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秧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47346阅读:440来源:国知局
载秧台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在左右方向上的多个部位具有秧苗载置部的载秧台,该秧苗载置部载置有能够由秧苗插植机构的插植爪分取的一行量的秧苗。



背景技术:

就现有的载秧台而言,通过在以获得标准行距的方式设定的秧苗载置部的分隔部中插入规定宽度的衬垫,从而获得具有比标准行距大的行距的载秧台(参照专利文献1)。

并且,就现有的载秧台而言,在位于引导载秧台的横向移动的导轨的上方侧的载秧台的上端部附近具有加强框架,该加强框架沿着左右方向配设,从而对载秧台的上部进行加强(参照专利文献2)。

此外,就现有的载秧台而言,设置有具有秧苗按压杆部分的秧苗按压件,从而在与秧苗纵向输送用的纵向输送带的搬运面相对的位置,防止载置的秧苗上翘(参照专利文献3)。

对于专利文献1所述的结构,通过利用衬垫能够获得具有比标准行距大的行距的载秧台,从这一点上来说是有用的,但该结构使秧苗载置部的分隔部分割,利用具有秧苗按压杆部分的秧苗按压件的安装用凸缘部进行固定。因此,作为载秧台本身、衬垫、以及秧苗按压件的安装用凸缘部,需要采用增加了厚度的坚固的构造,结果可能导致整体重量增加等问题,在这一点上尚有改善的余地。

对于专利文献2所述的结构,作为用于加强载秧台的上部的部件,在载秧台的上端部附近设置有加强框架,因此,使得载秧台的上端附近的部件数量增加,难以降低成本,在这一点上尚有改善的余地。

对于专利文献3所述的结构,秧苗按压件的秧苗按压杆部分设置在与秧苗纵向输送用的纵向输送带的搬运面相对的位置,因此,能够容易地防止载置的秧苗从搬运带向远离侧上翘,并能够容易地向载置的秧苗传递纵向输送带的搬运力。然而,相反,存在于与纵向输送带的搬运面相对的位置的秧苗按压杆部分也会成为障碍,当秧苗较软时,容易导致较难向秧苗载置部补充秧苗,在这一点上尚有改善的余地。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授权公告“特许第3335827号”(0011段、0015段、图3、图4)

专利文献2:日本发明专利申请公布“特开平8-238006号”(0025段、图3、图4)

专利文献3:日本发明专利申请公布“特开平8-238006号”(0027段、图2、图12)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即使采用较宽的构造作为秧苗载置部的分隔部,也能够在避免该分隔部的强度下降的同时,避免载秧台本身厚度增加从而导致重量大幅增加。

并且,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改进载秧台的上端部构造,既削减载秧台上端部的部件数量,又避免载秧台整体的强度下降。

此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改进设置于载秧台的秧苗按压件和秧苗纵向输送带间的位置关系,既能够容易地向载秧台补充柔弱的秧苗,又能够确保纵向输送性能。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载秧台的特征在于,在左右方向上的多个部位具有秧苗载置部,所述秧苗载置部载置有能够由秧苗插植机构的插植爪分取的一行量的秧苗,所述秧苗载置部具有秧苗载置用的秧苗载置面和分隔部,所述分隔部从所述秧苗载置面向远离侧凸出,将左右的所述秧苗载置面彼此区分,所述分隔部具有:中央分隔部,位于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位;以及偏靠端部分隔部,位于与所述中央分隔部相比在左右方向上偏靠端部的部位,所述中央分隔部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比所述偏靠端部分隔部宽,并且,沿着左右方向的加强筋形成在所述中央分隔部的背面侧的上下方向上的多个部位。

根据本发明,通过使中央分隔部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形成为比偏靠端部分隔部宽,能够使跨越该中央分隔部的部位的行距比标准行距宽。

因此,当载秧台用于步行式插秧机时,作业者能够容易地在行距较宽的部分行走。并且,当载秧台用于乘坐型插秧机时,存在行距较宽的部分,从而能够进行改善日照等生长环境的调整。

