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聚鱼型海洋牧场功能构件配置组合方法

文档序号:226133阅读:354来源:国知局
一种聚鱼型海洋牧场功能构件配置组合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聚鱼型海洋牧场功能构件配置组合方法,由圆角六边形聚鱼构件和台面框架型聚鱼构件构成,两种聚鱼构件为一个组合,由多个组合组成聚鱼型海洋牧场功能构件,每个组合之间间距为100-200m,投放水深为10-15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在配置和布局上要体现出多功能立体化利用格局,既能够聚集近底层鱼类同时又能够聚集中上层鱼类,而且通过流场的调控使局部海域环境得到改善,如有利于营养物质交互和利用,有利于藻类等植物附着生长等,实现高效产出的目标。
【专利说明】一种聚鱼型海洋牧场功能构件配置组合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海洋渔业设施,尤其涉及一种聚鱼型海洋牧场功能构件配置组合方法。
【背景技术】
[0002]海洋牧场是指在某一海域内,采用一整套规模化的渔业设施和系统化的管理体制(如建设大型人工孵化厂,大规模投放人工鱼礁,全自动投喂饲料装置,先进的鱼群控制技术等),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将人工放流的经济海洋生物聚集起来,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海上放养鱼虾贝类的大型人工渔场。目前,我国近海海洋牧场建设正处在大力发展阶段,但是在一些关键技术环节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聚鱼构件选择、配置和投放定位上缺乏比较周密方法来指导。往往在实际建设中聚鱼构件配置和布局满足了聚鱼功能而流场调控效果不佳,或者满足了流场调控效果而聚鱼功能不佳,另外,由于部分构件高度较低,贴近底层致使光线较弱不利于藻类附着生长,因而直接影响其效果的发挥。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聚鱼型海洋牧场功能构件配
置组合方法。
[0004]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0005]本发明由圆角六边形聚鱼构件和台面框架型聚鱼构件构成,两种聚鱼构件为一个组合,由多个组合组成聚鱼型海洋牧场功能构件,每个组合之间间距为100-200m,投放水深为 10-15m。
[0006]具体地,所述圆角六边形聚鱼构件为3个,每个角线直径5.0m横截面呈正六边形,高3.5m的圆角六边形聚鱼构件,按照边长为13-15m(对角直径2-2.5倍为间距)等边三角形布局模式进行布局;台面框架型聚鱼构件为50个,每个外周尺寸为2.5mX 2.5mX 2m台面框架型聚鱼构件,每个单体按照2m间距进行等间距排列,组成长边边长38-40m,短边边长18-20m的矩形结构。
[0007]进一步,3个所述圆角六边形聚鱼构件和4组所述面框架型聚鱼构件组成一组聚鱼型海洋牧场功能构件,每组所述面框架型聚鱼构件包含50个所述面框架型聚鱼构件,聚鱼型海洋牧场功能构件由三组聚鱼型海洋牧场功能构件构成,圆角六边形聚鱼构件与台面框架型聚鱼构件之 间间距为7.5-8m,各个台面框架型聚鱼构件之间间距为9-10m,每组聚鱼型海洋牧场功能构件所组成的区域为65-70m的正方形区域。
[0008]先以投放圆角六边形聚鱼构件,且三个圆角六边形聚鱼构件最邻近内侧转交处由三根10-15m长,3-5cm粗的聚乙烯绳索相连接,绳索末端绑缚一个直径为30cm的白色泡沫浮球,作为标识和定位基点。
[0009]具体地,每个台面框架型聚鱼构件先把四个角部的四个单体构件投放下去,这个四个单体构件上分布用直径3-5cm,长10-15m的聚乙烯绳绑缚直接20cm的白色泡沫浮球作为标识,然后按照从外向内依次进行单体投放。
[0010]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1]本发明是一种聚鱼型海洋牧场功能构件配置组合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在配置和布局上要体现出多功能立体化利用格局,既能够聚集近底层鱼类同时又能够聚集中上层鱼类,而且通过流场的调控使局部海域环境得到改善,如有利于营养物质交互和利用,有利于藻类等植物附着生长等,实现高效产出的目标。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发明所述台面框架型聚鱼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是本发明所述圆角六边形聚鱼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3是本发明I组所述台面框架型聚鱼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4是本发明I组所述圆角六边形聚鱼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5是本发明的总体安装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1-台面框架型聚鱼构件、2-圆角六边形聚鱼构件、3-聚乙烯绳索、4-浮球。【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19]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由圆角六边形聚鱼构件2和台面框架型聚鱼构件I构成,两种聚鱼构件为一个组合,由多个组合组成聚鱼型海洋牧场功能构件,每个组合之间间距为100-200m,投放水深为10-15m。
