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蟾蜍养殖与半夏、栝楼种植相结合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072274阅读:615来源:国知局
一种蟾蜍养殖与半夏、栝楼种植相结合的方法与制造工艺

本发明涉及作物及药材的养殖、种植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中药材蟾蜍养殖与半夏、栝楼种植相结合的方法。



背景技术:

2015年,我国中药贸易克服了外需低迷、价格下跌、要素成本持续快速上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整体表现较为突出。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中药类产品进出口额达47.95亿美元,同比增长3.56%。中药材的规模化生产发展迅速。随着人们对药材内在质量和对用药安全的关注,对药材从源头控制的呼声越来越高,一些原来零散、野生或半野生的药材逐渐开始进行规模化基地种植,如栝楼、半夏等;同样靠野生抓捕的动物类中药来源如蟾蜍等也开始进行规模化养殖。

在发展规模化种植和养殖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一是多年生药材(如栝楼)产生效益较慢,种植行距一般需要3~5年才能有效益,在野生或半野生零散种植模式中土地等成本可以忽略不计,但规模化种植就可能造成资金大量占用,同时每年的维护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二是由于中药材品种的特殊性,一些药材(如半夏)需要遮阴的种植环境,在高温下倒苗,严重影响产量和效益,人工遮阴造成了生产成本增加;三是养殖蟾蜍等技术措施不到位,造成场地和空间的大量浪费。

栝楼各个部位均可入药,根(中药名天花粉)性味甘、微苦,有生津止渴、排脓、消肿等功效;果(中药名栝楼实)性味甘、苦、寒,有益脑、散结、清热化痰、润肺、滑肠的功效。多用于消热、咳嗽、痰粘、不易咳出等症状;果皮(中药名栝楼皮)性味与功能和果实、种子(中药名栝楼仁)相同,药用很广泛;瓜蒌茎叶:性味酸、寒,可治疗中热伤暑等症状。

半夏又名三叶半夏,旱半夏,来源于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性温,味辛,有毒,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用于治疗痰湿水饮、胸膈胀满、恶心呕吐、痰多咳喘等,是常用中药材。长期以来,由于旱半夏栽培技术比较严格、风险大、投资成本高、产后加工繁琐等原因,导致大面积种植难以推广,商品一直依靠野生采挖供应。

蟾蜍全身是宝,蟾酥是从它的耳后腺和皮肤腺中采集分泌的白色乳浆加工而成的,是我国传统名贵药材。据医学分析,蟾酥含有蟾蜍毒素、精氨酸和淄体类等物质,具有强心镇痛、兴奋通窍、利尿解毒、抗癌等功能,它是六神丸、梅花点舌丹等几十种中成药材的主要原料,在国际医药市场倍受青睬。近年国内外对蟾酥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价格一再上扬,在国内蟾蜍收购量仅能达到市场需求量的23%,满足出口量的50%,可见其价格仍有上涨的趋势。

蟾衣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止痛镇静等功能。据"本草纲目"记载,蟾衣能治一切恶性肿等疑难杂症,但采集加工的人不多,养殖者更少,加上蟾衣独特的医疗效果,蟾衣在各大药材市场十分火爆。蟾蜍除去内脏干燥后制成的干蟾和胆均可人药,而蟾蜍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很有开发价值的保健佳肴。

由于蟾蜍和旱半夏都有喜阴的特性,栝楼种植需要搭架,为蟾蜍和半夏创造了一个合适的生态环境,每亩旱半夏地里可以散养3000只蟾蜍,3000只蟾蜍每年可取蟾酥1kg,目前平均每公斤15000元,蟾衣的价格平均是2-5元一个,除去购买蟾蜍成本及雇工等成本费,每亩可以额外增加效益15000元左右,同时,蟾蜍可以消灭部分害虫,为优质药材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以上栝楼种植人工搭架造成土地利用率低,蟾蜍养殖、半夏种植喜阴等一系列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蟾蜍养殖与半夏、栝楼种植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种养结合,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经济效益,同时保证药材质量。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措施实现的:

一种蟾蜍养殖与半夏、栝楼种植相结合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种植栝楼根,控制株距100cm,行距200-300cm,平作;栝楼旁立水泥柱,水泥柱露出地面高度为200cm,水泥柱上端对拉铁丝成网状;

(2)距离栝楼和水泥柱30-50cm的行内起2个垄底宽60-70cm的垄,垄上宽48-55cm,垄高25cm,垄底间距20cm;

(3)垄上种植3行半夏,行距20-25cm,株距5cm,每穴一颗;

(4)栝楼架下养殖蟾蜍。

所述的方法,优选包括以下步骤:

