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国兰设施种植的简约化控害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780570阅读:48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国兰设施种植的简约化控害方法,属于观赏园艺类病虫害防控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兰花是珍贵的观赏植物,被列为中国十大名花之首。兰花按生态习性主要分为地生兰、气生兰、腐生兰三大类。其中地生兰大部分品种原产中国,因此地生兰又称中国兰,简称国兰,通常是指兰属 Cymbidium 植物中的一部分地生种。国兰主要为春兰、蕙兰、建兰、寒兰、墨兰五大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有七百多个属、二万多个种,每年还发现和培养出不少新品种。

目前,国兰栽培大部分以设施种植为主要栽培方式。但由于生长环境条件改变和大棚密集化的生产模式,病虫危害日益加重,对国兰设施种植成重大威胁。目前,福建国兰主要病害有炭疽病、褐斑病、茎腐病等,主要虫害有蓟马、红蜘蛛和蚧壳虫等,这些病虫害已严重阻碍了国兰设施种植产业的发展,企业和农户对这些病虫害的防治方法的需求十分迫切。

针对这一问题,目前已有学者了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栽培和防控技术方案,如刘晓江等(2004)报道了国兰病虫害综合防治(云南农业科技,CN:53-1042/S),庄桂兰等(2011)报道了兰花病虫害发生规律及其防治要点(新农村:黑龙江,CN:23-1552/S),马文辉报道了兰花常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农业知识,CN :37-1005/S),孙菲(2007)报道了家养兰花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农村实用技术,CN :53-1171/S),霍学红等(2012)报道了兰花的病虫害防治(现代园艺,CN: 36-1287/S),李玲(2011)报道了兰花的栽培与病虫害防治研究( 时代报告:学术版,CN:41-1413/I),李翠兰(2008)报道了兰花栽培与病虫害防治(山西林业,CN:14-1191/S),文吉辉(2012)兰花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及防治方法(湖南林业科技,CN:43-1096/S),宋晓兵(2010)盆养兰花的病虫害识别与防治(安徽林业,CN:34-1080/S),杨德良(2006)盛夏时节预防兰花病虫害正当时(农村实用技术,CN :53-1171/S),胡龙(2007)无公害防治兰花病虫害(农村实用技术,CN :53-1171/S),郑莉(2009)无公害防治兰花病虫害小验方(现代农业,CN :15-1098/Z),杨铁顺(2014)兰花茎腐病防治方法(专利号:ZL 201310659659.3),等等。但这些技术,还只是针对某一具体病虫提出特定防治措施,均缺少对主要病虫害共性防控技术的整体简约集成,易出现浪费肥水和重复施药现象,急需构建出一整套适用于铁皮石斛大棚种植的简约化控害方法,有效控制国兰设施种植过程中病虫的发生和为害,显著减少化学肥料、农药使用,实现化学肥料、农药的减施增效,逐步实现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零增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国兰设施种植的简约化控害方法,该方法能在有效控制国兰设施种植过程中病虫的发生和为害的同时,极显著减少化学肥料、农药使用,实现国兰设施种植过程中化学肥料、农药的减施增效,也让农民更加省工、省力、省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国兰设施种植的简约化控害方法,针对国兰设施种植生长过程采取“六字诀”措施,:

(1)清:清洁设施;种植前和种植期间清除设施大棚外围及棚内的杂草杂物、病虫枝及其残留物;

(2)选:选基质、兰苗和盆器;种植前,选择好消毒过的基质、健壮无病虫的兰苗及排水透气良好的盆器;

(3)调:调栽培小环境;种植期间,设施温度控制15-30℃(可用电加热暖风机、地热线、负压风机和水帘等设备进行防寒降温通风),相对湿度控制70-80%,光照每天控制4-6个小时,根据天气情况通风透气;

(4)施:施水、肥和健苗诱剂;浇水以喷雾为主、人工为辅,掌握“不干不浇,浇则浇透”的原则,刚种植株浇透1次定根水(最好从盆底浸水,一经浸透即取出),后夏秋3-5天浇1次,冬春7-10天浇1次;在常规肥水管理的基础上,结合肥水增施糖醋液、环保酵素或5%氨基寡糖素水剂500-1000倍液3-5次,每次间隔25-30天;

