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输变电站防鼠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02913阅读:34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电力领域,具体是一种输变电站防鼠装置。



背景技术:

变电站高压室中,室内全部为带电高压设备,相与相之间裕度小,若是有老鼠进入带电间隔,容易造成短路,后果非常严重,所以必须杜绝老鼠的进入,此时防鼠挡板的作用非常重要。防鼠挡板的存在,大大降低了老鼠进入变电站的概率,能够保证高压室内设备的安全,提高变电站的供电稳定性。

由于工作人员需要进出变电站,因此在设计防鼠挡板的时候不仅需要考虑如何阻挡老鼠进入变电站,而且还需要考虑怎么方便工作人员进入;传统的变电站通常用的挡鼠板采用多块铝壳板人工层层安放叠合的,如遇设备进出或者安装施工时需要人工一片片取出和加装,实用及其不方便;而且由于要满足防护的需要,门槛一般都有高度要求,通常规定门槛都在在50厘米左右,由于高度较高,给变电站工作人员或者检查人员进出造成了不便,高门槛很容易造成工作人员的跌倒,一旦跌倒和容易造成安全事故。专利号为CN203430317U的中国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用于变电站的防鼠门,具体包括门框、向外打开的外侧双开门、向内打开的双开防鼠挡板、红外感应器和用于控制双开防鼠挡板打开和关闭的防鼠挡板控制机构;门框包括立柱、顶梁和门槛;外侧双开门安装于立柱上且可绕立柱转动;防鼠挡板也安装于立柱上,且位于立柱的下部;红外感应器固定设置于顶梁上,以感测是否有人通过。上述专利通过设置自动开启的双开门虽然方便了人员的进入,也避免了工作人员进出变电站跌倒的情况,但是由于双开门采用左右开启,这样在开启的过程中并不具备防鼠的功能,很容易在开启的过程中有老鼠等其他的小动物闯入变电站,造成变电站设备的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输变电站防鼠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输变电站防鼠装置,包括电动推杆、控制盒、红外感应器、上档板、下挡板、左滑杆、卷帘门、右滑杆和滑块,红外感应器连接至电控盒,所述电控盒连接至电动推杆,所述电动推杆的底端固定连接至上挡板,所述上挡板右端固定连接至滑块一,滑块一滑动连接至右滑杆,所述右滑杆固定安装在地板上;所述上挡板左端固定连接至滑块二,所述滑块二滑动连接至左滑杆,所述左滑杆固定安装在变电站门的左侧;所述上挡板固定连接至卷帘门的上端,所述卷帘门的下端固定连接至下挡板,所述下挡板固定安装在变电站地板上。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红外感应器固定安装在变电站门的顶端。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电控盒和电动推杆均安装在变电站门的侧面。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卷帘门的材质为橡胶材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能够有效的阻挡老鼠进入变电站,而且防鼠挡板能够根据工作人员出入情况实现自动的升降,方便了工作人员进入的同时还能够有效的阻挡老鼠,对保护变电站设备起到很好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输变电站防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电动推杆,2-控制盒,3-红外感应器,4-上挡板,5-下挡板,6-左滑杆,7-右滑杆,8-滑块一,9-滑块二,10-卷帘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请参阅图1,一种输变电站防鼠装置,包括电动推杆1、控制盒2、卷帘门10、红外感应器3、上档板4、下挡板5、左滑杆6、右滑杆7和滑块8,所述红外感应器3固定安装在变电站门的顶端,红外感应器3连接至电控盒2,红外感应器3用于感应人员的到来,所述电控盒2连接至电动推杆1,所述电控盒2和电动推杆1均安装在变电站门的侧面;

所述电动推杆1的底端固定连接至上挡板4,所述上挡板4右端固定连接至滑块一8,滑块一8滑动连接至右滑杆7,所述右滑杆7固定安装在地板上;所述上挡板4左端固定连接至滑块二9,所述滑块二9滑动连接至左滑杆6,所述左滑杆6固定安装在变电站门的左侧;

所述上挡板4固定连接至卷帘门10的上端,所述卷帘门10的下端固定连接至下挡板5,所述下挡板5固定安装在变电站地板上,卷帘门10能够实现折叠,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卷帘门10的材质为橡胶材料;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是:

红外感应器3感应到工作人员靠近变电站的时候,红外感应器3控制电控盒2,电控盒2控制电动推杆1伸出,电动推杆1的伸出推动上档板4向下移动,由于滑块一8能够实现沿着右滑杆7向下滑动,滑块二9能够实现沿着左滑杆6向下滑动,所以在滑块一8和滑块二9的带动下上挡板4能够实现向下滑动,在上挡板4的带动下,上档板4推动卷帘门10向下移动,此时防鼠挡板打开,工作人员进入到变电站;当红外感应器3感应不到人员的时候,红外感应3控制电控盒2,在电控盒2的作用下电动推杆1往回收缩,电动推杆1的向上运动带动上挡板4的向上移动,上挡板4的向上移动带动卷帘门10的移动此时挡鼠板处于关闭状态。

上面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