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依据水稻叶色相对值追施氮肥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876181阅读:39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农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依据水稻叶色相对值追施氮肥的方法,用于水稻高产与氮肥高效利用栽培中的氮肥追施。



背景技术:

叶色是氮素营养诊断中最为常用的指标。20世纪50年代,陈永康(1960)提出了根据水稻“黑黄”变化进行施氮的方法。这一方法虽然简单,但这是一种经验性的方法,难以做到精确定量(凌启鸿等2000)。一些研究者(Peng et al.,2002;刘立军等,2003)提出通过测定水稻叶片或植株全氮含量来诊断水稻氮素营养状况。这一方法虽然比较准确,但需要破坏性取样,并要进行实验室分析,因而具有明显的滞后性,难以用以指导生产(王绍华等,2002;张静等,2012)。应用叶色卡诊断叶色,虽较凭人的肉眼观察叶色提高了诊断技术的准确性,但用叶色卡诊断叶色的误差仍较大(陶勤南等,1990;钟旭华等,2006)。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便携式叶绿素仪(SPAD-502chlorophyll meter,简称SPAD)的问世,氮素诊断技术实现了数字化,提高了氮素诊断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但是,SPAD测定值与植株含氮量的关系因品种、种植地点、季节、栽插方式等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王绍华等,2002a,b;沈阿林等,2000;Peng et al.,2006,2010,2012;钟旭华等,2006;李刚华等,2007;张耀鸿等,2008;张静等,2012;Xiong et al.,2016)。例如,王绍华等(2006a)观察到。两个粳稻品种9916和越光,当SPAD测定值相同时,植株的含氮量在两个品种之间可相差20~60%;Balasubramanian et al.(2000)观察到,同一水稻品种在相同施氮量、相同生育时期(穗分化始期)测定,在雨季和旱季的SPAD测定值可相差3~6个读数单位。因此,需根据具体品种、发育阶段、种植地点分别确定需要施肥SPAD指标值,因而限制了该技术的适用性。对此,王绍华等(2002a,b)曾提出用顶3叶和顶4叶的相对叶色差[RSPAD=(顶3叶SPAD值-顶4叶SPAD值)/顶3叶SPAD值×100%]作为诊断水稻氮素营养状况。这一方法虽然可以部分消除品种之间叶色的差异,但有3点不足之处:(1)在水稻移栽后的分蘖早期,特别是小苗移栽的机插水稻分蘖早期。顶4叶很小,难以用SPAD测定该叶叶色;在拔节以后,水稻群体较大,顶4叶处在冠层的基部,光照条件不好,由于用SPAD测定叶色受光照条件影响很大,因此,用SPAD仪测定顶4叶叶色难以测得准;(2)水稻顶4叶在冠层中是较老的叶片,对氮素响应较钝感,当该叶出现氮素亏缺时再进行施肥,往往施肥偏迟,影响施肥效果;(3)没有明确需要施肥的相对叶色差数量指标(即叶色差达到什么指标需要施肥)和相应的施肥方法(需要施多少氮肥)。杨建昌等(2013)提出了一种小麦因色追施氮肥方法,但这一方法仅适用于小麦,不能用于水稻。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依据水稻叶色相对值追施氮肥的方法。该方法的原理是,水稻各生育期顶部第1完全展开叶从开始完全展开到完全展开的第7天,是稻株最幼嫩的展开叶和最新的功能叶,该叶氮素营养优先得到供应。对于同一品种,不同生育期该叶的叶色变化较小。顶部第3完全展开叶,对氮素供应情况较为敏感,其叶色的深浅反映了一个品种的氮素丰缺情况,用第1完全展开叶与第3完全展开叶叶色比值(顶部第1完全展开叶叶色/顶部第3完全展开叶叶色)的大小作为追施氮肥的诊断指标,其既可以消除品种间叶色的遗传差异,或消除SPAD测定值与植株含氮量的关系因品种、种植地点、季节、栽插方式等的不同的差异,又可以反映稻株氮素的丰缺状况。因此,可以通过在关键生育期(分蘖期、穗分化始期、雌雄蕊形成期、抽穗始期)用叶绿素测定仪(SPAD)测定这两叶的叶色,计算SPAD测定值的相对值[n叶的SPAD测定值/(n-2)叶的SPAD测定值],确定需要追施氮肥的SPAD测定值的相对值指标和氮素施用量,使氮素供应与水稻对氮素要求相一致。这一方法不受品种、生长季节、种植地域的限制,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可有效降低水稻氮肥施用量,提高产量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依据水稻叶色相对值追施氮肥的方法,是在关键生育期(分蘖期、穗分化始期、雌雄蕊形成期、抽穗始期)用叶绿素测定仪(SPAD)测定第1完全展开叶与第3完全展开叶,计算SPAD测定值的相对值[第1完全展开叶的SPAD测定值/第3完全展开叶的SPAD测定值],根据SPAD测定值的相对值确定氮素施用量。

