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猕猴桃褐斑病综合防治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199475阅读:408来源:国知局
一种猕猴桃褐斑病综合防治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植物保护领域,涉及病害防治领域,具体涉及猕猴桃褐斑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背景技术:

猕猴桃褐斑病,是四川猕猴桃产区仅次于猕猴桃溃疡病的第二大病害,导致叶片早落,严重影响当年和次年猕猴桃产量。流行年份成年果园病叶率可达50%~100%,采果前有些果园功能叶几乎全部掉光,产量损失可达30%~70%。都江堰、蒲江、雅安、苍溪、邛崃等地的发病均较严重。

褐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嫩叶刚展开即可受害,初期形成近圆形暗绿色水浸状斑,扩展到褐色小圆斑,边缘有褪绿晕圈。多雨高湿条件下,病斑迅速扩展,直径达2~3cm,边缘深褐色,中央浅灰色,具明显轮纹,病健分界明显。一般在叶背形成大量灰黑色霉层,潮湿时正面也有。

多个病斑常愈合在一起,引起叶片枯死、破裂和早落。老病叶脱落后重新发出新叶,继续受害。

猕猴桃褐斑病的症状田间表现常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特征,在不同叶龄上、不同的品种上以及不同的发病阶段的表现均有不同。但共同的特征为:病斑褐色,后期病斑中央比边缘颜色浅些,呈靶点状。

发明人通过研究已证明,四川猕猴桃褐斑病的病原为多主棒孢菌。由多主棒孢菌引起的猕猴桃褐斑病属于中国的病害新记录。

在实现本发明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1、猕猴桃褐斑病的病原菌具有较强的变异能力,寄主范围十分广泛,通过单一的病害防治方式很难保持有效的猕猴桃褐斑病病害防治效果。

2、猕猴桃褐斑病危害大,防治难度大。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效防治猕猴桃褐斑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发明人通过长期的探索和尝试,以及多次的实验和努力,不断的改革创新,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猕猴桃褐斑病综合防治方法,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措施:

措施一:冬季清园,清除枯枝落叶;

措施二:处理猕猴桃果园及其附近的褐斑病病原菌共同的寄主植物;

措施三:监测褐斑病发生流行的趋势,病害始发期开始化学防治;

措施四:平衡施肥,适度挂果,增强树势。

根据本发明猕猴桃褐斑病综合防治方法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措施一的具体措施为:冬季对枯枝落叶进行彻底清理并焚烧,并全园喷施3~5波美度石硫合剂。

根据本发明猕猴桃褐斑病综合防治方法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措施二中,所述寄主植物包括黄瓜、茄子、四季豆、扁豆、番茄、蓝莓及红薯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根据本发明猕猴桃褐斑病综合防治方法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措施三中,化学防治采用嘧菌环胺、嘧菌酯、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甲基硫菌灵中任意一种或多种药剂喷施。

根据本发明猕猴桃褐斑病综合防治方法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化学防治采用第一药剂、第二药剂和第三药剂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第一药剂为嘧菌酯悬浮剂稀释液,所述第二药剂为甲硫·嘧菌环胺悬浮剂稀释液,所述第三药剂为唑醚·氟酰胺悬浮剂稀释液。

根据本发明猕猴桃褐斑病综合防治方法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药剂、第二药剂和第三药剂轮换使用。

根据本发明猕猴桃褐斑病综合防治方法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药剂为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稀释液,所述第二药剂为40%甲硫·嘧菌环胺悬浮剂2000倍稀释液,所述第三药剂为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1500倍稀释液。

根据本发明猕猴桃褐斑病综合防治方法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措施三中,四川地区病害始发期为6月底至7月初。

根据本发明猕猴桃褐斑病综合防治方法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措施四中,平衡施肥包括施基肥和追肥;

1)基肥

秋季使用有机肥,每株施入有机肥20-40kg,加0.25kg过磷酸钙和硝酸铵,镁肥25g,钙肥20g,锌肥15g;

2)追肥

大量元素:猕猴桃套袋后进行施肥,采用放射状沟施法,单株产量达到20-30kg的盛果期树,每株施用纯氮550-600g,纯磷350-400g,纯钾400-500g,每年追肥2-3次;

微量元素:在5-7月份,每隔10-15天喷施叶面肥一次,共喷雾3-4次,最后一次喷施在收获前20天进行。

根据本发明猕猴桃褐斑病综合防治方法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叶面肥的配方为磷酸二氢钾0.7%、硫酸亚铁0.3%-0.5%,硫酸锌0.3%-0.5%,硼砂0.1%-0.3%。

