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捕虫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捕虫装置,包括固定部,设置于固定部上的诱虫部,以及设置于诱虫部下方的收虫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诱虫部包括可自发光的发光板和设于发光板下方内置有诱虫剂的诱虫盒,所述的发光板可拆卸地设置于安装支架上,诱虫盒固定设置于发光板下方,所述的诱虫部和收虫部之间设有导虫漏斗,收虫部可拆卸的设置于导虫漏斗底部;采用自发光的发光板诱虫,节约能源;通过将发光板和诱虫剂相结合,捕虫效率更高;发光板可拆卸设置,可根据每个季节的昆虫的习性设置不同颜色的发光板,捕虫效果更好;收虫部可拆卸设置于导虫漏斗底部,便于收集和处理诱捕到的昆虫,大大降低人员成本的同时又提高了捕虫效果,且收集到的昆虫可用于饲养家禽或鱼类。
【专利说明】一种捕虫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捕虫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现有利用灯光捕杀稻田害虫的装置,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灯具部分和捕杀机构部分,先由灯具部分发出引诱田间害虫的光线,再通过捕杀机构部分对田间害虫实施杀灭。通常,灯具部分采用蓄电池供电的紫外线灯;有的捕杀机构是放置在灯具部分下方、盛有清水或药水的水盆,当害虫掉进水盆中会被清水淹死或者被药水毒死,时间一长,水盆中的水就得进行更换,十分麻烦,且增加人工成本;有的捕杀机构是设在灯具部分外侧的高频电网,当害虫碰触到电网将被电击而死,时间一长,害虫被电网点击死亡之后其产生的焦糊物会粘附于电网上,使得电网导电性变差,不能长期有效的点击害虫。所以,这两类捕杀机构都不能长时间有效的诱集多种昆虫,操作很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捕虫装置,其能够有效的诱捕各种昆虫,并且取虫方便快捷。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5]一种捕虫装置,包括固定部,设置于固定部上的诱虫部,以及设置于诱虫部下方的收虫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诱虫部包括可自发光的发光板和设于发光板下方内置有诱虫剂的诱虫盒,所述的发光板可拆卸地设置于安装支架上,诱虫盒固定设置于发光板下方,所述的诱虫部和收虫部之间设有导虫漏斗,收虫部可拆卸的设置于导虫漏斗底部。
[0006]优选的,所述的安装支架包括一立柱,所述的发光板沿立柱周向呈放射状布置。
[0007]优选的,所述的安装支架包括从立柱侧面横向延伸的横杆,每个发光板分别对应一上横杆和一下横杆,发光板分别与上横杆和下横杆螺纹连接。
[0008]优选的,所述的横杆在朝向发光板的一面上设有安装滑槽。
[0009]优选的,所述的诱虫盒为长方体,长方体的四个侧面中,其中一个侧面设有更换诱虫剂的开口,另三个侧面设有散发诱虫剂气味的通气孔。
[0010]优选的,所述的收虫部为一收虫袋,所述的导虫漏斗底部周边设有凸缘,所述收虫袋的袋口设有与导虫漏斗凸缘套接的松紧带。
[0011]优选的,所述的收虫部为一收虫罐,所述的导虫漏斗底部设有外螺纹,所述收虫罐的罐口设有与导虫漏斗相螺接的内螺纹。
[00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3](I)、采用自发光的发光板诱虫,节约能源;通过将发光板和诱虫剂相结合,捕虫效率更高;发光板可拆卸设置,可根据每个季节的昆虫的习性设置不同颜色的发光板,捕虫效果更好;收虫部可拆卸设置于导虫漏斗底部,便于收集和处理诱捕到的昆虫,大大降低人员成本的同时又提高了捕虫效果;
[0014](2)、发光板沿立柱周向呈放射状布置,实现360度全方位诱捕,效率更高;
[0015](3)、收虫袋通过松紧带与导虫漏斗凸缘套接,拆装方便快捷;
[0016](4)、收虫罐与导虫漏斗相螺接配合,拆装方便快捷。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8]图1为本实用新型捕虫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实用新型捕虫装置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捕虫装置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
[0022]10-固定部;20_诱虫部;21_安装支架;211_立柱;212_上横杆;213_下横杆;214-安装滑槽;215_连接杆;22_发光板;23_诱虫盒;30_收虫部;40_导虫漏斗;41_凸缘。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24]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捕虫装置,包括固定部10,设置于固定部10上的诱虫部20,以及设置于诱虫部20下方的收虫部30,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诱虫部20包括可自发光的发光板22和设于发光板22下方内置有诱虫剂的诱虫盒23,所述的发光板22可拆卸地设置于安装支架21上,诱虫盒23固定设置于发光板22下方,所述的收虫部30为一收虫袋或收虫罐,在所述的诱虫部20和收虫部30之间设有导虫漏斗40,收虫部30可拆卸的设置于导虫漏斗40底部。
