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抛秧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66701阅读:692来源:国知局
一种抛秧机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水稻种植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秧苗栽培的抛秧机。



背景技术:

因能够较好地控制秧苗生长环境、提早秧苗的播种和生长时间,水稻裁植种植方式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应用。目前水稻的裁植种植方式有插秧和抛秧两种方式。因为抛秧种植方式种植的水稻相对插秧种植的水稻的具有返青快、分蘖早,稳产高产的特点,所以得到推广应用。

抛秧种植方式中,秧苗在秧盘中培养成符合种植条件的植株后再进行抛秧移植。在抛秧移植过程中,便捷快速地将秧苗从秧盘中分离是提高抛秧工作效率的重要条件之一。在农业生产已经全面进入机械化的时代背景下,一些农机设备厂商研制了抛秧机。但是现有的抛秧机抛秧过程中存在工作效率低,可靠性较低的问题,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工作效率高、工作可靠性好的抛秧机,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考虑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抛秧机,包括行走装置,机架,秧盘输送装置,分行取秧装置和抛秧装置;

所述机架安装在所述行走装置上;所述秧盘输送装置、所述分行取秧装置和所述抛秧装置均安装在所述机架上;

所述抛秧装置包括多条第一带式输送机;所述分行取秧装置包括分别与各条所述第一带式输送机对应的取秧传动组;

所述取秧传动组的输入端位于所述秧盘输送装置的输出端上侧,用于获取输送至所述秧盘输送装置输出端的秧苗;

各所述第一带式输送机的传送皮带均经过对应所述取秧传动组的输出端下侧,承接对应的所述取秧传动组输出端释放的秧苗,并,将秧苗从各个所述第一带式输送机的输出端抛出;

各个第一带式输送机的传送皮带运行方向均与抛秧机行走方向间的夹角大于0°;位于机架同侧的所述第一带式输送机抛出秧苗的落地位置到所述抛秧机的距离不同。

可选的,所述分行取秧装置包括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各所述取秧传动组均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转轴上的第一带轮,位于所述第一转轴上的第二带轮,和,位于所述第一带轮和所述第二带轮之间的秧苗通过槽;

所述取秧传动组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带轮和所述第二转轴(42)的第一传动带,连接所述第二带轮和所述第二转轴(42)的第二传动带,和,夹紧限位器;

所述夹紧限位器抵靠所述第一传动带外侧和/或所述第二传动带外侧,以使所述第一传动带和所述第二传动带间的距离由所述第一带轮的下缘和所述第二带轮的下缘处到所述夹紧限位器处逐渐缩小,和,以使所述第一传动带和所述第二传动带间的距离由所述夹紧限位器处到所述第二转轴(42)处逐渐增大。

可选的,各所述取秧传动组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夹紧限位器和所述第二转轴(42)之间的张开限位器;所述张开限位器位于所述第一传动带和所述第二传动带之间,并抵靠所述第一传动带和所述第二传动带,以使所述第一传动带和所述第二传动带间的距离由所述夹紧限位器处到所述张开限位器处逐渐增大。

可选的,还包括位于所述分行取秧装置和所述抛秧装置之间的过渡输送装置;

所述过渡输送装置包括与各所述取秧传动组对应的第二带式输送机;

所述第二带式输送机位于对应的取秧传动组的输出端下侧;各所述第一带式输送机的传送皮带经过对应的所述第二带式输送机的输出端下侧。

可选的,还包括溜秧槽;

所述分行取秧装置包括分别与各个所述溜秧槽对应的取秧传动组;

所述溜秧槽位于对应的所述取秧传动组的输出端下侧,承接对应的所述秧苗传动输出端释放的秧苗。

可选的,还包括位于所述分行取秧装置和所述抛秧装置之间的过渡输送装置;

所述过渡输送装置包括与各所述取秧传动组对应的第二带式输送机;

所述第二带式输送机位于对应的取秧传动组的输出端下侧;各所述第一带式输送机的传送皮带经过对应的所述第二带式输送机的输出端下侧;各所述溜秧槽位于对应的所述第二带式输送机的输出端下侧。