(1)种植栝楼根,控制株距100cm,行距250cm,平作,密度267株/亩,栝楼旁立水泥柱,水泥柱露出地面高度为200cm,水泥柱上端对拉铁丝成网状;

(2)距离栝楼和水泥柱50cm的行内起2个垄底宽65cm的垄,垄上宽50cm,垄高25cm,垄底间距20cm;

(3)垄上种植3行半夏,行距20cm,株距5cm,每穴一颗;

(4)栝楼架下养殖蟾蜍,密度3000只/亩。

所述的方法,优选步骤(3)中垄上居中种植3行半夏,靠边2行对称播种,中间行交叉播种。

所述的方法,优选步骤(3)中播种深度3~4cm。

所述的方法,优选步骤(1)中种植的为栝楼根。

所述的方法,优选步骤(1)铁丝直径为3nm。

所述的方法,优选蟾蜍养殖密度3000只/亩。

所述的方法,优选半夏种植密度31740株/亩。

种植栝楼根而不是种植栝楼种子的原因是栝楼根出苗快、苗壮、苗齐,在较短的时间内缠绕到水泥柱上。半夏是喜阴的中药材,高温时倒苗,种植在栝楼架子的下面,能有效的减少强光照射,促进其生长,同时采用起垄种植防止涝害,因为半夏怕涝。蟾蜍喜欢荫潮的环境,这两种植物和一种动物搭配在一起,既有利于个体发育、增加叶面积指数、充分利用光能,又很好的解决了个体和群体的矛盾,形成了一个互惠互利、三位一体的生态系统,有利于获得高产和高效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通过改革常规单一的种植或养殖方式,采用种养结合的立体生态系统,解决了土壤、阳光、水肥等综合利用等问题,最终实现单位面积土地上的高产高效;

2、栝楼是喜光的多年生药材,半夏是耐阴的多年生(可当年收获)矮秆作物,蟾蜍是喜阴的药用动物,三者形成合理的空间搭配;

3、半夏采用垄作的种植方式,充分模拟了自然生长环境中需要的阴凉条件,能够早封垄,避免了除草剂的使用,降低了成本,保护了生态环境;起垄还具有早春提高地温,夏季防涝的作用;

4、蟾蜍可以消灭部分田间害虫,为栝楼和半夏生长提供了相对生态环保的生长环境,减少了杀虫剂的使用,提供优质中药材产品的同时保护了生态环境。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整体种植效果示意图;

图2本发明垄上半夏种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一种中药材蟾蜍养殖与半夏、栝楼种植结合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1)种植栝楼根,控制株距100cm,行距250cm,平作,密度267株/亩,栝楼旁立水泥柱,水泥柱露出地面高度为200cm;水泥柱上端对拉铁丝成网状;

(2)距离栝楼50cm的行内起2个垄底宽65cm的垄,垄上宽50cm,垄高25cm,垄底间距20cm;

(3)垄上种植3行半夏,行距20cm,株距5cm,每穴一颗,深度3~4cm,靠边2行对称播种,中间行交叉播种,密度31740株/亩;

(4)栝楼架下养殖蟾蜍,密度3000只/亩。

实施例2:一种中药材蟾蜍养殖与半夏、栝楼种植结合的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1)种植栝楼根,控制株距100cm,行距200cm,平作,密度333株/亩,栝楼旁立水泥柱,水泥柱露出地面高度为200cm;水泥柱上端对拉铁丝成网状;

(2)距离栝楼30cm的行内起2个垄底宽60cm的垄,垄上宽48cm,垄高25cm,垄底间距20cm;

(3)垄上种植3行半夏,行距20cm,株距5cm,每穴一颗,深度3~4cm,靠边2行对称播种,中间行交叉播种,密度39920株/亩;

(4)栝楼架下养殖蟾蜍,密度3000只/亩。

实施例3:一种中药材蟾蜍养殖与半夏、栝楼种植结合的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1)种植栝楼根,控制株距100cm,行距300cm,平作,密度222株/亩,栝楼旁立水泥柱,水泥柱露出地面高度为200cm;水泥柱上端对拉铁丝成网状;

(2)距离栝楼50cm的行内起3个垄底宽70cm的垄,垄上宽55cm,垄高25cm,垄底间距20cm;

(3)垄上种植3行半夏,行距25cm,株距5cm,每穴一颗,深度3~4cm,靠边2行对称播种,中间行交叉播种,密度40400株/亩;

(4)栝楼架下养殖蟾蜍,密度3000只/亩。

实施例4:一种中药材蟾蜍养殖与半夏、栝楼种植结合的方法

(1)种植栝楼根,控制株距100cm,行距300cm,平作,密度222株/亩,栝楼旁立水泥柱,水泥柱露出地面高度为200cm;水泥柱上端对拉铁丝成网状;

