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浪鱼人工繁殖产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01335阅读:570来源:国知局
一种抗浪鱼人工繁殖产卵装置的制作方法

抗浪鱼,学名鱇浪白鱼,属鲤形目鲤科白鱼属。位列云南省十大名贵土著鱼之首,野生抗浪鱼仅生长于云南省抚仙湖中。过量捕捞和物种入侵使得抚仙湖中野生抗浪鱼种群数量锐减,由于抗浪鱼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极为严格,再加上人工养殖抗浪鱼难度相当大,抗浪鱼一度濒临灭绝。

在抗浪鱼的人工养殖过程中,保证抗浪鱼顺利产卵、鱼卵高效受精是成功繁殖的关键。野生抗浪鱼在产卵时需要逆着波浪游动(俗称“呛水而上”),通过逆波游动和用鱼腹摩擦岩石从而刺激抗浪鱼排卵排精,雌抗浪鱼通常将鱼卵产在近岸的岩石上,雄抗浪鱼将精子排入水中,精子随水流流动与鱼卵结合,完成受精,而在产卵排精过程结束后,抗浪鱼会随着波浪退回湖中(俗称“顺流而下”)。在人工繁殖的过程中,为保证抗浪鱼正常产卵排精和鱼卵受精过程的顺利进行,需要在养殖场内提供抗浪鱼繁殖所必需的条件。

在水库和大面积坝塘的抗浪鱼人工繁殖过程中,会遇到以下不利因素:(1)由于水域面积较大,自然条件下水面平静,养殖场所中水流流速相当缓慢,并且许多养殖场没有稳定而集中的水源,水源分散或不明显(如水从土壤裂隙中渗出),自然的水流条件不能满足抗浪鱼繁殖的要求。(2)许多水库或大面积坝塘沿岸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沿岸过于陡峭、水深太深),难以设置一定规模的繁殖场地。所以需要在水库和大面积坝塘中模拟野生抗浪鱼繁殖的环境。(3)部分水库或大面积坝塘在抗浪鱼产卵过程中水位变化频繁,导致不利于设置固定的产卵场地。

目前常用的模拟方式有:方法一,在抗浪鱼繁殖期内,在水面放置可漂浮的水生植物(如凤眼莲),利用水生植物发达的根系为抗浪鱼提供繁殖的场所。抗浪鱼在根系中穿行,通过鱼身与植物根系的摩擦刺激抗浪鱼产卵排精。这种方式存在明显的不足:(1)水库和大面积坝塘中水体流速过慢,难以达到抗浪鱼繁殖的需求,对抗浪鱼刺激太微弱,导致排卵排精数量少。(2)仅有少部分鱼卵能够和植物根系有效连接并完成受精,大部分鱼卵散落在水库或坝塘中,受精率极低。(3)可漂浮的有发达根系的水生植物(如凤眼莲)通常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而抗浪鱼繁殖期长达两到三个月,大量繁殖后的水生植物会对后期的抗浪鱼养殖工作带来诸多问题(如水生植物的清理工作、水生植物大量生长导致水体含氧量降低)。

方法二,在抗浪鱼繁殖期中,在水库和坝塘边缘处集中放置表面粗糙的块状体(如空心砖),并在该区域内用水管将水直接喷入水中。这种方式的不足:(1)增加流速的局部区域内不同位置流速差异十分明显,并且范围很有限,难以对抗浪鱼产生持续刺激,不利于抗浪鱼顺利繁殖;(2)岸边抗浪鱼鱼卵四处散落,受精率低,导致大量鱼卵无法顺利孵化。



背景技术: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抗浪鱼人工繁殖产卵装置,属于珍稀鱼类养殖技术领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浪鱼人工繁殖产卵装置,包括产卵床系统、漂浮系统、供水系统、支撑系统。