可选的,位于所述机架同侧的各个所述第一带式输送机伸出所述机架的长度不同。

可选的,所述抛秧装置还包括第一驱动轴;位于机架同侧的各个所述第一带式输送机的主动轮均与所述第一驱动轴连接;位于机架同侧的各个所述第一带式输送机的主动轮半径不同。

可选的,所述抛秧装置包括第一动力部件;各个所述第一带式输送机均由所述第一动力部件驱动;

所述行走装置包括第二动力部件;所述取秧装置和所述秧盘输送装置均由所述第二动力部件驱动。

可选的,还包括靠近所述秧盘输送装置的输出端,并且,位于所述分行取秧装置下侧的秧盘导向器;所述秧盘导向器设有面向所述秧盘输送装置的秧盘导向面;沿所述秧盘输送装置输送秧盘的方向,所述秧盘导向面向下倾斜设置。

可选的,还包括秧盘回收装置;所述秧盘回收装置位于所述秧盘导向器的下侧。

可选的,包括分秧装置;

所述分秧装置位于所述分行取秧装置的输入端侧,并且,位于所述秧盘输送装置的上侧;所述分秧装置和所述秧盘输送装置间具有通过秧盘的间隙;所述分秧装置包括多个分秧器;相邻所述分秧器间具有秧苗通过间隙;各个所述分秧器均包括面向所述秧盘输送装置的分秧面;沿所述秧盘输送装置输送秧盘的方向,各个所述分秧器的分秧面倾斜向上设置。

可选的,所述秧盘输送装置包括第一秧盘传动机构,秧盘导入部件和秧盘过渡传送机构;所述第一秧盘传动机构的输出端位于所述取秧装置的下侧;所述秧盘导入部件倾斜设置;所述秧盘过渡传送机构位于所述秧盘导入部件和所述第一秧盘传动机构之间。

附图说明

为更清楚地说明背景技术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对现有技术或具体实施方式中结合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以下结合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仅是用于方便理解本发明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一实施例中取秧机侧视图;

图2是图1中A区域放大图;

图3是一实施例中取秧机部分区域俯视图;

图4是一实施例中抛秧装置俯视图;

图5是一实施例中抛秧装置侧视图;

图6是图4中F区域放大图;

图7是图2中B区域俯视图;

图8是一实施例中第一转轴示意图;

图9是一实施例中第二转轴示意图;

图10是图2中C区域俯视图;

图11是图10中D-D截面示意图;

图12是一实施例中夹紧限位器和秧盘导向器配合示意图;

图13是图2中E区域放大图;

图14是一实施例中过渡输送装置俯视图;

图15是一实施例中抛秧装置和过渡输送装置配合俯视图;

图16是一实施例中秧盘输送装置俯视图;

图17是一实施例中秧盘输送装置轴测图;

其中:1-行走装置、2-机架、3秧盘输送装置、31-第一秧盘传动机构、311-第一链轮、312-第二链轮、313-第一链条、32-秧盘过渡传送机构、321-第三链轮、322-第四链轮、323-第二链条、33-秧盘导入部件、4-分行取秧装置、41-第一转轴、42-第二转轴、43-第一带轮、44-第二带轮、45-第一传动带、46-第二传动带、47-夹紧限位器、48-张开限位器、49-连接部件、410-板簧、40-秧苗通过槽、5-抛秧装置、51-第一皮带轮、52-第二皮带轮、53-传动皮带、54-第一驱动轴、55-电动机、56-齿轮、57-溜秧槽、6-秧盘导向器、61-秧盘导向面、7-分秧器、71-分秧面、8-秧盘回收装置、9-过渡输送装置、91-第二带式输送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1是一实施例中取秧机侧视图,图2是图1中A区域放大图,图3是一实施例中取秧机部分区域俯视图。如图1-图3,本实施例中的抛秧机包括行走装置1、机架2、秧盘输送装置3、分行取秧装置4和抛秧装置5。