`[0020]如图4所示:所述圆角六边形聚鱼构件2为3个,每个角线直径5.0m横截面呈正六边形,高3.5m的圆角六边形聚鱼构件2,按照边长为13-15m(对角直径2-2.5倍为间距)等边三角形布局模式进行布局;台面框架型聚鱼构件I为50个,每个外周尺寸为
2.5mX2.5mX2m台面框架型聚鱼构件1,每个单体按照2m间距进行等间距排列,组成长边边长38-40m,短边边长18-20m的矩形结构。
[0021]如图3和图5所示:3个所述圆角六边形聚鱼构件2和4组所述面框架型聚鱼构件组成一组聚鱼型海洋牧场功能构件,每组所述面框架型聚鱼构件包含50个所述面框架型聚鱼构件,聚鱼型海洋牧场功能构件由三组聚鱼型海洋牧场功能构件构成,圆角六边形聚鱼构件2与台面框架型聚鱼构件I之间间距为7.5-8m,各个台面框架型聚鱼构件I之间间距为9-10m,每组聚鱼型海洋牧场功能构件所组成的区域为65-70m的正方形区域。
[0022]先以投放圆角六边形聚鱼构件2,且三个圆角六边形聚鱼构件2最邻近内侧转交处由三根10-15m长,3-5cm粗的聚乙烯绳索3相连接,绳索末端绑缚一个直径为30cm的白色泡沫浮球4,作为标识和定位基点,每个台面框架型聚鱼构件I先把四个角部的四个单体构件投放下去,这个四个单体构件上分布用直径3-5cm,长10-15m的聚乙烯绳绑缚直接20cm的白色泡沫浮球4作为标识,然后按照从外向内依次进行单体投放。
[0023]通过该方法布局既解决了功能构件投放定位问题,即辅功能团以小型构件群状组合形式在外围,主功能团以大型构件在中心,形成由低到高,且利用中间较高结构进行准确定位。通过该方法布局实现了对流场的调控功能,有利于营养物质的交换和利用。外围的台面框架型聚鱼构件I按照一定间距排列,既形成了一定的阻流效果,同时每个单元之间留有较大空隙, 以保持对水流的通透性,以利于水流通过单元之间间隙与中心部分进行通畅交换,同时利用近似于“卍”结构的布局有利于形成回转留,便于由功能构件所产生的涡流扰动使表层沉积物所释放营养物质在中心区域驻留。通过该布局模式实现了多层空间格局的利用模式。外围台面框架型聚鱼构件I组合主要以诱集近底层鱼类、虾蟹类和贝类为主。中间的圆角六边形聚鱼构件2在诱集近底层生物的同时还可以诱集中上层鱼类,同时顶面还可以自然或者人工附着藻类。
【权利要求】
1.一种聚鱼型海洋牧场功能构件配置组合方法,其特征在于:聚鱼型海洋牧场功能构件由圆角六边形聚鱼构件和台面框架型聚鱼构件构成,两种聚鱼构件为一个组合,由多个组合组成聚鱼型海洋牧场功能构件,每个组合之间间距为100-200m,投放水深为10-15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鱼型海洋牧场功能构件配置组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圆角六边形聚鱼构件为3个,每个角线直径5.0m横截面呈正六边形,高3.5m的圆角六边形聚鱼构件,按照边长为13_15m (对角直径2-2.5倍为间距)等边三角形布局模式进行布局;台面框架型聚鱼构件为50个,每个外周尺寸为2.5mX 2.5mX 2m台面框架型聚鱼构件,每个单体按照2m间距进行等间距排列,组成长边边长38-40m,短边边长18_20m的矩形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聚鱼型海洋牧场功能构件配置组合方法,其特征在于:3个所述圆角六边形聚鱼构件和4组所述面框架型聚鱼构件组成一组聚鱼型海洋牧场功能构件,每组所述面框架型聚鱼构件包含50个所述面框架型聚鱼构件,聚鱼型海洋牧场功能构件由三组聚鱼型海洋牧场功能构件构成,圆角六边形聚鱼构件与台面框架型聚鱼构件之间间距为7.5-8m,各个台面框架型聚鱼构件之间间距为9-10m,每组聚鱼型海洋牧场功能构件所组成的区域为65-70m的正方形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鱼型海洋牧场功能构件配置组合方法,其特征在于:先以投放圆角六边形聚鱼构件,且三个圆角六边形聚鱼构件最邻近内侧转交处由三根10_15m长,3-5cm粗的聚乙烯绳索相连接,绳索末端绑缚一个直径为30cm的白色泡沫浮球,作为标识和定位基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鱼型海洋牧场功能构件配置组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个台面框架型聚鱼构件先把四个角部的四个单体构件投放下去,这个四个单体构件上分布用直径3-5cm,长10-15m的聚乙烯绳绑缚直接20cm的白色泡沫浮球作为标识,然后按照从外向内依次进行单体投放。
【文档编号】A01K61/00GK103651198SQ201310645746
【公开日】2014年3月26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6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6日
【发明者】张硕, 章守宇, 王功芹, 朱珠, 郑伊汝, 王腾, 符小明 申请人:上海海洋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