所述产卵床系统包括多个产卵平台,各个产卵平台自下而上依次放置在支撑系统上;产卵平台的面积由下到上依次减小,呈阶梯状排列;产卵平台的中心为中空结构,产卵平台外侧设有平台外侧挡水板6和斜坡坡头挡水板7,平台外侧挡水板6的高度大于斜坡坡头挡水板7;两个相邻产卵平台之间通过倾斜板4连接,倾斜板4上端连接上层产卵平台外侧挡水板的底部,下端连接在下一层产卵平台;最下面一层产卵平台的外侧设有多个引导坡3,引导坡3的上端连接在产卵平台上的斜坡坡头挡水板7上,下端没入水面以下,引导坡3两侧设有斜坡侧挡板9,引导坡3宽度与斜坡坡头挡水板7的宽度相等;除最下面一层产卵平台外,其余产卵平台的外侧面均设有冲击坡8,冲击坡8上端连接上层产卵平台的斜坡坡头挡水板7,下端连接下一层产卵平台,冲击坡8宽度与斜坡坡头挡水板7的宽度相等;每层产卵平台上设置有一个以上冲击坡8,相邻两层产卵平台上的冲击坡8交错排列;最上面一层产卵平台5的内侧设有平台内侧挡水板10。

产卵床系统上铺设能够与抗浪鱼产生摩擦而刺激抗浪鱼产卵的障碍物;

所述漂浮系统位于产卵床系统的下面,为整个装置提供浮力,所提供的浮力与整个装置的重力相平衡,漂浮系统固定在支撑系统上,下层为浮力层12,上层为保险层11;

供水系统所述供水系统包括容水器13、输水管14、进水管18、潜水水泵16、出水口17;供水系统由下而上穿过支撑系统内部的中空空间,其中,进水管18、潜水水泵16均位于水面下;容水器13、出水口17均高于最上层产卵平台;潜水水泵16通过输水管14与容水器13连通,容水器13上设有出水口17;

所述支撑系统包括供水系统支撑骨架19、产卵床系统支撑骨架20、漂浮系统传力骨架21、供水系统吊挂骨架22。

本实用新型所述浮力层12为泡沫板,保险层11为轮胎内胆。

正常工作的情况下,保险层11中轮胎内胆淹没在水面以下的深度不超过轮胎内胆高度的三分之一,引导坡3的坡脚能够淹没在水平面以下。

泡沫板插入漂浮系统传力骨架下层预先划分好的空间中,用绳索将泡沫板绑扎于漂浮系统传力骨架下层;将轮胎内胆对称布置于浮系统传力骨架上层,并用绳索牢固绑扎。

产卵装置的支撑系统上设有多条绳索,产卵装置2入水后,可从多个方向约束产卵装置在水库或大面积坝塘中的运动。

进水管18的前端安装了滤网。

产卵床系统的产卵平台、引导坡3、倾斜板4、平台外侧挡水板6、斜坡坡头挡水板7、冲击坡8、斜坡侧挡板9、平台内侧挡水板10的外表面铺满塑料薄膜,塑料薄膜与各部件的外表面紧密贴合,产卵平台、引导坡3、冲击坡8、斜坡坡头挡水板7的塑料薄膜上铺满片状棕榈皮23,片状棕榈皮23上均匀放置小石块24。

所述小石块24的粒径为5cm-8cm。

相邻两个产卵平台之间的高度差为35~50cm。

倾斜板4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30°~50°。

产卵平台的宽度为30~50cm。

平台外侧挡水板6的高度为12~16cm,斜坡坡头挡水板7的高度为10~14cm。

引导坡3的宽度为50~80cm,坡面垂直高度为30~50cm,斜坡侧挡板9的高度为10~16cm。

冲击坡8的宽度为50~80cm,坡面垂直高度为35~50cm,斜坡侧挡板9的高度为12~16cm。

平台内侧挡水板10的高度为10~14cm。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本实用新型所述抗浪鱼人工繁殖产卵装置能够在水库或大面积坝塘中创造出适合抗浪鱼繁殖时所需要的条件,保证人工养殖抗浪鱼顺利繁殖。

在抗浪鱼繁殖期内,将漂浮式多层圆台状抗浪鱼人工繁殖产卵装置放置在水库或大面积坝塘之中(如图1所示)。

漂浮系统为整个装置提供浮力,所提供的浮力与重力相平衡,使得装置能够平稳漂浮于水面上;漂浮系统传力骨架对漂浮系统起到固定和传力的作用;事先估计整个产卵装置的重量以及所需提供的总浮力,选定浮力层12中的扇环状泡沫板的厚度,从而使得浮力层中的泡沫板能够为该装置提供绝大部分的浮力,并使得:(1)装置在正常工作的情况下,保险层11中轮胎内胆淹没在水面以下的深度不超过轮胎内胆高度的三分之一;(2)引导坡3的坡脚能够淹没在水平面以下。