其中,机架2安装在行走装置1的后侧,可在行走装置1的带动下在田地中移动;秧盘输送装置3、分行取秧装置4和抛秧装置5均安装在机架2上,并相互配合而实现秧盘输送、分秧取秧和抛秧操作。

图4是一实施例中抛秧装置5俯视图。如图4,在一实施例中的抛秧装置5包括位于机架2两侧的多条第一带式输送机。各条第一带式输送机均包括第一皮带轮51、第二皮带轮52和传动皮带53,传动皮带53缠绕第一皮带轮51和第二皮带轮52。

本实施例中的分行取秧装置4包括分别与各条第一带式输送机对应的取秧传动组,并且取秧传动组的输入端位于秧盘输送装置3的输出端上侧,以夹取输送至秧盘输送装置3输出端的秧苗。

各个第一带式输送机的传送皮带均经过对应的第二带式输送机的输出端下侧,可承接由对应的取秧传动组获取的秧苗,并将秧苗从第一带式输送机的输出端抛出。

如图4,在一实施例中,各个第一带式输送机的传动皮带53的运行方向与抛秧机行走方向之间的夹角大约在70°,即传动皮带53的延伸方向和抛秧机行走方向不同,各个取秧传动组获取的秧苗可被对应的第一带式输送机抛送到抛秧机两侧。另外,本实施例中位于机架2同侧的各个第一带式输送机抛出秧苗的落地位置到抛秧机的距离不同,即各个第一带式输送机抛出秧苗的落地位置不同,实现有序(即分行、且行间距离确定)抛秧。

需要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各个第一带式输送机传动皮带53的运行方向与抛秧机行走方向之间的夹角大约在70°,但此角度仅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中的一个特定选择,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带式输送机传动皮带53的运行方向与抛秧机行走方向之间的夹角也可为其他大于0°的角度,即只要第一带式输送机运行方向不平行于抛秧机的行走方向即可。

参见图4,为使机架2同侧各个第一带式输送机抛出秧苗的落地位置,在一实施例中位于机架2同侧的各个第一带式输送机伸出机架2的长度不同。

图5是一实施例中抛秧装置侧视图。如图5,在一实施例中,位于机架2同侧的各条第一带式输送机的传动皮带53在同一水平面上。另外,抛秧装置5还包括第一驱动轴41,第一驱动轴41与位于机架2同侧的各条第一带式输送机的主动轮均连接;位于机架2同侧的各条第一带式输送机的主动轮半径均不同。如此设置,各条第一带式输送机的传动皮带53的运行速度不同,可使得第一带式输送机抛出秧苗的初速度不同,继而使各条第一带式输送机抛出秧苗的落地位置不同。在低纬度地区,一般可种植多季水稻,并且各季水稻的行距不同。以湖南地区为例,早稻和大部分常规稻的行距为23.5cm、中晚稻行距为30cm。本发明实施例的抛秧机,通过调整抛秧装置中各个第一带式输送机的运行速度,改变抛出秧苗的落地位置,继而改变不同行秧苗的行距,适应不同季水稻种植时的行距要求,提高了抛秧机的适用性。

在前序实施例中,位于机架2同侧的各个第一带式输送机的传动皮带53长度、传动皮带53运行速度均不同,以使各个第一带式输送机抛出秧苗的落地位置不同。可想到,在其他实施例中仅使第一带式输送机的长度或运行速度不同,也可实现有序地抛秧、形成多行行距确定的秧苗。

如图3,在一实施例中,机架2两侧的第一带式输送机相对于机架2在行走方向的中心线对称设置。机架2两侧的第一带式输送机由同一动力部件驱动。本实施例中仅图6是图4中F区域放大图,如图3和图6,取秧装置还设置有换向齿轮56,利用换向齿轮56将机架2两侧的第一转轴41连接、实现动力传输。

参见图3,为实现抛秧速度的独立可调,本实施例中抛秧装置5包括第一动力部件。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第一动力部件为电动机55,电动机55的输出端和第一驱动轴41连接,驱动各个第一带式输送机运行。因为电动机55具有转速稳定特性,所以可保证第一带式输送机的运行速度稳定,保证各个第一带式输送机抛出秧苗基本位于同一直线上;另外,电动机55还具有转速精确调整的特性,通过调整电动机55转速可适应不同类型、不同季水稻的种植要求。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采用诸如内燃机等动力部件驱动第一带式输送机运行。