此外,在如上所述地使跨越中央分隔部的部位的行距扩宽的情况下,即使分隔部的宽度变宽,该分隔部也能够通过形成在上下方向上的多个部位的沿着左右方向的加强筋得到加强。因此,既能够抑制载秧台整体的重量增加又能够避免载秧台整体的强度下降。

本发明的在载秧台的特征在于,在左右方向上的多个部位具有秧苗载置部,所述秧苗载置部载置有能够由秧苗插植机构的插植爪分取的一行量的秧苗,所述秧苗载置部具有秧苗载置用的秧苗载置面和分隔部,所述分隔部从所述秧苗载置面向远离侧凸出,将左右的所述秧苗载置面彼此区分,所述分隔部具有:中央分隔部,位于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位;以及偏靠端部分隔部,位于与所述中央分隔部相比在左右方向上偏靠端部的部位,所述中央分隔部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比所述偏靠端部分隔部宽,并且,沿着上下方向的加强筋形成在所述中央分隔部的背面侧的左右方向上的多个部位。

根据本发明,通过使中央分隔部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形成为比偏靠端部分隔部宽,能够使跨越该中央分隔部的部位的行距比标准行距宽。

因此,当载秧台用于步行式插秧机时,作业者能够容易地在行距较宽的部分行走。并且,当载秧台用于乘坐型插秧机时,存在行距较宽的部分,从而能够进行改善日照等生长环境的调整。

此外,在如上所述地使跨越中央分隔部的部位的行距扩宽的情况下,即使分隔部的宽度变宽,该分隔部也能够通过形成在左右方向上的多个部位的沿着上下方向的加强筋得到加强。因此,既能够抑制载秧台整体的重量增加又能够避免载秧台整体的强度下降。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加强筋形成为与所述中央分隔部的凸出方向的顶部相比向背面侧鼓出的凹槽状。

根据该结构,既能够避免加强筋在中央分隔部的凸出方向从秧苗载置面进一步向远离侧凸出,又能够形成具有需要强度的加强筋。

因此,在构成整个载秧台时,既能够抑制中央分隔部在凸出方向上的厚度增大,又能够通过加强筋提高强度。

本发明的载秧台的特征在于,在左右方向上的多个部位具有秧苗载置部,所述秧苗载置部载置有能够由秧苗插植机构的插植爪分取的一行量的秧苗,所述秧苗载置部具有秧苗载置用的秧苗载置面和分隔部,所述分隔部从所述秧苗载置面向远离侧凸出,将左右的所述秧苗载置面彼此区分,所述分隔部具有:中央分隔部,位于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位;以及偏靠端部分隔部,位于与所述中央分隔部相比在左右方向上偏靠端部的部位,所述中央分隔部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比所述偏靠端部分隔部宽,而且,沿着上下方向的加强筋形成在所述中央分隔部的背面侧的左右方向上的多个部位,且沿着左右方向的加强筋形成在所述中央分隔部的背面侧的上下方向上的多个部位。

根据本发明,通过使中央分隔部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形成为比偏靠端部分隔部宽,能够使跨越该中央分隔部的部位的行距比标准行距宽。

因此,当载秧台用于步行式插秧机时,作业者能够容易地在行距较宽的部分行走。并且,当载秧台用于乘坐型插秧机时,存在行距较宽的部分,从而能够进行改善日照等生长环境的调整。

此外,在如上所述地使跨越中央分隔部的部位的行距扩宽的情况下,即使分隔部的宽度变宽,该分隔部也能够通过沿着上下方向的加强筋和沿着左右方向的加强筋得到加强。因此,既能够抑制载秧台整体的重量增加又能够避免载秧台整体的强度下降。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在所述加强筋中,沿着上下方向的加强筋由纵加强筋部构成,所述纵加强筋部形成为与所述中央分隔部的凸出方向的顶部相比向背面侧鼓出的凹槽状,沿着左右方向的加强筋由板状的横加强筋部构成,所述横加强筋部与所述纵加强筋部交叉。

根据该结构,通过形成为凹槽状的纵加强筋部的存在,能够抑制中央分隔部在凸出方向上的厚度过大的倾向,并且,通过与该纵加强筋部交叉的板状的横加强筋部,能够进一步提高加强筋整体的强度。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纵加强筋部形成为多个,所述横加强筋部形成为横跨多个所述纵加强筋部。