使用前将泡沫板(扇环状)插入漂浮系统传力骨架下层预先划分好的空间中,并按要求用绳索将泡沫板绑扎于漂浮系统传力骨架下层;将轮胎内胆按照要求对称布置于浮系统传力骨架上层,并按要求用绳索牢固绑扎;浮力层12中的泡沫板为装置提供绝大部分的浮力,使得整个装置能够平稳地漂浮在水面上;保险层预留一定的安全储备,当遇到特殊情况,可以提供额外的浮力,保证装置漂浮在水中。

产卵装置2入水后,当运动到合适位置处,将多条长绳索一端固定在支撑系统上,另一端固定在岸上(沿不同方向),从而从多个方向约束产卵装置在水库或大面积坝塘中的运动。

将潜水水泵的潜水电缆15接到岸上的电源上,潜水水泵16开始工作。水流通过进水管18进入潜水泵16。由于进水管前端安装了滤网,可以过滤掉水中大颗粒悬浮物以及避免将体型小的鱼吸入泵中,以保护水泵和避免对鱼造成伤害。潜水泵连接在供水系统吊挂骨架22的置物筐上,通过调节置物筐与骨架之间的绳索长度可以调节潜水泵在水下的深度。水流通过潜水泵后沿输水管14到达顶部的圆盘状容水器13,再通过出水口17喷射到第Ⅳ层产卵平台之上,第Ⅳ层产卵平台内水位逐渐上升。由于斜坡坡头挡水板高度略低于平台外侧挡水板,所以当第Ⅳ层产卵平台内水位上升到超过第Ⅳ层斜坡坡头挡水板高度(10~14cm)后,水流就会越过斜坡坡头挡水板,沿着冲击坡流到第Ⅲ层产卵平台上,随后第Ⅲ层产卵平台内水位逐渐上升,当第Ⅲ层产卵平台内水位上升到超过第Ⅲ层斜坡坡头挡水板高度(10~14cm)后,水流会沿着冲击坡流到第Ⅱ层产卵平台上。按照同样的原理,第Ⅰ层产卵平台也将盛满水,并且水流会越过斜坡坡头挡水板,沿着引导坡流回水平面。

由于潜水水泵不断抽水,最终整个产卵床系统内会出现稳定的、均匀的水流。多层圆台状产卵床系统水流总体趋势自上而下,绝大部分水流从第Ⅳ层产卵平台经过冲击坡、各层产卵平台、最终通过引导坡流回水平面,极少量水流翻过第Ⅳ层圆环状产卵的平台内侧挡水板10,通过装置的内部空间落回水平面。

由于潜水水泵的抽水功率可以调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控制抽水的流量,从而控制产卵床系统内水流的流速,以满足抗浪鱼在逆流而上产卵时对水流流速的要求。

铺设在产卵床系统上的塑料薄膜是不透水材料,塑料薄膜包裹在产卵床系统外表面,保证水流不从其它缝隙处流走。按照要求在塑料薄膜上铺满层状棕榈皮,层状棕榈皮浸在水里,上面压上小石块,小石块既起到附着鱼卵的作用,又可以防止层状棕榈皮被水流冲走。

由于抗浪鱼在产卵排精时有逆着波浪游动(俗称“呛水而上”)的习性,当产卵装置内水流满足抗浪鱼的要求后,水库和坝塘中的抗浪鱼会先聚集在引导坡坡脚,再顺着引导坡逆水而上,游到第Ⅰ层产卵平台上。随后,抗浪鱼会逆着水流、沿着冲击坡不断向更高一层产卵平台游去。

当抗浪鱼沿着冲击坡逆流而上时,由于冲击坡上水流较快,会不断刺激逆流而上的抗浪鱼,再加上抗浪鱼在游动的过程中鱼身与层状棕榈皮和石块摩擦、以及聚集在一起的抗浪鱼之间相互摩擦,逆流而上的抗浪鱼会受到强烈的刺激。少部分抗浪鱼会在冲击坡上产卵排精,鱼卵会附着在斜坡上的层状棕榈皮和石块表面,鱼的精子排入水中,使得水中鱼精液浓度增大,含较高浓度抗浪鱼精液的水流沿斜坡而下,与固定在棕榈皮和石块之上的鱼卵结合,明显提高抗浪鱼鱼卵受精的效率。大部分抗浪鱼会逆流而上,越过斜坡坡头挡水板来到更高一层产卵平台内。