本发明所述的上述方法中,所述的根据SPAD测定值的相对值确定氮素施用量,是根据移栽时的叶龄选择对应步骤,具体如下:

1.移栽时秧苗叶龄≧5的中、大苗移栽水稻

1.1.分蘖期叶色相对值指标和氮肥施用量比例

于移栽后的6~8天,用叶绿素测定仪(SPAD)测定茎上顶部第1完全展开叶(n叶)和茎上顶部第3完全展开叶(n-2叶)的叶色,获得SPAD相对值,即:n叶的SPAD测定值/(n-2)叶的SPAD测定值,如果:

(1)SPAD相对值≦1,氮肥施用量占总施氮量的5%;

(2)1.1>SPAD相对值>1,氮肥施用量占总施氮量的10%;

(3)SPAD相对值≧1.1,氮肥施用量占总施氮量的15%。

1.2.穗分化始期叶色相对值指标和氮肥施用量比例

于水稻叶龄余数为3.5时,用叶绿素测定仪(SPAD)测定茎上顶部第1完全展开叶(n叶)和茎上顶部第3完全展开叶(n-2叶)的叶色,获得SPAD相对值,即:n叶的SPAD测定值/(n-2)叶的SPAD测定值,如果:

(1)SPAD相对值≦1,氮肥施用量占总施氮量的15%;

(2)1.1>SPAD相对值>1,氮肥施用量占总施氮量的20%;

(3)SPAD相对值≧1.1,氮肥施用量占总施氮量的25%。

1.3.雌雄蕊形成期叶色相对值指标和氮肥施用量比例

于水稻叶龄余数为1.5时,用叶绿素测定仪(SPAD)测定茎上顶部第1完全展开叶(n叶)和茎上顶部第3完全展开叶(n-2叶)的叶色,获得SPAD相对值,即:n叶的SPAD测定值/(n-2)叶的SPAD测定值,如果:

(1)SPAD相对值≦1,氮肥施用量占总施氮量的15%;

(2)1.1>SPAD相对值>1,氮肥施用量占总施氮量的20%;

(3)SPAD相对值≧1.1,氮肥施用量占总施氮量的25%。

1.4.抽穗始期叶色相对值指标和氮肥施用量比例

于全田有5%的稻穗露出顶叶叶鞘时,用叶绿素测定仪(SPAD)测定茎上顶部第1完全展开叶(n叶)和茎上顶部第3完全展开叶(n-2叶)的叶色,获得SPAD相对值,即:n叶的SPAD测定值/(n-2)叶的SPAD测定值,如果:

(1)SPAD相对值≦1.05,不追施氮肥;