除具有前述的第一带式输送机外,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抛秧装置5还包括溜秧槽57。参见图3,溜秧槽57在抛秧装置5所在支架的尾端。另外,取秧装置还包括对应各个溜秧槽57的取秧传动组。秧苗由取秧传动组递送至溜秧槽57后,沿溜秧槽57滑落至抛秧机下侧,实现机架2下侧田地秧苗的种植。可想到,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采用前述的第一带式输送机实现机架2下侧区域的田地的抛秧,而不设置溜秧槽57。

图7是图2中B区域俯视图,图8是一实施例中第一转轴示意图,图9是一实施例中第二转轴示意图,图10是图2中C区域俯视图,图11是图10中D-D截面示意图。如图7至图11,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取秧装置中的取秧传动组均包括第一转轴41、第二转轴42和连接第一转轴41和第二转轴42的传动带;第一转轴41上设有第一带轮43和第二带轮44,第一带轮43和第二带轮44之间设有秧苗通过槽40。第一带轮43和第二带轮44位于秧盘输送装置3的输出端上侧。传动带包括第一传动带45和第二传动带46;第一传动带45连接第一带轮43和第二转轴42,第二传动带46连接第二带轮44和第二转轴42。

此外,各个取秧传动组还均包括夹紧限位器47和张开限位器48。夹紧限位器47和张开限位器48位于第一转轴41和第二转轴42所在平面的下侧,限制由第一转轴41向第二转轴42移动的第一传动带45和第二传动带46之间的距离。

具体的,夹紧限位器47抵靠在第一传动带45和第二传动带46的外侧,以使第一传动带45和第二传动带46之间的距离由第一带轮43下缘处和第二带轮44的下缘处到夹紧限位块处逐渐缩小;张开限位器48位于第一传动带45和第二传动带46之间,以使第一传动带45和第二传动带46之间的距离由夹紧限位块处到张开限位块处逐渐增大。

采用前述的取秧取秧传动组,由秧盘输送装置3输送的秧苗经过秧苗通过槽40后,进入到第一传动带45和第二传动带46的间隙内。因为由第一转轴41到夹紧限位器47处,第一传动带45和第二传动带46之间的距离逐渐缩小,所以随着秧苗向夹紧限位器47靠近,秧苗杆茎被第一传动带45和第二传动带46夹紧、并随第一传动带45和第二传动带46向夹紧限位器47处移动。而当秧苗经过夹紧限位器47后,第一传动带45和第二传动带46之间的距离组件增大,当第一传动带45和第二传动带46之间的距离增大到无法夹持秧苗时,秧苗在重力作用下跌落至抛秧装置5。

相比于现有的采用摆动组件取秧的取秧装置,本实施例的取秧装置采用第一传动带45和第二传动带46回转夹紧秧苗,取秧速度和取秧定位准确性可大幅度提高。

如图7-图9,本实施例中各个取秧传动组共用同一第一转轴41和第二转轴42,以实现各个取秧传动组的同步转动、简化取秧机的结构。如图10和图1.本实施例中,各个取秧传动组的夹紧限位器47基本沿同一直线设置,每个夹紧限位器47均包括夹紧限位块和连接部件49,夹紧限位部件通过连接部件49与机架2固定连接,第一传动带45和第二传动带46抵靠在夹紧限位块的限位槽内,实现对秧苗的夹持。

实际使用中,因为秧苗品种,秧苗培育时间不同,秧苗的杆茎会相应的变化。为适应秧苗杆茎的变化,提高取秧装置的通用性,本实施例中还设置夹紧施力部件,通过调整夹紧施力部件调整成对使用的第一传动带45和第二传动带46之间的夹紧力。