由于产卵平台外侧设有平台外侧挡水板和斜坡坡头挡水板,在内侧上设有平台内侧挡水板或倾斜板,产卵平台内水深明显深于冲击坡,所以产卵平台上水流的平均流速较缓。

设置产卵平台的作用有:

(1)抗浪鱼在冲击坡上受到强烈刺激,而产卵平台上水流相对缓慢为雌雄抗浪鱼提供了产卵和排精的合适场所。雌抗浪鱼将鱼卵产在游经的层状棕榈皮和石块之上。层状棕榈皮和石块表面较为粗糙,可以与鱼卵有效粘接,达到固定鱼卵的效果;雄抗浪鱼在受到刺激后将精子排入产卵床水中,使得产床内水流中抗浪鱼精子浓度提高。含有高浓度鱼精子的水流在产卵平台内往复流动,与固定在棕榈皮和石块之上的鱼卵结合,明显增加抗浪鱼精子和鱼卵结合的效率,提高受精卵总数量。

(2)由于逆流而上繁殖对抗浪鱼体力消耗巨大,而产卵平台为抗浪鱼提供了恢复体力的场所。由于平台为圆环状且两边设有挡板,抗浪鱼不易被水流冲到下一层平台,平台内水流流速缓慢,抗浪鱼的体力能够得到恢复。体力恢复后的抗浪鱼可以继续逆流而上,进行繁殖。绝大部分抗浪鱼在产卵完成后,会顺流而下,重新游回鱼池,极少数抗浪鱼到达当第Ⅳ层产卵平台后,会越过圆环内侧挡水板10,通过装置的内部空间重新回到水平面。

(3)因为冲击坡上水流流速快,水流对鱼卵的搬运能力强,一部分产在冲击坡上的鱼卵会被冲到下一层产卵平台中;而产卵平台内水流流速缓慢,水流对鱼卵的搬运能力很弱,加上两边设有环状挡板,鱼卵不容易被冲走,从而产卵平台能够收集被冲散的鱼卵。

在产卵过程中,由于产床内有稳定、均匀的水流,产床内受精卵的活力可以得到完好保持。又因为鱼卵与棕榈皮、石块有效连接,故可将棕榈皮与石块作为鱼卵的有效载体。在产卵过程结束后,只需将棕榈皮与石块从产卵床内取出,即可方便得对其上的鱼卵进行消毒、孵化等后期处理。

在繁殖期结束后后,通过牵拉固定于岸边的绳索就可以装置拉到近岸处,将装置拆分后地移出鱼池,并且可进行重复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当水库或大面积坝塘的自然状况难以满足抗浪鱼繁殖的条件时,(如缺乏集中的、稳定的水流流入;水深而不适宜沿岸设置产卵地;水位变化快不适宜沿岸设置产卵地)该装置在鱼池内创造了适合抗浪鱼繁殖所需的条件,有效刺激抗浪鱼产卵排精。具体包括:(1)在水库和大面积坝塘内创造了适合抗浪鱼繁殖的条件。具体包括:①该装置通过水泵持续抽水以及水流顺产卵床系统从上而下地流淌,形成了稳定、均匀的水流,再通过调节潜水泵工作的功率,控制下行水流的流量与流速并使之满足抗浪鱼产卵排精的需求,刺激逆流而上的抗浪鱼产卵排精。②在产卵床内铺设棕榈皮、小石块,逆流而上的抗浪鱼鱼身与棕榈皮、碎石块以及相邻抗浪鱼不断摩擦,刺激抗浪鱼产卵排精。

(3)增加繁殖期内抗浪鱼产卵排精总数量。产卵平台为抗浪鱼提供了恢复体力的场所。由于平台外侧设有平台外侧挡水板和斜坡坡头挡水板,在平台内恢复体力的抗浪鱼不易被水流冲到下一层平台,且平台内水流流速缓慢,抗浪鱼的体力能够得到恢复。体力恢复后的抗浪鱼可以继续沿冲击坡向上一层产卵平台游动,继续进行繁殖,从而增加抗浪鱼鱼卵与鱼精排出的总数量。

(4)提高精卵结合的效率。在产卵床系统内的棕榈皮和碎石块可以有效固定鱼卵,雄抗浪鱼将精子排于产卵床内,水流中精子浓度高,含高浓度精子的水流在产卵平台往复流动或顺坡而下,提高了随水流动的精子和固定的卵子结合的可能性,大大提高鱼卵受精率。