根据该结构,通过形成为凹槽状的纵加强筋部的存在,能够抑制中央分隔部在凸出方向上的厚度过大的倾向,并且,通过与该纵加强筋部交叉的板状的横加强筋部连结纵加强筋部彼此,从而使加强筋形成格子状,能够进一步提高加强筋的整体强度。

本发明的载秧台的特征在于,在左右方向上的多个部位具有秧苗载置部,所述秧苗载置部载置有能够由秧苗插植机构的插植爪分取的一行量的秧苗,所述秧苗载置部具有秧苗载置用的秧苗载置面和分隔部,所述分隔部从所述秧苗载置面向远离侧凸出,将左右的所述秧苗载置面彼此区分,所述分隔部具有:中央分隔部,位于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位;以及偏靠端部分隔部,位于与所述中央分隔部相比在左右方向上偏靠端部的部位,所述中央分隔部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比所述偏靠端部分隔部宽,并且,在从前后方向观察时,沿着辐射方向的加强筋形成在所述中央分隔部的背面侧。

根据本发明,通过使中央分隔部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形成为比偏靠端部分隔部宽,能够使跨越该中央分隔部的部位的行距比标准行距宽。

因此,当载秧台用于步行式插秧机时,作业者能够容易地在行距较宽的部分行走。并且,当载秧台用于乘坐型插秧机时,存在行距较宽的部分,从而能够进行改善日照等生长环境的调整。

此外,在如上所述地使跨越中央分隔部的部位的行距扩宽的情况下,即使分隔部的宽度变宽,该分隔部也能够通过在从前后方向观察时沿着辐射方向的加强筋得到加强。因此,既能够抑制载秧台整体的重量增加又能够避免载秧台整体的强度下降。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秧苗按压件用于抑制载置于所述载秧台的秧苗从所述秧苗载置面上翘,秧苗按压件安装部使所述秧苗按压件支承在所述载秧台,所述加强筋设置在所述秧苗按压件安装部的套管部周围。

根据该结构,加强筋能够兼顾中央分隔部的加强和秧苗按压件安装部的套管部的加强,从而能够通过部件的兼用进一步实现轻量化和成本降低。

本发明的载秧台的特征在于,在左右方向上的多个部位具有秧苗载置部,所述秧苗载置部载置有能够由秧苗插植机构的插植爪分取的一行量的秧苗,所述秧苗载置部具有秧苗载置用的秧苗载置面和分隔部,所述分隔部从所述秧苗载置面向远离侧凸出,将左右的所述秧苗载置面彼此区分,所述分隔部具有:中央分隔部,位于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位;以及偏靠端部分隔部,位于与所述中央分隔部相比在左右方向上偏靠端部的部位,所述中央分隔部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比所述偏靠端部分隔部宽,所述载秧台在所述秧苗载置部的上端部具有弯折上片部,所述弯折上片部形成为向所述秧苗载置部的秧苗载置面的背面侧弯折,横跨所述弯折上片部的下表面侧和所述秧苗载置面的背面侧设置有加强用的角部加强筋。

根据本发明,通过使中央分隔部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形成为比偏靠端部分隔部宽,能够使跨越该中央分隔部的部位的行距比标准行距宽。

因此,当载秧台用于步行式插秧机时,作业者能够容易地在行距较宽的部分行走。并且,当载秧台用于乘坐型插秧机时,存在行距较宽的部分,从而能够进行改善日照等生长环境的调整。