(5)换:换盆;种植期间,根据需要对兰株更换不同规格的盆器,其更换原则:一是兰株根群在盆内生长受到限制,根系自盆孔穿出或露出土面;二是栽培基质长期使用物理性质变劣,营养消耗过度;同时,修剪病虫叶;

(6)控:控病虫;遵循“治早、治小、治了”的原则;种植后,在设施内放设多功能静电灭虫灯和黄、蓝板,功能静电灭虫灯的悬挂密度均为1-2台/400m2,悬挂高度为苗株上方50-60cm处;黄、蓝板的悬挂密度均为2-3片/100m2,两者间隔悬挂,悬挂高度为苗株上方10-15cm处,每隔1-2月清洁灯具和换板1次;同时在苗床四周的每根支柱上包裹一层外部均匀涂刷机油的塑料薄膜作为苗床防虫隔离带,每隔2-3个月补刷1次,并在支柱外围的地面均匀撒施一圈质量浓度为6%的聚醛·甲萘威颗粒剂作为地面防虫隔离带,每隔10-15天补撒1次;当病株率≥1%时,轮换用3亿CFU/克的哈茨木霉菌可湿性粉剂20-25g/100m2、质量浓度为5%井冈霉素水剂15-20g/100m2、40%多·锰锌可湿性粉剂100-120g/100m2和质量浓度为12%的苯甲·氟酰胺悬浮剂8-10mL/100m2中的2-3种药剂喷雾2-3次,每次间隔10-15天,以防治炭疽病、褐斑病和茎腐病为主的病害;当虫株率≥1%时,轮换用200亿cfu/g的蜡蚧轮枝菌粉剂70-100g/100m2、质量浓度为22.4%螺虫乙酯悬浮剂3-5ml/100m2和质量浓度为5%阿维•啶虫脒微乳剂3-4ml/100m2中的2-3种药剂喷雾1-3次,每次间隔10-15天,以防治蓟马、红蜘蛛和介壳虫为主的虫害。

本发明的显著效果在于:

(1)提供了一整套适用于国兰设施种植的简约化控害模式,操作简易、规范、安全、高效,可使农民更加省工、省力、省时。

(2)能有效控制国兰设施种植过程中的病虫为害(控害效果达95%以上),显著节省肥料用量和减少重复施药(减少化学肥料农药使用量25-30%),实现化学肥料农药的减施增效,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2)提升了农民对国兰设施种植过程中的控害意识和水平,降低控害成本30-45%,提高国兰商品合格率15-20%,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通过实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这些描述并不是对本发明内容作进一步的限定。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对本发明内容所作的等同替换,或相应的改进,仍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1

针对国兰设施种植生长过程采取以下措施:

(1)种植前及时和种植期间定时清除设施大棚外围及棚内的杂草杂物、病虫枝及其残留物;

(2)种植前,选择好消毒过的基质、健壮无病虫的兰苗及排水透气良好的盆器;

(3)种植期间,设施温度控制25℃,相对湿度控制75%,光照每天控制5个小时,根据天气情况通风透气;

(4)种植期间,浇水以喷雾为主、人工为辅,刚种植株浇透1次定根水,后夏秋4天浇1次,冬春9天浇1次;常规肥水管理,施肥合理搭配肥料氮磷钾比例,速效肥与迟效肥、有机肥与无机肥结合施用;同时,结合肥水增施环保酵素800倍液5次,每次间隔25天;

(5)种植期间,当兰株根群在盆内生长受到限制,有一部分根系自盆孔穿出或露出土面或栽培基质长期使用物理性质变劣,营养消耗过度时,及时更换不同规格的盆器;同时,适当修剪病虫叶;