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a)发明人通过多年的研究确定,猕猴桃褐斑病病原菌在病残体越冬,主要集中在田间落叶上。本发明通过冬季清园,清除果园内的枯枝落叶,截断了次年的菌源,大幅降低了次年的猕猴桃褐斑病发生。

b)发明人通过研究证明,猕猴桃褐斑病病原菌源除了越冬病残体,还包括其他寄主植物,四川地区主要寄主植物包括黄瓜、茄子、四季豆、扁豆、番茄、蓝莓和红薯。考虑到病原菌的传播因素,本发明提出在猕猴桃果园及其附近避免种植黄瓜、茄子、四季豆、扁豆、番茄、蓝莓和红薯这类共同的褐斑病病原菌寄主。

c)通过监测褐斑病发生流行的趋势,在病害始发期开始进行化学防治,在病害发生初期使用杀菌剂进行病害防治,减少病害的流行。

d)通过合理施肥、适度挂果、增强树势,提高猕猴桃树的抗病能力。

e)猕猴桃褐斑病的病原菌具有较强的变异能力,通过药物轮换使用,能够更有效地对猕猴桃褐斑病进行防治。

f)本发明通过实验筛选出25%嘧菌酯悬浮剂、40%甲硫·嘧菌环胺悬浮剂和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对猕猴桃褐斑病具有非常显著的防效,分别达到73%、68.2%和73.6%。

g)本发明通过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式对猕猴桃褐斑病进行综合防治,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能够有效控制褐斑病的发生和流行。成年果园功能叶持有量达90%左右,因褐斑病造成的产量损失完全可忽略不计。

h)本发明通过合理施肥,平衡猕猴桃树营养,减少褐斑病病原菌的侵入。同时,有利于提高猕猴桃产量。

说明书附图

图1是一猕猴桃园白天孢子捕捉量发展趋势图。

图2 是四川省都江堰地区和双流县地区病害发生动态监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

为使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实施例是以四川猕猴桃产区为本发明中的处理对象。

四川猕猴桃产区,褐斑病流行年份成年果园病叶率可达50%~100%,采果前有些果园功能叶几乎全部掉光,产量损失可达30%~70%。都江堰、蒲江、雅安、苍溪、邛崃等地的发病均较严重。为了降低四川猕猴桃褐斑病的危害,发明人提出了综合防治方案。该方案能够将成年果园功能叶的90%保持至果实成熟期,因褐斑病造成的产量损失完全可忽略不计。

需要说明的是,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效果,仅能通过病害的发生或流行程度来进行说明,而不宜采用空白对比试验进行说明。若在实验组旁边设置空白对照组,猕猴桃褐斑病病原菌会通过气流、飞鸟、昆虫等载体传播,进而直接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本实施例中,猕猴桃褐斑病的综合防治方法包括以下四种措施,分别为:冬季清园,清除枯枝落叶;处理猕猴桃果园及其附近的褐斑病病原菌共同的寄主植物;监测褐斑病发生流行的趋势,病害始发期开始化学防治;平衡施肥,适度挂果,增强树势。通过农业预防和化学防治,从各个方面消灭病源,及时检查褐斑病的发生和流行,在病害发生初期即对其进行药物治疗,全面减少褐斑病对猕猴桃的危害。通过合理施肥、平衡猕猴桃树的营养,降低褐斑病的侵染机会,提高猕猴桃的产量。

1、冬季清园,清除枯枝落叶

经过定期对病残体中病原菌的检测发现,猕猴桃病原菌冬季保存在干燥地面上的病残体内,这是春季病原菌传播的主要来源之一。也就是说,次年的病原量一部分来自当年的病叶。冬季对枯枝落叶进行彻底清理并焚烧,并全园喷施3~5波美度石硫合剂,减轻来年褐斑病的危害。石硫合剂是由生石灰、硫磺加水熬制而成的,三者最佳的比例是1:2:10。

2、处理猕猴桃果园及其附近的褐斑病病原菌共同的寄主植物

作为优选实施方案,在猕猴桃果园及其附近不种植褐斑病病原菌共同的寄主植物,例如黄瓜、茄子、四季豆、扁豆、番茄、蓝莓、红薯等作物,因为它们一旦发生棒孢叶斑病,也是褐斑病的侵染源。通过减少猕猴桃果园及其附近的褐斑病病原菌共同的寄主植物来减少病源,能够降低褐斑病的传播和流行。