此外,由于具有弯折上片部,该弯折上片部形成为向秧苗载置部的秧苗载置面的背面侧弯折,且横跨该弯折上片部的下表面侧和秧苗载置面的背面侧设置有加强用的角部加强筋,因此,与另外采用加强框架进行加强的构造相比,能够更轻量地且部件数量较少地构成载秧台的上端部附近。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载秧台在其背面侧具有延长载秧台,所述延长载秧台能够在延长姿势与非延长姿势之间进行姿势变更,所述延长姿势为与所述秧苗载置部的上端相比向上方侧延长的姿势,所述非延长姿势为位于比所述延长姿势低的位置的姿势,所述延长载秧台能够沿着所述秧苗载置部的背面侧在上下方向上进行位置变更,在所述秧苗载置部的背面侧,设置有定位金属件,所述定位金属件与呈所述延长姿势的所述延长载秧台的下部卡合,限制所述延长载秧台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根据该结构,能够简单地实现用于进行延长载秧台相对于载秧台的位置变更和位置固定的构造。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在所述秧苗载置部具有:秧苗纵向输送带,对载置于所述秧苗载置部的秧苗载置面的秧苗进行纵向输送;以及秧苗按压件,具有秧苗按压杆部分,所述秧苗按压杆部分在与载置于所述秧苗载置面的秧苗的上表面侧相对的位置,限制秧苗从所述秧苗载置面向远离侧上翘,所述秧苗按压杆部分设置在从所述秧苗纵向输送带的存在部位向左右方向偏离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由于秧苗按压杆部分位于从秧苗纵向输送带的存在部位向左右方向偏离的位置,因此,在不损害该秧苗按压杆部分对秧苗上翘的限制作用和秧苗纵向输送带对秧苗的纵向输送性能的情况下,能够比较容易地向秧苗纵向输送带的存在部位补充较软的秧苗。

附图说明

图1是步行式插秧机的整体侧视图。

图2是步行式插秧机的俯视图。

图3是秧苗插植装置的侧视图。

图4是秧苗插植装置的主视图。

图5是载秧台的后视图。

图6是图5中VI-VI线剖视图。

图7是图6中VII-VII线剖视图。

图8是限制延长载秧台的上下移动的定位金属件在上下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9是其他实施方式的中央分隔部的后视图。

图10是其他实施方式的中央分隔部的后视图。

图11是其他实施方式的中央分隔部的后视图。

图12是其他实施方式的中央分隔部的后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31:秧苗纵向输送带

33:秧苗按压件

33a:秧苗按压杆部分

40:秧苗插植机构

43:插植爪

50:载秧台

52:延长载秧台

53:秧苗载置部

54:秧苗载置面

55:分隔部

55A:中央分隔部

55B:偏靠端部分隔部

56:加强筋

56a:纵加强筋部

56b:横加强筋部

56d:套管部

57:弯折上片部

58:角部加强筋

59:定位金属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的描述对本实施方式的一例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如无特别说明,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如下所述。即,采用了本发明的载秧台的步行式插秧机在作业行驶时的前进侧的行进方向(参照图2的箭头F)为“前”,向后退侧的行进方向(参照图2的箭头B)为“后”,以该前后方向上的朝前的姿势为基准,相当于右侧的方向(参照图2的箭头R)为“右”,同样相当于左侧的方向(参照图2的箭头L)为“左”。

(整体结构)

下面对步行式插秧机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在行驶机体的前部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位置具有传动箱1。在传动箱1的前部连结有发动机支承台2,在该发动机支承台2上装载支承有发动机3。在传动箱1的后部连结有管状的机框部件4的前部,管状的机框部件4的长边方向沿着前后方向。管状的机框部件4的后部连结有秧苗插植装置5和操纵手柄6。操纵手柄6配置成以下状态,即分配在从表示行驶机体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位置的中心线CL向左右空出相等距离的位置。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在传动箱1的右侧和左侧装备有管状的车轮驱动箱7。该右侧和左侧的车轮驱动箱7分别绕沿着左右方向的横轴心P1以上下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承在传动箱1,并向后延伸。左右的车轮驱动箱7的各后端部分别以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有车轮8。

在行驶机体的下部,中央浮板9以位于机框部件4和秧苗插植装置5的下方的状态,沿着前后方向配置。并且,分别在该中央浮板9的右侧和左侧,空出规定间隔配置有侧浮板10。

发动机3的动力经由输出用传动带12传递至传动箱1内的变速机构(未图示)。从传动箱1输出的动力经由右和左的车轮驱动箱7的内部的传动轴(未图示)传递至右和左的车轮8。从传动箱1输出的动力还经由机框部件4的内部所具有的传动轴(未图示)传递至秧苗插植装置5。