(6)种植后,在设施内放设多功能静电灭虫灯和黄、蓝板,功能静电灭虫灯和温室电除雾防病促生机的悬挂密度均为2台/400m2,悬挂高度为苗株上方60cm处;黄、蓝板的悬挂密度均为3片/100m2,两者间隔悬挂,悬挂高度为苗株上方10cm处,每隔2月清洁灯具和换板1次;同时在苗床四周的每根支柱上包裹一层外部均匀涂刷机油的塑料薄膜作为苗床防虫隔离带,每隔2个月补刷1次,并在支柱外围的地面均匀撒施一圈质量浓度为6%的聚醛·甲萘威颗粒剂作为地面防虫隔离带,每隔15天补撒1次;当病株率≥1%时,轮换用3亿CFU/克的哈茨木霉菌可湿性粉剂25g/100m2、40%多·锰锌可湿性粉剂110g/100m2和质量浓度为12%的苯甲·氟酰胺悬浮剂8mL/100m2喷雾3次,每次间隔12天,以防治炭疽病、褐斑病和茎腐病为主的病害;当虫株率≥1%时,轮换用200亿cfu/g的蜡蚧轮枝菌粉剂100g/100m2和质量浓度为22.4%螺虫乙酯悬浮剂4ml/100m2喷雾2次,每次间隔15天,以防治蓟马、红蜘蛛和介壳虫为主的虫害。

本实施例对国兰设施种植过程中病虫的控害效果达96%以上,减少化学肥料农药使用量30%,从而使控害成本降低35%,提高国兰商品合格率20%,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实施例2

针对国兰设施种植生长过程采取以下措施:

(1)清:清洁设施;种植前及时和种植期间定时清除设施大棚外围及棚内的杂草杂物、病虫枝及其残留物;

(2)选:选基质、兰苗和盆器;种植前,选择好消毒过的基质、健壮无病虫的兰苗及排水透气良好的盆器;

(3)调:调栽培小环境;种植期间,设施温度控制30℃(可用电加热暖风机、地热线、负压风机和水帘等设备进行防寒降温通风),相对湿度控制80%,光照每天控制6个小时,根据天气情况通风透气;

(4)施:施水、肥和健苗诱剂;浇水以喷雾为主、人工为辅,掌握“不干不浇,浇则浇透”的原则,刚种植株浇透1次定根水(最好从盆底浸水,一经浸透即取出),后夏秋3-5天浇1次,冬春7-10天浇1次;常规肥水管理,施肥要合理搭配肥料氮磷钾比例,速效肥与迟效肥、有机肥与无机肥结合施用;同时,结合肥水增施5%氨基寡糖素水剂1000倍液4次,每次间隔30天;

(5)换:换盆;种植期间,根据需要对兰株更换不同规格的盆器,其更换原则:一是兰株根群在盆内生长受到限制,根系自盆孔穿出或露出土面;二是栽培基质长期使用物理性质变劣,营养消耗过度;同时,适当修剪病虫叶;

(6)控:控病虫;遵循“治早、治小、治了”的原则;种植后,在设施内放设多功能静电灭虫灯和黄、蓝板,功能静电灭虫灯的悬挂密度均为1台/400m2,悬挂高度为苗株上方50cm处;黄、蓝板的悬挂密度均为2片/100m2,两者间隔悬挂,悬挂高度为苗株上方15cm处,每隔1月清洁灯具和换板1次;同时在苗床四周的每根支柱上包裹一层外部均匀涂刷机油的塑料薄膜作为苗床防虫隔离带,每隔3个月补刷1次,并在支柱外围的地面均匀撒施一圈质量浓度为6%的聚醛·甲萘威颗粒剂作为地面防虫隔离带,每隔15天补撒1次;当病株率≥1%时,轮换用3亿CFU/克的哈茨木霉菌可湿性粉剂20g/100m2、质量浓度为5%井冈霉素水剂20g/100m2、质量浓度为12%的苯甲·氟酰胺悬浮剂10mL/100m2药剂喷雾2次,每次间隔15天,以防治炭疽病、褐斑病和茎腐病为主的病害;当虫株率≥1%时,轮换用200亿cfu/g的蜡蚧轮枝菌粉剂70g/100m2、质量浓度为5%阿维•啶虫脒微乳剂4ml/100m2药剂喷雾3次,每次间隔10天,以防治蓟马、红蜘蛛和介壳虫为主的虫害。

本实施例对国兰设施种植过程中病虫的控害效果达95%以上,减少化学肥料农药使用量25%,从而使控害成本降低30%,提高国兰商品合格率15-20%,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