(2)SPAD相对值>1.05,氮肥施用量占总施氮量的5%。

上述方案见表1。

2.移栽时秧苗叶龄<5的小苗移栽水稻

2.1.分蘖期叶色相对值指标和氮肥施用量比例

2.1.1.第一次施用分蘖肥

于移栽后的6~8天,用叶绿素测定仪(SPAD)测定茎上顶部第1完全展开叶(n叶)和茎上顶部第3完全展开叶(n-2叶)的叶色,获得SPAD相对值,即:n叶的SPAD测定值/(n-2)叶的SPAD测定值,如果:

(1)SPAD相对值≦1,氮肥施用量占总施氮量的10%;

(2)1.1>SPAD相对值>1,氮肥施用量占总施氮量的15%;

2.1.2.第二次施用分蘖肥

于移栽后的12~14天,用叶绿素测定仪(SPAD)测定茎上顶部第1完全展开叶(n叶)和茎上顶部第3完全展开叶(n-2叶)的叶色,获得SPAD相对值,即:n叶的SPAD测定值/(n-2)叶的SPAD测定值,如果:

(1)SPAD相对值≦1,氮肥施用量占总施氮量的5%;

(2)1.1>SPAD相对值>1,氮肥施用量占总施氮量的10%;

2.2.穗分化始期叶色相对值指标和氮肥施用量比例

于水稻叶龄余数为3.5时,用叶绿素测定仪(SPAD)测定茎上顶部第1完全展开叶(n叶)和茎上顶部第3完全展开叶(n-2叶)的叶色,获得SPAD相对值,即:n叶的SPAD测定值/(n-2)叶的SPAD测定值,如果:

(1)SPAD相对值≦1,氮肥施用量占总施氮量的15%;

(2)1.1>SPAD相对值>1,氮肥施用量占总施氮量的20%;

(3)SPAD相对值≧1.1,氮肥施用量占总施氮量的25%。

2.3.雌雄蕊形成期叶色相对值指标和氮肥施用量比例

于水稻叶龄余数为1.5时,用叶绿素测定仪(SPAD)测定茎上顶部第1完全展开叶(n叶)和茎上顶部第3完全展开叶(n-2叶)的叶色,获得SPAD相对值,即:n叶的SPAD测定值/(n-2)叶的SPAD测定值,如果:

(1)SPAD相对值≦1,氮肥施用量占总施氮量的15%;

(2)1.1>SPAD相对值>1,氮肥施用量占总施氮量的20%;

(3)SPAD相对值≧1.1,氮肥施用量占总施氮量的25%。

2.4.抽穗始期叶色相对值指标和氮肥施用量比例

于全田有5%的稻穗露出顶叶叶鞘时,用叶绿素测定仪(SPAD)测定茎上顶部第1完全展开叶(n叶)和茎上顶部第3完全展开叶(n-2叶)的叶色,获得SPAD相对值,即:n叶的SPAD测定值/(n-2)叶的SPAD测定值,如果:

(1)SPAD相对值≦1.05,不追施氮肥;

(2)SPAD相对值>1.05,氮肥施用量占总施氮量的5%。

上述方案见表2。

本发明中所说的叶色或SPAD测定值,可用叶绿素快速测定仪(SPAD)测定。叶绿素快速测定仪以型号SPAD-502(日本Minolta公司生产)应用最广泛,各仪器公司均可代为销售。

本发明所说的分蘖期、穗分化始期、雌雄蕊形成期、抽穗始期以及叶龄余数的诊断或测定方法,在《作物栽培学》教科书中的“水稻”一章均有详细介绍。

本发明所说的总施氮量可根据下面公式(凌启鸿,2000;Peng et al.,2006;官春云,2011)计算:

总施氮量(kg/ha)=(目标产量-氮空白区产量)/氮肥农学利用率。

公式中的目标产量,可根据某一品种的最高产量潜力(生长条件不受限制、栽培管理措施最佳时获得的产量)乘以0.85、或某一品种的区试产量乘以1.05确定;氮空白区产量主要通过收获不施氮小区产量或通过查阅资料获得;氮肥农学利用率,粳稻14~16kg/kg N,籼稻为17~18kg/kg N,籼/粳杂交稻为15~17kg/kg N。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1.试验地概况和供试品种