[0025]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固定部10至少包括一固定支柱,固定支柱的一端固定设置在地表下面,安装支架21通过连接杆215与固定支柱可拆卸连接,例如插销连接或螺纹连接;所述的安装支架21包括一立柱211,所述的发光板22沿立柱211周向呈放射状布置,本实施例设置了三个发光板22,相邻的两个发光板22之间的角度为120度,当然也可以设置三个以上发光板22,效果是类似的;所述的安装支架21包括从立柱211侧面横向延伸的横杆,每个发光板22分别对应一上横杆212和一下横杆213,发光板22分别与上横杆212和下横杆213螺纹连接;所述的横杆在朝向发光板22的一面上设有安装滑槽214,使得用户在更换发光板22时更方便,因为不同季节的昆虫具有不同的趋光性,即,喜欢不同的光波,用户可以根据季节变化采用不同颜色的发光板22,该自发光的发光板22可采用自发光材料制成,也可以在发光板22的表面涂覆自发光材料涂层,本实用新型结构可以很方便的进行发光板22的更换。
[0026]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诱虫盒23为长方体,长方体的四个侧面中,其中一个侧面设有更换诱虫剂的开口,另三个侧面设有散发诱虫剂气味的通气孔;在所述的诱虫部20和收虫部30之间设有导虫漏斗40,导虫漏斗40的顶部周边可设置凸缘发光板22的安装支架21螺纹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收虫部30为一收虫袋,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的导虫漏斗40底部周边设有凸缘41,所述收虫袋的袋口设有松紧带,收虫袋与导虫漏斗40凸缘41套接,可以即拆即装,便于收集和处理诱捕到的昆虫。
[0027]工作过程中,根据昆虫的特性,通过发光板22和诱虫剂的作用,使得昆虫飞向捕虫装置并撞击到发光板22,此时昆虫会瞬间收缩翅膀,滑落,掉在导虫漏斗40里,漏斗内壁也是光滑的,直接从导虫漏斗40的侧壁往下滑落掉在收虫袋里,导虫漏斗40的底部与收虫袋连接处的开口设置较小,从而使得昆虫只进不出,聚集在收虫袋中,用户只需定期更换收虫袋及添加诱虫剂即可,无需耗费太多的人力物力来维护捕虫装置。
[0028]在另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收虫部30为一收虫罐,如图3所示,所述的导虫漏斗底部设有外螺纹,所述收虫罐的罐口设有与导虫漏斗相螺接的内螺纹。该收虫罐可以设计得比较长比较深,且内壁光滑,这样虫子不易飞上去,最好采用透明材料,虫子习性会一直往外撞往外飞,不会垂直往上飞,撞一会累了就会掉落在底部,通过风吹日晒很快就会被消灭掉。其他结构及工作工程与前述实施例类似。
[0029]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实用新型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捕虫装置,包括固定部,设置于固定部上的诱虫部,以及设置于诱虫部下方的收虫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诱虫部包括可自发光的发光板和设于发光板下方内置有诱虫剂的诱虫盒,所述的发光板可拆卸地设置于安装支架上,诱虫盒固定设置于发光板下方,所述的诱虫部和收虫部之间设有导虫漏斗,收虫部可拆卸的设置于导虫漏斗底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捕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安装支架包括一立柱,所述的发光板沿立柱周向呈放射状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捕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安装支架包括从立柱侧面横向延伸的横杆,每个发光板分别对应一上横杆和一下横杆,发光板分别与上横杆和下横杆螺纹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捕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横杆在朝向发光板的一面上设有安装滑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捕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诱虫盒为长方体,长方体的四个侧面中,其中一个侧面设有更换诱虫剂的开口,另三个侧面设有散发诱虫剂气味的通气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捕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收虫部为一收虫袋,所述的导虫漏斗底部周边设有凸缘,所述收虫袋的袋口设有与导虫漏斗凸缘套接的松紧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捕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收虫部为一收虫罐,所述的导虫漏斗底部设有外螺纹,所述收虫罐的罐口设有与导虫漏斗相螺接的内螺纹。
【文档编号】A01M1/04GK203985697SQ201420342093
【公开日】2014年12月10日 申请日期:2014年6月24日 优先权日:2014年6月24日
【发明者】李家强, 洪志富 申请人:泉州市青翠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李家强, 洪志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