(5)减少了散落的鱼卵数量。产于冲击坡上的鱼卵可能由于冲击坡上水流流速过快而被冲入下层的产卵平台中,产卵平台内水流流速缓慢,对鱼卵的搬运能力很弱,加上两边设有环状挡板,被冲下来的鱼卵会在平台内聚集,并粘结在平台内的棕榈皮与碎石上,从而减少了被冲离产卵装置的鱼卵数量。

(6)该装置漂浮于水面上,移动方便,工作时不受水位升降和沿岸地形的影响。装置可以方便地移动到水库或大面积坝塘的指定位置处,通过连接在岸上的长绳约束装置的运动。相比于固定的产卵场所,该装置漂浮于水面上,不受水位升降的影响。相比于沿岸搭建的产卵场所,该装置不受沿岸地形影响(如岸边过于陡峭不利于搭建产卵场所)

(7)方便鱼卵搜集与后期处理。由于受精卵与棕榈皮、碎石有效粘结,棕衣和碎石就成了受精卵的收集器和运载体。在抗浪鱼完成繁殖后,可以方便地将棕衣与碎石从产卵床中取出,并将其作为运载体对其上的受精卵进行搬运、消毒、孵化等后续工作。

(8)装置可拆卸、原料易得耐用。装置整体由四部分系统组成,可拆分成多个组成部分,安装方便。所需的材料如塑料板、塑料薄膜、棕榈皮、碎石、轮胎内胆、绳索廉价易得,轻巧耐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产卵装置在水库或大面积坝塘中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产卵装置的侧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产卵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产卵装置的斜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圆台状产卵床系统的整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圆台状产卵床系统最上面一层的局部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圆台状产卵床系统最下面一层的局部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圆台状产卵床系统上覆物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供水系统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漂浮系统斜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漂浮系统侧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漂浮系统浮力层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骨架系统整体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供水系统(上部份)支撑骨架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产卵床系统支撑骨架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漂浮系统传力骨架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供水系统(下部份)吊挂骨架示意图。

图中:1-水库或大面积坝塘;2-抗浪鱼人工繁殖产卵装置;3-引导坡;4-倾斜板;5-产卵平台;6-平台外侧挡水板;7-斜坡坡头挡水板;8-冲击坡;9-斜坡侧挡板;10-平台内侧挡水板;11-保险层;12-浮力层;13-圆盘状容水器;14 -输水管;15-潜水电缆;16-潜水水泵;17-出水口;18-进水管;19-供水系统支撑骨架;20-产卵床系统支撑骨架;21-漂浮系统传力骨架;22-供水系统吊挂骨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所述内容。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所述抗浪鱼人工繁殖产卵装置,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制备为不同的形状,例如方台状、圆台状等;装置层数与层间距也可结合实际情况设定,例如设置三层或四层产卵平台,本实施例以四层圆台状抗浪鱼人工繁殖产卵装置为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内容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漂浮式多层圆台状抗浪鱼人工繁殖产卵装置,放置在水库或大面积坝塘中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图1中1为水库或大面积坝塘,2是漂浮式多层圆台状抗浪鱼人工繁殖产卵装置;在实际应用中,一个水库或大面积坝塘中可以放置多个漂浮式多层圆台状抗浪鱼人工繁殖产卵装置,装置整体示意图如图2、图3、图4所示。

本实施例所述产卵装置包括产卵床系统、漂浮系统、供水系统、支撑系统。

根据实际需要的不同,产卵床系统可以包括多个产卵平台,本实施例设置4层产卵平台,自下而上将4层产卵平台按顺序编号为Ⅰ、Ⅱ、Ⅲ、Ⅳ,产卵床系统的结构如图5、图6、图7所示,所述产卵床系统包括多个产卵平台,各个产卵平台自下而上依次放置在支撑系统上;产卵平台的面积由下到上依次减小,呈阶梯状排列;产卵平台的中心为中空结构,外侧设有平台外侧挡水板6和斜坡坡头挡水板7,平台外侧挡水板6的高度大于斜坡坡头挡水板7;两个相邻产卵平台之间通过倾斜板4连接,倾斜板4上端连接上层产卵平台外侧挡水板的底部,下端连接在下一层产卵平台;最下面一层产卵平台的外侧设有3个引导坡3,引导坡3的上端连接在产卵平台上的斜坡坡头挡水板7上,下端没入水面以下,引导坡3两侧设有斜坡侧挡板9,引导坡3宽度与斜坡坡头挡水板7的宽度相等;除最下面一层产卵平台外,其余产卵平台的外侧面均设有冲击坡8,冲击坡8上端连接上层产卵平台的斜坡坡头挡水板7,下端连接下一层产卵平台,冲击坡8宽度与斜坡坡头挡水板7的宽度相等;每层产卵平台上设置有3个冲击坡8,相邻两层产卵平台上的冲击坡8交错排列;最上面一层产卵平台5的内侧设有平台内侧挡水板10。