如图11,本实施例中的夹紧施力部件为安装在夹紧限器外侧的板簧410,板簧410的一端通过螺母与机架2固定连接,另一端抵靠在最外侧的两个连接部件49上。通过调整螺母,板簧410抵靠连接部件49的位置发生变化,使得外侧连接部件49形状发生变化,继而改变最外侧的夹紧限位器47对最外侧第一传动带45和第二传动带46的夹紧力,并通过夹紧限位器47将压力传递至内侧的第一传动带45和第二传动带46,改变内侧第一传动带45和第二传动带46之间的夹紧力。可选的,本实施例中还可为每个夹紧限位器47均设置夹紧施力部件,独立地调整各个夹紧限位器4717的位置

如图1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传动带45和第二传动带46由张开限位器48张开,使得秧苗由取秧传动组跌落到对应的第一带式输送机上;为实现和相应第一带式输送机的配合,取秧装置中各个取秧传动组的张开限位器48相对于夹紧限位器47的位置并不同。应当注意,采用张开限位器48仅是实现第一传动带45和第二传动带46张开的一种形式,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不设置张开限位器48。例如,可在第二转轴42上设置第一传动带45和第二传动带46的皮带槽,且两个皮带槽之间的距离大于夹紧限位器47处第一传动带45和第二传动带46的距离,使得由夹紧限位器47至第二转轴42,第一传动带45和第二传动带46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

实际应用中,因为秧苗的杆茎随机变化,同一取秧传动组秧苗的跌落位置为相应的变化,因此取秧传动组夹持的秧苗可能不能抛送至对应的第一带式输送机上。为解决这一问题,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的取秧机还包括位于分行取秧装置4和抛秧装置5之间的过渡输送装置9。

图14是一实施例中过渡输送装置俯视图,图15是一实施例中抛秧装置和过渡输送装置配合俯视图。如图3、图14和图15,过渡输送装置9包括与各个取秧传动组对应的第二带式输送机91。各个第二带式输送机91位于对应的取秧传动组的输出端下侧,各个第二带式输送机91的输出端位于对应的第一带式输送机或溜秧槽57的上侧,并且,各个第二带式输送机91的延伸方向平行于取秧传动组的运行方向。

可想到,由于第二带式输送机91具有一定的长度,可适应取秧传动组秧苗跌落位置变化,承接取秧传动组不同位置处跌落的秧苗、并将秧苗递送至对应的第一带式输送机或溜秧槽57上侧。如图14和图15,各个第二带式输送机91的主动轮同轴设置并作为主动轮带动皮带转动;为和抛秧装置5中对应的第一带式输送机或溜秧槽57配合,各个第二带式输送机91的从动轮的位置不同,使得对应的皮带的长度不同。

应当注意,本实施例中设置过渡输送装置9是保证前述取秧装置各个取秧传动组中的秧苗能够正确的转移至对应的第一带式输送机或溜秧槽57中。在其他实施例中,如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取秧装置,也可不设置取秧过渡输送装置9。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为保证取秧传动组夹取秧苗后,秧苗根部和秧盘较为方便地分离还设置有秧盘导向器6。如图1和图2,秧盘导向器6靠近秧盘输送装置3的输出端,并且位于分行取秧装置下侧。秧盘导向器6设有面向秧盘输送装置3的秧盘导向面61。沿着秧盘输送装置3输送秧盘的方向,秧盘导向面61向下倾斜设置。

秧盘移出至秧盘输送装置32的输出端时,秧盘导向面61抵靠住秧盘,在秧盘输送装置3的定位作用下,秧盘输送装置32继续拖动秧盘前行,离开秧盘输送装置32末端的秧盘沿秧盘导器的导向面向下倾斜运行。因为取秧装置中的取秧传动组已夹持秧盘上的秧苗。当秧盘沿秧盘导器的导向面向下倾斜运行时,秧苗脱出秧盘并继续前行,同时秧盘导器的导向面切断秧苗间横向连着的根系。

图12是一实施例中夹紧限位器和秧盘导向器配合示意图。如图12,在一实施例中,秧盘导向器6直接设置在夹紧限位器47下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秧盘导向器6也可通过其他方式固定在机架2上,并不仅限位本实施例提供的方式。

