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木薯微茎尖培养基及培养方法

文档序号:253599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一种木薯微茎尖培养基及培养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木薯微茎尖培养基及培养方法,包括木薯微茎尖初代培养基和继代培养基,其中,初代培养基包括MS基本培养基、浓度为0.01-0.04mg/L的萘乙酸、浓度为0.01-0.04mg/L的6-苄氨基腺嘌呤、浓度为0.1-3.0mg/L的赤霉素和浓度为20-30g/L的蔗糖;继代培养基包括MS基本培养基、浓度为0.01-0.03mg/L的萘乙酸、浓度为0-0.02mg/L的6-苄氨基腺嘌呤、浓度为0-0.05mg/L的赤霉素、浓度为20-30g/L的蔗糖和浓度为6g/L的卡拉胶。木薯微茎尖培养方法包括将木薯微茎尖接种到上述初代培养基上进行初代培养,获得木薯小苗;再将木薯小苗接种到继代培养基上进行继代培养,实现快速繁殖。本发明提供的木薯微茎尖培养方法,在初代培养就能获得完整的植株,继代培养可进行快速繁殖,该方法简单,培养周期短。
【专利说明】一种木薯微莖尖培养基及培养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具体涉及一种木薯微茎尖培养基及培养方法。
【背景技术】
[0002]木薯是目前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一般以茎杆进行无性繁殖,具有全年可种植,易栽培,广泛分布在全球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0003]近年来,为推动我国木薯产业发展,丰富我国木薯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相继从CIAT和巴西国家农牧研究院等国际组织和国外研究机构引进新的木薯种质。而新种质资源引进同时,也容易把一些病虫害,尤其是检疫对象携带进国内,因此对引进木薯种质的脱毒培养和健康种苗生产极为重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对木薯进行组织培养已成为木薯育种的重要手之一。组织培养多用于种质的保存、交换、脱毒、复壮、或对新品种进行微繁殖以加快推广速度,以及结合其它生物技术进行育种研究,如倍性育种、转基因育种等。现有技术中,木薯组织培养研究主要采用嫩芽和带有侧芽的茎段为外植体,关于木薯微茎尖为外植体的相关研究较少,在我国利用木薯微茎尖外植体进行组培尚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木薯微茎尖培养基及培养方法,采用木薯微茎尖为外植体,在初代培养就能获得完整的植株,继代培养可进行快速繁殖,该方法简单,培养周期短。
[0005]本发明的技术方 案是:
[0006]一种木薯微茎尖初代培养基,所述初代培养基以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所述初代培养基还包括浓度为0.01-0.04mg/L的萘乙酸、浓度为0.01-0.04mg/L的6-苄氨基腺嘌呤、浓度为0.1-3.0mg/L的赤霉素和浓度为20-30g/L的蔗糖;其中,萘乙酸的浓度优选为 0.01mg/L、0.02mg/L、0.03mg/L、0.04mg/L ;6-节氨基腺嘌呤的浓度优选为 0.01mg/L、0.02mg/L、0.03mg/L、0.04mg/L ;赤霉素的浓度优选为 0.1mg/L、0.5mg/L、l.0mg/L、l.5mg/L、2.0mg/L,2.5mg/L、3.0mg/L ;蔗糖的浓度优选为 20g/L、22g/L、25g/L、27g/L、30g/L。
[0007]进一步地,所述赤霉素的浓度为0.5-1.5mg/L。
[0008]进一步地,所述初代培养基中,萘乙酸的浓度为0.02mg/L,6_苄氨基腺嘌呤的浓度为0.01mg/L,赤霉素的浓度为1.0mg/Lο
[0009]一种木薯微茎尖继代培养基,所述继代培养基以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所述继代培养基还包括浓度为0.01-0.03mg/L的萘乙酸、浓度为0-0.02mg/L的6-苄氨基腺嘌呤、浓度为0-0.05mg/L的赤霉素、浓度为20-30g/L的蔗糖和浓度为6g/L的卡拉胶。
[0010]进一步地,所述继代培养基包括MS培养基、浓度为0.02mg/L的萘乙酸、浓度为20g/L的鹿糖和6g/L的卡拉胶。
[0011]一种木薯微茎尖培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12]a、微茎尖初代培养:在解剖显微镜下剥取长度为0.2-1.0mm、带1_2个叶原基的木薯茎尖,分别接种到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初代培养基上进行初代培养,培养得到木薯小苗;
[0013]b、微茎尖继代培养:选取步骤a中微茎尖初代培养获得的小苗,切取长1.0-1.5cm的顶芽或带有侧芽的茎段,接种到权利要求4或5中的继代培养基上进行继代培养;
[0014]C、将步骤b获得的木薯植株进行正常培养。
[0015]进一步地,所述微茎尖初代培养中,木薯茎尖的剥取长度为0.4-0.5mm。
[0016]进一步地,所述微茎尖继代培养包括第一次继代培养和第二次继代培养,其中,第一次继代培养接种于培养皿中,第二次继代培养接种于试管或培养瓶中。
[0017]进一步地,所述微茎尖初代培养步骤中,培养温度为26±2°C,光照强度为1800-30001x,光周期为(8-12) h/(8-12) h,培养时间为 30_35d。
[0018]进一步地,所述微茎尖继代培养步骤中,培养温度为26±2°C,光照强度为1800-30001x,光周期为(8-12) h/(8-12) h,继代培养间隔时间为35_40d。