(2)距离栝楼50cm的行内起3个垄底宽70cm的垄,垄上宽55cm,垄高25cm,垄底间距20cm;

(3)垄上种植3行半夏,行距25cm,株距5cm,每穴一颗,深度3~4cm,靠边2行对称播种,中间行交叉播种,密度40400株/亩;

(4)栝楼架下养殖蟾蜍,密度2000只/亩。

实施例5:一种中药材蟾蜍养殖与半夏、栝楼种植结合的方法

(1)种植栝楼根,控制株距100cm,行距300cm,平作,密度222株/亩,栝楼旁立水泥柱,水泥柱露出地面高度为200cm;水泥柱上端对拉铁丝成网状;

(2)距离栝楼50cm的行内起3个垄底宽70cm的垄,垄上宽55cm,垄高25cm,垄底间距20cm;

(3)垄上种植3行半夏,行距25cm,株距5cm,每穴一颗,深度3~4cm,靠边2行对称播种,中间行交叉播种,密度40400株/亩;

(4)栝楼架下养殖蟾蜍,密度4000只/亩。

对比实施例1:半夏单作对照

起畦种植,平均行距25cm,株距8cm,密度33300株/亩。

对比实施例2:栝楼单作对照

控制株距100cm,行距250cm,平作,密度267株/亩。

对比实施例3:栝楼间作半夏

一种栝楼间作半夏的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种植栝楼根,控制株距100cm,行距250cm,平作,密度267株/亩;

(2)距离栝楼50cm的行内起2个宽65cm的垄,垄高25cm,垄间距20cm;

(3)垄上种植3行半夏,行距20cm,株距5cm,每穴一颗,深度3~4cm,靠边2行对称播种,中间行交叉播种,密度31740株/亩。

对比实施例4:蟾蜍养殖

(1)建蟾蜍养殖场:场周围设围栏1米高。养殖场要靠近水源,场地内有草地或绿植,一般利用池塘、河沟或田埂作为养殖场地;

(2)购买或繁育蟾蜍幼苗,放养密度每亩3000只。

产量和经济效益结果

对使用上述实施例1~3和对比实施例1~4中栽培方法的半夏、栝楼、蟾蜍进行产量和经济效益统计(统计数字为种养殖第二年),如下表1、2、3、4。

表1半夏相关指标影响 (济南唐王镇试验田)

从上表可以看出,实施例1、2 、3、4、5和对比实施例3的百株鲜重、有效成分含量明显高于对比实施例1,主要原因就是半夏是喜阴植物,栝楼遮阴能最大限度的模仿半夏的野生环境,有效缩短半夏倒苗时期,提高单株重量和有效成分含量。

表2栝楼相关指标影响 (济南唐王镇试验地)

从上表可以看出,实施例1、2和对比实施案例2和3密度相同,实施例3、4、5密度相同,但因为具有较大的株距和行距,所以单株指标无明显差距,产量会因密度不同而有所变化。

表3 商品产量干重(kg/亩)(济南唐王试验地)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达5%显著水平,下同。

由表3可以看出,按照本发明立体栽培方法的实施例1的半夏的产量最高,实施例2、3、4、5的半夏产量也明显高于对比实施例1、3,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栝楼的产量差别较小,实施例2的产量最高,实施例1与对比实施例2、3没有明显差距,实施例3、4、5的产量明显低于其它方案,主要是因为栝楼产量受环境影响较小,产量大小主要由种植密度差异决定的;蟾蜍的产量中所有的实施例的产量显著高于对比实施例4,原因是实施例提供了适合蟾酥生存的生活环境,同时实施例4、5的产量与实施例1、2、3相比没有任何优势,说明3000只/亩是最佳养殖密度。

表4 经济效益(元/亩)(济南唐王试验地)

半夏单价80元/kg,栝楼单价15元/kg,蟾酥单价15000元/kg,蟾衣单价2元/只。以上产品单价为2015年12月山东市场交易均价。表中部分成本包括:半夏种球、播种、收获等成本1000元,栝楼种子、播种、收获等成本300元,蟾蜍购买、蟾酥、蟾衣收获人员务工成本4500元,其它成本相同,暂不考虑。由表4可以看出,按照本发明立体栽培方法的实施例1、2、3、4、5的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对比实施例1~4,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实施例1、2、3的方案优于实施例4和实施例5,原因在于按照实施例1-3的方案,半夏和栝楼的种植密度搭配比较合理,栝楼的遮阴效果较好,为蟾蜍和半夏创造了最适合的生长环境,蟾蜍养殖密度比较合理,在这种种养殖混合的情况下更能够发挥联合优势,因此本发明栽培方法先进性显著。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实施例的限制,其它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做的改变、修饰、组合、替代、简化均应为等效替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