参见图1,为承接由秧盘导向器6导向跌落的秧盘,在秧盘导向器6的下侧还设有秧盘回收装置8。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抛秧机还设有分秧装置。如图1和图2,分秧装置位于分秧取秧装置的输入端侧,并且位于秧盘输送装置的上侧。分秧装置和秧盘输送装置3间具有通过秧盘的间隙。分秧装置包括多个分秧器7,相邻的分秧器7之间具有秧苗通过间隙;各个分秧器7均包括面向所述秧盘输送装置3的分秧面71;沿秧盘输送装置3输送秧盘的方向,各个所秧器的分秧面71倾斜向上设置。因为各个分秧器7的分秧面71均倾斜向上设置,在秧盘输送装置3输送秧盘过程中,秧苗杆茎首先进入到两个分秧器7之间的秧苗通过间隙,秧叶搭靠在分秧器7的分秧面71上、被分秧面71梳理收拢后也进入秧苗通过间隙内,使秧苗进入通过槽40及取秧传动组内,还能避免秧苗被带轮刮伤的问题。

图16是一实施例中秧盘输送装置俯视图,图17是一实施例中秧盘输送装置轴测图。如图16和图17,在一实施例中,秧盘输送装置3包括第一秧盘传动机构31、秧盘导入部件33和秧盘过渡传送机构32。第一秧盘传动机构31位于取秧装置的输入端下侧,秧盘过渡传送机构32位于第一秧盘传动机构31和秧盘导入部件33之间。

其中,秧盘导入部件33两侧具有限位挡边,可用于定位秧盘,使得进入到后续秧盘过渡传送机构32和第一秧盘传送机构中的秧苗能够正对分秧装置中的各个秧苗通过间隙。此外,秧盘导入部件33也可用于预存秧盘,使进入到第一秧盘输送机构的秧盘首尾相连,保证供秧的连续性。

第一秧盘传动机构31包括第一链轮311、第二链轮312和第一链条313,第一链条313连接第一链轮311和第二链轮312。第一链轮311位于取秧装置的下侧,第一链条313在第一链轮311和第二链轮312上侧的部分由第二链轮312向第一链轮311移动,带动秧盘向取秧装置下侧移动。秧盘过渡传送机构32包括第三链轮321、第四链轮322和第二链条323,第二链条323连接第三链轮321和第四链轮322。

本实施例中,为准确定位秧盘,第一链条313和第二链条323上均设有定位秧盘的凸起。凸起部分承托秧盘,使秧盘能抵抗沿运动方向上的一定的推力或拉力而不滑动,因此当取秧装置和秧盘输送装置3的运行速度不匹配时,秧盘仍然能够按照第一链条313的运行速度的向取秧装置侧移动,确保取秧装置按照设定的距离准确夹持移动至秧盘输送装置3输出端的秧苗。另外,当秧盘离开秧盘输送装置3末端后受到秧盘导向装置阻挡时,凸起还可防止秧盘在秧盘输送装置3上打滑,秧盘后部继续前行、秧盘前部沿盘导向装置的导向面运行。

本实施例中,为使秧盘能够准确的由秧盘过渡传送机构32递送至第一秧盘传送机构,第二链轮312和第三链轮321同轴设置,并且第二链轮312和第三链轮321的半径相同。因为第二链轮312和第三链轮321同轴设置且半径相同,所以可使第一链条313和第二链条323的运行速度相同,继而保证第一秧盘传送机构和秧盘过渡传送机构32同步运行。

本实施例中,行走装置1包括第二动力部件,取秧装置和秧盘输送装置3均由第二动力部件驱动。可想到,因取秧装置和秧盘输送装置3均由驱动行走装置1运行的第二动力部件驱动,当行走装置1加速运行时,取秧装置和秧盘输送装置3的运行速度也相应地加快,使秧苗的递送速率增加,保证同一行秧苗,即使每个第一带式输送机依次抛出的秧苗之间的距离基本相同。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抛秧机进行了详细介绍。本部分采用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核心思想,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情况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