(秧苗插植装置)

下面,对秧苗插植装置5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2至图4所示,秧苗插植装置5为4行插植式,具有:载秧台50,具有4个秧苗载置部53,秧苗载置部53能够载置毯状秧苗;以及4个秧苗插植机构40,每次分取规定量的存在于各秧苗载置部53的秧苗,并插植在农田中。

秧苗插植装置5具有供给箱11,供给箱11配置在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位置且中央浮板9的上方,来自所述机框部件4内的传动轴的动力传递至该供给箱11内的传动机构(未图示)。

传递至供给箱11的动力分配提供给横向输送机构20、纵向输送机构30以及秧苗插植机构40。横向输送机构20在左右方向上往返驱动载秧台50,纵向输送机构30将载置于秧苗载置部53的各毯状秧苗分别输送至下述取苗口50a侧,秧苗插植机构40驱动插植爪43。

如图2所示,横向输送机构20具有从供给箱11向左右两侧凸出的横向输送操作杆21。在该横向输送操作杆21仅能够相对旋转的状态下,该横向输送操作杆21的两端部连结在载秧台50的两端部,随着横向输送操作杆21相对于供给箱11向左右方向相对移动,载秧台50也朝相同方向往返移动。

并且,就该横向输送操作杆21而言,每当载秧台50到达往返移动范围的端部时,横向输送操作杆21被旋转驱动规定的角度。该横向输送操作杆21的旋转动作经由图1所示的连动杆22传递至纵向输送机构30。

纵向输送机构30在各秧苗载置部53的下部具有秧苗纵向输送带31,该秧苗纵向输送带31设置成抵接于毯状秧苗的底面。秧苗纵向输送带31随着与所述横向输送操作杆21的旋转动作连动的连动杆22的推拉动作,对纵向输送驱动轴32旋转驱动规定角度。随着该秧苗纵向输送带31的旋转驱动,能够仅使规定量的毯状秧苗向位于载秧台50的下方的取苗口50a侧纵向输送移动。

秧苗插植机构40具有插植臂42,插植臂42装备有用于分割载置于秧苗载置部53的毯状秧苗的插植爪43。该插植臂42在左右和中央的插植箱41的下部,分别相对于左右和中央的插植臂41配备,来自供给箱11的驱动力分别传递至所述左右和中央的插植臂41。

各插植臂42具有周知的构造,如图3所示,各插植臂42以插植爪43的顶端描画闭环状的轨迹r1的方式动作,插植爪43在取苗口50a和作为插植对象的农田面之间一边进行往返移动一边分割秧苗并埋入农田面。

并且,如图4所示,在左右方向上的插植爪43彼此的配设间隔(相当于插植行距)a1、a2中,位于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位置的插植爪43彼此的配设间隔a1约为30cm,与此相比位于左右方向上的偏靠两端侧部位的插植爪43彼此的配设间隔a2约为25cm。也就是说,位于中央位置的插植爪43彼此的配设间隔a1设定为比与此相比位于左右方向上的偏靠两端侧部位的插植爪43彼此的配设间隔a2大。

(载秧台)

如图4和图5所示,载秧台50具有:载秧台主部51,使能够载置一行量的毯状秧苗的秧苗载置部53以沿左右方向排列的状态设置在4个部位;以及延长载秧台52,设置在该载秧台主部51的上部背面侧。就载秧台主部51而言,4个部位的秧苗载置部53的整体由合成树脂材料的一体成型品构成。

延长载秧台52由设置在各秧苗载置部53的背面侧的4个梳齿状滑动部件52A构成。并且,各梳齿状滑动部件52A分别以能够沿着秧苗载置部53的背面侧各自在上下方向上变更位置的方式,能够滑动地安装在载秧台主部51。

载秧台主部51的各秧苗载置部53的左右方向宽度c1均形成为相同尺寸。各秧苗载置部53具有秧苗载置用的秧苗载置面54和分隔部55,分隔部55从该秧苗载置面54向远离侧凸出,对左右的秧苗载置面54、54彼此进行区分。