作为客观条件下不可避免的实施方式,园区附近有共同寄主植物栽培,要加强对这些寄主植物的棒孢叶斑病的防制,防治猕猴桃与共同寄主植物之间褐斑病的交叉侵染。其中,化学防治方法与本实施例中猕猴桃褐斑病化学防治方法相同。

3、监测褐斑病发生流行的趋势,病害始发期开始化学防治

根据褐斑病发生流行的趋势与田间孢子捕捉结果,如图1所示,图1示出了双流地区田间孢子量监测动态图,反应了孢子捕捉量的发展趋势,横坐标为日期,纵坐标为孢子的捕捉量,单位为个/cm2。图2是四川省都江堰地区和双流县地区病害发生动态监测图,横坐标为日期,纵坐标为病情指数。通过监测,确定每年在6月底至7月初为该病害在四川的始发期,应该从此时期进行有效的药剂防控。轮流使用第一药剂、第二药剂或第三药剂3次,可以达到控制该病害严重发生的状况。所述第一药剂为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稀释液,所述第二药剂为40%甲硫·嘧菌环胺悬浮剂2000倍稀释液,所述第三药剂为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1500倍稀释液。

高温高湿有利于该病害的发生,在高温多雨季节应做好防控措施。有条件可通过避雨栽培等措施控制田间温湿度,控制褐斑病流行。

发明人通过室内和田间的药效试验筛选得到了能够有效控制该病害的药剂种类,包括嘧菌环胺、嘧菌酯、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甲基硫菌灵。其中,嘧菌酯、甲基硫菌灵与嘧菌环胺的复配药剂、氟唑菌酰胺与吡唑醚菌酯的复配药剂对猕猴桃褐斑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对未做其他农业预防操作的猕猴桃园进行化学防治,部分试验杀菌剂对猕猴桃褐斑病的田间防效见表1,使用药剂3次,本发明选择的药剂可以达到控制该病害严重发生的状况。

表1:不同杀菌剂对对猕猴桃褐斑病的田间防效。

通过表1清楚地得知,25%嘧菌酯悬浮剂、40%甲硫·嘧菌环胺悬浮剂、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对猕猴桃褐斑病的田间防效分别达到73%、68.2%和73.6%。40%甲硫·嘧菌环胺悬浮剂的药剂成分为20%甲基硫菌灵+20%嘧菌环胺。42.40%唑醚·氟酰胺悬浮剂的药剂成分为21.20%氟唑菌酰胺+21.20%吡唑醚菌酯。

猕猴桃褐斑病的病原菌具有较强的变异能力,通过药物轮换使用,能够更有效地对猕猴桃褐斑病进行防治。同时,也需警惕病原菌的致病性变异,随时监控该病害的发展趋势。

4、平衡施肥,适度挂果,增强树势

平衡营养,适度挂果,增强树势。褐斑病的严重发生与果园营养供应不均衡关系密切。平衡施肥,特别是加强中微量元素补给,避免重施氮肥,增强树体的抵抗力,减轻褐斑病的危害。

施肥包括施基肥和追肥。单株产量达到20-30kg的盛果期树,每株施用纯氮550-600g,纯磷350-400g,纯钾400-500g,每年施肥3-4次,其中追肥2-3次,基肥1次。

基肥:

秋季使用有机肥,每株施入有机肥20-40kg,加0.25kg过磷酸钙和硝酸铵,镁肥25g,钙肥20g,锌肥15g。有机肥主要是腐熟的羊粪、猪粪、饼肥。

追肥:

大量元素:猕猴桃套袋后进行施肥,采用放射状沟施法,单株产量达到20-30kg的盛果期树,每株施用纯氮550-600g,纯磷350-400g,纯钾400-500g,每年追肥2-3次。小树适当少施,施肥后立即灌水。3次追肥主要是早春追施催芽肥,花后追施促果肥,盛夏追施壮果肥。

微量元素:施叶面肥。在5-7月份,每隔10-15天喷施0.7%的磷酸二氢钾、0.3%-0.5%硫酸亚铁、0.3%-0.5%硫酸锌、0.1%-0.3%硼砂一次,共喷雾3-4次,最后一次喷施必须在收获前20天进行。

除草、浇水按照常规管理进行。

合理修剪,改善田间小气候。田间高温高湿是促进褐斑病大面积爆发的条件,控制田间温湿度,控制褐斑病流行。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不应视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