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鲵驯繁洞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38711阅读:56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两栖动物养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鲵驯繁洞。



背景技术:

大鲵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物。它的叫声很像幼儿哭声,因此人们又叫它“娃娃鱼”,是国家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是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农业重点开发品种;是野生动物基因保护品种。大鲵一般都匿居在山溪的石隙间,洞穴位于水面以下,大鲵生活在水质清澈、含沙量低,水流湍急的水中。人工养殖大鲵对环境要求高。娃娃鱼怕光照,光照是娃娃鱼性腺发育的重要生态因子。娃娃鱼生长发育最佳水温为16~23℃,冬季则将池水调升到18~23℃,使娃娃鱼改变冬眠习性,全年均可生长,从而提高养殖效益。

处于繁殖期大鲵对环境的要求更高。处于繁殖期的鱼叫亲鱼,一般采用仿生态繁殖,减少亲鱼对环境的戒备,才能高效高质的繁殖。现在对大鲵的驯繁通常会采用天然洞穴。但是存在下列问题,一是天然洞穴不好找,不能很好的控制水质,水温和阳光等因素,不便于管理,二是如果发生自然灾害等,会对大鲵的生长水源和环境造成破坏,带来巨大的损失。而且,因为大鲵对环境要求很高,若人工养殖大鲵时,对大鲵生活的环境不能及时进行清洁,同样会影响大鲵的健康生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人工管理的仿生态的大鲵驯繁洞。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大鲵驯繁洞,包括洞穴,进水管,还包括空气流通口;所述洞穴包括鹅卵石遮光层、鹅卵石层和洞口;所述洞口设置在洞穴一侧的下部;所述鹅卵石遮光层设置在洞口上部,所述空气流通口设置在鹅卵石遮光层与洞穴洞顶之间,所述鹅卵石层铺设在洞穴底部,所述洞穴内还设有气囊,所述气囊上分别联通有可供热空气流通的进气管和出气管;所述气囊位于洞穴底部与鹅卵石层之间,所述洞穴另一侧设有进水口,所述进水管设置在进水口处。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本驯繁洞模拟大鲵生长的洞穴的天然环境,使大鲵适应洞穴内的环境,对处于繁殖期的大鲵进行养殖。避免人为寻找合适的天然洞穴。洞的侧壁的顶部上设有空气流通口,提供大鲵呼吸所需的氧气;空气流通口下部设有鹅卵石遮光层,可人为控制光照,使阳光或月光不会斜射入洞内,以营造较黑暗的环境。洞侧壁的底部设有出水口,可供大鲵出入;驯繁洞内底部铺设有鹅卵石,防止大鲵在游动时被割伤。可以人为建造仿生态的洞穴从而代替天然洞穴,通过控制光照、水质和水温等营造利于大鲵生长繁殖的环境,便于人工管理。此外人为建造的洞穴坚固,可以防御一般的自然灾害。本发明可以控制光照和驯繁洞内的水,即使在洞穴受到破坏后也可以通过控制光照和水源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给驯繁洞带来的不便。在鹅卵石层于洞穴底部之间有气囊,可通过进气管向气囊内通入热气以保证驯繁洞的温度。因为大鲵喜暗,所以驯繁洞内光照较少,进而导致驯繁洞内温度较低,尤其是冬天时,驯繁洞内温度会更低,而通过气囊内的热空气,可以提高驯繁洞内的温度以适合大鲵生长。在大鲵与气囊间有鹅卵石层,可以避免大鲵直接与气囊接触而被烫伤等。而且,大鲵长期在驯繁洞内生长,驯繁洞内的大鲵排泄物难以清理。在清理时,可以堵住排气管,通过进气管向气囊内通入空气,使气囊膨胀,则在气囊的作用下,鹅卵石层会被气囊顶起,从而使鹅卵石与水产生相对运动,如此反复多次,可以使大鲵排在鹅卵石层上的排泄物被清理。