各秧苗载置面54具有能够载置能够由插植爪43分取的一行量的毯状秧苗的面积,在秧苗载置面54的下端部形成有能够使插植爪43穿过的取苗口50a。并且,在各秧苗载置面54的下部附近,在比取苗口50a靠近上方侧的部位形成有开口部50b,开口部50b用于装备抵接在毯状秧苗的底面的秧苗纵向输送带31。通过穿过该开口部50b向秧苗载置面54侧露出的秧苗纵向输送带31,能够将毯状秧苗向下方的取苗口50a侧送出。

如图4和图5所示,分隔部55由中央分隔部55A和靠近端部分隔部55B构成,中央分隔部55A位于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位,偏靠端部分隔部55B位于与该中央分隔部55A相比在左右方向上偏靠端部的部位。该分隔部55中的中央分隔部55A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d1比偏靠端部分隔部55B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d2宽。

如上所述,通过使中央分隔部55A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d1比偏靠端部分隔部55B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d2宽,从而使位于载秧台50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位置的附近部位的秧苗载置部53的中心位置彼此的间隔b1设定为比位于左右方向上的端部位置的附近部位的秧苗载置部53的中心位置彼此的间隔b2大。

具体而言,位于中央位置的附近部位的秧苗载置部53的所述间隔b1设定为约30cm,与此相比靠近端部部位的秧苗载置部53的所述间隔b2设定为约25cm。

由此,把持操纵手柄6的操纵者能够一边在插植行距最宽的部分行走,一边操纵机体。其中,操纵手柄6分配在从行驶机体的左右中心线CL向左右空出相等距离的位置。

如图5至图7所示,就左右方向上的宽度d1形成得较宽的中央分隔部55A而言,以位于该中央分隔部55A的背面侧的状态形成有加强筋56。

该加强筋56由纵加强筋部56a和板状的横加强筋部56b构成,纵加强筋部56a形成为与中央分隔部55A的凸出方向的顶部55Aa相比向背面侧鼓出的凹槽状,横加强筋部56b与该纵加强筋部56a交叉。纵加强筋部56a在中央分隔部55A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内,以其长边方向沿着上下方向的状态形成为2个,横加强筋部56b以横跨2个纵加强筋部56a、56a的状态沿着左右方向形成。这些纵加强筋部56a、56a和横加强筋部56b一体形成,与中央分隔部55A的凸出方向的顶部55Aa相比位于背面侧,作为用于增加中央分隔部55A的强度的加强筋56发挥作用。

纵加强筋部56a、56a和横加强筋部56b的在所述凸出方向(从秧苗载置面54远离的方向)上的尺寸按以下方式设定。也就是说,如图6和图7所示,纵加强筋部56a呈与中央分隔部55A的凸出方向的顶部55Aa相比向背面侧鼓出的凹槽状,纵加强筋部56a的凸出方向尺寸h2与中央分隔部55A的凸出高度h1相比,设定为非常短的尺寸,与此相对,横加强筋部56b的凸出方向的尺寸h3形成为与中央分隔部55A的凸出高度h1大致相同的长度。

并且,横加强筋部56b的左右两侧端与位于与该横加强筋部56b的左右两侧端相对位置的中央分隔部55A的左右两侧的各侧壁部55Ab的内面侧一体形成。由此,中央分隔部55A的左右两侧的侧壁部55Ab连接在横加强筋部56b,从而能够增加中央分隔部55A整体上的强度。

如图5和图6所示,在中央分隔部55A的下部设置有套管部56d(相当于秧苗按压件安装部),套管部56d能够在使下述秧苗按压件33的纵支承杆33c插入的状态下安装下述秧苗按压件33的纵支承杆33c。该套管部56d设置在左右的各侧壁部55Ab、55Ab之间且相当于中央分隔部55A的长边方向上的横加强筋部56b彼此之间的部位。

