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杜鹃花规模化育苗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780577阅读:632来源:国知局
一种杜鹃花规模化育苗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植物播种繁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优选的繁殖基质进行杜鹃花播种育苗的方法。



背景技术:

杜鹃花泛指杜鹃花科杜鹃花属(Rhododendron L.)植物,是世界三大高山花卉和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杜鹃花广布于亚洲、北美洲和欧洲;中国是世界杜鹃花的起源和地理分布中心,有原生种571种,其中特有种409种,但主要集中分布于云南、西藏、四川高海拔地区,除新疆、宁夏外,其它省区均有分布。

杜鹃花属植物以其种类繁多、花色艳丽、色泽丰富而闻名于世,同时又以树型千姿百态、花朵大、花色繁而倍受青睐,被世界各国誉为“花中之王”,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广阔的园林应用前景,同时是提炼芳香油、杀虫剂和鞣质的极佳材料,也是一类优良的山地水土保护植物。

杜鹃花繁殖方法主要有扦插、嫁接、播种及组培快繁等,但对于原产高海拔山地的大叶常绿类杜鹃来说,扦插繁殖生根困难、嫁接繁殖成功率低,且繁殖系数低,难以满足杜鹃花产业化的需求;组培快繁是近数十年迅速发展的技术,虽然可以大幅度提高繁殖系数,但常绿类杜鹃组培苗生根技术尚未有效解决、成苗率低,特别是组培技术对设施条件要求严、工序繁琐、成本高,也难以在生产一线有效推广。播种育苗具有繁殖系数高、幼苗根系好、栽培适应性强等优点,为高海拔杜鹃逐渐适应低海拔环境的有效驯化手段,也是杜鹃花新品种选育的有效途径;但目前我国杜鹃花播种育苗仍然存在都多的问题:杜鹃花种子极小,胚乳营养物质少,幼苗生长极慢(1年生的幼苗多2-5cm)、娇弱,对环境要求近于苛刻,管理难度大;且病害多、蔓延快,成苗率低,严重制约了其产业化发展。为了加快我国杜鹃花引种驯化及产业化进程,近年国内虽然开展了大量研究,但由于在播种基质研发上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种子苗生长慢、管理难、成苗率低等现象一直未能有效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杜鹃花研究是江西省、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在中科院植物园系统中的学科定位与传统优势,肩负着引领我国杜鹃花保育与利用的使命。鉴于上述问题,该园近20年来系统开展了杜鹃花播种育苗技术的研究。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操作简单、管理方便、幼苗生长健壮、成苗率高的杜鹃花规模化育苗方法,为我国杜鹃花产业化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杜鹃花规模化育苗方法,其步骤:(1)种子收集:每年10-11月连同果枝一起采摘蒴果,放置于室内晾干,第2年3月蒴果自然开裂后抖出种子;(2)苗床制作:泥瓦盆播种,盆底添加碎瓦片和粗粒土,上层加腐殖土与蛭石的混合基质,最后在基质表层覆盖一层剪碎的活大灰藓,耙平轻压使大灰藓均匀、平展并与基质充分粘合,浇透水,覆盖薄膜常温养护;(3)播种与发芽期管理:大灰藓养护1周后,将种子均匀地撒播在大灰藓上;浇透水,覆盖薄膜保温保湿、常温养护管理,并每周喷水2次;(4)幼苗期管理:种子发芽后揭开薄膜,温室条件下50-75%遮阳、常温养护管理,每2周喷洒杀菌剂1次以防治病害的发生;(5)幼苗移栽:幼苗培育1年后移栽到穴盘,在温室条件下养护管理;或幼苗培育2-3年后直接移栽到室外苗圃,进行大田管理。

步骤(1)中,种子在蒴果由黄色变为褐色、即将开裂时采摘。

步骤(2)中,瓦盆底层1/3添加碎瓦片和粗粒土,上层2/3加腐殖土与蛭石=3:1体积比的混合基质。

步骤(2)中,大灰藓为采自林下阴湿地带的活植株,经自来水浸泡、冲洗,去除杂物,剪成长约1.5cm左右的片段,均匀的覆盖在混合基质表面,覆盖量为1层苔藓,厚度约0.3cm。