较佳的,所述驯繁洞顶部中间设有透明遮光板,透明遮光板上铺有泥土,用来遮光,当需要观察时,拨开泥土,通过透明遮光板便可对大鲵进行观察,既保证了大鲵对光照的要求,又避免了人为的频繁的观察,对大鲵造成影响。

较佳的,所述进水口设有进水管,进水管上设有阀门,经处理过后的溪水通过进水管从进水口流入驯繁洞,从洞口流出,形成一个流动的环境,使大鲵生活的水质新鲜、清洁。进水管阀门可以控制控制进水量,保持液面高度不变。

较佳的,所述驯繁洞顶面铺有泥土,泥土可对驯繁洞内饲养水起到保温的作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大鲵驯繁洞的横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鹅卵石层1、洞口2、鹅卵石遮光层3、空气流通口4、透明遮光板5、进水管6、进水7、阀门8、泥土9、气囊10。

如图1所示,一种大鲵驯繁洞,包括洞穴,洞穴是人工由混凝土建筑而成的仿生态洞穴。洞穴包括鹅卵石遮光层3、鹅卵石层1、和洞口2。驯繁洞深度为1m,高度为0.8m,洞口2的宽度为1.2m。鹅卵石遮光层3设置在洞口2上方,空气流通口4设置在在鹅卵石遮光层3与驯繁洞洞顶之间,鹅卵石层1铺设在驯繁洞洞底,进水7口开设在驯繁洞侧壁顶端,进水7口处设有进水7管6,进水7管6上设有阀门8。水流经进水7管6流进驯繁洞。驯繁洞顶部中间设有透明遮光板5。驯繁洞顶面铺有泥土9。

一般情况下,一个驯繁洞养殖一条大鲵。大鲵生性不喜光。白天,洞穴顶部泥土9和鹅卵石遮光层3可以遮挡阳光,为大鲵营造合适的光照环境。晚上时,大鲵可以通过洞口2自由出入洞穴活动。驯繁洞洞底铺有鹅卵石层1,洞口2上面设有鹅卵石遮光层3,鹅卵石不仅使洞穴更像天然洞穴,而且可以防止大鲵在游动时被割伤。洞穴顶部设有透明遮光板5,平时,透明遮光板5上覆盖泥土9,以遮挡阳光。当需要对大鲵进行观察时,拨开泥土9,透过透明遮光板5进行观察。这样既保证了大鲵对光照的要求,又避免了人为的频繁的观察,对大鲵生长造成影响。

经处理过后的溪水从进水7口进入驯繁洞,通过洞口2流出。这样保证了驯繁洞中的水是活水,以及水质清澈;进水7管6设有阀门8,阀门8可控制进水7量,形成一个流动的水环境,同时控制进水7量和出水量,保持液面高度不变。鹅卵石遮光层3上面设有空气流通口4,可以增加水中空气含量。

在鹅卵石层1于洞穴底部之间有气囊10,气囊10进气管和排气管上均设有阀门8。可通过进气管向气囊10内通入热气以保证驯繁洞的温度。通过调节进气管阀门8和排气管阀门8,可以调整气囊10人热空气的流量,从而控制不同的温度。因为大鲵喜暗,所以驯繁洞内光照较少,进而导致驯繁洞内温度较低,尤其是冬天时,驯繁洞内温度会更低,而通过气囊10内的热空气,可以提高驯繁洞内的温度以适合大鲵生长。在大鲵与气囊10间有鹅卵石层1,可以避免大鲵直接与气囊10接触而被烫伤等。而且,大鲵长期在驯繁洞内生长,驯繁洞内的大鲵排泄物难以清理,可以堵住排气管,通过进气管向气囊10内通入空气,使气囊10膨胀,则在气囊10的作用下,鹅卵石层1会被气囊10顶起,从而使鹅卵石与水产生相对运动,使大鲵排在鹅卵石层1上的排泄物被清理。此外,驯繁洞较小,不利于人进去捉大鲵。可以通过向气囊10内充气,使大鲵受惊而游出驯繁洞,便于人们捉取。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