在从套管部56d的轴线方向观察(相当于前后方向观察)时,沿着辐射方向的辐射状加强筋部56c(相当于秧苗按压件安装部)从该套管部56d的周围部向左右的各侧壁部55Ab、55Ab以及上下的横加强筋部56b、56b延伸。由此,套管部56d通过左右的侧壁部55Ab以及上下的横加强筋部56b牢固地支承,并且,中央分隔部55A的下部通过所述套管部56d、左右的侧壁部55Ab以及上下的横加强筋部56b得到加强。

偏靠端部分隔部55B形成为左右方向的宽度d2比中央分隔部55A窄,就该偏靠端部分隔部55B而言,不具有相当于设置在中央分隔部55A的纵加强筋部56a的加强筋,而就图5所示的横加强筋部56b而言,与中央分隔部55A同样,设置在上下方向上的多个部位。

如上所述地在偏靠端部分隔部55B省略纵加强筋部56a是因为,偏靠端部分隔部55B的左右方向宽度d2与中央分隔部55A的左右方向宽度d1相比很小(1/5左右),因而通过以横加强筋部56b连接左右的侧壁部55Bb彼此,就能够容易地确保需要的强度。

在该偏靠端部分隔部55B也设置有套管部56d(相当于秧苗按压件安装部),套管部56d能够在使下述秧苗按压件33的纵支承杆33c插入的状态下安装下述秧苗按压件33的纵支承杆33c。该套管部56d设置在左右的各侧壁部55Bb、55Bb之间且相当于偏靠端部分隔部55B的长边方向上的横加强筋部56b彼此之间的部位。

并且,在设置于该偏靠端部分隔部55B的下部的套管部56d的周部,未设置如中央分隔部55A的辐射状的加强筋部56c,而是设置有板状加强筋56e(相当于秧苗按压件安装部),板状加强筋56e横跨套管部56d的周部和偏靠端部分隔部55B在长边方向上的上下的横加强筋部56b。

如图3和图4所示,在各秧苗载置部53设置有秧苗按压件33,秧苗按压件33用于抑制载置于秧苗载置部53的毯状秧苗上翘。

该秧苗按压件33以与各秧苗载置部53的秧苗载置面54之间空出规定间隔相对的状态具有多根杆状的秧苗按压杆部分33a,秧苗按压杆部分33a沿着秧苗载置面54,并且,长边方向沿着秧苗纵向输送方向。该多根秧苗按压杆部分33a的一端侧一体安装在横跨载秧台50的左右方向上的整个宽度的横支承杆33b。由此,秧苗按压杆部分33a的自由端侧能够绕沿着横支承杆33b的杆身的轴心在立起姿势和倒伏姿势间进行姿势切换操作,其中,所述立起姿势为远离秧苗载置面54的姿势,所述倒伏姿势为沿着秧苗载置面54的姿势。

并且,横支承杆33b在其杆身方向的两端部和中央位置,通过纵支承杆33c安装在载秧台50,纵支承杆33c沿着相对于秧苗载置面54的远近方向。以下未图示,通过在纵支承杆33c的杆身方向对横支承杆33b相对于该纵支承杆33c的安装位置进行调节,能够调节秧苗载置面54和秧苗按压杆部分33a之间的间隔。

秧苗按压件33经由纵支承杆33c,在形成于中央分隔部55A的下部的套管部56d以及形成于位于左右两端部的偏靠端部分隔部55B的下部的套管部56d这三个部位,固定在载秧台50。

并且,从横支承杆33b沿着秧苗载置面54向上方侧延伸的秧苗按压杆部分33a设置成在从秧苗纵向输送带31的存在部位向左右方向偏离的位置与秧苗载置面54相对。也就是说,各秧苗载置部53分别配设有秧苗纵向输送带31,秧苗按压杆部分33a彼此的左右方向宽度比同一秧苗载置部53的秧苗纵向输送带31的左右方向宽度稍宽,左右的秧苗按压杆部分33a位于秧苗纵向输送带31的左右方向上的外侧,配设成从与秧苗纵向输送带31的存在部位的相对位置偏离的状态。