步骤(2)、(3)中,采用喷雾器喷水,覆盖薄膜为白色透明的塑料薄膜。

步骤(3)中,在大灰藓开始生根、返青时播种,种子上层不盖基质。

步骤(4)中,幼苗期晴天遮阳75%,阴天遮阳50%,雨天不遮阳;喷水次数为晴天每天2次,阴天每天1次,雨天2-3天1次。

步骤(4)中,杀菌剂为500倍的多菌灵与1000倍的甲基托布津水溶液交替使用。

步骤(6)中,幼苗移栽时间为早春新梢萌动之前,庐山地区的最佳移栽时间为4月中旬。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1.本发明中,利用了大灰藓再生能力强、形成新植株快、贴地匍匐生长、保湿性好等特点,从而为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提供了高湿小环境,并可抑制杜鹃花苗期主要病害--猝倒病的发生和蔓延,减少了幼苗期水分管理和病害防治的难度,节约了劳力,降低了成本。2.本发明中,采用腐殖土与蛭石=3:1体积比的混合基质,腐殖土满足了幼苗生长对养分的需求,而蛭石改善了腐殖土的透气和排水性,有利于幼苗生长。3.本发明中,采用通气性较好的泥瓦盆播种,同时盆底层1/3添加碎瓦片、粗粒土,增加了基质的排水性,有效的避免了基质积水。4.采用本发明方法播种育苗可显著提高幼苗成苗率,促进幼苗生长。幼苗培育2个自然年后(即第3年早春新梢萌动前)的统计结果表明,云锦杜鹃、井冈山杜鹃和百合花杜鹃成苗率分别达到71.05%、74.89%、70.06%,分别比传统的腐殖土基质增加27.88%、20.77%、80.36%;幼苗高度分别为6.33、7.53、5.60cm,分别比传统的腐殖土基质增加35.70%、26.97%、23.54%。5.本发明方法操作简单,技术难度低,育苗效果好,特别适合原产中高海拔的杜鹃花规模化育苗。

附图说明

图1为采用本发明方法播种繁殖云锦杜鹃,第50天出苗效果;

图2为采用本发明方法播种繁殖云锦杜鹃,第3年成苗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一种杜鹃花规模化育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种子收集:在每年10-11月杜鹃花蒴果由黄色变为褐色、即将开裂之前,选取果大、饱满、无病虫害植株的蒴果,连同果枝一起采摘,摊开放置于草纸或牛皮纸上,室内晾干,第2年3月蒴果自然开裂后抖出种子。

2.苗床制作:在温室条件下,采用直径25cm的泥瓦盆播种。

(1)基质配制与上盆:盆底层1/3添加碎瓦片、碎石和粗土以增加基质排水性,上层2/3加腐殖土与蛭石=3:1体积比的混合基质,轻摇花盆,以减少基质间的空隙、并使其表层平整。

(2)大灰藓采制与覆盖:大灰藓(Hypnum plumaeforme)为采自庐山林下阴湿地带地表的活植株,经自来水浸泡、冲洗去除杂物,剪成长约1.5cm的茎段,均匀的撒播于基质表面,覆盖量为1层苔藓(厚度约0.3cm),耙平轻压使大灰藓均匀、平展并与基质充分粘合,以利于大灰藓生根和恢复生长。

(3)大灰藓养护:大灰藓铺设完成后采用喷雾器浇透水,覆盖白色透明的塑料薄膜保温保湿,以促进大灰藓茎段生根。

3.播种与发芽期管理:大灰藓养护1周(茎段开始生根、返青)后,将种子均匀地撒播于大灰藓表面;因大部分种子发芽需要光照,种子上层不盖基质。播种后采用喷雾器喷水(忌高压水管浇水,以免冲散种子),并立即覆盖白色透明的塑料薄膜(使光线可透进)保温保湿、常温养护管理;发芽期每周用喷雾器补水增湿2次,种子发芽后揭开薄膜。

4.幼苗期管理:刚发芽的幼苗生长娇弱,忌阳光直晒和干旱,幼苗期晴天遮阳75%,阴天遮阳50%,雨天不遮阳;浇水次数因天气和基质的干湿程度而异:晴天每天2次,阴天每天1次,雨天2-3天1次。杜鹃幼苗期猝倒病发生严重,每2周采用500倍的多菌灵或1000倍的甲基托布津水溶液交替喷雾1次,以控制病害的发生与蔓延。