于2014和2015年,分别在扬州大学实验农场(江苏扬州)和江苏省东海农场(江苏省东海县)设置试验(以下分别简称为扬州试验和东海试验)。两试验地前茬作物均为小麦。扬州试验地土壤质地为砂壤土,耕作层有机质含量为2.42%,有效氮103mg kg-1,速效磷34.5mg kg-1,速效钾68.6mg kg-1。东海试验地土壤质地为粘质壤土,有机质含量2.02%,速效氮98mg kg-1,速效磷28.5mg kg-1,速效钾145mg kg-1。扬州试验的供试品种为武运粳24号(粳稻)和扬稻6号(籼稻),种子购自扬州市种子公司,于5月15-16日播种,6月9-10日移栽,移栽时秧苗叶龄为5.6(中、大苗移栽),株行距16cm×25cm,双本栽,于移栽前1天施用过磷酸钙(P2O5含量13.5%)750kg/ha和氯化钾(K2O含量60%)300kg/ha。东海试验的供试品种为连粳7号(粳稻)和甬优2640(籼/粳杂交稻),种子分别购自连云港市种子公司和浙江省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于5月30-31日播种,6月19-20日移栽,移栽时秧苗叶龄为4.3(小苗移栽),株行距16cm×25cm,双本栽,于移栽前1天施用过磷酸钙(P2O5含量13.5%)795kg/ha和氯化钾(K2O含量60%)245kg/ha。

2.施氮处理

扬州试验和东海试验均设置3个氮肥运筹和施氮量处理:

(1)氮空白区,全生育期不施氮

(2)当地高产栽培施氮方法(简称当地施氮法),当地水稻生产上的施氮方法,总施氮量粳稻为300kg/ha、籼稻为270kg/ha,籼/粳杂交稻为330kg/ha,中、大苗移栽水稻的基肥、分蘖肥、促花肥和保花肥分别占总施氮量的50%、10%、20%和20%;小苗移栽水稻的基肥、第一次分蘖肥、第二次分蘖肥、促花肥和保花肥分别占总施氮量的40%、15%、15%、15%和15%。

(3)依据本发明水稻叶色相对值追施氮肥方法(简称因色施氮法),依据目标产量、氮空白区产量、氮肥农学利用率确定总施氮量;中、大苗移栽水稻的基肥占总施氮量的30%,小苗移栽水稻的基肥占总施氮量的20%;两种苗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和粒肥的施用量根据叶绿素测定仪(SPAD)测定的相对值(顶部第1完全展开叶SPAD测定值/顶部第3完全展开叶的SPAD测定值确定。扬州试验和东海试验因色施氮法的总施氮量确定、各施肥期的顶部第1完全展开叶SPAD测定值、顶部第3完全展开叶的SPAD测定值、SPAD相对值(顶部第1完全展开叶SPAD测定值/顶部第3完全展开叶的SPAD测定值)、施氮比例及施氮量列于表3和表4。各处理小区面积40m2,重复4次,随机区组排列。

分别于拔节初(扬稻6号、连粳7号和甬优2640的叶龄余数为3.0,武运粳24号的叶龄余数为3.8)考察最高分蘖数,成熟期各小区取10穴测定产量构成、地上部植株干物质重和含氮量,各小区实收计产。

3.效果

与当地施氮法相比,扬州试验‘因色施氮法’的水稻氮肥施用量降低了15.6~20%,产量增加了6.7~8.1%,氮肥吸收利用率提高了6.03~9.38个百分点,氮肥农学利用率提高了37.1~47.9%(表5);东海试验‘因色施氮法’的水稻氮肥施用量降低了11.3~21.0%,产量增加了6.9~8.1%,氮肥吸收利用率提高了4.71~11.13个百分点,氮肥农学利用率了提高30.5~50.0%(表6);