本实施例中各层圆环状平台参数如下表:

本实用新型所述产卵平台可以是一个整体,也可以是由小块组成,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本实施例中产卵平台为由4块相同的扇环组成,各扇环圆心角均为90°,4块相同的扇环拼接即组成一层产卵平台;各层产卵平台均支承于支撑系统之上。

本实施例中各层产卵平台的圆环大圆圆周上都设有平台外侧挡水板6,各层平台外侧挡水板均包括3块相同的圆弧状挡水板,圆弧状挡水板高度均为16cm;圆弧状平台外侧挡水板之间设有斜坡坡头挡水板7,斜坡坡头挡水板7为圆弧状,高度均为12cm,每层产卵平台均设有3段斜坡坡头挡水板。

倾斜板4上端连接上层平台外侧挡水板的底部,下端连接在下一层产卵平台的小圆圆周上。

冲击坡8上端连接位于上层的斜坡坡头挡水板,下端连接下一层产卵平台。相邻两层产卵平台之间设有3段冲击坡,各段冲击坡宽度均为80cm,坡面垂直高度45cm。冲击坡两侧设有斜坡侧挡板9,斜坡侧挡板一端连接上一层环状平台挡水板,另一端连接在下一层产卵平台上,斜坡侧挡板高度均为16cm。

引导坡3上端连接第Ⅰ层产卵平台上的斜坡坡头挡水板中部,下端没入水面以下。第Ⅰ层产卵平台上共有3段引导坡,各段引导坡宽度均为80cm,坡面垂直高度40cm,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5°。引导坡3两侧设有斜坡侧挡板9,斜坡侧挡板一端连接第Ⅰ层平台的斜坡坡头挡水板,另一端没入水面以下,斜坡侧挡板高度均为16cm。

第Ⅳ层产卵平台的小圆圆周上设有平台内侧挡水板10,平台内侧挡水板10的高度为14cm。

产卵床系统上铺满能够与抗浪鱼产生摩擦的障碍物(例如碎石子);

本实施例产卵床系统的产卵平台、引导坡3、倾斜板4、平台外侧挡水板6、斜坡坡头挡水板7、冲击坡8、斜坡侧挡板9、平台内侧挡水板10的外表面铺满塑料薄膜,塑料薄膜与各部件的外表面紧密贴合,产卵平台、引导坡3、冲击坡8、斜坡坡头挡水板7的塑料薄膜上铺满片状棕榈皮23,片状棕榈皮23上均匀放置小石块24。(如图8所示)。

具体操作过程为:在多层圆台状产卵床系统牢固连接后,先用塑料薄膜铺满多层圆台状产卵床系统的外表面,并使薄膜与产卵床外表面(包括产卵平台5、倾斜板4、冲击坡8、引导坡3、斜坡侧挡板9、平台外侧挡水板6、平台内侧挡水板10、斜坡坡头挡水板7)紧密贴合(必要时采用铁夹固定)。再在位于产卵平台5、冲击坡8、引导坡3、斜坡坡头挡水板7的塑料薄膜上铺满片状棕榈皮23,最后将小石块24(粒径5cm-8cm)均匀布置于片状棕榈皮23上。

所述漂浮系统位于产卵床系统的下面,为整个装置提供浮力,所提供的浮力与整个装置的重力相平衡,漂浮系统固定在支撑系统上,下层为浮力层12,上层为保险层11; 如图10、图11、图12所示。

本实施例中浮力层12包括8块形状与尺寸均相同的扇环状泡沫板,扇环状泡沫板小圆半径170cm,大圆半径350cm,圆心角为45°,厚度依实际情况确定(本实施例的厚度为10cm);保险层11包括8个形状与尺寸均相同的轮胎内胆;扇环状泡沫板安放在支撑系统中预先分隔开的空间中,轮胎内胆安放在支撑系统中预留的安置处。

