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近海网箱养殖鲷鱼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042704阅读:89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海水养殖领域,特别是一种近海网箱养殖鲷鱼的方法。



背景技术:

海水养殖是利用浅海、滩涂、港湾、围塘等海域进行饲养和繁殖海产经济动植物的生产方式,是人类定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发展海洋水产业的重要途径之一。鲷鱼又叫加吉鱼、班加吉、加真鲷、铜盆鱼,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钙、钾、硒等营养元素,为人体补充丰富蛋白质及矿物质,中医认为,加吉鱼具有补胃养脾、祛风、运食的功效,一般人群都可食用,尤适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产后气血虚弱者。

据史料记载,民国以前蓬莱沿海真鲷资源极为丰富,于蓬莱阁下垂钓,可得尺余长的鲷鱼,因而那里常有三五老翁垂纶而钓,得鱼掏水而烹,乐极而歌,此唱彼和,形成蓬莱十大景之一的“渔梁歌钓”。1914~1945年,大批日本汽船在蓬莱沿岸渔场酷捕,鲷鱼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近20年,鲷鱼作为兼捕对象,年产量仅有吨余,因而愈加珍贵。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近海网箱养殖鲷鱼的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近海养殖鲷鱼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设置网箱:

选择水质好、潮流平稳、水流畅通、流速适中、避风浪、无污染的海湾设置网箱,水温变化范围在13~30℃;网箱深度为3~5m;在鱼种入箱前4~5天完成网箱安装工作,四五日后网衣上着生一些藻类后,投放鱼种时可减少鱼种游动时被网壁擦伤;所述网箱分为四级,第一级网箱网目大小为1.1cm,第二级网箱网目大小为1.5cm,第三级网箱网目大小为2.2cm,第四级网箱网目大小为3cm;网箱分级根据鱼种大小投放是为了避免大鱼吃小鱼的现象,提高成活率和经济效益;

2)投放鱼种:

40-65mm的鱼种入第一级网箱,投放密度为500-700尾/m3;66-89mm的鱼种入第二级网箱,投放密度为400-500尾/m3;90-110mm的鱼种入第三级网箱,投放密度为300-400尾/m3;110mm以上的鱼种入第四级网箱,投放密度为150-250尾/m3

3)喂养及管理:

鱼种投放的第1~5天,饵料的投喂量为鱼体重的2~4%,投放初期鱼种因不适应环境摄食量较少,需要一段时间适应,观察鱼种食欲恢复后可以正常投喂;鱼种投放后的第6天起,第一级网箱饵料的投喂量为鱼体重的50%,第二级网箱饵料的投喂量为鱼体重的20~30%,第三级网箱饵料的投喂量为鱼体重的13~15%,第四级网箱饵料的投喂量为鱼体重的8~10%;所述投喂量为日投喂量;

饵料为新鲜活饵料和人工颗粒饵料,每天投喂新鲜活饵料2次、人工颗粒饵料1次;随鱼体的长大,每隔18~22天换一次网,网目大小每次增加0.3cm;每隔7-10天洗刷一次网衣,避免网孔堵塞,保证网箱内海水通畅,提高溶氧量。

优选地,所述新鲜活饵料为新鲜的沙丁鱼、小银鱼、竹荚鱼、鲐鱼、小带鱼、玉筋鱼、小杂虾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地,所述人工颗粒饵料选用钙含量1.8%以上,含有中药添加剂和多种维生素的饲料。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鲷鱼由于资源衰减产量下降,市场上少见,还是经济效益较高的出口鱼类,利用我国宽广的海岸线可以在近海利用网箱养殖鲷鱼。本发明的养殖方法可以提高鱼种存活率,可有效提高鲷鱼产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以下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实施例1

一种近海养殖鲷鱼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设置网箱:

选择水质好、潮流平稳、水流畅通、流速适中、避风浪、无污染的海湾设置4级浮式网箱,水温变化范围在13~30℃;网箱深度为5m;在鱼种入箱前5天完成网箱安装工作;所述网箱分为4级,一级网箱网目大小为1.1cm,二级网箱网目大小为1.5cm,三级网箱网目大小为2.2cm,四级网箱网目大小为3cm;

2)投放鱼种:

40-65mm的鱼种入一级网箱,投放密度为600尾/m3;66-89mm的鱼种入二级网箱,投放密度为450尾/m3;90-110mm的鱼种入三级网箱,投放密度为350尾/m3;110mm以上的鱼种入四级网箱,投放密度为200尾/m3

3)喂养及管理:

鱼种投放的第1~5天,饵料的投喂量为鱼体重的3%;鱼种投放后的第6天起,一级网箱饵料的投喂量为鱼体重的50%,二级网箱饵料的投喂量为鱼体重的30%,三级网箱饵料的投喂量为鱼体重的15%,四级网箱饵料的投喂量为鱼体重的10%;所述投喂量为日投喂量;

饵料为新鲜活饵料和人工颗粒饵料,每天投喂新鲜活饵料2次、人工颗粒饵料1次;新鲜活饵料为新鲜的小带鱼、小银鱼、小杂虾的混合饵料;随鱼体的长大,22天换一次网,网目大小每次增加0.3cm;每隔7天洗刷一次网衣。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是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