%进行混合,搅拌均匀,用气流粉碎机将混合粉料粒径粉碎到通过400目标准筛。将200g滨柃种子放入丸粒化包衣机内,种子盘转速为750转/min,一边喷入包衣剂,一边加入混合粉料,每间隔30s进行上述操作,包衣剂用量130-150g,混合粉料用量为800g。当转动造粒结束时,用1.2%的嫩黄化工染料溶液代替包衣剂进行操作,完成后取出种子在30°C的鼓风箱中烘干4h后直接播种。实施例2:将3g骨胶浸泡于5ml热水中10h,加热至75°C左右,使其成为胶液;将4克羟甲基纤维素钠加入到500ml水中,常温浸泡5h,搅拌均匀使之完全溶解,并将0.25g赤霉素、5g聚乙二醇、0.12g硫酸铜、2.5g硫酸亚铁与0.18g多效唑可湿性粉剂、0.6g啶虫脒进行混合,溶解于上述溶液,搅拌均匀;将前述所有溶液混合、搅拌均匀,余量为水,最后制得包衣剂lOOOg。将50%膨润土、30%硅藻土、硬脂酸钙10%、山地灌丛草甸土 10%进行混合,搅拌均匀,用气流粉碎机将混合粉料粒径粉碎到通过400目标准筛。将500g滨柃种子放入丸粒化包衣机内,种子盘转速为900转/min, —边喷入包衣剂,一边加入混合粉料,每间隔60s进行上述操作,包衣剂用量640-740g,混合粉料用量为4000g。当转动造粒结束时,用1.3%的艳蓝化工染料溶液代替包衣剂进行操作,完成后取出种子在30°C的鼓风箱中烘干6h后低温密封贮藏。试验方法
2011年2月25日,将沙藏的滨柃种子按实施例1进行丸粒化处理,一部分滨柃丸粒化种子用于主要技术指标测定,一部分丸粒化种子在福建农林大学森林生态研究所圃地进行播种试验。圃地土壤肥力中等、水源充足、庇荫避风,圃地面积为5mX20m,并在播种前对圃地进行消毒、除草、翻整,修整成4列平行畦,其中3列用于实施例1丸粒化种子播种、另一列用于滨柃未丸粒化处理种子(对照)播种。I)滨柃丸粒化种子主要 技术指标测定
单籽率和有籽率的测定:随机抽取丸粒化种子200粒,逐粒压碎观察丸粒化种子内滨柃种子粒数,有籽率=有籽粒数/200 X 100%,单籽率=单籽粒数/200 X 100%。丸粒倍数测定:随机抽取滨柃裸种及丸粒化种子各1000粒用天平称其重量,丸化倍数=丸化种子千粒重/裸种种子千粒重。裂解度测定:随机抽取丸粒化种子200粒置于湿润滤纸上,24h后观测滨柃种子丸衣开裂情况,裂解度=24h内裂解丸化种子数/200 X 100%。崩解时间测定:随机抽取丸粒化种子50粒逐一放入装有IOOOml水的容器中,用秒表计时,待观察种衣剂吸水膨胀变得非常疏松时(一触即碎),即为崩解时间。单粒抗压强度测定:采用YHKC:3A型(80N/0.1N)自动颗粒强度测定仪测定,随机抽取丸粒化种子50粒,单粒抗压强度=50粒丸化种子所能承受最大压力之和/50。2)种子发芽情况测定
将按照实施例1丸粒化的滨柃种子及其裸种(对照)各1000粒在福建农林大学森林生态研究所圃地播种并观察其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情况,从播种后30d起每天统计发芽数量等情况,直到发芽结束,计算场圃发芽率。在滨柃丸粒化种子与裸种播种处理(实施例1及对照)中随机选择100株作为观察对象株,每15d对观察株进行地径、苗高的测量。
^Gt
场圃发芽率Cl) =—XlOO
T式中:Gt为在t日的发芽数;T为种子总数。3)生物量的测定:于滨柃幼苗生长末期12月份,在在滨柃丸粒化种子与裸种播种处理(实施例1及对照)的观察对象株中随机各抽取10株幼苗,完整挖取全株,洗净根部的泥土,晾干后,按不同器官将其剪断,称鲜重并装袋编号。不同器官样品经85°C杀青30min后,于60°C下烘干至恒重,计算其总生物量。试验结果
I)滨柃丸粒化种子主要技术指标分析
经测定,实施例1丸粒化滨松种子丸粒倍数为4.03、单籽率为99.5%、有籽率为99.6%、裂解度为99.3%、单粒抗压强度4.52N、崩解时间为207.5s,与农作物、蔬菜及花卉种子丸粒化主要技术指标相比,具有良好丸粒化效果。2)丸粒化处理对滨柃种子场圃发芽率的影响
丸粒化处理对化滨柃种子的发芽率有明显影响,实施例1的场圃发芽率达41%,裸种滨柃种子(对照)场圃发芽率为28%,经过丸粒化处理后滨柃种子场圃发芽率提高46.4%。同时,由于通过丸粒化处理增大种子粒径,滨柃种子播种量得到有效控制,节省了滨柃种子。3)丸粒化处理对滨柃幼苗的生物量积累的影响
就单株生物量积累而言,经丸粒化处理的滨柃种子幼苗个体及其平均单株生物量呈现明显增大趋势,实施例1的滨柃幼苗平均地径1.9mm、平均苗高12.5cm、平均单株生物量
0.57g,对照处理的滨柃幼苗平均地径1.6mm、平均苗高9.6cm、平均单株生物量0.42g。丸粒化处理后,滨柃幼苗平均单株生物量增加36.51%,丸粒化种子与裸种在幼苗生物量上存在显著差异性。
权利要求