泡沫板插入漂浮系统传力骨架下层预先划分好的空间中,用绳索将泡沫板绑扎于漂浮系统传力骨架下层;将轮胎内胆对称布置于浮系统传力骨架上层,并用绳索牢固绑扎。

所述供水系统包括容水器13、输水管14、进水管18、潜水水泵16、出水口17;进水管18、潜水水泵16均位于水面下(深度可调整);容水器13(本实施例为圆盘状)、出水口17均高于最上层产卵平台;潜水水泵16通过输水管14与容水器13连通,容水器13上设有出水口17;

本实施例进水管18一端设有滤网,另一端与潜水水泵16相连;潜水水泵16抽水功率可以调节并且配有潜水泵专用电缆15;潜水泵专用电缆15可延伸至岸上,连接在岸上电压稳定输出的电源上;输水管14材质为橡胶或塑料,两端分别与潜水水泵16和圆盘状容水器13牢固连接;圆盘状容水器13半径50cm,圆盘厚度25cm;圆盘状容水器13四周设有多个出水口17,出水口17的出水角度可调整,出水口17的数量与口径依实际情况确定。

进水管18、潜水水泵16均放置在支撑系统中的置物筐内,圆盘状容水器13、出水口17则支承于支撑系统上。

所述支撑系统包括供水系统支撑骨架19、产卵床系统支撑骨架20、漂浮系统传力骨架21、供水系统吊挂骨架22;本实用新型中支撑系统的结构可以为任意结构,只要能把各个部分固定即可

本实施例支撑系统整体材料为钢材,基本构件为不同半径的钢环和不同长度的直钢杆。

如图14所示,供水系统支撑骨架19用于支托上方的供水系统;4根直钢杆连接两个小圆环,构成圆柱形骨架,该圆柱形骨架从平台内侧挡水板10所围的圆心空缺处(见图7)向上伸出,支撑着圆盘状容水器13、出水口17以及连接在圆盘状容水器13上的输水管14(见图9)。

如图15所示,产卵床系统支撑骨架20用于支撑其上的产卵床系统。在各层产卵平台5(见图5、图6、图7)的下方均设有闭合的钢环,各钢环之间采用钢杆焊接的方式连接。在第Ⅲ层产卵平台下方设有用于传递浮力的钢环和钢杆;上述钢环和钢杆的数量以及所用钢筋的直径依实际情况确定。

如图16所示,漂浮系统传力骨架21用于固定漂浮系统并传递漂浮系统产生的浮力。漂浮系统传力骨架21可分为两层,下层用于固定浮力层12,并传递该层浮力;上层用于固定保险层11,并传递该层浮力(如图10、图11、图12所示);下层分为8块扇环状区域,每块扇环状区域小圆半径170cm,大圆半径350cm,圆心角为45°,高度40cm,每块扇环状区域可容纳一块漂浮层12中的扇环状泡沫板。各块扇环区域边界处用绳索绑扎,在上层与下层的交界处用绳索结网,用绳索将泡沫板牢固绑扎在传力骨架下层,并使得各块板之间上下表面平齐;在上层用绳索将平衡调节层中的8个轮胎内胆绑扎于横杆与竖杆之上,保证轮胎对称分布(如图10所示);上层的顶面处用绳索结网。

常工作的情况下,保险层11中轮胎内胆淹没在水面以下的深度不超过轮胎内胆高度的三分之一,引导坡3的坡脚能够淹没在水平面以下。

如图17所示,供水系统吊挂骨架22用于吊挂供水系统。数根(3根以上)绳索一端固定在漂浮系统传力骨架21底部的钢环上,另一端吊挂一个钢框架置物筐。将进水管18、潜水水泵16放置于置物筐中,并用绳索固定。

支撑系统用焊接钢杆的方式,将各区域紧密连接在一起,传力可靠,构成一个稳定整体。

如图13所示,支撑系统是一个全钢骨架结构体,通过电焊焊接的方式将不同钢构件连接,从而形成一个牢固稳定的整体。按照使用功能的不同可以将支撑系统分为供水系统支撑骨架19、产卵床系统支撑骨架20、漂浮系统传力骨架21、供水系统吊挂骨架22共4个不同的功能区。

本实施例所述产卵装置的支撑系统上设有多条绳索,产卵装置2入水后,可从多个方向约束产卵装置在水库或大面积坝塘中的运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