‘因色施氮法’较当地施氮法显著增加了分蘖成穗率和收获指数,这是‘因色施氮法’获得高产与氮肥高效利用的重要原因(表5和表6)。

表1一种依据水稻叶色相对值追施氮肥的方法(中、大苗移栽,移栽时叶龄≧5)

顶部第1完全展开叶SPAD测定值/顶部第3完全展开叶的SPAD测定值。

表2一种依据水稻叶色相对值追施氮肥的方法(小苗移栽,移栽时叶龄<5)

顶部第1完全展开叶SPAD测定值/顶部第3完全展开叶的SPAD测定值。

表3扬州试点中、大苗移栽水稻依据叶色相对值追施氮肥(因色施氮)的实例

n叶为顶部第1完全展开叶,n-2叶为顶部第3完全展开叶;

顶部第1完全展开叶SPAD测定值/顶部第3完全展开叶的SPAD测定值。

表4东海试点小苗移栽水稻依据叶色相对值追施氮肥(因色施氮)的实例

n叶为顶部第1完全展开叶,n-2叶为顶部第3完全展开叶;

顶部第1完全展开叶SPAD测定值/顶部第3完全展开叶的SPAD测定值。

表5扬州试点依据水稻叶色相对值追施氮肥(因色施氮)的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

在当地施氮法与因色施氮法二者间,除施氮方法不同外,其余栽培措施相同,中、大苗移栽。

当地施氮法:当地水稻生产上的施氮方法,总施氮量粳稻为300kg/ha、籼稻为270kg/ha,基肥、分蘖肥、促花肥和保花肥分别占总施氮量的50%、10%、20%和20%。

§因色施氮法:依据目标产量、氮空白区产量、氮肥农学利用率确定总施氮量,基肥占总施氮量的30%,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和粒肥的施用量根据叶绿素测定仪(SPAD)测定的相对值(顶部第1完全展开叶SPAD测定值/顶部第3完全展开叶的SPAD测定值确定,详见表3。

氮肥吸收利用率(%)=(施氮区氮素吸收量-氮空白区氮素吸收量)/施氮量×100

#氮肥农学利用率(kg/kg N)=(施氮区产量-氮空白区产量)/施氮量

分蘖成穗率(%)=成熟期成穗数/拔节初最高茎蘖数×100

收获指数=产量/地上部总干重

§§不同字母者表示在P=0.05水平上差异显著;同栏、同年、同品种内比较。

表6东海试点依据水稻叶色相对值追施氮肥(因色施氮)的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

在当地施氮法与因色施氮法二者间,除施氮方法不同外,其余栽培措施相同,小苗移栽。

当地施氮法:当地水稻生产上的施氮方法,连粳7号的总施氮量为300kg/ha、甬优2640的总施氮量为330kg/ha,基肥、第一次分蘖肥、第二次分蘖肥、促花肥和保花肥分别占总施氮量的40%、15%、15%、15%和15%。

§因色施氮法:依据目标产量、氮空白区产量、氮肥农学利用率确定总施氮量,基肥占总施氮量的20%,第一次分蘖肥、第二次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和粒肥的施用量根据叶绿素测定仪(SPAD)测定的相对值(顶部第1完全展开叶SPAD测定值/顶部第3完全展开叶的SPAD测定值确定,详见表4。

氮肥吸收利用率(%)=(施氮区氮素吸收量-氮空白区氮素吸收量)/施氮量×100

#氮肥农学利用率(kg/kg N)=(施氮区产量-氮空白区产量)/施氮量

分蘖成穗率(%)=成熟期成穗数/拔节初最高茎蘖数×100

收获指数=产量/地上部总干重

§§不同字母者表示在P=0.05水平上差异显著;同栏、同年、同品种内比较。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