1.一种滨柃种子丸粒化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干净的滨柃种子放入旋转的丸化机中,一边喷入包衣剂,同时投入混合粉料,每间隔20-60S重复以上步骤使滨柃种子丸粒化,然后喷入警戒色溶液染色,取出干燥包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滨柃种子丸粒化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衣剂重量为种子重量的50% 150%,混合粉料重量为种子重量的3-8倍,滨柃种子丸粒化倍数为3-8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滨柃种子丸粒化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衣剂按重量百分比由以下组成:粘结剂0.3%-0.9%、杀菌剂0.015%-0.025%、杀虫剂0.04% —0.07%、植物生长调节剂0.01%-0.03%、营养成分0.005%-0.32%、保水剂0.4%_0.8%,其余为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滨柃种子丸粒化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粘结剂为羧甲基纤维素钠和骨胶,二者的质量比为3-2:1。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滨柃种子丸粒化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菌剂为多效唑可湿性粉剂,杀虫剂为啶虫脒。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滨柃种子丸粒化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生长调节剂为赤霉素,所述保水剂为聚乙二醇。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滨柃种子丸粒化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营养成分为硫酸铜、硫酸亚铁中的一种或两种混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滨柃种子丸粒化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营养成分为0.005wt.%-0.015 wt.%硫酸铜和0.1 wt.%-0.3 wt.%硫酸亚铁的混合物。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滨柃种子丸粒化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混合粉料由膨润土、硅藻土、硬脂酸钙和灌丛草甸土组成,按重量百分比为40%-50%膨润土、30%-40%硅藻土、硬脂酸钙5%-10%、灌丛草甸土 10%-20%,将上述原料混合并搅拌均匀,粉碎至通过400目筛。`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滨柃种子丸粒化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警戒色溶液为艳蓝、嫩黄中的一种,警戒色溶液质量浓度为0.5%-1.5%。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林木种子播种前种子的处理,尤其涉及一种滨柃种子丸粒化加工方法。该方法将干净的滨柃种子放入旋转的丸化机中,一边喷入包衣剂,同时投入混合粉料,每间隔20-60s重复以上步骤使滨柃种子丸粒化,然后喷入警戒色溶液染色,取出干燥包装。本发明通过滨柃种子丸粒化加工处理,实现小粒种子大粒化,既节约种子又减少用工量,降低了作业成本,提高种子质量及活力,由于采用丸粒化处理将滨柃种子制成球形,增加滨柃种子的重量和粒径,提高了充种率,利于实现精量播种;又通过添加物为滨柃种子提供所需营养成份,提高了滨柃种子出苗率和苗木质量。
文档编号C05G3/00GK103069950SQ201310033338
公开日2013年5月1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29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29日
发明者吴承祯, 洪伟, 谢安强, 洪滔, 林勇明, 李键, 林晗, 范海兰, 陈灿 申请人:福建农林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