5.苗木移栽:杜鹃花幼苗生长极慢,一年生幼苗株高多2-5cm,过早的移栽不利于幼苗的成活。可在第2年早春新梢萌动前(即幼苗培育1个自然年后)将幼苗移栽到穴盘,在温室条件下养护管理;如果幼苗数量较多,小幼苗移栽工作量过大,可在第3-4年早春新梢萌动前(即幼苗培育2-3个自然年后)将幼苗直接移栽到室外苗圃,进行大田管理,此时幼苗大多根系发达、主干健壮,适应环境能力较强,移栽成活率高。庐山地区幼苗移栽的最佳时间为每年4月中旬。

采用本方法播种繁殖杜鹃花,其幼苗大小均匀、生长量大、根系发达、成活率高,移栽后能较快的适应环境条件。

效果验证

为了验证本发明的育苗效果,以下通过不同物种、不同基质的对比试验进行进一步说明。

试验材料:按杜鹃花属5个亚属的分类系统每个亚属选取2种杜鹃进行试验,分别为常绿杜鹃亚属(Subg.Hymenanthes)的云锦杜鹃(R.fortunei Lindl.)、井冈山杜鹃(R.jinggangshanicum P.C.Tam);杜鹃亚属(Subg.Rhododendron)的江西杜鹃(R.kiangsiense W.P.Fang)、百合花杜鹃(R.liliiflorum H.Léveil.);马银花亚属(Subg.Azaleastrum)的鹿角杜鹃(R.latoucheae Franch.),毛棉杜鹃(R.moulmainense J.D.Hook.);映山红亚属(Subg.Tsutsusi)的映山红(R.simsii Planch.)、砖红杜鹃(R.oldhamii Maxim.);羊踯躅亚属(Subg.Pentanthera)的羊踯躅(R.molle(Blume)G.Don)、芳香杜鹃(R.arborescens(Pursh)Torr.)。

播种基质:分别采用传统的纯“腐殖土”基质,改良的“腐殖土+蛭石=3:1”基质,本发明优化的“腐殖土+蛭石=3:1,表面覆盖大灰藓”基质。

不同物种、不同播种基质育苗效果见表1。

表1:不同播种基质对10种杜鹃播种育苗成苗率、幼苗高度的影响

注:1)成苗率、幼苗高度均为播种第3年早春新梢萌发前(即幼苗经过2个自然年的生长),幼苗移栽到室外苗圃时的统计结果。

2)同一列内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P<5%水平上有显著性差异。

由表1可以看出,

(1)成苗率:5个亚属的10种杜鹃中,除原产中低海拔的毛棉杜鹃、砖红杜鹃及羊踯躅的成苗率在基质间差异较小外,其它7种杜鹃均以本发明优化的“腐殖土+蛭石=3:1,表面覆盖大灰藓”基质最佳,特别是原产中高海拔的常绿杜鹃亚属的云锦杜鹃、井冈山杜鹃,杜鹃亚属的江西杜鹃、百合花杜鹃以及原产北美的羊踯躅亚属的芳香杜鹃,该5种杜鹃的成苗率显著优于其它基质;采用蛭石改良的“腐殖土+蛭石=3:1”基质其成苗率又总体优于传统的纯“腐殖土”基质;纯“腐殖土”基质成苗率最低。

(2)幼苗高度:10种杜鹃中,幼苗生长2个自然年后的植株高度总体以“腐殖土+蛭石=3:1”基质最高,本发明优化的“腐殖土+蛭石=3:1,表面覆盖大灰藓”基质表现其次,纯“腐殖土”基质幼苗高度最小。本发明优化的基质幼苗高度略小于“腐殖土+蛭石=3:1”基质,可能原因为本发明基质的成苗率高,幼苗数量多、密度大,引起植株间光合作用和营养的竞争,但本发明基质幼苗大小均匀、粗壮、根系发达,且水分管理及病害防治难度较小。

本发明专利是庐山植物园杜鹃花课题组历经近20年的育苗试验所总结出的优化技术与方法。近年课题组采用本发明方法成功培育优良杜鹃苗木数十万株,该技术方法成熟可靠、操作简单、实用性强,可在生产一线推广应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