[0019]本发明采用木薯微茎尖作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通过优化培养基的成分及浓度,使木薯微茎尖在初代培养中即可获得完整的植株;而后只需切取顶芽和带侧芽茎段进行继代培养即可进行快速繁殖,该木薯微茎尖培养方法简单,缩短了木薯组织培养的周期。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1 ] 图1A为木薯微茎尖离体初代培养7d的微茎尖;
[0022]图1B为木薯微茎尖离体初代培养14d的微茎尖;
[0023]图1C为木薯微茎尖离体初代培养30d的微茎尖;图中的箭头所指表示长出的不定根;
[0024]图2A为木薯微茎尖第一次继代培养35d的植株生长情况;
[0025]图2B为木薯微茎尖第二次继代培养35d的植株生长情况。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27]【具体实施方式】:
[0028]—、木薯微莖尖初代培养
[0029]1、木薯微茎尖初代培养基的筛选
[0030]a、实验方法 [0031 ] 以MS为基本培养基,对NAA (萘乙酸),6-BA (6_苄氨基腺嘌呤),GA3 (赤霉素)3种激素因子,各设3浓度水平(表1),考察不同激素种类和浓度组合对供试材料微茎尖初代培养成活率的影响。其中,每个培养基附加蔗糖20-30g/L,调节pH值为5.0-6.2,培养基在115-125°C、1.0-1.2Kg/cm2高温高压条件下灭菌15_30min获得,优选条件为pH值为5.8,培养基在121°C、1.lKg/cm2高温高压条件下灭菌20min获得,取出备用(下同)。
[0032]表1因子水平表
[0033]
【权利要求】
1.一种木薯微茎尖初代培养基,所述初代培养基以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其特征在于,所述初代培养基还包括浓度为0.01-0.04mg/L的萘乙酸、浓度为0.01-0.04mg/L的6-苄氨基腺嘌呤、浓度为0.1-3.0mg/L的赤霉素和浓度为20_30g/L的蔗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木薯微茎尖初代培养基,其特征在于,所述赤霉素的浓度为0.5-1.5mg/L。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木薯微茎尖初代培养基,其特征在于,所述初代培养基中,萘乙酸的浓度为0.02mg/L,6-苄氨基腺嘌呤的浓度为0.01mg/L,赤霉素的浓度为1.0mg/L。
4.一种木薯微茎尖继代培养基,所述继代培养基以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其特征在于,所述继代培养基还包括浓度为0.01-0.03mg/L的萘乙酸、浓度为0-0.02mg/L的6-苄氨基腺嘌呤、浓度为0-0.05mg/L的赤霉素、浓度为20-30g/L的蔗糖和浓度为6g/L的卡拉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木薯微茎尖继代培养基,其特征在于,所述继代培养基包括MS培养基、浓度为0.02mg/L的萘乙酸、浓度为20g/L的蔗糖和6g/L的卡拉胶。
6.一种木薯微茎尖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微茎尖初代培养:在解剖显微镜下剥取长度为0.2-1.0mm、带1_2个叶原基的木薯茎尖,分别接种到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初代培养基上进行初代培养,培养得到木薯小苗; b、微茎尖继代培养:选取步骤a中微茎尖初代培养获得的小苗,切取长1.0-1.5cm的顶芽或带有侧芽的茎段,接种到权利要求4或5中的继代培养基上进行继代培养; C、将步骤b获得的木薯植株进行正常培养。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木薯微茎尖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茎尖初代培养中,木薯茎尖的剥取长度为0.4-0.5_。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木薯微茎尖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茎尖继代培养包括第一次继代培养和第二次继代培养,其中,第一次继代培养接种于培养皿中,第二次继代培养接种于试管或培养瓶中。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木薯微茎尖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茎尖初代培养步骤中,培养温度为26±2°C,光照强度为1800-30001x,光周期为(8_12) h/(8_12) h,培养时间为 30-35d。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木薯微茎尖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茎尖继代培养步骤中,培养温度为26±2°C,光照强度为1800-30001x,光周期为(8_12) h/(8_12) h,继代培养间隔时间为35-40d。
【文档编号】A01H4/00GK103988778SQ201410208896
【公开日】2014年8月20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16日 优先权日:2014年5月16日
【发明者】朱文丽, 陈松笔, 李开绵 申请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