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作为dxr抑制剂的用途

文档序号:218034阅读:739来源:国知局
中药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作为dxr抑制剂的用途
【专利摘要】本发明通过对传统中药黄芩提取物进行1-脱氧-D-木酮糖5-磷酸还原异构化酶(DXR)抑制活性检测,发现其乙酸乙酯和正丁醇提取物均具有较好的DXR酶抑制活性,对这两部分提取物进一步的分离纯化得到两个具有DXR抑制活性的单体化合物。光谱分析显示它们分别为5,7,2’,6’-四羟基二氢黄酮醇(I)和5,6,7–三羟基黄酮(II),它们对DXR的抑制率分别为62.6%(1μg/μl)和73.6%(1.2μg/μl),从而确立了中药黄芩(Radix?scutellariae)中黄酮类化合物作为1-脱氧-D-木酮糖5-磷酸还原异构化酶抑制剂的用途。
【专利说明】中药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作为DXR抑制剂的用途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酶抑制剂筛选领域,具体涉及一种1-脱氧-D-木酮糖5-磷酸还原异构化酶(DXR)抑制剂。
【背景技术】
[0002]抗生素的出现和发展对人类的健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几乎每个人都使用过抗生素。然而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甚至是滥用,使得许多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从而导致抗生素的作用效果下降。目前,临床上应用的几乎所有抗生素都出现了相应的耐药菌株,甚至出现了耐多种抗生素的超级细菌,这些耐药菌株的出现严重威胁了人类的健康。因此,对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和寻找新的抗生素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0003]萜类化合物是天然产物中最大的一个家族,已经分离并鉴定出了五万多种化合物,该类化合物每年以100多种新化合物的速度在增长。尽管它们种类繁多,结构多样,但它们的骨架都来源于异戊二烯,因此又被称作异戊二烯类化合物。萜类化合物在生物体中发挥重要的生物功能,许多萜类化合物也是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并且具有很好的药理作用。
[0004]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有两条不同的途径,即经典的甲羟戊酸途径(mevalonatepathway, MVA pathway)和上世纪九十年代发现的非甲轻戍酸途径(non-mevalonatepathway,MEP pathway)。研究发现,大多数人类病原微生物通过MEP途径合成自身必须的職类化合物,而包括人在内的动物通过MVA途径合成萜类化合物。因此,MEP途径中的关键酶可以作为筛选抗生素的靶标,通过 该途径筛选的抗生素具有毒性低、副作用小等特点。DXR是MEP途径中的第二个酶,在NADPH和二价金属离子的作用下催化DXP还原异构为MEP。由于该反应是MEP途径中碳流的分支点,因此该酶也被认为是MEP途径中的第一个关键限速酶。所以,DXR抑制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0005]现有研究表明,DXR抑制剂以从淡紫链霉菌(Streptomyces lavendulae var.fuscus)中分离得到膦胺霉素(I)及其类似物FR900098 (2)最具有代表性。
[0006]
【权利要求】
1.中药黄岑(RadixScutellariae)中黄酮类化合物作为1-脱氧_D_木酮糖5_磷酸还原异构化酶抑制剂的用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具体为制备抗生素、除草剂或免疫调节剂产品方面的用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黄酮类化合物具体为.5,7,2’,6’ -四羟基二氢黄酮醇(I)和5,6,7-三羟基黄酮(II);
4.一种制备权利要求3中所述黄酮类化合物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黄芩干燥根制成细粉,用分析纯乙醇溶液提取,过滤,滤渣再以乙醇重复提取;合并提取液,减压浓缩至浓稠状液体; 2)获得的浓缩物以蒸馏水分散,用分析纯石油醚萃取; 3)石油醚萃取残液以分析纯乙酸乙酯进行萃取,合并萃取液,减压浓缩,所得浓缩物以硅胶柱层析法进行反复纯化,在不同的流动相条件下分别获得5,7,2’,6’ -四羟基二氢黄酮醇(I)和5,6,7-三羟基黄酮(II)。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I)中所用黄芩干燥根为100-500克,制成细粉为10-40目;所用分析纯乙醇溶液浓度为50%-90%(V/V),用量为0.5-2L,提取温度为室温到50°C,提取时间每次12-24小时,重复提取次数为二至五次;减压浓缩时水浴温度为30-40°C,压力为30-60mmHg ; 步骤2)中获得的浓缩物以25-60ml蒸馏水分散,萃取用石油醚沸程为30-60°C或.60-90 V,每次用量30-60ml,重复萃取2-4次; 步骤3)中乙酸乙酯进行萃取时,每次用量30-60ml,重复萃取2_4次;减压浓缩时水浴温度为30-40°C,压力为30-60mmHg ; 步骤3)中硅胶柱层析法进行反复纯化时,所用柱子为4.0cmX45cm (直径X高)至.2.0cmX 25cm普通玻璃柱,硅胶为100-300目层析硅胶,流动相为石油醚_乙酸乙酯=5:1至.1:1 (V/V);其中化合物II在石油醚-乙酸乙酯=3:1部分获得,化合物I在石油醚-乙酸乙酯=1:1部分获得。
【文档编号】A01N43/16GK103446098SQ201310441996
【公开日】2013年12月18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25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25日
【发明者】高文运, 李恒, 董磊, 闫格, 田方琳 申请人:西北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