如上所述,通过将秧苗按压杆部分33a配设成从秧苗纵向输送带31的存在部位偏离的状态,在毯状秧苗较软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补充秧苗。也就是说,当秧苗按压杆部分33a从秧苗纵向输送带31的存在部分偏离时,与秧苗按压杆部分33a位于与秧苗纵向输送带31的存在部位相对的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减少较软秧苗与秧苗纵向输送带31或秧苗按压杆部分33a强烈接触从而导致损坏的情况。

如图5和图6所示,载秧台50中的载秧台主部51的上端部弯折形成为向秧苗载置部53的秧苗载置面54的背面侧弯折的状态。通过如上所述地弯折形成载秧台主部51的上端部,在秧苗载置面54的上端部具有向背面侧弯折的弯折上片部57。如图1所示,在秧苗插植装置5呈通常的插植作业状态时,该弯折上片部57形成为沿着大致水平的状态。并且,在从侧面观察时呈三角形的加强用的角部加强筋58横跨载秧台主部51的秧苗载置面54的背面侧和弯折上片部57的下表面侧,设置在左右方向上的多个部位。

如上所述,通过在载秧台主部51的上端部形成弯折上片部57,并设置加强用的角部加强筋58,无需设置沿着载秧台主部51的整个上端部的长条状的加强用梁材等,能够通过轻量且简单的构造容易地确保载秧台主部51所需的强度。

如图3至图6以及图8所示,在载秧台主部51的上端部的背面侧设置有定位金属件59,定位金属件59与呈延长姿势的延长载秧台52的下部卡合,限制延长载秧台52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也就是说,设置有梳齿状滑动部件52A,梳齿状滑动部件52A构成相对于载秧台主部51滑动的延长载秧台52。该梳齿状滑动部件52A通过仅连结多个棒状体的上端侧从而形成梳齿状,各个棒状体部分插通形成于弯折上片部57的引导孔(未图示),在上下方向上自由滑动。并且,多个棒状体部分中的位于左右方向上的端部的棒状体部分的下端部向左方或右方弯折形成棒状的卡定部52Aa。

所述定位金属件59形成有供所述卡定部52Aa卡入的卡合部59a。因此,当以使延长载秧台52相对于载秧台主部51露出的方式,能够滑动地上拉梳齿状滑动部件52A时,梳齿状滑动部件52A的卡定部52Aa以卡合在定位金属件59的卡合部59a的状态,抑制梳齿状滑动部件52A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其他实施方式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载秧台50,示出了适用于4行插植型步行式插秧机的构造,但并不限于该构造,例如,也可以适用于6行插植型步行式插秧机。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其他实施方式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载秧台50的中央分隔部55A,示出了具有多个纵加强筋部56a和多个横加强筋部56b的构造,但并不限于该构造。

例如,如图9所示,作为中央分隔部55A,也可以不具有纵加强筋部56a而具有多个横加强筋部56b。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其他实施方式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载秧台50的中央分隔部55A,示出了具有多个纵加强筋部56a和多个横加强筋部56b的构造,但并不限于该构造。

例如,如图10所示,作为中央分隔部55A,也可以不具有横加强筋部56b,而具有一个或多个纵加强筋部56a。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其他实施方式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载秧台50的中央分隔部55A,示出了具有多个纵加强筋部56a和多个横加强筋部56b的构造,但并不限于该构造。

例如,如图11所示,作为中央分隔部55A,也可以具有一个纵加强筋部56a和多个横加强筋部56b。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的即可。

(其他实施方式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载秧台50的中央分隔部55A,示出了具有多个纵加强筋部56a和多个横加强筋部56b的构造,但并不限于该构造。

例如,如图12所示,作为中央分隔部55A,也可以具有以下结构。具有套管部56d,能够在使秧苗按压件33的纵支承杆33c插入的状态下安装秧苗按压件33的纵支承杆33c;以及辐射状加强筋部56c,以从该套管部56d的周边部朝向左右各侧壁部55Ab、55Ab以及上下横加强筋部56b、56b的方式,在从套管部56d的轴线方向观察(相当于前后方向观察)时向辐射方向延伸。并且,与该套管部56d和辐射状加强筋部56c同样的加强筋56设置在中央分隔部55A内的多个部位。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载秧台50并不限于步行式插秧机,还能够用作乘坐型插秧机的载秧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